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670248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古代政府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的结题成果,古代政府治理思想主要包括政府管制为主的思想,政府协调为主的思想,政府服务为主的思想。其思想基础为民本思想,指导思想为德法并用思想,对官吏的选任、监督、考核和赏罚是古代政府治理的关键,军事力量是其后盾。本书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与现实借鉴意义。
从政策工具的视角看,古代政府治理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管制为主的思想,二是政府协调为主的思想,三是政府服务为主的思想。其思想基础为民本思想,指导思想为德法并用思想,对官吏的选任、监督、考核和赏罚是古代政府治理的关键,军事力量是其后盾。古代政府治理思想对当代的主要借鉴是尽可能发挥政府协调和服务的作用,从而动员广大民众主动参与管理,减少管理成本,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发展社会经济,达到民富国强,长治久安。
目 录
上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创新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二、研究意义
三、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节 古代政府治理指导思想、总原则、关键和基础
一、古代政府治理思想总体框架
二、古代政府治理思想发展阶段
第二章 古代民本思想
第一节 先秦民本思想
一、重民思想
二、保民、惠民思想
三、尊重民意、民情思想
四、君主必须为民众兴利思想
五、君主以利导民思想
第二节 秦汉民本思想
一、贾谊民本与行仁政思想
二、《淮南子》中民为国本思想
三、王符国以民为基思想
四、荀悦君臣民一体思想
第三节 唐宋民本思想
一、唐太宗的君舟民水思想
二、李觏安民足食的民本思想
三、陈亮“正人心,活民命”的民本思想
四、叶适宽民之政的民本思想
第四节 明清民本思想
一、丘浚对古代民本思想的阐发
二、王夫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民本思想
三、唐甄的养民富民思想
第三章 古代德法并用思想
第一节 夏商西周春秋德法思想
一、夏商立法管制思想
二、西周立法管制思想
三、孔子以礼治国思想
第二节 战国德法思想
一、荀子制礼明分与法治思想
二、《吕氏春秋》德政思想
三、李悝《法经》管制思想
四、商鞅法治思想
五、《管子》礼义和法治思想
六、韩非子法治思想
第三节 汉晋德法并用思想
一、西汉前中期朝廷德刑相济思想
二、陆贾的德刑相济思想
三、贾谊的礼法兼用思想
四、《淮南子》仁义为本、法度为末思想
五、董仲舒德主刑辅思想
六、王符德化治国,法制为辅思想
七、崔寔以德治平、以法理乱思想
八、荀悦修明法度、德刑并用思想
九、傅玄以礼刑治国、以赏罚治民思想
第四节 唐宋德法并用思想
一、唐太宗的仁主法次思想
二、李觏用法恒常,于善宽,于恶猛思想
三、朱熹礼德政刑相辅为用思想
第五节 明清德法并用思想
一、王守仁的明德亲民和十家牌法思想
二、明朝礼刑并用思想
三、顾炎武重教化、正人心、厚风俗思想
四、清朝礼刑并用思想
第四章 古代管制思想
第一节 先秦管制思想
一、人口与土地管制思想
二、货币与粮食管制思想
三、重农抑商思想
四、市场管制与垄断经营盐铁思想
第二节 秦朝管制思想
一、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二、重刑主义的法治思想
三、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思想
四、上农除末思想
五、郡县制思想
六、加强国家统一的措施
第三节 汉魏晋南北朝管制思想
一、汉加强中央集权思想
二、汉田制、户籍和赋税管制思想
三、汉武帝盐铁官营、酒榷、平准均输、算缗告缗思想
四、汉货币管制思想
五、王莽“六筦”及其中的“五均”思想
六、魏晋南朝田制、户口、赋税思想
七、北魏太和改革中的均田制思想
第四节 隋唐五代管制思想
一、立法管制思想
二、三省六部思想
三、户口、土地与赋税管理思想
四、边疆少数民族政策思想
第五节 宋朝管制思想
一、户口与土地管制思想
二、财政赋税管理思想
三、货币管理思想
第六节 元代管制思想
一、户口与土地管理思想
二、赋税思想
三、茶、盐、酒专卖和市舶思想
四、钞法思想
第七节 明代管制思想
一、户口与土地管理思想
二、赋役管理思想
三、商业贸易管理思想
第八节 清代管制思想
一、户口与土地管理思想
二、赋税、徭役与财政管理思想
三、商业贸易管理思想
四、对边疆少数民族管理思想
第五章 古代协调思想
第一节 先秦协调思想
一、劝学思想
二、劝农思想
三、用经济手段导民而治思想
四、通过市场性政策工具调控经济活动思想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协调思想
一、秦代农工并举、经济利益引导思想
二、汉代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思想
三、司马迁、刘向的善因论思想
四、汉代引导性移民思想
五、《管子》轻重论思想
六、北魏贾思勰的农业治生思想
第三节 隋唐五代协调思想
一、刘晏发挥私商经营积极性的思想
二、买扑思想的萌芽
三、“和市” 改革与轻重之策调控社会经济思想
四、通过土地、赋税政策促进农业生产思想
第四节 宋代协调思想
一、务农为本思想
二、农工商士,治生之途思想
三、勤俭思想
四、反对官府垄断经营,主张私商自由竞争经营思想
五、买扑承包经营和入中思想
六、劝课农桑、兴学、息讼思想
第五节 元代协调思想
一、多种经营思想
二、许衡的治生思想
三、私商承包经营思想
四、劝课农桑和学校教育思想
第六节 明代协调思想
一、士农工商、各治所生思想
二、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思想
三、丘浚的自为论思想
四、开中思想
五、重农助商重教兴学思想
第七节 清代协调思想
一、张英保田产为核心的治生思想
二、重商思想
三、改官营工商业为私营思想
四、劝农与兴学思想
下册
第六章 古代服务思想
第一节 先秦公共事业与社会救助思想
一、水利工程思想
二、保护生物资源思想
三、社会求助思想
第二节 秦汉公共工程和赈灾思想
一、秦代公共工程思想
二、汉代公共工程和赈灾思想
第三节 隋唐五代公共工程和防灾思想
一、公共工程思想
二、防灾思想
三、漕运思想
第四节 宋代公共事业与政府救助思想
一、公共工程建设思想
二、对公共工程的管理和利用思想
三、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四、城市治理思想
五、政府救助思想
第五节 元代公共事业管理和政府救助思想
一、公共事业管理思想
二、政府救助思想
第六节 明代公共事业和社会救助思想
一、公共工程建设思想
二、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三、城市管理思想
四、漕运管理思想
五、社会救助思想
第七节 清代公共事业和政府救助思想
一、水利工程思想
二、漕运、海运思想
三、政府救助思想
四、赈灾思想
第七章 古代选任监察考核官吏思想
第一节 先秦人才选任、监察、考核思想
一、治国必须重视人才思想
二、对人才选任思想
三、对官吏监察考核思想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选任、监察、考核官吏思想
一、秦汉选任官吏思想
