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4113800
《基础设计力 图形 色彩 版式》:
- 世界知名美术院校的平面设计课
三位武藏野美术大学教师合作撰写的平面设计入门教材,源于该校设计信息学科经典课程。不依靠电脑进行设计,仅通过动手练习设计的方式,启发学生设计思维,带领设计小白更快入门!
- 理论与动手实践结合,深刻理解设计原理
从图形、色彩、版式三个方向,通过14节精彩讲解的课题和10节趣味横生的练习课,让学生练习图形设计、版式设计、色彩设计。在理解人眼视觉原理的基础上,快速掌握设计基础知识,提升设计素养。
《基础造型力 开启艺术设计之门》:
该书作为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教材之一。通过画家和设计师对大学期间“艺术与设计的学习”进行剖析与思考讨论,艺术和设计学习的异同,并介绍了各自的学习方法,讲述了只有在美术学院才能体会到的美术与设计学习的魅力!
艺术与设计,它们的区别在哪里,两者有共同的基础吗?我喜欢艺术,也对设计感兴趣。那么我应该朝哪个方向前进?通过本书学生能好的理清艺术与设计间的关系,也能更明确个人学习的目标。对艺术与设计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通过阅读本书有所收获。
《基础设计力 图形 色彩 版式》:
本书内容源自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设计信息学科大学第一年的教学课程。全书共分为3章14个课题,细致讲解了基础的图形(平面构成)、色彩(色彩构成)以及版式设计三方面的知识。第1章图形,从多义图形开始,带领读者。第2章色彩,由人眼结构出发,简述我们看到的颜色究竟来源于何处。通过自制色相环,进行混色和比色练习,掌握色彩能力。第3章版式设计,拆解文字结构,讲解人类版式设计简史。通过字体设计、文字组合、网格系统使用等课题,系统讲解版式设计的基础知识。
《基础造型力 开启艺术设计之门》:
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美术学院里能学什么”,简要阐述了美术教育的意义,第二章“如何学习艺术”,简述人类艺术发展史,讲解艺术绘画、艺术否定、色彩与明暗、透视原理等艺术概念。第三章“如何学习设计”,讲解图形设计、摄影与印刷、设计中的色彩、造型的符号化、构成的思考方式等基础的设计概念。第四章“对话:艺术地生活、生活在设计中”,是两位作者结合自身艺术与设计的学习经验,针对艺术的基本功、审美的养成、设计个性、美术教育的目的等问题进行的讨论。
《基础设计力 图形 色彩 版式》:
序章 设计素养是什么?
课题 设计的基础——分析解读能力
练习 bi备用具及使用方法
第1章 图形
课题1-1 把握形状
练习1-1 绘制多义图形
课题1-2 发现轮廓
练习1-2 表现主观轮廓
课题1-3 被欺骗的双眼
练习1-3 制作视错觉图形
课题1-4 感受空间深度
练习1-4 用透视画法作图
第2章 色彩
课题 2-1 何为色彩
课题 2-2 人眼的构造和知觉
课题 2-3 表示色彩的方法
练习 2-1 制作孟赛尔色相环和明度、彩度标尺
课题 2-4 光的混色和印刷的混色
课题 2-5 色彩的知觉现象
练习 2-2 色彩的对比实验:色相对比、明度对比、边缘对比
第3章 版式
课题 3-1 文字的构成和布局
练习 3-1 编排几何图形
课题 3-2 选择字体
课题 3-3 组合文字
练习 3-2 编排文字:竖向排版和横向排版
课题 3-4 使用网格系统的版式设计
练习 3-3 文章排版:居中对齐、左对齐、右对齐
课题 3-5 意识到细微空间
练习 3-4 信息要素的排版:名片的版式设计
后记
参考文献
《基础造型力 开启艺术设计之门》:
第1章 在美术学院里能学到什么
第2章 如何学习艺术
第3章 如何学习设计
第4章 对话:艺术地生活、生活在设计中
结语
参考文献
《基础设计力 图形 色彩 版式》:
序章 设计素养是什么?
