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357227
1、雨果奖入围作家顾适最新短篇集,收录近年来口碑高分作品,以及首发2篇全新作品。
2、作者为著名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个人合集《莫比乌斯时空》市场反响热烈,多次加印。作者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科幻星球奖文学奖、百万钓鱼城科幻大奖等重要科幻奖项,作品被译为英、意、德、西、日、韩、俄等多种语言。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3、知名学者戴锦华、宋明炜、李广益,知名艺术家曹斐推荐!
4、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人类冬眠、虚拟现实等大众关切的热点科技话题。让读者洞悉科技发展趋势,抢先看到未来。
5、鲜明的女性主义科幻,文中大多数角色都是女性,她们性格各异,但都充满力量。作者对抗性地书写自己面对的困境,或建构性地展望更加平等的性别观以及可能的积极未来。
本书为科幻作家顾适全新幻想短篇集,共收录八篇中短篇科幻作品,其中包括雨果奖入围作品《〈2181序曲〉再版导言》。
《〈2181序曲〉再版导言》
提名“2024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2024 Hugo Award Best Novelette Finalist)
第十二届华语科幻星云奖·2020年度短篇小说金奖
2023年首届百万钓鱼城科幻大奖·最佳短篇奖
16个角色全员女性,写尽冬眠时代群像——冬眠的人,是否还有经济权利?婚姻是否存续?是否还应尽抚养义务?抛下一切前往未来是否是一种逃避?而那些无法冬眠被“剩下”的人,他们又该怎么办?
《择城》
第二届科幻星球奖·最佳科幻短篇小说冠军
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2023年度短篇小说
洪水降临,人工智能逃生系统本该带她逃生,却自作主张去救其他人。AI如何判断优先救谁?随着她展开调查,一场算法和人性的较量浮出水面。
《弑神记》(奇幻新作)
这个世界,神没有性别,妖也没有。天帝爱上了来杀自己的狐妖,他们不断转变性别、相爱相杀,终于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彼此。
《魔镜算法》(关注人口老龄化、对“孤独”的重新定义)
佩戴上能分析他人微表情含义的“魔镜”后,人与人的关系会更近还是更远呢?看起来孤独邋遢性情暴戾的糟老头,却有着世俗意义上健全的家庭;真正的“孤独”从何而来?
母舰来到大海中央 1
择 城 11
魔镜算法 43
回收智能 69
误入骑途 83
《2181 序曲》再版导言 95
弑神记 121
虚构之地 223
后 记 259
《2181 序曲》再版导言
2088 年 7 月, 我刚从冬眠中苏醒不久, 就收到了这本《2181 序曲》。我当时以为它是本科幻小说,便没有翻阅,只一门心思去适应这个新世界 —— 它才渡过黄石火山喷发的大灾,全世界人口仅余十亿,而我所生活的城市,我的小家,也遭受了灭顶之灾。后来,等城市恢复秩序,多数人都有了果腹的食物和遮阴的居所,我才知道:全世界三十九座冬眠城中,已有十五座毁于大灾引起的核反应堆故障;另有二十座则在灾后的大乱中,被暴徒拆毁、炸碎。我所在的长安地下城,是最后幸存的四座冬眠城之一。这些日子,我常常夜不能寐,总会想起早先同我一起签下“冬眠合约”的人,我们曾约定在未来相见,如今却永远地失散了。
大约会有人说:你们把自己冰冻,陷入无知无觉的冬眠,自然是要冒这样的风险,然而醒着的人,也未必能想到会有火山爆发,灰霾遮天蔽日,多年不散。这看起来是诡辩,可我还是要多说两句:在那个时候,跨越时间的确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但算不上十分冒险。在这本《2181 序曲》的前言中,就详细介绍了它的起源:起初,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成功地冰冻和苏醒了小鼠和猴子;五年后,瑞士就允许绝症病人用冬眠的方式等待新药研发,许多人在苏醒后成功获救;由此,冬眠开始成为安乐死的替代品,进而逐渐演变为富豪竞相追逐的时尚墓葬,吸引了投资人去建设第一座伯尔尼地下城,当城中批量建设的冬眠舱开始售卖时,又降低了售价,引发大众的购买热潮;最终,人们开始视冬眠为一种交通工具,认为时间和空间一样,只是一段可以跨越的距离 —— 我们可以从北京飞到巴黎,自然也可以从现在冬眠到十年之后。彼时与彼方的差别,只在于前者不可知,而后者可知,故而冬眠就比移民多了一点点“风险”,同时又多了一点点“机会”,用几乎同样的钱购买哪种服务,就看个人的选择了。