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思想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官吏思想
四、秦汉魏晋南北朝考核官吏思想
第三节 隋唐官吏选任、监察、考核思想
一、科举思想
二、监察官吏思想
三、对官吏考课思想
四、唐代人才思想
第四节 宋代官吏选任、监察与考核思想
一、选任官吏思想
二、御史、监司、通判监察官吏思想
三、考核官吏机构、内容、方法思想
第五节 元代官吏选任、监察、考核思想
一、选任官吏思想
二、监察官吏思想
三、考核官吏思想
第六节 明代对官吏选任、监察和考核思想
一、通过考试、荐举、杂途对官吏选拔思想
二、对官吏任用中集权、资格、内外、久任和回避思想
三、以科道、督抚、按察司对官吏多重监察思想
四、以考满、考察对官吏进行考核思想
第七节 清代对官吏选任、监察和考核思想
一、通过科举、荐举和捐纳对官吏进行选拔思想
二、任官中的官缺、条件审核、正途与杂途、回避思想
三、以科道、督抚、按察使和道员对官吏进行监察思想
四、通过京察与大计对官吏进行考核思想
第八章 军事管理思想
第一节 先秦军事管理思想
一、最高统治者必须掌握军权
二、选任将领思想
三、治军思想
四、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但应慎重使用军事力量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军事管理思想
一、军事领导体制思想
二、军队后勤补给管理思想
三、汉魏军律思想
第三节 隋唐五代军事管理思想
一、高度集权的军事体制思想
二、府兵制思想
三、募兵制思想
四、中央禁军思想
五、兵力分布上的内重外轻和内轻外重思想
六、兵律思想
第四节 宋代军事管理思想
一、释兵权、制将帅、立兵制思想
二、治军思想
三、武举武学思想
四、兵器配备与后勤供给思想
五、裁减军费思想
第五节 元代军事管理思想
一、军队体制思想
二、军事物资和通信思想
三、军队纪律约束思想
四、军事战略思想
第六节 明代军事管理思想
一、军队建制思想
二、兵役、军籍思想
三、边防思想
四、兵律思想
第七节 清代军事管理思想
一、军制思想
二、兵役思想
三、将士选任、考核思想
四、武科考试与军事学堂思想
五、军队武器装备、俸饷与供给思想
六、军队纪律、禁令思想
七、治军思想
第九章 古代政府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古代政府治理指导思想——民本思想
二、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思想的比较
三、古代民本思想对当代的启迪
第二节 德法并用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古代政府治理思想总原则——德法并用
二、当代德治与法治相互促进
第三节 对官吏选任、监察与考核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古代政府治理思想关键——对官吏的选任、监察与考核
二、建设廉政、高效的政府
第四节 军事力量作为政府治理基础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古代重视和慎重使用军事实力思想
二、古代重视和慎重使用军事实力思想对当代的启迪
第五节 政府治理中协调、服务、管制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完善以政府协调为主的政策性工具
二、完善以政府服务为主的政策性工具
三、完善以政府管制为主的政策性工具
四、古代政策工具三个层面综合使用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绪 论
第 一 节 选题依据与创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有关从政策工具视角研究古代政府治理思想的专门论著 , 笔者至今尚未见 到 。但是 , 一些已出版或发表的论著 , 却不同程度地涉及这方面的问题 。就整体 上来说 , 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
一是一些管理思想史 、经济思想史或政治思想史的论著 , 其中国内比较有代 表性的有 : 苏东水《 东方管理学》、何奇 《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潘承烈 《 中国 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姜杰《 中国管理思想史》、吴照云 《 中国管理思想史》、 刘云柏《 中国管理思想通史》、王忠伟等《 中国远古管理思想史》《 中国中古管 理思想史》《 中国近古管理思想史》、刘筱红 《 管理思想史》、方宝璋 《 宋代管 理思想》《 先秦管理思想》, 有关经济管理思想史的著作主要有 : 赵靖 《 中国经 济管理思想史教程》、何炼成 《 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叶世昌 《 中国古代经济 管理思想》、滕显间《 中国历代经济管理反思》、方宝璋 《 宋代经济管理思想与 当代经济管理》, 有关经济思想史的著作主要有 : 唐庆增 《 中国经济思想史》、 胡寄窗《 中国经济思想史》、赵靖《 中国经济思想通史》、侯家驹 《 中国经济思 想史》、叶坦《 富国富民论—立足于宋代的考察》, 有关政治思想史的著作主 要有 : 萧公权《 中国政治思想史》、刘泽华 《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曹德本 《 中 国政治思想史》、纪宝成《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以及数种论文集和资料选辑等 ; 国外主要有日本桑田幸三 《 中国经济思想史论》、上野直明 《 中国经济思想史》 等 。这些论著在某些章节目或以管理理念的视角 , 或以管理主体 、管理权力 、管 理组织 、管理文化和管理心理的视角 , 或以古代儒家 、法家 、道家 、墨家 、兵家 等思想流派的视角 , 或以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社会的视角 , 对古代管理思 想做出精辟 、独到的概括和总结 , 并上升到管理理论的高度加以阐述 。如苏东水 在《 东方管理学 · 导论篇》 中开创性地提出了概括东方管理文化本质特征的 “ 以人为本 、以德为先 、人为为人 ” 的“ 三为 ”原理 , 在中国管理 、西方管理和 华商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治国 、治生 、治家和治身的“ 四治 ”体系 , 以人本论、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古代政府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人德论 、人为论为核心 , 包括人道 、人心 、人缘 、人谋 、人才“ 五行 ” 管理的 东方管理理论体系 , 并提出东方管理学的管理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贵 、和 合 、和谐 。苏东水东方管理理论体系的创建 , 主要就是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汲 取精华 。又如赵靖《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概论》 以“ 富国之学 ” 和“ 治生之 学 ” 的发展为线索 , 为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史这门学科建立了一种理论模式。 