课题 设计的基础——分析解读能力
提升设计素养的要点
2012 年起,武藏野美术大学造型学部设计信息学专业开始为全体新生开设名为“设计素养”的课题。这一课题的特点在于学生必须完全以手工作业的形式参与到所有的实训课题中。
设计信息学专业开设于1999 年。当时, DTP(Desktop Publishing)已经在印刷业中得到了普及,设计者可以在电脑上完成编辑工作,并直接对数字数据进行制版。不仅是印刷业, 在电影和音乐行业,个人也可以无须使用胶卷和磁带进行非线性编辑。伴随着这些变化和发展,此前在设计教育领域一直实行的手工作业也逐渐被用电脑进行工作设计的方式所取代。
计算机化的飞速发展不仅发生在各文化创意产业中,还为教育工作者减轻了制作负担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计算机化的工作方式也存在着以下缺点。
第一点是,使用工具的手与所见对象的背离。为了能将脑海中构思出的形象绘制得和想象中一样,设计者必须练习电脑操作,而这对于初学者来说,会让他们自我设限,从而无法进行自由的设计畅想。
另一点是,设计者总是无法在把握实际尺寸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因此,他们会发现电脑画面上经过确认的结果和打印出来的实际结果间存在着差异,继而不断重复修改,这就导致了设计效率的降低,而这一工序是手工作业中无须进行的。当然,这两点都可以通过积累电脑工作方面的经验加以克服。
由于设计信息学重视的是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设计教育,所以我们并不强制要求学生一定要在实训课题中使用绘图笔和颜料来完成作业。但同时我们也考虑到,若在学习设计基础时还要将时间花费在熟悉电脑操作上,这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于是我们决定开设“设计素养”这门课题,以手工作业的形式开展练习。练习旨在让学生通过画、涂、切、贴等操作理解视觉机制。
简而言之,设计素养指的是“设计中最基础的分析解读能力”。“设计中最基础的能力” 是什么,怎样才能学会“分析解读”,请读者朋友们将自己当成设计信息学专业的新生一起参与进来,在本书中寻找答案吧。
关于视觉
本书的每个课题前都有基础知识讲解(课题)。讲解内容分为“图形”“色彩”“版式” 三部分。这样的设置与通过视觉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是一致的。
在“第1章 图形”中,我们首先会了解人是如何认知形状的,然后我们将通过视错觉图对视觉的生理机制进行理解。最后,我们会结合课题内容,针对纵深、立体感等形状方面的视觉要素进行练习。在“第2章 色彩”中,我们会理解色彩究竟是什么,还会明白原来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有色的世界,实际上是我们凭借复杂的视觉结构获取的信息。最后在“第3章 版式”中,我们将通过文字排版和布局的练习,了解到人们在认识视觉对象时,更倾向于抓住整体的结构和构造,而非着眼于部分和要素。
在设计信息学专业实际的课题安排中,“设计素养”这门课共上4周,周一到周六每天上课3 小时。每周一是课题讲授,学习有关视觉机制的理论知识。周二到周五是练习,学生们将在实践中对视觉机制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周六则进行课题成果报告,检验评价学生们在练习中完成的作品。如此学习3周后,我们会在第4周展开对练习课的综合讲评与总结,为为期约一个月的短期集中授课画上句号。我们之所以采取短期集中授课的模式,是因为“设计素养”的课题内容是与视觉相关的一系列基础知识,此后学生们还将学习杂志、影像、网页等的编辑技巧,我们希望他们能在开始这些课题前一口气学完本课题教授的基础。在以后面对各种媒体形式时,他们都能活用在“设计素养”课题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将所学内容与视觉机制联系起来进行理论性学习,而非仅仅停留在掌握表现技巧的层面。
老实说,这门课题的内容在设计学习方面算不上是创新,世界上第一所进行设计教育的学校——包豪斯(Bauhaus)早已在其基础教育(预备教育)中考虑过这些内容了。
设计教育的历史
1919 年,魏玛包豪斯大学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后的德国。在社会工业化不断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当时本属于艺术及工艺(手工艺)领域的建筑家、雕刻家、画家借助自己的造型活动掀起了一场设计运动,意图将各个艺术领域整合起来。包豪斯将设计运动发展为学校教育,并形成了现代设计的方法论。包豪斯的教育主张科学地把握艺术,推行的是引入了自然科学和知觉心理学理论的实验性作品制作。在抽象艺术的创始者——美术理论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以及运用绘画、摄影、电影的实验作品和建筑材料制作了大量知觉心理方面的研究作品的拉兹洛·莫霍利- 纳吉(L szló Moholy-Nagy)、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创作的《色彩论》的影响下,以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为代表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加入了包豪斯,并进行了有关色彩调和理论和对比效果的基础教育实践,它们的理念为后来的乌尔姆造型学院和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所继承,直到今天仍影响着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
