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86363
◆详细介绍颜之推的一生:从颜之推的人生阅历中了解《颜氏家训》的良苦用心。
◆解决当下家长对孩子素质教育难题:父母怎么教,孩子才会听?
◆填补缺席的父亲教育之书:这本书可作为父亲与子女之间沟通的桥梁。
◆家教方法经得起推敲:拿来即用,无需二次考证和分析。
◆引领华文世界40年扛鼎之作,台湾同胞几代人的经典制作。
◆数百万读者奉其为经典入门书目
◆名家导读:龚鹏程亲自作导读推荐
◆优美白话翻译·精准原典注释
◆无须古文基础,也能轻松读懂
本书是解读颜之推创作的《颜氏家训》改写本。编著者不但介绍了《颜氏家训》的处世哲学和各种生动的事例,讲述做人做事、修身治学的道理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还将颜之推颠沛流离的一生和《颜氏家训》融合起来,情景交融,如身临其境,让读者可以从文中领略《颜氏家训》这部中国文学史上治家宝典的魅力。
前言 / 01
颜之推——文化的理想主义者
一、颜之推的生平 / 003
二、颜之推的思想 / 008
三、结论 / 034
颜氏家训
一、竞历事件 / 039
二、序致 / 043
三、教子 / 047
四、兄弟 / 053
五、后娶 / 061
六、治家 / 068
七、慕贤 / 077
八、勉学 / 084
九、名实 / 099
十、涉务 / 107
十一、省事 / 116
十二、止足 / 123
十三、归心 / 127
附录
附录一:观我生赋——颜之推自传 / 139
附录二:《观我生赋》解析 / 147
附录三:颜之推文章风格释例一则 / 149
附录四:本书主要人物所据资料 / 151
附录五:《颜氏家训》一书的历史地位 / 155
附录六:颜之推的治学——佛学在颜氏思想中 / 158
附录七:原典精选 / 169
人谁无父母?而人谁不当父母?父母与子女之间该当如何相处?这是人类自有文明以来就有的老问题。在今天的社会,家长非男人的专利,女人也来与男人平分家长之权。在父代母职、母兼父业流行的今天,父母该如何统一步调来教育子女,这又是当代人类拜进步文明之所赐的新问题。
关于父母如何与子女相处,以及如何教育子弟,传统中国自有其一套老办法,今日西方也有其一套新方式。个人以为,与其盲从地生吞活剥现代西洋方式的皮毛,不如重新“提炼”传统中国亲子教育的精神(而非形式),并取以作为奠定尔后创出适合国情新模式的基础。
由于原书说教味道很浓,而且是一位父亲直截了当告诫子弟的话,对于习于却厌于听训以及不是颜家子弟的读者,恐怕会望而生畏,甚或不忍卒读的。因此改写起来势必大费周章了。改写的目标,务期能:第一,易懂;第二,有趣。于是决定将原书颜之推一人“独白”形式,改为如今颜家家庭对话的小说体裁。
原书每章均有章旨,在我设计之下,每章出场人物的人选,以最能符合章旨为准。绝大部分颜之推是出场的,但也有不露面的时候,即使如此,也要让读者感到他幕后影响力之强烈。
原书共二十章,在此我只选十二章来改写。这里面我塑造出一位人物,其实本有其人,但史书语焉不详(本书附录载有他仅有的一点资料,供读者参考)。此人不是别人,就是颜之推的孙子——颜相时。唯其史载不详,才看准了这一点,而赋予了小说需要的性格,以助达成本书改写目标。
有道是:“历史除了人名,全是假的;小说除了人名,都是真的。”我是将颜之推一生和《颜氏家训》融合起来写就本书的,书中构想的情节,尽可能符合当时所可能发生的情理中事。
读过柏拉图《理想国》后,非常遗憾中国缺乏这种论辩过程缜密的书,原想将本书论辩地方稍事设计得精细一点,但又担心读者不胜负荷,只得作罢,遂出以如今一般读者能力范围之内的情况。这对于喜研思想史的我,有着“弃我所长”的惋惜之感。
在改写过程中,我一直高悬以下三书:吉川英治的《水户黄门》、司马辽太郎的《花神》、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的《漫漫长夜路迢迢》,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写完后,自己掩卷叹息:并未做到!只有更加佩服上述三位作者的才情与慧识了。尤其是日本当今历史小说巨擘——司马辽太郎,我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是读了《史记》之后,于佩服司马迁之余,改姓司马的。我佩服他,等于佩服司马迁,还是中国月亮圆!