何炼成总结的中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以宏观目标的“ 富国之学 ” 为基本线索 ; 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表现为义利之争 、本末之争 、俭 奢之争 ; 宏观经济管理方针主要有两条 , 一是 “ 无为而治”, 即自由放任的方 针 , 二是“ 通轻重之权”, 即实行国家控制的方针 。潘承烈等主编《中国古代管 理思想之今用》 以先秦老子 、孔子 、墨子 、商鞅 、孟子 、孙子 、鬼谷子 、管子、 荀子和韩非子为研究对象 , 从他们的学说与留给后人的著作中去研究这些先人的 思想 , 包括涉及管理方面的可资借鉴和有启迪作用的思路 、哲理 、观点 、规律与 理论等等 。刘云柏在《中国管理思想通史》 中将中国管理思想分为儒家 、道家、 法家 、佛家 、兵家 、墨家 、农家 、阴阳家 、杂家 、名家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少 数民族 、纵横家 、医家等派别 , 并分别加以历史性考察 。姜以读等编著的《 中 国古代政府管理思想精粹》 从民为邦本 、治国之道 、君臣之道 、行政方略 、因 时而立政令 、礼义法度应时而变 、法令者为治之本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统华夏 为一家 、兵为国家大事 、食货为生民之本 、财赋为邦国之大本 、四民之业钱货为 本 、教化治天下 、建国教学为先 、礼贤举士 、用人行政并重 、严吏治及交邻有道 等方面总结了古代国家管理思想精粹。
二是一些经济史 、政治史 、法制史等专题性的论著 ,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有 : 九卷本各卷分设主编的《 中国经济通史》、白钢主编的《 中国政治制度通 史》、张晋藩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方宝璋《中国审计史稿》, 以及大量专题 性的断代研究专著 , 如张亚初 、刘雨《 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安作璋 、熊铁基 《秦汉官制史稿》、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王永兴《 唐勾检制研究》、汪圣铎 《两宋财政史》、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张文《宋代社会救济 研究》、边俊杰《 明代的财政制度变迁》、张显清《 明代政治史》、田培栋《 明 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等 。这些论著在宏观考察中国古代各种制度时 , 提出了一 些对管理思想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精辟论断 。如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 总论》 中提出中国从战国至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以中央集权和官僚 政治的形式出现 , 实行专制君主制 , 其政体运行机制 , 以皇帝“ 独制于天下而 无所制 ”为转移 , 其特点主要有 3 个方面 , 即行政 、军事 、监察三大系统鼎立 , 近侍逐步政务官化 , 中央派出机构逐步地方政权化。
除此之外 , 笔者仅从中国知网检索就可获取数以千计的有关以上这两种类型 的论文 , 有的或多或少涉及一点古代政府治理思想的内容 。限于篇幅 , 兹就不能 一一列举与简要介绍。
?第一章? 绪 论
以上两类论著在其研究的主要领域 , 均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 做出了 令人瞩目的贡献 , 处于领先水平 。并且 , 这些论著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古代政府治 理思想 , 如对社会犯罪的禁戒与镇压 、政府财政税收治理 、盐铁茶酒专卖 、对户 口土地的管制 、垄断货币发行 、对社会的救助等 , 对进一步研究政府治理思想有 参考启示作用 。但是 , 由于这些论著均只是在从事本领域研究需要时论及政府治 理思想的某一方面 , 因此 , 难免有所不足 。总的说来 , 其不足大致有以下 5 个 方面 :
其一 , 以往的研究成果虽然涉及政府治理思想 , 但都未能有意识地从政府治 理的政策工具 , 如管制 、协调 、服务等视角进行探讨论述 。其二 , 绝大多数研究 成果仍鲜有以现代先进的政府治理理论为指导 。其三 , 鉴于以往研究中视角与方 法的局限 , 对古代一些治理思想的分析与看法 , 有待于重新认识与评价 。其四 , 绝大部分研究成果尚未把古代政府治理思想与当代政府治理紧密结合进行探讨。 其五 , 古代史料浩繁分散 , 尤其是一些低层次人物有价值的政府治理思想非常零 星 , 以往的研究对此关注不够 、收集较少 ; 除此之外 , 古代政府治理行为 、政 策 、制度中所反映的治理思想也发掘不够 。有关古代政府治理思想的史料发掘整 理之不足是限制研究工作深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 、研究意义
当前 , 世界管理学界十分重视对东方管理思想的研究 , 我国学界在管理思想 史的研究也正方兴未艾 。但从总体上看 , 有关管理思想史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经济 管理思想史方面 , 而少有涉及政治 、军事 、文化 、社会等管理思想史 。以往的研 究绝大多数从通史的视角 , 以某些代表人物为中心 , 采取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 本课题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 , 以现代政府治理理论为指导 , 拟在尽可能“ 竭泽 而渔 ”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 探索将传统史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 , 对古 代政府治理思想进行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分专题研究 。这将丰富中国古代管理思 想史的研究 , 填补古代社会治理思想 、古代公共事业思想等方面研究的空白 , 从 新的视角用新的方法深化对某些专题的探讨 , 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 并为今后的进 一步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提出了“ 国家治理 ”“ 政府治理 ”“ 社会治 理 ”等新概念 (全文 23 次出现“ 治理 ”一词) , 还有专门章节论述“ 创新社会 治理体制”; 党的十九大又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列入坚持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 , 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 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 , 目前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理论与管理制 度是当前管理学界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从广义上说 , 管理可涵盖治理; 但从狭义上说 , 治理是管理的更高一个层 次 。