根据流行和文化的不同,设计的审美观念和风格也变化多端,包豪斯的基础教育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生命力,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它重视普遍的人类知觉和自然的物理法则。即使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业化社会已经成为高度信息化社会,在设计教育中使用电脑也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我们也仍然认为在包豪斯得到实践验证的设计基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开设了设计素养课题。
《基础造型力 开启艺术设计之门》:
前言
经常有学生一脸认真地问:“老师,艺术和设计有什么区别?”
如果他问的是美术老师,老师会从艺术的角度加以解释;如果他问的是设计老师,老师则会站在设计的角度进行讲解。但对一个将要迈入美术院校大门的学生来说,他还不知道自己将要在学校里学什么、不知道前面有什么挑战等着自己,就算他理解了两位老师的意思,恐怕仍不明白,艺术和设计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老师们经常说,艺术有艺术的学习方法、设计有设计的学习方法,但似乎没有人系统地解释过,究竟艺术和设计有什么区别,而它们的学习方法又有什么不同。
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学习美术的学生可以了解他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希望大家无论是学习艺术还是学习设计,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抱有坚定的目标,持之以恒。在本书接下来的内容中会使用 “美术”一词,泛指“艺术”和“设计”的总体。
报考美术学院的动机因人而异。高中生可能是因为喜欢美术,想要发挥自己的专长,所以选择艺术和设计的道路;已经步入社会的人可能是因为想重新学习或提高技能,所以选择学习绘画、学习设计。特别是社会人士,他们因为还要工作,所以往往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美术的真谛。但是,美术的世界非常深奥,它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绝不是掌握了技巧就能简单学会的。
在大学里系统地学习艺术和设计,不是仅靠对艺术的一腔热忱就能坚持下来的。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非常容易失去目标。
“喜欢绘画”“喜欢设计”是一个人持续创作的动力。虽然我们常说“能力是努力的结果”,然而艺术世界的现实是,仅仅依靠“努力”,未必能坚持学下去。有些学生在学习之初对艺术有所误解,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渐渐发现艺术的奥妙。可是也有一些学生一味追求“梦想”,或者只关注“将来的工作”,结果最终难以坚持,半途而废。作为老师,每当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们都会感到痛心疾首,因为明明应该有更适合他们学习美术的方向与方法。
如今,插画、绘本、漫画、动画、游戏等越来越多的领域,已经说不清它们究竟是属于“艺术”还是属于“设计”了。在这个专业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的时代,美术学院的老师面对学生应该选什么方向、应该学什么专业的问题时,需要给出更加明确的回答。
多年来,无数学生通过武藏野美术大学的函授课程学习美术,并顺利毕业。我们一直在思考,究竟应该如何学习美术。同时,由衷地希望,今后打算学习美术的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是什么、设计是什么,并在了解今后所学内容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在各自的领域里钻研下去。
本书第4章中,三浦明范老师(绘画表现专业教授)与我通过各自作为画家和设计师的故事,为大家讲解艺术和设计之间有何不同,以及分别应该如何学习。
艺术和设计同根同源,但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我希望大家在正式开始学习美术前,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差异,并积极地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创造力”。
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造型学部设计综合专业函授课程教授
白尾隆太郎
《基础设计力 图形 色彩 版式》:
《基础造型力 开启艺术设计之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