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541588
节来源
故乡
家世
第二节读书
入私塾
考秀才
第三节流浪
吕德盛号学徒
流浪十二圩
两次安庆之行
扬州警察
加入学生军
第四节进军校
武昌
保定
第五节锻炼
投奔广东
多次遇险
宣汉事变
选课于上海大学
初试教学第二章北伐到抗日
节北伐前后
从广州到武汉
在武汉期间
溪口之行
小游欧美
归国
第二节十年执教
服务黄埔
由武汉分校到南京本校
几件不曾忘记的事
(1)学生请愿事件
(2)十周年纪念大会
(3)编印校史
(4)大演习的殉职者
离开军校
第三节“讨逆”
出镇武汉
陇海战役
提师入闽
第四节首次抗日——“一?二八”淞沪之役
淞沪参战
庙行战斗
浏河战斗
葛隆镇战斗
慰问
诗意的虞山
追悼
第五节再度抗日——“八一三”淞沪之役
设秘密机构于苏州“留园”
初步的部署和意见
一件敌情判断的电报
两篇文告
进军上海
对敌根据地的猛攻
对敌登陆的激战
一个受委屈的问题
转取守势和我的辞职
第三章服务湖南
节莅任
从上海到长沙
省训与施政方针
第二节三大难题
到任后的件事
一个兄弟问题——兵役
治安之癌
第三节春雷起蛰
民训的发动
两大方案的制定
向着旧存组织、制度、人事进军的前夜
第四节度出巡
湘东南一次秘密的旅行
地方政治的人、物、事
第五节转移风气
正义不存乎天壤之间
贪官之惩治
公路上死伤案件
第六节新县制建设之实施
干部之培育
基层建设之推进
第七节五月杂话
发动人民抗敌自卫力量之真义
我们愿多听人民说话
“省服”与“剃头匠的精神”
第八节第二度出巡
巡程前后
西巡半月记
第九节财政与计政
开源与节流
小事与大事
第十节我与教育
我对于几个教育问题的见解
教育会议
第十一节抗战准备与动员工作
战时政治的中心任务
军事整备的片断回忆
(1)国防工事
(2)长沙分校
(3)团队整训
(4)南岳治安会议
编组民众抗日自卫团诸问题之检讨
(1)九月删电
(2)三原则的重申
(3)武装民众问题
民众运动
(1)二期民训工作
(2)抗战统一委员会
第十二节武汉弃守前后
抗战全局与武汉战役
紧急阶段中的自我检查
将又站在抗战的前哨
第十三节长沙大火
火变一日记
火变是怎样造成的
事后的处置
附:与郭沫若先生谈长沙大火问题
第十四节后一页
长沙善后工作
应变方案的制订
呈请去任
告别辞
第四章在抗战时期的重庆
节参与军事机要
自律和申明
军事片段
协调干部
琐碎事务
一个武将——陈诚
一个文人——陈布雷
第二节抗战中的部队政工
政工纲领
政工典范
政工改制
工作重点
活跃在战场上
工作的检讨
星期六聚餐晚会
第三节抗战中的青年组训
工作纲领
团与党关系的确定
一个指示
团员总考核与干部政策
一个改进的意见
夏令营
次全国代表大会
建议与提案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工作总检讨
第四节逆耳之言
零星回忆
政治、军事及党内风气问题
政府、政策、制度和作风问题
根本错误、领导缺点和补正之道
第五章新疆问题:从迪化会谈到
和平解放
节迪化会谈
初飞新疆
对解决新疆问题的研究与决定
会谈的阶段
一个报告
会谈的第二阶段
第二节几项重要措施
迪化“五五”纪念会上的讲话
释放被盛世才拘禁的中共党员
释放新疆全省政治犯
清还被没收的人民财产
免除捐税
告全省同胞书
告全体将士书
一次讲话
第三节合作
新的省政府成立
施政纲领
颁布选举法
访问伊宁
国大代表
访问南疆
几个文告
第四节建设计划
多次建议
两个机构的设置
新疆建设技术辅导团
几件小工程
第五节实行亲苏政策
协助苏联运回存放猩猩峡和哈密的物资
中苏航空协定的签订问题
迪化中苏文化协会的恢复和经常活动
“归文会”的撤销
关于中苏在新疆贸易和经济合作问题
美国军用机飞新“游览”问题
北塔山事件问题
第六节分裂
伊方撤退的远因
(1)伊、塔、阿三区特殊化问题
(2)国内局势的影响
(3)新疆军警对地方事务的干涉
(4)乌斯满问题
(5)塔城和额敏案件
伊方撤退的近因
(1)麦斯武德充任省政府主席问题
(2)省参议会流产
(3)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地区的暴动