从狭义上的管理到治理 , 虽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治国理念的新变化 、新要求、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古代政府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新跨越 。狭义上的管理 , 简而言之 , 就是依赖传统公共管理的垄断和强制性质 , 把属下地区和人民管住 、管好 , 全能政府色彩浓重 , 较少采取协作 、互动的方 式 。而治理有整治 、调理 、改造的意思 , 更强调指导性 、协调性 、沟通性 、互动 性 , 彰显了社会建设的公平 、正义 、和谐 、有序 。狭义上的管理 , 其主体是一元 的 , 治理主体则是多元的 。狭义上的管理是垂直的 , 治理则是扁平化的 。 目前 , 我国必须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效用 , 即从较单一 的以管制为主的政府逐渐过渡到 协调 、服务 、管制三者兼有的政府 , 从无限 、管理型政府逐步转变为有限 、服务 型政府 。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 ,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的政治体制、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基本国情确定的 。我们研究古代政府治理思 想 , 就是要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府治理理论和 治理制度提供历史借鉴 。如提出民本思想是古代政府治理的指导思想 , 在历代具 有很强的路径依赖 , 至今对我国目前“ 全面深化改革 ,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 点和落脚点 ” 的改革目标有深刻的影响 ; 古代较先进的政府治理思想是在适度 的管制下充分发挥协调 、服务政策性工具的作用 , 这对当代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 关系 ,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 建设服务型政府 , 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同时 , 研究古 代政府治理思想 , 能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 , 让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走向 世界。
三 、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 本项目特色
(1) 视角较新 : 以政府治理的政策工具为视角 , 能比较深层次地揭示政府 治理的运作机制 , 对古代政府治理思想做一 比较全面 、系统 、深入和点面 、纵横 相结合的动态综合考察 , 通过比较揭示历代政府治理思想得失与王朝兴衰的必然 联系。
(2) 史料的完整性 : 以往研究的不足 ,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史料搜集的不 够 , 未能发掘出新的有价值的材料 。我们将尽可能“ 竭泽而渔 ”地收集古代有 关政府治理思想的史料 。本项目在史料收集上的明显特点是 : 不仅收集高层人物 的主流治理思想 , 还重视收集一些虽是底层人物但有价值的治理思想 , 并注意从 政府治理行为 、政策 、制度中发掘其体现的治理思想 。本项目有 50% 以上所引 用的材料是该研究领域首次使用的。
(3) 对当代的启示 : 本课题从政策工具角度着重发掘对当代有启示意义的 古代政府治理思想 , 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的借鉴 。本项目专著在最后 一章总结古代政府治理思想的特点及对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治理体制的启 示意义。
?第一章? 绪 论
(二) 本项目创新
(1) 观点创新 : 对于古代的一些政府治理思想 , 学术界历来看法不一 。本 项目从政策工具的视角 , 对其进行重新评价 , 提出独立见解 , 发掘其当代价值。 如民本思想是古代政府治理的指导思想 , 在历朝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 , 至今对十 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深刻的影 响 ; 古代较先进的政府治理思想是在适度的管制下充分发挥协调 、服务政策性工 具的作用 , 这对当代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 建设服务型 政府 , 有历史借鉴意义 。这些观点是以往研究者所未提到的。
(2) 研究领域创新 : 本课题所涉及的一些专题 , 如古代经营管理思想 、社 会治理思想 、古代公共事业思想等是以往很少有人研究的 , 本课题将弥补此类 空白。
(3) 方法较新 : 已有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多采用传统史学的方法 , 本课题除 了结合史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外 , 用现代政府治理理论分析古代政府治理思想 , 摸 索出一条切实可行 、比较成熟的研究古代管理思想史的新路径。
第 二 节 古代政府治理指导思想 、总原则 、关键和基础
一 、古代政府治理思想总体框架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古代政府治理思想大致分为一个指导思想 ( 民本思想)、 一条总原则 (德法并用) 、一个关键 (对官吏的选任 、监察与考核) 、三个政策 工具层面 (管制 、协调 、服务) 和一个后盾—军事力量 。本项目的总体思路 是 : 古代最高统治者进行政府治理的指导思想是民本思想 , 即意识到“ 民惟邦 本 , 本固邦宁”, 在治理国家中 , 首先必须考虑爱民 、利民等 。其任何政策性的 工具必须通过各级官吏予以贯彻实施 , 故高度重视治吏 , 主要抓对官吏选拔 、任 用 、监察 、考核四个环节 。其中任用是核心 , 选拔是事前控制 , 监察是同步控 制 , 考核是事后控制 , 从而形成全过程控制系统 。历代政府要发挥好政策工具 (管制 、协调 、服务) 的作用 , 必须德法并用 , 先以仁义教化“ 劝善”, 后以法 制刑杀“ 诛恶”, 二者相济为用 。德法并用与政策工具的关系是 : 协调 、服务侧 重于德 , 通过调节化解 、引导鼓励 、兴办公益 、救助赈济等使民众安居乐业 、经 济文化发展和社会安定和谐 ; 管制侧重于法 , 即通过命令 、禁戒等强制性手段解 决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冲突 , 以保证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 。古代政策工具的较好发 挥是在尊重民众基本权利的适度管制下 , 坚持公平协调 , 调节化解各种社会矛 盾 , 引导民众向善 , 着眼于爱民 、利民的服务 , 兴办公共事业和社会救助 , 保障 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 , 从而使国家安定和谐 、经济发展 、民富国强 。古代的军事 管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强调最高统治者要亲自掌握全国军队的领导权 , 军事管理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古代政府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的一切主要措施 , 都是为了加强作为后盾的武装实力 , 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古代政府治理思想对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府治理理论和制度有历 史借鉴意义。
