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1343262
- 读者98%好评、超级教育类畅销书《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作者梅拾璎最新力作!
《父母的认知和觉醒》是经典畅销书《唤醒孩子的内驱力》(稳居家教书榜单前列,已重印20多次)姊妹篇,也是作者20多年家庭教育研究、实践的最新成果结集。
- 作者权威专业、养育经验丰富。
梅拾璎是一位北大法律硕士,长期专注于家庭教育的深度研究和实践,并且拥有20多年完整、丰富的养育经验。女儿201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儿子2024年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录取。
- 案例真实典型、问题分析全面。
作者从上千个教育咨询案例中精选结集,场景式呈现青春期孩子在不同阶段、不同家庭中的成长状况,全面分析教育问题根源,总结普遍性规律,讲透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
- 方法科学有效、手把手教你核心解决方案。
作者结合不同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养育问题,进行长期跟踪、反馈,一对一进行指导,手把手教你核心解决方案。
- 教育从父母的认知和觉醒开始。
父母的认知和觉醒,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一本书帮你看见孩子,看见自己,重建和谐亲子关系,复苏孩子内驱力!
这是一本融合作者20多年养育经验和研究实践的教育咨询代表性案例集。
孩子沉迷手机,玩游戏,刷视频;学习没动力,拖拉磨蹭;情绪逆反,自暴自弃……各种青春期养育难题困扰着广大父母,家长焦虑,孩子压力大,亲子关系危机重重。
书中精选40 真实典型的教育案例,场景式呈现青春期孩子在不同阶段、不同家庭中的成长状况,长期跟踪、全面分析问题根源,讲透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并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法,手把手教你核心解决方案。
一本书帮你看见孩子,看见自己,重建和谐亲子关系,复苏孩子内驱力!
第一章 父母的认知和觉醒
认识自己和孩子,是一种很高的生命智慧 / 010
为什么睡眠第一,学习第二 / 014
经过我一年的努力,曾经不想上学的女儿变了 / 019
一向成绩很好的女孩,为什么到高一成绩快速下滑而且抑 郁了 / 025
孩子初二休学了,怎么办 / 030
为什么看了很多教育类书,依然不会教育孩子? / 035
什么是好园丁式育儿 / 038
独立自主的妈妈会发光 / 042
爱和自由不能“包治百病” / 045
教育的最大难点,是家长等不及孩子建立自己的成长秩序 / 049
是时候该给孩子一个清晰的边界了 / 053
初中开始厌学休学,只想躺平,拿这些习惯于安逸的孩子 怎么办 / 057
从不打骂孩子,一直是鼓励式教育,可孩子还是抑郁了,问题出在哪里 / 062
比起搬砖,我更想让孩子当大学教授 / 067
智商、成绩与持续成长的关系 / 070
第二章 学习内驱力的底层逻辑
学习内驱力的底层逻辑,是无条件的爱 / 076
每一个自驱型孩子,都需要大大小小的胜利来支撑 / 080
学习内驱力没有上来,“鸡娃”最多到中考吧 / 085
当你彻底放下成绩,才是孩子学习内驱力全面复苏的开 始 / 089
我好好学习,就是想让爸爸妈妈高兴 / 093
看见这个男孩的改变,我激动了 / 097
第三章 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有效
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是自驱型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 / 106
孩子初三时成绩退步、名次落后,该怎么办 / 112
为什么说初一、初二这两年特别关键 / 115
我儿子高二,数学越补越差,该怎么办 / 119
孩子快高考了,怎么才能减少焦虑,让孩子发挥最好的 水平 / 123
怎样提升一个高中生的学习韧性和自制力 / 127
拖拉、磨蹭不是死症,试试这两大方法 / 132
当一个孩子对学习已经竭尽全力 / 136
把孩子从尖子生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吧 / 140
所谓学霸,都有哪些重要特征 / 145
孩子上中学后不爱阅读了,该怎么办 / 150
第四章 贴着孩子的心沟通,你说的话他才会听
我儿子最近经常偷看黄色视频,怎么办 / 156
上高一的孩子早恋了,该怎么办 / 159
孩子上课爱讲话,爱接老师的话,怎么办 / 162
成绩拔尖的孩子为什么初一突然不愿上学了 / 165
警惕那些司空见惯的暗示,不要让它毁掉孩子 / 169
第五章 如何帮助孩子实现手机自律
帮助孩子实现手机自律,家长要做好四件事 / 176
高二的儿子想好好学习,可总是管不住自己 / 183
担心孩子迷上手机短视频,怎么办 / 187
孩子的手机自控和内驱力是一致的 / 190
完全照您的方法做,为什么儿子还是爱玩手机游戏呢 / 194
少说话,多想办法,温厚比规则更重要 / 197
高三的儿子玩游戏到凌晨两点,结果第二天…… / 200
第六章 发展自己,做好自己,摆脱焦虑
为什么全职管孩子的学习,孩子却更厌学了 / 206