这场改变人类生死观和时间观的革命,只用三十多年就完成了,现在想来真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其间当然会有种种议论的声音,反对者甚至是以恐怖行径来威胁的人,亦为数不少。尤其是当冬眠技术不再是一个问题,其安全性也不再令人怀疑之后,反对的声浪却愈演愈烈,几乎上升到宗教和哲学层面。当然如今回头去看,争论者不过是在各说各话罢了,To be or not to be , 这是一个问题,却永远不会有统一的答案。本书最为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采用了中立、客观的立场,在对“冬眠”这一议题进行了长期追踪后,她找出了那些最关键的、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和最特殊的、让人深入思考的案例,再平和地向读者展示出来。
这些内容构成了本书的正文,并按照采访和写作的时间顺序展开。本书的第一章写于 2033 年,正是最早进入冬眠的绝症病人“夏娃”苏醒后不久,那时一些人开始想要突破法律的界限,让健康人去冬眠。这当然会引起质疑 ——“健康人为什么要冬眠?”这篇《自由意志的边界》,便记录了第一位预约伯尔尼地下城舱位的健康人李子萱,与《冬眠法》立法调研组成员郑一诺之间的数次对话。其中很多问答在今天看来,依然颇有趣味。
在本文之前,所有采访李子萱的文章,都会提到她的祖母因癌症去世的事情。李子萱的父母在国外工作,她由祖父母抚养长大,是一名留守儿童。2024 年,她的祖母不幸罹患鼻咽癌,还在读中学的子萱听闻动物冬眠实验成功的消息,便想到为祖母申请冬眠试验。然而,当时冬眠在中国尚不合法,李子萱便写了一封很长的公开信,发表在微博上向公众求助。这封信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更多的还是讽刺和辱骂,终究没能挽留祖母的生命。九年后,她卖掉深圳的房子,去伯尔尼支付了地下城舱位的定金。很多人认为,她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赌气。然而,本书作者并没有给出这样的评判,她选择了李子萱的另一段话来阐释:
大家总想要给我找一个冬眠的“理由”,就好像我还一直沉溺在奶奶去世的悲伤里,就好像我还是个情绪激动的孩子。我当然不会说我选择冬眠和奶奶没有关系,但我认为那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启发”。奶奶的病让我意识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技术,原来人还有这样一种选择——原来我们可
以冬眠。
为此,我选择了冬眠医学专业。在瑞士实习的时候,我亲眼见证了“夏娃”的苏醒和治愈。如果那种程度的重病患者都可以安全醒来,那么我这样的健康人更不会有任何问题。
我去伯尔尼订地下城舱位时,他们要搞清楚的第一件事,就是我是理智的、冷静的,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而媒体和舆论最可笑的地方,就是他们不肯相信我是一个正常人。他们不相信科学,不相信心理医生的判断,他们只相信自己的“想法”,并且由此出发,一定要帮我找一个“理由”。
好吧,那就让他们觉得我有一个理由吧。不过你们等着瞧,再过三十年,也许只要十年,这都不再会是一个问题。我只是比他们更早看清楚这条路而已。生而为人,就有自由去选择生活在哪里,也有自由去选择活在哪个时代。
李子萱的言行给了郑一诺很大的启发,当时她已经为《冬眠法》的立法工作奔波了数年 —— 要知道,动物冬眠实验最早是在中国完成的,但由于法律的限制,人类冬眠在国内却迟迟没能进行。一些专家担忧,冬眠技术的落后会让国家错失未来,并提议立即开展《冬眠法》的立法工作。郑一诺从大学毕业起,就在立法小组从事调研工作。
择城
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史记·夏本纪》
1
雨越下越大。
雨刷器把车窗外的景象隔为一帧一帧的印象派画作,前车的尾灯和街旁的霓虹都融化在水中,变为深蓝幕布上绽放的点彩。我握紧了车门旁的把手,看侧窗外的水浪拍击行道树。
“你真要在这里下车?”费博易问我。
商务车上另外四个人都没有开口,他们还要继续调研。我们这一车人会在暴雨的周日出现在这里,是因为费博易负责的“城市安全大脑”项目上周刚刚给甲方做汇报,在评价我们的逃生导航系统YU的时候,甲方忽然极为温柔地来了一句:
“你们都是在旱季进行产品测试的?”
当时费博易反应极快,“雨天也去现场了。”
“肯定不是在‘洪季’,最近你们都是线上办公吧?”屏幕中的甲方微微眯起眼,“我只是想要你们确认,YU系统模拟出来的洪灾逃生方案,在应用中是可行的。这个产品要给用户在灾难中使用,要保证万无一失。”
她确实抓住了关键点:几乎没有开发者会在极端场景中试用自己的智慧产品,但YU系统恰恰是为了应对最危险的情况而设计的。在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后,费博易用一个下午的电话轰炸,把项目组核心成员都叫出来调研,他说,这是YU上线的第一天,我们必须在现场测试新系统。
为了和小组会合,我当时把自己的车停在他们公司附近这个地势比较高的停车场。“再晚要堵车了——我得先回去,孩子一个人在家。”我回答费博易。
商务车可能压过一个小低谷,浑浊的洪水漫上前窗,车内陷入恐怖的寂静,水中杂物每一次敲击车体的声音都显得过于清晰。我只好继续说:“你们还要去下一个点位?注意安全!”
他问:“你自己走没问题吗?”