一篇谈话
来往函件
第七节兰州小住
求去
组织各种座谈会
视察河西
调换麦斯武德
包尔汉的报告第八节和平解放
来往电文
起义经过
和谈新疆问题
怎样改造
庆祝大会上
函谢王震将军
函贺陶峙岳将军
第九节自我检查
第六章我与共产党
节北伐前后
两党合作
黄埔斗争
蒋周关系的恶化
北伐到了武汉的分裂
出国游历
军校十年
西安事件
第二节抗战期间
初度和谈
主政湖南
入川后——两党斗争的风雨
皖南事件
二度和谈
三度和谈
美方调停
和苏使谈中苏关系
第三节抗战胜利以后
去延安迎接先生到重庆
《双十协定》
欢宴先生
二到延安
由新疆发寄反对内战万言书
马歇尔到了中国
政协前后——整军方案的签订
三到延安
东北停战
再回新疆
下“戡乱”令
机密建议
会见罗申
低气压的南京
兰州小住
西安谈话
南京谈话
孙科组阁
元旦文告——蒋下野
第四节北平和谈
忽想退保西北
溪口盘桓
何应钦组阁
和谈腹案
顽固派的压力
再到溪口
飞到北平
一次会议
二次会议
南京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对时局的声明
我常常回到故乡去。这不但是一个休息的机会,也是我静心思考和接近民众的机会。其中值得回忆的一次是我在“八一三”上海抗战以后回乡小憩的四十天。战前三十天的准备工作,从八月十二日到九月二十三日整整四十天指挥作战的辛苦,使我的身体疲惫不堪。九月二十五日从前方回到南京,虽已调任大本营重要职务,也不能不请假回乡稍事休养。到了洪家疃,大家几乎不认识我了,惊问我为什么这样消瘦。我一回到家乡,如释重负,身体一天天好转起来。
我在休养期中,也和每次回乡一样,常向黄麓乡师学生讲话,大多讲些求学做人做事的道理,把自己的体验现身说法讲出来,主要是说明一个人应该有恢弘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精神,应该关怀民众的疾苦和国家的命运。同时,我在他们面前,表示对政治生涯的冷淡。我并不希望做大官,但愿有一天回到乡下,做一个小学教员或师范教师,也许在教育上的贡献,比在政治上的要大一点。我也常把孙总理的遗训启示他们,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希望做大官,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我说很多话鼓励师范生,要他们为农村服务,埋头苦干。因为我们乡下总免不了一种观念:做官是好的,做差事是好的。这成了一种社会趋向,父母教儿子读书,乡党期望子弟上进,全是为的做官。所以我想矫正一般人的不正确的观念,使大家认识做下层实际工作的重要,使大家知道为乡村服务是国家民族的基本工作。中国人口百分之八九十是农民,如果乡村的优秀青年,不能在乡村工作,不能为农民服务,而趋向政治活动,做官,干差事,把乡村风气弄坏,人才减少,这不是国家的好现象,倒正是农村衰败的原因之一。我分析这些道理,警觉黄麓青年。
黄山虽好,可惜树木少。我提倡植树造林。有些池塘没有鱼,我提倡养鱼。这时清水塘干了,是由于塘身太浅,蓄水不多。我提倡挑塘,把塘掏深。我自己带头下塘,领导大家踊跃挑塘。村里的人笑着说:“总司令“八一三”上海抗战时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挑塘!总司令挑塘!”我觉得参加这样的劳动是一种很愉快的事。
我很想把我的故乡建成一个理想中的乐园。我有一个实验乡的计划:北自淮南铁路,南抵巢湖,东起烔炀,西至长临,筑成环乡的乡道,再在各村修村道;同时,办一百所民众学校,其他一切按地方自治原则办理。我曾多次和黄麓乡师的杨效春校长商量,想把乡师逐渐扩大,成为大学,附设一所中学、若干小学。此外如科学馆、天文台、图书馆、医院等,应有尽有。我脑中常常涌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可惜我的理想刚生了芽,尚在计划阶段,而战角在烽火漫天中吹起来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