一个 10 年全职妈妈的建议 / 210
孩子,你且往后退一步试试 / 213
孩子,勇敢做你真正喜欢的事情,过你想要的人生 / 216
想要高度自律,请先原谅自己的不自律 / 220
工作中,我接触很多充满育儿焦虑的家长,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真正有用的帮助。梅老师这本《父母的认知和觉醒》,精选几十个典型案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觉醒和改变,操作性和针对性更强,相信可以给家长带来新的成长和帮助。
——陈雁夏,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心理教师
我是从事多年P.E.T.父母效能训练的讲师,学员们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认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心灵觉醒程度的高低。梅老师这本新书,像她以前的书和文章一样,为我们打开错误观念的桎梏,看见真实的孩子和真实的自己,回归教育正途。
——刘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P.E.T.父母效能训练认证讲师
在教育信息铺天盖地的当下,父母如何摆脱教育上的焦虑?答案是:唯有学习、实践、反思、改进。先把目光转向自己,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认知,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育己、育儿。这本《父母的认知和觉醒》可以帮助父母从心出发,重新看见孩子、理解孩子,让孩子在夹缝中有一处安心之地,陪孩子一起面对未知而广阔的世界。
——姚丽,宜春,医务工作者
作为当下的父母,我们应首先保持认识上的谦虚,认识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丰富,孩子的认知偶尔也会超过我们。意识到只有从心灵上觉醒,我们才可以和孩子建立通畅的链接,进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可以养育出内心充盈、富足的孩子,构建和谐家庭。
——李继明,北京,平西府中心小学家长读书会发起人
与梅老师认识两年了,她全程见证了我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改变和觉醒,我和孩子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现在,我可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竭尽所能为他撑起一片天,让他能够在家里肆无忌惮地释放学业的压力和情绪,安安稳稳地放空、充电、调整……同时,我收获了一个自主、坚韧、充满力量的孩子。我相信,梅老师这本新书将给我带来更多的认知提升和心灵觉醒!
——王靖,郑州,高级会计师
认识自己和孩子,是一种很高的生命智慧
读者来信:
梅老师您好,我偶尔读到著名教育学者聂圣哲先生讲的一个小故事,感觉很困惑,发给您看看。他说:
我先谈谈某女生读清华的悲剧。因为涉及隐私,就称呼她小L吧。某年某部出台一项政策,要提高北京市重点高中老师的学 历含金量。于是从各个中学采取免试推荐方法,招学生到清华、北大 读书,规定这些学生毕业后都回到北京市的重点中学教书。小L父亲的路子很广,因此,小L作为特招生顺利地被招到清华大学数学系。 入学以后,小L理所当然地永远是全年级的倒数第一名。因为是特 招生,小L也顺利毕业了。小L毕业后到北京某重点中学教数学, 显然不能胜任。父亲有门路,就把小L调到某个与数学沾边的研究 所,小L当然还是不能胜任。在工作中,小L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 是:“你真的是清华毕业的?”后来,小L被调到资料室工作。在资料室工作时,小L还是差错多多,最后几乎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小 L 的同班同学是我的好朋友。这位朋友告诉我,其实小L不仅数学很差,就连一篇像样的记叙文都写不好,表达能力也差,但人很善良,也勤劳。
因为屡受挫折,小L变得压抑,后来得了抑郁症。一个女人活在一个无法得到任何尊重的世界里,终究会出事。听说小L至今也没成家,已经 40 多岁了。在她没得抑郁症之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最恨父亲和清华……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疑惑的是,不是说孩子的成长要靠父 母的托举吗?怎么这个家庭的父亲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呢?造成小L这样的人生悲剧,太可怜了。
梅老师回复:
这位读者,你好!看完这个故事,我立刻想到身边的一个人——钱爸爸的大学同学M。
M跟钱爸爸一样,是高考正常考上清华大学的。学校按照程序分班、分宿舍,M和其他 5 位同学分在同一个宿舍。在这 6个人的宿舍里,大家都正常学习,正常锻炼。没想到的是,清华大学跟别的大学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里比其他任何一所大学都学业繁重、竞争激烈。
M 在读到大二时突然离校出走,学校和家长寻找很久才把他找回来。然而回来后,他再也不回清华了,最后以专科毕业,家人帮他在法院找了个工作,然后娶妻生子,安顿下来。