本书第九、十两章得契友张正昌兄捉刀,使读者可以读到全书精华。我只将译成白话的资料和颜之推生平考证、解析所得给张兄,并告以各章写就的大致轮廓以及当时时代各种背景和人物造型,不想他不仅把我研究所得的资料加以充分利用不说,而且每一则资料的串联上都煞费了巧思,更属难能可贵;这还不算,他对于颜之推描绘之细腻,尤胜于我,实在令我欣喜若狂。
最后,关于古代官名方面,那些可以对照换成今名的,我便直接使用今名,如第一章所见的;但绝大部分古官名是很难做到此一地步的,我只好仍原封不动用它,于其下加个按语,稍做解释。这种前后的不一致,还请读者谅解。
以上乃是就撰写本书的缘由、过程、目的以及方式,向读者略做交代。好了,就此打住,以免耽误读者阅读本书的宝贵时间。
二、颜之推的思想
(一)思想基调:文化的理想主义
若就政治角度以观颜之推的思想,似乎毫无政治抱负与理想成分。我们甚至可以直截了当地说,乃是现实主义,而与儒家所标榜的理想主义判然两途。颜之推所表现出的对攸关传统儒家价值的参政信念的漠视——或者说是舍弃吧——的确极易震骇乍看之下的人,研究颜之推卓然成家的丁爱博(Albert E. Dien)也不例外。仔细追究,则又发现他有着对儒家政治理想的坚持,无殊于前人的另一面。难道说,他是一位双面人?
抑有进者,若就文化史的眼光视之,他对文化存亡绝续所怀抱的殷忧,又足以推翻上述非理想的一面。难道他有意改变传统理想形态?
颜之推在思想基调上,实在很令人大惑不解,是理想主义或是现实主义,恐怕非得要煞费周章解说不可了。理清这个问题,当是研究颜之推思想的重大关键所在。
颜之推曾追述他的历代祖先,确定全是偏在儒家事业:
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遍在书记。
许多士大夫遭逢乱世,便改行业兵。这一点他极为反对,慎重交代子孙千万别放弃儒家之天职,他说:
顷世乱离,衣冠之士,虽无身手,或聚徒众,违弃素业,侥幸战功。吾既羸薄,仰惟前代,故置心于此,子孙
志之!
足见他是以儒家为业的。以儒家为业会不会改变儒家传统价值的内涵呢?这当然不可不仔细察究。
首先我们要确立什么是儒家传统的价值所在。我想这是极易引起争议的问题,这样好了,合乎孔孟行为准则的,大概与儒家传统价值所在不致差距太远吧。如此说似乎太笼统,我们干脆具体点说吧。第一,怀抱类似宗教情操(儒家谓之为“道”)去参与政治;第二,在生命与真理的抉择关头,毫不犹豫以身殉道。此两者
属于中心价值。
以下我们便以此标准来逐一检视颜之推这方面的言论。颜之推曾说:
又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治家者,欲一家之庆;治国者,欲一国之良。
以上是明白讲到参与政治的原则性的话语,他还讲到参与政治的具体话语呢: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
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
他把参与政治的官吏,分成六大模范类型。他还指出能以书面或口头指正国君过错的官吏,才是值得嘉许的官吏,他先在历史上找出这种源头:
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原其体度:攻人主之长短,谏诤之徒也……
然后他更把这种谏诤型的官吏,配上儒家的劝谏方式,赋予其正面的评价:
谏诤之徒,以正人君之失尔。必在得言之地,当尽匡赞之规,不容苟免偷安,垂头塞耳。至于就养有方,思
不出位,干非其任,斯则罪人。故《表记》云:“事君,远而谏,则谄也;近而不谏,则尸利也。”《论语》曰:“未信而谏,人以为谤己也。” a
从以上引文,我们可以很放心地认定,颜之推是承袭了儒家参与政治的价值观与态度的。在保身和守义的抉择关头,颜之推是毫不犹疑地选择后者的。他说:
王子晋云:“佐饔得尝,佐斗得伤。”此言为善则预,为恶则去,不欲党人非义之事也。凡损于物,皆无与焉。然而穷鸟入怀,仁人所悯;况死士归我,当弃之乎?伍员之托渔舟,季布之入广柳,孔融之藏张俭,孙嵩之匿赵岐:前代之所贵,而吾之所行也。以此得罪,甘心瞑目。至如郭解之代人报雠,灌夫之横怒求地:游侠之徒,非君子之所为也。如有逆乱之行,得罪于君亲者,又不足恤焉。亲友之迫危难也,家财己力,当无所吝;若横生图计,无理请谒,非吾教也。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侣,世谓冷肠。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为节文尔。
这段话,开始是说不得参加党派纷争,以免做无谓牺牲,似乎是性命要紧的论调。接着话锋一转,又说要见义勇为,即使因此蒙罪而死,也是心甘情愿。在此他强调要特别认清需要帮助的对象,绝不可是游侠和叛乱分子。至于用财物而非用性命去接济人,则更不在话下了。
