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8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156329
- 精选50件传世名作:《大卫》《创造亚当(西斯廷教堂穹顶)》《后的审判(西斯廷教堂穹顶)》……
- 深度解析195处隐藏细节:石材选取、皮肤纹理、布料质感……
- 米开朗琪罗伟大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细节!
- 了解米开朗琪罗著名的绘画、素描和雕塑背后的全部故事。揭示米开朗琪罗一生杰作背后的历史、象征和秘密。
- 快速具备专业视野来解读名画的精髓,像解谜一样赏析米开朗琪罗创作的绘画、素描和雕塑。看见米开朗琪罗为何是天才,理解米开朗琪罗为何能有如此成就!
- 透过模切窗口,观赏在博物馆都看不到的精彩细节,知识吸收与名作鉴赏同步。深入浅出,富有趣味性,适合亲子共赏,师生共读。一起来透过天才的眼睛看这个世界,获取知识和理解力。
翻开本书,发现米开朗琪罗一生杰作的伟大之处!
剖析米开朗琪罗创作的绘画、素描和雕塑背后的故事,还原一代奇才米开朗琪罗的创作轨迹。全书紧扣米开朗琪罗艺术杰作本身,或全貌、或局部地解读藏在艺术杰作背后的历史、象征和秘密,让我们彻底读懂杰作的意义。同时,采用模切窗口的工艺,让我们的眼睛更便捷地聚焦于画面的细节,增强欣赏每幅杰作的趣味性。
艺术家与贵族 002
《二人组像》临摹乔托作品 018
《楼梯旁的圣母》 024
《半人马之战》 028
《圣佩特罗尼乌斯》 032
《酒神巴库斯》 038
《圣母怜子像》 042
《圣保罗和圣伯多禄》 046
《大卫》 052
……
《基督被钉十字架》 242
《隆达尼尼圣母怜子像》 248
- 推荐给初步了解艺术家的读者,也推荐给那些自认为已经了解,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了解得太少的读者。
——大想法新闻网
- 抛弃大卫和上帝创造亚当等的陈词滥调,更深入地认识这个天才艺术家。
——圣路易斯邮报
《放大米开朗琪罗的细节》(节选,有删减)
《二人组像》临摹乔托作品
约1488—1490年
纸,钢笔和棕色墨水
315毫米×206毫米
巴黎卢浮宫
米开朗琪罗次为我们所知,并不是因为他雕塑家的身份,而是因为他属于画家多梅尼科·基兰达约设在城里的著名绘画作坊。学徒制具有法律约束力,通常不少于六年:男孩得与老师同住并服从老师的命令,而老师必须在学徒期提供住宿——有时还得提供服装——以及指导学徒。然而,米开朗琪罗不到两年就结束了他的学徒生涯且没有引起任何法律纠纷。
米开朗琪罗与基兰达约短暂相处的一切细节都说明他们不是传统的师徒关系,而是一种为稍有地位的家族子弟而特意作出的安排。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米开朗琪罗有机会接触到基兰达约几样宝贵的资产:大师自己的画稿和马丁·施恩高尔(Martin Schongauer)的15世纪版画《圣安东尼的诱惑》。此外,没有证据表明米开朗琪罗参与过繁重的日常工作,如研磨和混合颜料、熟化石膏、为画稿穿孔、转移画稿、取水和补给,以及结束了白天十个小时的工作后还要进行清理打扫。相反,他可以自由研究乔托和马萨乔等过去时代的大师的作品,并临摹基兰达约的画稿。
年轻的米开朗琪罗——当时他可能多只有十五岁——有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得以研究佛罗伦萨的艺术,他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了这幅作品,这是他早的作品。他使用鹅毛笔和棕色墨水,临摹了乔托在圣十字教堂所辖佩鲁齐小圣堂中创作的壁画《圣约翰的升天》中左边的两个人物。这座教堂靠近米开朗琪罗家,在佛罗伦萨的寓所,他的职业生涯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死后也被埋葬在这里。