我问钱爸爸,当初M到底有什么表现呢?他说一开始还正常,经历几次考试后,他慢慢地不跟大家说话了,后来变得很暴躁,骂人,发脾气,整夜失眠。大家学业任务都很重,加上男生大都粗线条,以为他没多大事,一段时间后会调整过来,都没怎么往心里去,没想到他最终会离校出走。
哈佛大学健康服务中心在2017年和2018年进行的一项心理健康调 查结果显示:哈佛大学学生抑郁患病率高达15%~30%,焦虑患病率为13.2%~30%,都高于疾控中心公布的美国平均水平。
这些人的统一表现:落差感太大,找不到活着的价值,情绪长期压抑,对未来充满恐惧。
人为什么会产生焦虑
首先是家长自身对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充满焦虑,没有形成核心价值观,随波逐流。其次是家长看不到一个真实的孩子,不了解孩子是怎样的人,面对孩子未来前途的不确定性,担心孩子被社会抛弃。再次便是孩子本身不能 认识自己!
所谓不能认识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力、智力水平等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正确的判断;同时对当下自己所在的群体 和社会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因为缺乏正确的认识,身不由己地卷入大众的认知之中,被裹挟,被浪潮淹没。M就是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被淹没在浪潮中了。
我女儿钱小雅考入北大后,除了中文系的本专业,她还选了历史系的专业,攻读双学位。一年过后,成绩并没有如她想象的优异。一开始,她以为像高中那样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就可以名列前茅,但种种努力之后,成绩依然在中等偏上的位置,她也有了一些焦虑。我和钱爸爸以我们的人生经验帮她分析 现实和未来的情况,以及对社会发展趋势的看法,再加上她自己的各种反思 和感悟,她心里对自己的位置和周围的学业环境渐渐明朗,对面临的选择做 了正确的取舍,继而踏实而乐观地向前推进自己的学业。
有些孩子天生不擅长知识学习
有一天我跟我父亲通电话,他说看见我小时候的小伙伴了,还和她聊了一会儿,觉得这位大我三天的姐姐虽然生活在农村,但看她气色,听她说话,知道她日子过得舒心而富足,我听着也特别开心。这位姐姐小时候就住在我家前面一排房子里,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一块上学。但她在学习上确实很迟钝,一上学就头疼,就生病,到了三年级,她死活不去上了。家里一开始还 强迫她去学校,后来看她抵死不去,父母就随她了。这种情况我小时候并不懂,后来明白了,有的人可能是因为智商或基因,确实不擅长知识的学习,上学得病可能是一种自我拯救的反应。这位姐姐虽然不擅长学习知识,但她能在 那个年龄恰当地评估自己,认识自己,后来选择适合自己身心的劳动,这并不简单。
认识自己,摆正位置
有一位妈妈跟我说,孩子按照考分可以上他们所在中学的实验班,但孩子认真地告诉家长,自己不喜欢重点班那种竞争激烈的氛围,普通班更适合自己,坚持留在普通班学习。结果,孩子在普通班学得得心应手,升学时取得很好的成绩。
我认为,这就是对自己有清晰认识、很有智慧的孩子,他对自身及对小 社会的感受力都非常强。
上文中,小L如果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明白清华是个什么样的 学校,她可能会拒绝爸爸的好意,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去,过属于自己的人生,一样可能幸福。M呢,本来也是个学业极为优秀的人,只是他没有认识到, 自己如一条小池子里的大鱼,被放到河海的大鱼之中,调整好心态是最重要的,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摆正自己的位置,摸索出自己的方向,照样可以跟其他 大鱼一样,寻觅到属于自己的水域。
当然,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阅历、感受、思考、阅读等,这些都是获得正确认知的必要步骤。生命是短暂的,越早认识自己越好,这也是获得幸福、增长智慧的重要途径。
学习内驱力的底层逻辑,是无条件的爱
读者来信:
梅老师您好。我是某某杂志社记者,我们本月有一个关于孩子学习内驱力的专题,想电话采访您一下。
您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到您这些年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内心变化:“教育孩子,我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从无条件的爱到有条件的爱, 再从有条件的爱转向无条件的爱。”
能分享一下您的心路历程吗?相信一定会对很多家长有所启发。
梅老师回复: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断思考“无条件的爱”的含义,很多念头和想法 过去之后,我发现我原来的想法可能是错的。譬如,在孩子没有降生之前,我以为我对孩子的爱一定是无条件的爱。事实上,我直到现在依然无法做到 对孩子无条件地爱,我只能做到无条件地爱自己!很多时候看起来是我对孩子无条件地爱,本质上则是我无条件爱自己的延伸。
然而你是否意识到,“无条件的爱”不是父母可以判定的?