图 1 古代政府治理思想总体框架图
二 、古代政府治理思想发展阶段
(一) 古代政府治理思想演变轨迹
综观中国古代政府治理思想史 , 大致可分为 3 个阶段 : 第一阶段夏商西周春 秋战国是古代管理思想的产生及初成体系时期 , 第二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前 期是古代管理思想缓慢发展时期 , 第三阶段唐中叶五代宋元明清是古代管理思想 成熟及变革时期 。其演变轨迹可能是错综复杂的 , 需要进一步研究 , 但目前有两 点主要因素是比较明显的。
其一 , 动荡忧患时代更能激发人们对管理思想的思考和创新 。中国古代之所 以在春秋战国时期 、唐中叶五代两宋 、明末清初与晚清出现管理思想的繁荣局 面 , 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这三个时期都是动荡忧患的历史时代 。春秋战国诸侯国 之间割据混战 , 生灵涂炭 , 人民生活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 , 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对
?第一章? 绪 论
治国理政的思考 , 并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 形成百家争鸣的景象 。中国古代管理 思想初步形成体系 , 对以后两千多年的古代管理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 国古代绝大多数的管理思想均可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找到其渊源 。唐安史之乱 后藩镇割据 , 兵连祸结 , 最后形成五代十国局面 , 社会仍然是动荡不安 。北宋虽 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 , 但终两宋三百多年 , 先有北宋 、辽 、西夏对峙 , 后有南宋 、金 、西夏鼎立 , 仍然是战火连绵 , 天灾人祸不断 。在这种历史背景 下 , 又激发了一些有忧患意识的人思考着如何安邦治国 , 开创了古代管理思想一 个新的发展时期 。明末清初的改朝换代 , 使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 促发一些明朝遗 民思考明亡的教训 。晩清西方列强的侵略 , 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挑 战 , 一些爱国志士师夷长技以制夷 , 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 管理思想 , 奋力挽救民族危亡 , 梦想建立一个富强的中国 。明末清初和晩清出现 的管理变革思想 , 标志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向近代管理思想转变 。与此相反 , 汉 唐虽然是中国古代富庶强盛的朝代 , 但哲学思想和管理思想都相对缺少明显的创 新 , 处于缓慢发展 , 比较沉闷的时期 。究其原因 , 汉唐相对安定富饶的生活使人 们创新管理思想的动力不足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魏晋南北朝虽然也是一个战乱的 时期 , 但是由于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文化层次太低 , 其政权更迭频繁 , 因此 , 也 不可能产生管理思想的创新。
其二 , 相对宽松自由的文化和言论环境有利于管理思想的创新 。如春秋战国 时期各诸侯国为在割据混战中胜出 , 一般都给予士人较宽松优裕的待遇 , 以招揽 贤士 , 为己所用 。另一方面 , 那些士人为了能让自己受到国君的重用 , 也积极发 表自己的安邦治国见解 , 这就促使当时管理思想新见迭出 , 异彩纷呈 。宋太祖建 立宋朝后 , 右儒重学 , 优待知识分子 , 不杀言官 , 以后宋代历朝皇帝都遵循这一 祖训 。这使宋代大臣士人都敢于言事 , 评论朝政 , 或著书立说 , 授徒讲学 , 创立 学派 , 从而使管理思想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明末清初 , 时局动荡不安 , 明朝遗民 或隐居不仕 , 或埋名隐姓 , 浪迹天涯 , 思考明亡的教训 , 从而产生了黄宗羲 、顾 炎武 、王夫之反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 。晩清时期 , 清廷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境地 , 无奈之下只好放宽言论限制 , 允许朝廷大臣以至民间士人 , 上书奏闻 , 提出抗御 外侮 、富国强兵的良方妙策 , 以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统治 , 从而使一些爱国志 士纷纷建言献策 , 引发古代管理思想向近代管理思想的转变。
(二) 古代三次管理思想高潮
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上 , 曾出现三次管理思想高潮 , 第一阶段即春秋战国 时期 ,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 即唐中叶五代宋 、明末清初和晩清时期 。以下对此 做一具体阐述 :
其一 , 春秋战国时期 ,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初步形成体系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 变革的时代 , 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激烈的政治斗争 , 从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 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 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自诸侯出再到自卿大夫出 , 从三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古代政府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桓与鲁公室的斗争 、田氏代齐到三家分晋 , 从齐威王改革 、魏国李悝变法 、赵烈 侯改革 、韩昭侯内修政教 、楚国吴起变法 、秦商鞅变法 , 再到燕昭王的改革 。兼 并战争与政治 、经济上的剧变 , 对社会上的各个阶级 、阶层和集团都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 。人们对于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 , 各有自己的态度和主张 、愿 望 、要求等。