“没问题。”我说,“我车上刚升级了YU系统。”
说完这句,我仿佛听到后座有人嗤笑了一声,“就是这样才吓人。”
我只当没听见。我并不是费博易的下属,和他们合作,是因为他相信在项目招标的时候,如果能有城市安全规划师加入团队,中标的概率更高。但在实际开展工作之后,我们的思路却产生了很大分歧,他坚持认为我对人工智能“一无所知”,我提出来的技术路线“毫无道理”——而对于他只求达到目标而无视公平的设计方案,我也无法苟同。因此虽是合作,如今YU系统里留有我工作痕迹的部分,不过是一些避难场所和建筑平面的资料整合。要我把性命全托付在它身上,是不大可能的。会这样回答费博易,只不过是因为我熟悉路,知道从这里回家一路都是高架罢了。
“好,”他放弃了劝说,打开车门,“路上小心啊。”
“你们也是。”我对他点点头。
蹚了几步齐腰深的水,我终于摸索到台阶,停车场暂时是干爽的,我冒雨检查了车子的外置安全气囊——一旦车轮在深水区失去前行的摩擦力,它就会自行弹出,将整辆车变为一艘小型气垫船。这种气囊是一次性的,弹出来就无法自动收回,必须在雨停后去修理厂整个拆掉,再安装新的。
流程虽然麻烦,但确实能救命。我是在三年前的“洪季”装上了这玩意儿,当时社区给所有孕妇提供了免费的安装配额,我也就顺手去“薅”了这把“羊毛”,谁知在生产当天,竟真的遇上暴雨,最后就是靠这东西一路漂到医院。阿启出生后,天气比以往更差,一到六月,雨水便无穷无尽,好几次我们都不得不启动气囊,才能撑过一段有惊无险的路途——而一旦为它所救,必定会毫不犹豫地再次安装,哪怕需要自己付费。好在我们搬了家,从城郊的新居到城里,一路都是高架,即便是“洪季”,用气囊的日子也少了一些。
但愿今天不要用到它。
我坐进驾驶室,前窗随即闪过一道Y型的虹光。“您好,涂山娇女士,欢迎使用YU系统。”它用小女孩般的声音脆脆地说,“我是小YU,我会为您的旅途提供帮助。”
“什么小雨啊……”我看向模糊的车窗,嘟囔道,“明明是大雨。”
“在有暴雨红色预警的日子,您无法关闭我。”它居然听见了,大约没能理解我抱怨的内容,换了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
“GUN。”我试图打开更熟悉的导航软件,“帮我设计回家的路。”
“请不要骂人,”它说,“保持情绪平和,将会有助于您安全到达目的地。我已经读取了历史导航数据,将会辅助您回家。”
GUN是骂人?那明明是导航软件的名字——
“你不知道GUN系统吗……”
一道炸雷打断了我和它继续争辩的话语。YU计算出来的道路危险系数正在不断升高,“我们得离开这里。”它说,“七分钟后,洪峰就会到达。我注意到您安装了外置气囊,很好,现在请从停车场的南出口离开。”
“但我要上高架。”我说,南出口是高架的反方向。
“我会带您上高架,只是现在情况特殊,”它说,“请马上离开这里。”
我把油门踩到底。停车场出口的阻车杆已经抬起,所有停车计费系统都会在红色预警日自动关闭。离开停车场之后是下坡,我的车一头扎进水里,外置气囊随即弹开,仿佛在预示这又会是中大奖的一天,嗡嗡声从车尾传来,那是后置螺旋桨动力代替了四轮驱动,同时,YU启动了车窗的数码增强影像,用清晰的线条勾勒出路况和水下的情形。从这一点看,它确实比GUN升级了一步。但接着我注意到,它设计了一条非常诡异的路线,要穿过常规地图上的好几道屏障——确切地说,我们要从一组低层建筑的屋顶上驶过。
我不熟悉南出口外的路,所以开出停车场之后,我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跟着它的指示走。“那是远离高架路的方向。”我不安地说。
“耽误您几分钟,”它说,“我们再去救两个孩子。”
一道炸雷劈下来,大树在我背后倒下,掀起的水浪把我的车一瞬间变成潜水艇,车顶的换气柱也自动升了起来。
“你设计这个路线不是为了让我回家?是为了去救人?”我提高了声调,“我又不是消防员!”
它回答:“但您是离她们最近的人。”
这次我是真的想骂人了。
顾适长于以她细密的语言奇妙、精准地勾勒出她的想象世界,魅人且真切,挚情且深思。在日常与悚然之间,在生机与灭寂之间,在悲悯与示警之间。柔软的情感之缕往复回旋丝丝入扣地编织出她的世界骨架与叙事结构。女性笔下的女性角色以其柔韧和智慧背负并包裹着关于未来的忧思、质询和希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戴锦华
在《三体》之后,顾适是新一代的创世者,她用莫比乌斯时空弥合黑暗森林间二元对立、另辟蹊径重新让科幻繁花不拘一格重重绽放。这几年来,她持续不断带给我们惊喜,这本新书是她呈现给读者的逾越更多边界的科幻奇观。
——韦尔斯利学院讲席教授 宋明炜
在顾适用科幻丈量的未来中,你仍能感知当下的尺度。
——艺术家 曹斐
如果我们的科幻作品都是这个水准,那么就可以和美国掰手腕了。
——重庆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广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