一位妈妈能不能说,我给了孩子无条件的爱?不能!因为无条件的爱应该是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父母的感受。
你可能会说:为了孩子我命都可以不要;只要孩子需要,我上刀山下火海眼都不眨……这些还不算无条件的爱吗?我的回答是:那也得看孩子的感受。
父母爱孩子的心路历程
当孩子作为一个胎儿在妈妈子宫里发育的时候,很多准妈妈开始了胎教 之旅,祈祷孩子生出来千万要四肢健全,五官端正,能吃会拉,正常健康,最好能遗传到父母双方的优秀基因,聪明、俊美、可爱。
这样的期盼当然正常,但能算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吗?我认为如果这些可以被称作爱的话,那也是有条件的爱,属于人类的本能。试问一下,谁不清楚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要比一个多病、迟钝的孩子好带呢?不妨问问自己,如果生一个嘴歪眼斜、呆傻痴笨、丑陋无比的孩子,我们能爱他多少呢?
因此从孩子一来到世上,比较就开始了。当看到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更聪明、更可爱的时候,父母心里不由自主地扬扬得意,一个声音在心里说:看哦,我生的孩子多好!我教的孩子多好!那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吗?那是 孩子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这种爱在无意中附带了很多条件。
到孩子上学的时候,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学业上出类拔萃,自控力出众,是不是很容易对孩子言听计从、和颜悦色?如果孩子学业成绩落后,父母是不是容易焦虑暴躁,控制挖苦孩子,责骂孩子笨拙迟钝?这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吗?肯定不是,前者的和颜悦色是孩子满足了自己的期待,后者的控制挖苦是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期待。
“虚荣心”爆棚的妈妈
我们家一个邻居,她儿子和钱小雅同岁、同年级,我们平时见面算是点头之交。那一年小升初,应该是她的儿子跟钱小雅一样,也被海淀区某重点中学提前录取了。她抑制不住内心的骄傲,找了个机会跟我搭话。我也正开心得很呢,两个虚荣心爆棚的妈妈聊天,各自以对方的孩子为荣,互夸对方教育有方,真是皆大欢喜。于是我们就熟了。过了三年,钱小雅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听说她儿子没考上市重点,只上了一个区重点。而我早就想好,绝不在人家面前展示优越感。没想到,那位女邻居从此不理我了,见面时她总低着头,就算我想找人家打招呼,人家却把我当成路人。我就奇怪了,孩子考到差一点的学校真的会让一个妈妈自惭形秽吗?如果这种自惭形秽转移 到孩子那里,孩子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展现不健康的自我,对父母进行攻击、对抗的时候,我们才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爱,开始觉醒,反思自己以爱出发的行为传递给孩子时,孩子会是什么感受,然后做出改变。尽管这样的改变不是出于主动,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和适应孩子,也算是难能可贵了,但这也不是无条件的爱,而是被迫的调整。
真正无条件的爱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
那么,什么才是无条件的爱呢?
我认为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心甘情愿、不计结果、不图回报、无怨无悔地从行动到情感的付出。核心就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贴近孩子的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后面的心甘情愿、不计结果、不图回报等都是零,都没有意义。
我对自己两个孩子反思的结果是:一开始的十几年,我确定大多数时候 对他们不是无条件的爱,其中目的性和虚荣心占了很大成分。
那么,我是怎么从有条件的爱转到无条件的爱的?