每个诸侯国面临割据纷争的时代 , 都想在生死亡存的竞争中采取合乎时宜的 谋略与政策 , 求富图强 , 求得生存与发展 , 最后消灭竞争对手 。各国的国君和大 贵族 , 都大力招揽知识分子为自己出谋划策 , 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 。这就是所 谓“诸侯并争 , 厚招游学”① 。当时各国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 , 使作为知识分子 阶层的士可以各持一说 , 在诸侯间奔走游说 , “ 合则留 , 不合则去”, 有相对的 自由 。一些略为有名的士 , 还收门徒讲学 ,“ 率其群徒 , 辩其谈说”② 。这使每个 学派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如当时的孔子 , 就带着弟子 , 周游列国 , 宣扬自己的 治国主张 。其后的墨子 , 和他的弟子结成一个严密的团体 , 经常到各国游学。
当时的国君为了招纳智囊 , 谋求方略 , 使士为己效力 , 都比较礼贤下士 , 对 知识分子比较宽容尊重 。这使知识分子有比较强的独立性 , 敢于独立思考 , 敢于 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这大变革的时代 , 各阶级 、阶层和集团也纷纷在士阶层中寻 找自己的代言人 。这使士这一阶层大都企图用己说改造君主 , 使君主采纳自己的 治国主张 , 从而得到高官厚禄 。有不少思想家虽追逐荣华富贵 , 但更追求自己的 学说和治国抱负。
春秋战国时期 ,“ 官学 ” 日趋没落 , “ 私学 ”在各地产生和发展起来 。在当 时私学中 , 孔子创设的私学最为著名 , 影响最大 。齐国的威王和宣王大兴“ 稷 下 ”之学 , 使“稷下 ”成为各派学者讲学和讨论学术的中心 , 稷门下所设的学 校称“稷下之学”。当时儒家 、阴阳家 、道家和其他流派的学者都聚集在此 , 从 事于议论 , 探讨学术。
在这时代大变革的背景下 , 许多杰出的人物代表不同的阶级 、阶层或集团 , 提出了对社会变革的看法和治国的主张 , 初步形成了各种管理思想 。如在国家管 理上出现了儒家的仁政 、民本 、君舟民水 、礼治 、德主刑辅 、选贤任能 , 法家的 法 、术 、势 , 道家的无为而治 , 墨家的兼爱 、非攻等思想 ; 在军事管理上出现了 国君必须掌握军队的最高统帅权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严明军纪 、绝对服从上 级指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国力必须以军事实力为后盾 、先德后兵 , 应慎重使 用军事力量 、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 。总之 , 把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推向了一个 高峰 , 并对以后两千多年的古代管理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绝大 多数的管理思想均可从春秋战国管理思想中找到其渊源。
① 《史记 ·秦始皇本纪》, 中华书局点校本 , 2011 年。
② 《荀子 ·儒效篇》, 影印二十二子本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8 年。
?第一章? 绪 论
其二 , 唐中叶五代宋 , 开创古代管理思想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经营管理思 想 、国家管理思想上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古代政府管理思想从统治到治理的转 变是从唐末五代至宋中期开始和完成的 , 其重要标志就是政府协调为主治理思想 的出现 。从先秦至隋代 , 政府对财政性和市场性政策工具的使用仅限于通过赋役 政策引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 限制工商业 , 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 ; 通过价格杠 杆 , 买跌卖涨 , 实行平准 , 平衡市场物价 。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 , 为顺应这一 历史潮流 , 政府管理开始逐渐把市场激励机制 、 自由竞争机制和民营部门的管理 方法与手段引入到政府的管理中来 , 以最大限度提高财政收入 , 进而解决因频繁 战争 、军费开支巨大而引起的财政危机 , 从而稳定其统治地位 。唐宋政府管理思 想开始逐渐发生划时代的变化 , 从单纯的管制性工具向市场性 、财政性工具转变 (当然这一转变还是相当微弱的) 。在特许经营与契约治理方面 , 对一些传统的 政府经营领域 , 如对盐茶酒的专卖 , 从唐末刘晏发其端 , 至宋代朝廷全面有意识 地引进市场机制 , 逐步探索从直接全面专卖到间接部分专卖的实践 ; 宋代政府创 造性地以高商业利润诱使商人入中 , 把解决沿边军需供应难题纳入市场化的体系 中 , 明代的开中法继承了宋代的这一做法; 五代 、宋朝廷在酒坊 、官田 、盐井、 河渡 、商税场务等推行买扑承包制 , 通过投标竞争 , 激活经营机制 , 压缩政府管 理成本 ,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最大化 , 并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唐宋在手工业和漕运方面完成了从官府垄断经营到承买制 、从劳役制到雇募制、 从定额制到抽分制的转化 , 激活了生产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克服了官营垄断的 僵化体制和低效率的弊端 , 降低管理成本 , 从而提高矿冶业的经营效益 ; 在政府 救助方面 , 顺应商人逐利的本性 , 利用价格杠杆 , 引导他们参与赈灾 , 从而部分 解决了救灾经费和物资不足问题 , 节省了财政支出。
宋代以后 , 由于封建商品经济的发达 , 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复杂 , 社会关系 纷繁错综 , 民事诉讼大量增加 。朝廷对民事诉讼尽可能采取自愿平等协商的调处 方式 , 而不采取强制性的判决方式 。这对于缓和社会各种矛盾 , 防止激化 , 以封 建纲常伦理教化民众 , 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这也从一个侧面体 现了政府管理思想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
总之 , 以上各种新的管理思想在唐末五代至宋中期的出现 , 充分表明该时期 政府管理思想从统治到治理的变化 , 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新的发展时期 , 其结 论与史学界的唐宋变革论不谋而合。