关于上述道理,他讲得更清楚的,可见以下一段文字: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
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b
一起头便明白表示,性命是要好好珍惜的,但若遇到要献身的时候,就要大方去赴死。作为一位君子,如能死得其所,是没什么好怨恨的;相反的,若不该死而死,这就太可惜了。然后他凭借一生丰富的离乱经验,看到许许多多公卿大臣和妃主姬妾,临难求苟免而不可得,只有小官如张嵊、某诸侯王媳妇谢夫人这两人,真
是慷慨就义而死的。
以上所引两段文字,可以充分证明,颜之推认同传统儒家崇高价值之一——以身殉道。
此外,属于儒家传统的边缘价值,像贱视虚名以及不重地位两项,也是颜之推所讲求的。关于贱视虚名方面,颜之推说:
名之与实,犹形之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
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这是说,一个人重要的是品德的修持,这样才能实至名归。接着又说: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于此,颜之推依据士对名声的态度,而分成上、中、下三等人。上士忘名,对于名声一点也不追求,只管增进一己的道德;中士立名,对于该得的名声绝不放弃,虽然也着意进德修业,但是担心荣耀不来;下士窃名,貌似忠厚,胸怀奸谋,品行根本不佳,竟骗取了美名。
关于不重社会地位,也就是抛弃荣华富贵方面,颜之推说:
齐之季世,多以财货托附外家,諠动女谒。拜守宰者,印组光华,车骑辉赫,荣兼九族,取贵一时。而为执政所患,随而伺察。既以利得,必以利殆,微染风尘,便乖肃正。坑阱殊深,疮痏未复。纵得免死,莫不破家;然后噬脐,亦复何及?吾自南及北,未尝一言与时人论身分也。不能通达,亦无尤焉。
颜之推举他在齐国的经历,好说明那些富贵显赫的人的悲惨下场。这些人权势大到引起国君的猜忌,而被翦除。末了,颜之推很自负地说,他走南闯北从不跟人论及身份,他从不在意自己这一辈子是否政治、社会地位崇高。
综上所述,论及颜之推的思想重心,我们便不能说,他不是理想主义者,而是现实主义者。相反的,他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理想主义者。若依传统的理想主义者所表现于外的行径,大体上是根据政治是否上轨道,来决定一己之出处和进退;换言之,政治若上轨道,则出以翼世——积极参政,否则就退出政坛,以在野之身进行文化教育事业。然而,颜之推是身在庙堂之中,心寄未来之教化。因此,就容易让人误以为他在政治上是位现实主义者,在文化上是位理想主义者。如此一来,两种思想方向针锋相对的思想便夷然并存了。其实不然,他在政治上不热衷改革固是事实,但并不影响他参与政治的传统儒家价值信念。事实上他想改革也不可能,因为他不想当政务官的想法,使他根本无法跻身决策圈中,遑论改革了。充其量,我们只能说他在政治上不抱理想,也无何改革计划,但不能因此论定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但是,他的理想重点是在文化上,而非政治上,他在政治上不是一位改革主义者。因此他所呈现的一副思想面貌,不是在追求理想的乌托邦世界,而是在不
理想的现实世界如何自处。
他从不说要如何改变或改革这个社会,使臻于理想,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他是一位标准的命定论者。标准的命定论者是不重视或根本否定改革主义的。
当代英国预言小说家奥威尔于其《一九八四》一书中,深切透露了文明崩溃之信息。同样地,作为一位文化理想主义者的颜之推,在少数族群建立政权于中原文化领域内,大事破坏文化之举时,兴起文明崩溃在即之悲,遂致力于文化续绝之工作。
因此,命定论和不想当政务官的想法,与其文化的理想主义之间,是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的。此外,他重视文化创作,就不免重视知识,于是,他的智识主义也成了他文化的理想主义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我们便一一分论他的命定论、只当事务官的想法、智识主义等三种思想。
于此,我们附带一提的是,颜之推思想中,值得注意的思想要素有以下五项:第一,命定论;第二,儒佛交融思想;第三,不喜魏晋以来玄学;第四,适应乱世的理想官吏——不当政务官;第五,智识主义——知识与道德分际之清识。我们若取此五项以与当时时代思潮并观,有其共相的一面,亦有其殊相的一面。前两项乃
是一种共相思想,而后三项则为其殊相之思想。其中,第二、三两项,本文姑置不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