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88433
长篇纪实文学《薪火——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紧密围绕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从细节以及生动的人物故事书写纷繁历史,预示一个伟大的开天辟地的时代即将到来。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产物。正是在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才得以真正迈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之路。发起组的主要工作,即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帮助全国各地建立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指导开展工人组织,同时联系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多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究其本质,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后即成为创建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心。
目 录
引言 /001
序幕 作始也简, 将毕也钜 /003
第一章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011
北大之初 /011
蔡元培在德国 /014
北大新文化运动之 “三只兔子” /018
不拘一格降人才 /026
毛泽东与李大钊之于北大 /032
第二章 他们 /039
李大钊与章士钊 /039
新朋旧友 /045
第三章 《新青年》 杂志与 “新青年” /053
杂志更名 /053
众青年才俊齐声为 《新青年》呐喊 /063
彪炳千秋 《新青年》,暗夜中的一道闪电 /074
陈独秀赴北大上任 /078
《新青年》编辑同人的薪资待遇 /081
《新青年》引领新文化运动 /087
《新青年》与北大相映生辉 /094
毛泽东与 《新潮》 /105
北大红楼里初现 “革命之光” /113
第三章 凛冬将至, 至黑时刻 /119
五四运动前夕 /119
五四运动爆发 /125
火烧赵家楼 /136
第四章 唯待契机, 建党在即 /147
陈独秀被捕 /147
全国各地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161
第五章 几经沉浮, 初志不改 /169
陈独秀离开北大 /169
《新青年》复刊 /174
第六章 《新青年》 重回上海 /179
《新青年》同人分道扬镳 /181
真理之约 /183
陈望道翻译 《共产党宣言》 /188
第八章 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 /195
《星期评论》“三驾马车”之李汉俊 /195
中共上海发起组成员李达 /198
共产国际派遣红色使者来华 /202
第九章 筹备建党 /206
亲历者回忆 /206
各地青年志士响应 /210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13
一大代表 /213
会议召开 /217
意外来袭,会议中断 /221
改换会议地址,会议圆满落幕 /227
尾声 /235
引言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至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六年间中 国出现两次帝制复辟,更换三位大总统,地方军阀各自为政,混战不断。其时,西方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凶相毕现。思想观念陈旧,社会价值体系腐朽,加之各地军阀长期纷争导致战事频发,黎庶涂炭,生灵荼毒。于黑暗中蒙昧已久的民众,被压榨, 被肆意掠夺,已然麻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种崭新的政治理念开始传入中国。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一批知名学者与进步青年,成为 怀揣 “以华夏之光明为己任”的燃灯者,风靡云蒸,于求索中开始自我反省。
救国思潮激荡变换,由改革文风到改变体制,锐意革新的革 命者从对 “德先生”与 “赛先生”的追求,到科学共产主义的探索。破黑者拨云睹日,点燃华夏文明之曙光。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杨昌济等著名学者,亦不乏诸如毛泽东、 周恩来、邓中夏、李汉俊、李达等先进青年学子。正是这样的一群人,立天地心鸣道铎,生民立命学有用,身先士卒,匹马当 先,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起了引导及中坚作用。
救国即救己。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并为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所关注,所接受。他们在努力学 习、积极借鉴俄国革命经验的同时,更关注指导俄国终获成功的 先进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
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等人的帮助与支持 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实际上是 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召开中共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出席代表平均年龄二十八岁。全国各地的党员此时亦 不过五十多位。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年轻而伟大的政党,迄今已走过百年,且日益走向辉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