唐末五代至宋时期 , 军事管理思想上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中国古代自西魏 文帝大统十六年 (550 年) 宇文泰开创了府兵制 , 这一兵制一直沿用了两百年左 右 , 直至唐中叶府兵制被募兵制所取代 。府兵一般不入民籍 , 而是另立军籍 。当 府兵者 , 自备弓 、刀 , 甲 、槊 、戈 、弩由官府供给 , 有的自备资装 , 但不负担其 他课役 。当府兵的农民平时务农 , 农隙时讲武教战 , 有战事时朝廷临时点将率领 从各地征发的府兵出征 。战事完结 , 兵散于府 , 将归于朝 。这样 , 兵不识将 , 将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古代政府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难专兵 , 避免了将帅长期拥兵作乱之弊 ,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府兵 制是兵农合一 的一种制度。
唐中叶 , 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 , 均田制日趋破坏 , 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 兵制难以继续实行 。为了解决宿卫缺兵 , 玄宗开元十年 (722 年) , 宰相张说奏 请募士 。翌年 , 取京兆 、蒲 、同 、岐 、华府兵及白丁 , 加上潞州长从兵 , 共有 12 万人 , 号“ 长从宿卫”。开元十二年 (724 年) “ 长从宿卫 ”更名“ 彍骑”。彍 骑的产生实际上使唐朝兵制已由府兵制转入募兵制 , 已具有雇佣兵性质。
北宋先后设立武举和武学 , 其中武学之设尚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首创 。宋仁宗 景祐元年 (1034 年) , 绛州通判富弼上书仁宗 , 建议“ 于太公庙建置武学 , 许文 武官与白身岁得入补 。聚自古兵书置于学中 , 纵其讨习 , 勿复禁止 。朝观夕览 , 无一 日离乎兵战之业 , 虽曰不果 , 臣不信也。”①
宋仁宗庆历三年 (1043 年) 五月丁亥 , 大约是在对西夏战争的触动下 , 始 设武学 。宋代的武举和武学对军队的人才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使一些训练有 素的军事人才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各级军队中去 , 在对敌战争中发挥骨干的作用。
唐中叶五代宋 , 之所以开创古代管理思想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与动荡忧患时 代相对宽松自由的文化和言论环境密切相关的 。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 , 兵连祸 结 , 最后形成五代十国局面 , 社会仍然是动荡不安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割 据的局面 , 但终两宋三百多年 , 社会矛盾始终比较尖锐 , 据粗略估计 , 大致是十 年就发生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民或士兵起义 , 每一年就发生一次小规模的农民或士 兵起义 , 加上先后对辽 、西夏 、金和蒙元的战争 , 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很大的 破坏 , 并严重威胁宋政权的统治 。唐中叶五代宋由于战乱不已 , 军费开支庞大 , 使财政上入不敷出的危机时有发生 。历朝政府解决危机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增加 苛捐杂税 , 横征暴敛 。当这种征敛超过了一定的限度 , 就会对小农经济造成巨大 的破坏 , 严重影响小农的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 。面对这种局面 , 许多有识之士纷 纷提出改革朝政措施 , 从而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刘晏 、杨炎 、周世宗 、范仲淹 、欧 阳修 、李觏 、王安石 、司马光 、苏轼 、苏辙 、叶适等著名的管理思想家 , 提出忧 国忧民 , 关心时事 , 改革朝政的各种管理思想 。一些朝中大臣在治理朝政 、解决 财政危机中提出买扑 、入中 、主张私营工商业等富有创造性的理财思想。
宋朝开国后 , 宋太祖 、太宗尊儒重文 , 兴文教 , 抑武事 。太宗时还特别注意 从孤寒之家选拔人才 , 成为宋代科举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 , 为国家选拔才德兼备 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 、思想家范仲淹 、李觏、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苏辙等都是出身孤寒之家的知识分子 。正如明人徐有贞 在《重建文正书院记》 中所指出的 : “ 宋有天下三百载 , 视汉唐疆域广之不及 , 而人才之盛过之。”宋仁宗庆历四年 (1044 年) , 太学从国子学三馆中分出 , 单
① 赵如愚 :《宋朝诸臣奏议》 卷 82《上仁宗论武举武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 1999 年。
?第一章? 绪 论
独建校 。太学在宋代成为混杂士庶子弟的普通学校 , 是宋代学校制度的一个重大 变化 , 扩大了接受高等教育的范围 。到神宗时期 , 那些 “ 远方孤寒人士 ” 和 “ 四方士人 ”没有资格进入国子学的 , 自然就进入太学学习 。与此同时 , 宋廷又 给太学生以优厚的经济和政治待遇 。朝廷全面实行“ 舍选”, 即“ 天下取士悉由 学校升贡”, 于是 , 太学成为全国士庶子弟获得参加殿试资格的主要途径 。南宋 初年 , 国子学已不复独立存在 , 与太学合二而一。
宋代的右文重儒政策 , 一方面带来了两宋文化的繁荣 , 在理学 、文学 、史学 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 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大批士大夫阶层 , 并广泛参 与赵宋各级政权 。这些士大夫有的终身从政 , 有的在一生中某一时期从政 , 其中 的绝大部分人不管是在朝还是在野 , 都以天下为己任 , 通经术 , 明吏事 , 晓法 律 , 重现实 , 疑经论政 , 批判现实 , 著书撰文立说 , 总结自己的从政经验 , 阐发 治国理政思想和方略 。如李觏 、范仲淹 、欧阳修 、司马光 、王安石 、苏轼 、苏 辙 、朱熹 、叶适 、吕祖谦等均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宋代自宋太祖开始就立下祖宗之法 : 不诛杀士大夫和言事人 。宋代历朝皇帝 的确比较优待知识分子 , 除非罪大恶极 , 一般不予诛杀 ; 对上书言事 、犯颜直谏 之人 , 一般都较宽容 , 更不用说加罪处以极刑 。由于相对宽松自由的文化和言论 环境 ,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富有治国理政思想和方略的名臣 。如熙宁变法的论 战 , 各种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撞击 , 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治国理政思想和理论火 花 。南宋孝宗对各种学派也采取宽容的态度 。他喜欢苏轼的学说却没有因而排斥 程颐的学说 。 吕祖谦 、叶适 、陆九渊 、朱熹等学派的同时并存 , 说明了当时言论 环境的宽松。