在学习和反思的基础上,我会想想我的童年时代,我的亲人都是怎么 对我的,想想我自己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想想我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内驱力十足的人……
我看了无数案例,看见一些好孩子是怎么一点点被废掉的,看见被父母 陷在泥潭里的孩子后来是怎么挣扎上岸的……我更看见钱小雅和钱小能这些 年的点滴变化。是的,随着认知的提升,我在不断地觉醒。
我渐渐发现,无条件的爱不是从自己出发,而是从孩子出发的爱,是心甘情愿、不图回报、真正纯粹的爱。它像一碗刚刚蒸好的白米饭,没有丝毫 副作用,素净、纯洁、美好。这样的爱传导到孩子那里,可以给他高质量的 滋养,它是无可比拟、至高无上的,最能让人产生向好向上的力量。它不仅催生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也是人整个生命内驱力的底层逻辑。
于是,在这条路上我千辛万苦地试着调整自己,最终我发现:对孩子的爱,从有条件到无条件,是一次次的觉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炼!无条件的爱,一部分来自本能,一部分来自学习和反思!
帮助孩子实现手机自律,家长要做好四件事
读者来信:
梅老师您好。我前段时间看您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一书,一口气看了两遍,尤其您书中关于手机管理的那部分内容,我很认可您的思路和方法。我以为我懂了。
正巧我们家儿子目前也是初一,那段时间,他强烈要求自己管理手机。受您的启发,我和他爸爸商量后,很干脆地同意了,痛快地 把手机交给了孩子,同时也不时借鉴您书里的方法来对待他。结果,孩子还是抗不住游戏的诱惑,说话不算数,一点不像钱小能那样能慢 慢自律。他经常无休无止地玩,很难管理,不管吧,成绩下滑更厉害,真是太难了。马上要期末考试,我把他的手机藏了起来,没想到还是被他找到了。我发现他下半夜还在打游戏,早晨起不了床,气得我都想退出班级群,不想总被老师点名批评而丢人现眼了,也不想一个人 扛了,先保重自己要紧。
孩子的手机管理这件事咋这么难呢?
梅老师回复:
钱小能刚上高中不久,我跟班主任老师聊天,她告诉我,她和同学曾在课间采访了一次钱小能,问他:为什么有的同学有时会从放手机的地方拿回手机,而你从来都没有拿过?他说:我妈妈一直让我自己保管手机,需要时 就看,不需要时就不看,手机早就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孩子管住自己的手机,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孩子自律的开始,管住手机这件事情能给他带来成就感、自控感和幸福感!并且,这种自控能力可以迁移,可以成为他自律人生的第一步。
孩子到底能不能控制住手机,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人性,二是孩子的自控力。
先说人性。如果一个人只吃过一次苹果,认为很好吃,以后再也没吃过,他一定终生都怀念苹果。但是,如果你天天给他一堆苹果呢?孩子对手机也是如此,家长管控越紧,他越觉得手机宝贵,不愿放过任何可以玩手机的机会。正人先正心!家长自己得相信孩子可以控制手机,否则就不要把手机交给孩子,想想其他的办法。要足够相信,有信念,才能焕发勇气和热情。
再说孩子的自控力。任何人对物质和意识的自控力都不是天生的,需要反复练习和强化。有人认为,你这一阶段控制孩子的手机,等孩子长大一些, 他对手机的自控力就增强了,不再被手机所绑架。 我想说,一部分孩子可以,一部分孩子不行!一位读者跟我抱怨,她的妈妈 60 多岁了,本来把她接来帮忙监管孩子的手机,结果她自己每天捧着手 机看,眼睛也出了大问题,不让她看她还发脾气。你看,并不是年龄大了自控力就更强。
我这里强调的是:当我们把手机交给孩子以后,并不是自己就解放了。相反,我们要把心转向自己,先控制住自己的不良嗜好,同时用眼睛的余光 关注孩子,帮助他一点一点地培养自控力。
当然,每一个孩子养成自控力的节奏是不同的,这就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心和智慧。接下来,我重点讲讲,把手机交给孩子以后,家长要做哪些功课。
第一件事:重建或修复亲子关系
一般的家庭因为孩子过度玩手机,父母轻则训斥、拔网线,重则摔手机、打骂、冷战,亲子之间早已水火不容甚至互相仇恨了。还有的家长干脆破罐 子破摔,心凉了:反正我也管不了你,你就玩吧,眼睛出毛病了也是你自己 的事。打心眼里鄙视孩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亲子关系凉了,孩子正好给自己建造一个“美丽新世界”,在手机里,他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虽然这里不够完美,但在这个小世界里,他有一个相对不受打扰的内在建构。 亲子关系不改善,让孩子自控手机这件事,将无法前进一步。当孩子感 受不到父母的友好和善意,任何指示和引导都不会起作用。还有的孩子拼命玩手机游戏,并不是他真想玩,而是以此作为对家长的打击报复。
那么,如何修复处于僵局的亲子关系呢?