乔托的叙事艺术在几个方面吸引了米开朗琪罗,尤其是人物的重量感和他们见证圣约翰升天时的惊讶表情。一个特点贯穿了米开朗琪罗的职业生涯,即他总是对人物无意识的姿势十分着迷:双手举到胡须和脸孔处表示惊讶,左边画得更完整的人物用右手抓紧了身上的衣袍,不经意间流露出目睹死人复活时的惊讶和错愕。
乔托制作了模型,以营造出体积感和充实感,他用光和影使人在平面上产生立体效果的错觉。米开朗琪罗没有给阴影上色,他赋予人物质感的方式是以钢笔和墨水为媒介,运用密集而精确的排线技巧,有效地描绘出衣纹的高光处和阴影处。虽然人物的手势稍显别扭,但米开朗琪罗极其灵巧的绘画动作却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排线密如蛛网,但近乎完美的平行线却绝不凌乱或互相交叉。米开朗琪罗后来更喜欢用红色和黑色粉笔,较之于钢笔和墨水体现出的精确线条,这种媒介更具暗示性,画面也更具美感。
《楼梯旁的圣母》
约1491—1492年
大理石
57.1厘米×40.5厘米
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故居博物馆
浮雕作品《楼梯旁的圣母》既精美,同时技巧又有些笨拙,这种组合十分奇特。这件雕刻作品尺寸不大,场面却十分宏伟;它的高度仅为61厘米左右。整个画面为圣母所填充,从大理石的顶部开始,一直延伸到底部边缘。米开朗琪罗雕刻作品的一大特征就是让画面尽量在有限的边界内限度地延伸开去。
马利亚坐在一个方形的底座上,与其说是宝座,不如说是一块装饰得十分美丽的石料。她有着符合理想的、经典的美人轮廓,整张脸被头上的光笼罩,从鹰钩形鼻子延伸出的线条与衣料褶皱相交,将她的脸部烘托得更加突出。衣裙瀑布般垂下,柔软而丰盈地搭在肩膀、手臂和腿上,以及雕花边框的凸起边缘上。
尽管圣母与浮雕中的其他人物离得很近,但感觉非常遥远,与我们和她的孩子远远地隔离开来。她与子女们在身体和心理上的距离非常遥远,特别是她仍然处于哺乳期。但事实上,孩子已经不再吃奶了。虽然孩子躺在母亲怀里,却睡得很沉。他的头垂在胸前,肌肉发达的手臂向内翻转(从古典时期开始,这种姿态一直与睡眠或死亡有关)夹在母亲衣裙的一条较大的褶皱中。
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啊!从身体上看,这孩子已经有好几岁了,并不是刚脱离子宫的新生儿。一个小小的大力神。紧致、肌肉发达的身体仍包裹在厚重的衣裙褶皱中,衣裙的轮廓构成了一个状如子宫的空间,保护着婴儿。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中,沉睡中的幼年基督常常暗示着他的命运。保护着婴儿的衣裙寓意亚麻裹尸布:安睡着的婴孩即将死亡。也许这个预兆有助于解释母亲心烦意乱的表情。从襁褓布到孩子身上裹着的衣裙,只有她预见到了儿子的命运。
即使隔着母亲衣裙上的凸起部分,仍然可以辨认出孩子的头部。同样,尽管衣料遮住了圣母身下座椅的上缘,我们仍能感受到那张座椅的大概形状。这些部分是错觉主义在雕刻艺术中的绝妙运用。类似的运用还有按照近大远小的原理绘制的圣母右脚(钩在左脚下方)以及令人忍俊不禁的、胖乎乎的小天使。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同时艺术家用这种“不听话的介质”创作的尴尬也可见一斑。
《楼梯旁的圣母》是米开朗琪罗运用前辈巨匠多纳泰罗的传统方法制作的浅浮雕。可是,这件雕塑是为谁而作的呢?是为米开朗琪罗自己吗?制作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的尺寸太小,没法用在教会仪式中,而当作小件艺术品收藏又太大了。尽管它并不太大,但也难以搬动或轻松携带。因此,对于这件作品为美第奇家族而创作的假设,我们必须表示怀疑,或者至少要提出疑问,是不是后来有一位艺术家为了给米开朗琪罗作传,并刻意表现他的早熟天才而对这件作品进行了再加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