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234689
- 《教务杂志》在华创办七十四年,主题广泛,内容丰富,作为近代西方人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窗口,为西方学者提供了将历史当作了解中国、研究中国的方法的独特视角。本书从五万页之巨的杂志文献整合史料,从西方学者论述的中国古代史、史地研究、儒学、道学、佛教等篇章出发,探讨知识生成的背景,展现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之中学西渐的篇章。
- 在近代,来到中国的西方人会如何书写中国历史?对中国的历史研究如何与西方文化调和汇通。从对《教务杂志》文章的梳理研究,可以解答西方人为什么认为诺亚方舟与中国神话有关,为何要为曹操辩护,也可以了解《二十四孝》《弟子规》《道德经》等经典是如何被翻译又推介至西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本书附录包含西方在华学者名录及其生平简介,也包括于《教务杂志》发表的相关历史研究文章的内容简述
《教务杂志》是西方人在华创办的长达七十四年的英文刊物,其不以传播西学和西方文明为业,相反却致力于帮助西人了解中国社会及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该杂志发表了相当数量的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文章。本书注目于该杂志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原原本本再现晚清以来在华西方人的思想、活动轨迹,呈现来华西人群体接触和诠释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历程,以及这种接触和诠释背后隐藏的中国观。
绪论
第一章 《教务杂志》概述
第一节 两个阶段
一、福州时代
二、上海复刊
第二节 制式与发行
一、刊物制式
二、渠道发行
第三节 编辑与作者
一、杂志编辑
二、作者群体
第二章 寻找“上帝”的子民:中国上古史研究
第一节 神话与世俗间的人物
一、太一与诺亚
二、女娲与诺亚
三、后羿与耶稣
第二节 此上帝与彼上帝
一、在中文发现“上帝”之名
二、中国上古先民的上帝崇拜
第三节 寻找中国的诺亚方舟
一、史前大洪水
二、耶稣会士与中国上古史编年
三、晚清基督教传教士之研究视角
第三章 发现辉煌:中国古代史研究
第一节 断代史
一、偏安临安之南宋
二、八百年周朝史
第二节 历史人物
一、为曹操“翻案”
二、“小”郑但可霸中原
三、诗风唐朝
第三节 科技文明
一、天文学
二、早期发明
第四章 地缘化的学术:中国史地研究
第一节 史地研究的兴起背景
一、伟烈亚力与《教务杂志》
二、传教工作的开展
第二节 传教与游历散记
一、传教笔记
二、游历散记
第三节 边疆研究
一、罗约翰与东北史研究
二、景雅各与蒙古研究
三、薄乃德对中国边疆著作的介绍
第四节 都城研究
一、薄乃德与北京区域史
二、潘慎文文献译介下的苏州
第五章 会通与调和:中国儒学史研究
第一节 《教务杂志》儒学史研究概况
一、福州时代的儒学研究
二、迁沪后的儒学研究概况
第二节 儒家典籍译介
一、何德兰与《弟子规》和《女儿经》
二、季理斐与《二十四孝》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特点:注释的使用
一、译介过程与翻译底本
二、注释使用与译介得失
三、赫氏译本与西方汉学
第四节 “现代性”下的儒学研究趋向:以孔子研究为个案
一、《教务杂志》之孔子形象
二、社会性意义下的孔子
第六章 宗教与宗教的相遇:中国佛教史研究
第一节 佛教的历史及其经义
一、佛教历史
二、佛教经义
第二节 基督教与佛教的会通
一、经义会通
二、佛教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 对藏传佛教的研究
一、史地研究
二、佛教与藏民生活
第七章 学术视野下的老子:中国道学史研究
第一节 研究路径与学术史地位
第二节 文献考据下的老子与《道德经》
一、老子生平考
二、论“道”
三、《道德经》中西版本的介绍
第三节 《道德经》的“现代性”解读
一、《道德经》的政治观
二、《道德经》的道德观
三、《道德经》的宇宙观
第八章 研究之器:工具性资料、文献及著述
第一节 工具性资料
一、行政地理
二、中文语言
第二节 文献及著述
一、中文文献推荐
二、海内外研究动态
结语
附录一 引用西人名录
附录二 《教务杂志》中国历史研究文章提要
参考文献
后记
1867年6月号,丁韪良在《教务杂志》发表一封寄编辑信和一篇天文学文章。该函寥寥数语,类似按语性质,其文主要说明同期刊发的天文学文章的来由:“在一次讨论中国天文学起源问题的会议上,上海的伟烈亚力先生作为访客列席了。在我的请求下,他对会议记录做了评断。现在我把伟烈亚力的意见不加修改地转交给你,而且相信这将会被读者接受。里面的一些观点此前已有人注意到了。”信函后署W. A. P. Martin,1867年4月26日于北京。
该信函所涉及事件背景值得我们注意,即是伟烈亚力与其他来华西人在中国天文学的起源问题上的论战。就伟烈亚力来说,他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一向持肯定态度,声称:“中国人一直都是勤劳的天文观测者,积累了丰富的天象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天象。”他早在1850年左右就根据钱樾的星图“制成另一种很完全的星表”,并从事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东输的工作,以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1791—1871)的《天文学概览》为蓝本,与李善兰合作译为《谈天》在1859年出版。1867年6月《教务杂志》刊发由丁韪良转投的伟烈亚力中国古代天文学文章前后,外人报刊已对中国天文学成就的真伪问题展开讨论。1867年5月,有人在刚创刊的《中日释疑》发表文章,质疑伟烈亚力前期在亚洲文会上关于中国日食记录的发言。当时,伟氏刚结束中国西北游历工作,正在返回上海的途中。他回到上海后得知这一质疑,很快撰文反驳,发表在《中日释疑》1867年7月号上。之后,整合上述文章,在《皇家亚洲文会华北分会会刊》上发表专论《中国典籍中的日月食记录》。
1867年初,丁韪良筹办“中国古代天文学讨论会”之际,伟烈亚力还在西北游历,故未收到邀请,会议召开时他只身前往,只能列席旁听会议。不过,在当时,伟烈亚力之学术名望已在传教圈内鹊起,丁韪良向《教务杂志》推荐伟烈亚力对会议记录的批注即是对后者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肯定。就《教务杂志》刊发的这篇文章来看,只有一页的版面,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中国天文学历史悠久,并对临近地区如日本、朝鲜等国家均有深远的影响。其二,驳斥中国的天文学来自印度的说法,并对中国天文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伟烈亚力说,中国有文献可考的天文学记载起始于汉代,那时已出现了完整的太阴周和卡利普斯周期记录,而“在同时期的欧洲也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文献”。之后,中国的天文学成就逐渐影响到亚洲的其他国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