宽松的言论环境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敢于关心现实问题 , 批判现实问题 。宋代 无论是程朱理学 , 还是陈亮 、叶适的重商学派 , 都关心当时的现实问题 , 朝政的 议论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由此虽然形成了无休止的政党之争 , 但也形 成政治 、思想上的较为自由的风气 。这种风气为学术上的探讨和新管理学说的产 生 , 造成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如在较为宽松的文化政策环境中 , 一 向为传统儒家 思想所鄙视的重商思想在宋代却较为活跃 。重商思想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空 前繁荣影响深刻 , 在古代经济史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其三 , 明末清初和晩清 ,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向近代管理思想转变 。明末清 初 , 在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愈益走向反面腐朽 , 王朝更迭 引起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下 ,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等人的反专制政治思想 , 显露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端倪 。黄宗羲提出专制君主以天下为私产 , 实为天下 大害 ; 在专制君主社会里 , 只有一家之私法 , 天下就永远难免于乱 ; 天下治乱的 标准不是王朝的兴亡 , 而是民众的忧乐 ; 应变法以救世 , 臣下出仕应以万民为 重 , 置相权以分君权 , 设学校以监视朝政 。顾炎武提出专制君主无法使天下致 治 , 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 。王夫之则以“ 不以天下私一人 ” 的民本思想来反对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古代政府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
清代末年 ,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步加剧 , 清政府的封建专 制统治日益腐朽 , 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与此同时 , 随着西学东渐 ,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19 世纪 40—70 年代 , 随着鸦片战争和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的签订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与此同时 , 西方思想也如潮水一般涌入中国 。林则徐 、魏源 、冯桂 芬 、张之洞 、李鸿章等提出抵御外侮 、学习西方思想 。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 , 抵 御外国侵略 ; 了解和学习西方 。魏源也主张抗击英国侵略者 , “ 师夷长技以制 夷”。冯桂芬提出向西方学习 , 进行改革的主张 , 即创办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和 新式学堂的洋务思想 。张之洞提出实业与军事救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9 世纪末 ,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 的签订 ,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大大加深 。面对民族危机进一步严重 , 康有为提出维新变法思想 , 主张开 民权 , 设议院 、制度局 , 实现三权分立 , 从而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 发展民 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 富国养民; 发展新式教育 , 培养人才 , 以智富国 。总之 , 实 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 使中国走向富国强兵的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梁启超的变法维新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 6 个方面 : 其一 , 改变官制 , 变专制制度 为议院制度 , 这是变法的本原 。其二 , 全面促进经济发展 , 兴交通 , 清除阻碍经 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其三 , 废科举 , 兴学堂 。其四 , 建立法制 , 借鉴西方各国法 律以完善中国法制 。其五 , 兴民智 , 实行君民共主 。其六 , 设报馆 , 译西书 , 宣 传维新变法 。严复提出维新变法 , 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 。其维新思想中最突出的 一个特点是借助自然科学的理论来论证他的变法维新思想 。他将自然界的生存竞 争 , 即弱肉强食 , 优胜劣败 , 物竞天择理论用于论证当时中国变法的必要性和紧 迫性 , 中国只有变法才能由弱变强 , 才能“ 自强保种”, 否则 , 将亡国灭种 。严 复还主张思想自由 , 提倡科学 ,“ 黜伪崇真”。
20 世纪初 ,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 , 火烧圆明园 , 强迫清政府签订了《 辛丑条 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 人 , 提出了民主革命思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 邹容在《 革命军》 一 文中 , 主张通过民主革命 , 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章太炎 主张 , 在中国推翻清王朝统治之后 , 应当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 并主张先 “ 排满”, 后对付帝国主义 。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的所谓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推翻清王朝满洲 贵族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 民权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推翻帝制 , 建立民国”; 民 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一 曰平均地权 , 二曰节制资本”。所有这些思想标志着中 国古代管理思想逐步迈向近代管理思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