首先,安顿好自己的心,不要心里老嘀咕,总不放心孩子。父母既然决定将手机交给孩子保管,就不要一门心思担心孩子怎么样了。比如,玩手机玩了多长时间?作业做完了没有?怎么还是玩这么久?如果还像以前那样焦 虑不堪、百爪挠心,就说明自己的心理建设还不到位。父母先自己进行心理 建设,多学习,提升认知,把孩子管理手机这件事情想透彻,安顿好自己的心,再说下一步。父母如果觉得无论如何都过不了自己这一关,趁早不要把手机 交给孩子,否则半途而废的话,更容易失去孩子的信任,结果适得其反。
其次,一段时间内不要聊手机的事,更不要拔网线。为了让孩子少玩手机,父母以前习惯给孩子讲各种道理,结果孩子也听不进去。这次既然已经相信孩子可以控制手机,一段时间内,父母就不要再跟孩子提手机的事,不要再讲大道理了。既要管住自己的嘴,同时也要管住自己的手,千万不要一着急再偷偷拔网线,引起孩子新的反感,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再次,更加关心和疼爱孩子。因为孩子玩手机,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已经有了深深的裂痕,父母与孩子处于冷战状态,孩子不理睬父母,父母也不理睬孩子,家里像个冰窟一样,这样谁的心情能好呢?
作为父母,我们的初心一定是希望孩子好,希望家庭幸福。看看现在,我们离自己的初心是不是很远了?是不是因为孩子不听我们的,不服我们管教就跟孩子赌起了气,摆下了擂台,想靠冷战让孩子屈服?
这样下去只能使亲子关系更加恶化!
为人父母,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往回看,回到我们十几岁时,把我们放到孩子的位置,贴近孩子的心,想想自己十几岁时喜欢什么样的父母。
如果能想到这一步,你就会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关爱、关心孩子,从日常做起,关注他的衣食冷暖,关注他的情绪变化,关注他喜欢和热爱的 东西,找到他感兴趣的话题。
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避免唠叨!就算关心他也不要唠叨。唠叨是伤害亲子关系最致命的毒素!
最后,不要害怕失败,失败了再来!家长多次脱胎换骨之后,才能收获崭新的自己和新生的孩子。
由于惯性的力量,父母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和性格,不可能一下子改过来,一般人难以一下子摆脱对孩子的操控。此时家长要认清,教育绝不是一蹴而 就的,越好越长远的教育理念见效越慢,没收孩子手机倒是收效快,但最终 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因此我们需要鼓起勇气,从头再来,不怕失败,坚信光明就在前方,多看书学习,多向内反思,多提升认知。当我们自己的内心真正成长了,壮大了,才更有力量和信心应对孩子,才能不断焕发教育的勇气和智慧。
第二件事:与孩子进行真实、深切、有趣的交流
真实,就是人和人之间正常的情感互动,不装腔作势,不道德绑架,不以身份和权威压人,彼此留有空间,同时关心对方的所思所想和内在感受。比如,跟孩子聊一聊手机游戏背后的故事。可以这样问:儿子,你这么喜欢 玩游戏,你知道游戏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吗?当孩子表现出兴趣,你可以告诉他:很多游戏的开发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他们精心设计了各种游戏环节,吸引大家多玩,多充值,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回报。
比如,深切共情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熬夜玩游戏感到疲劳的时候,端一盘水果递给他,跟他说:儿子,玩游戏过把瘾之后,会不会有种空虚感、迷茫感,一种对自己生命的愧疚感?玩游戏的快乐是不是跟踢一场球的快乐不一样?是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快乐更幸福,更真实?
手机在孩子手上,你依然担心孩子的眼睛,你就可以跟孩子说:孩子,眼睛很重要,想长长久久地玩手机、生活、学习,都要有好眼睛,记得玩半小时后要放松一下眼睛哈。这就是真实的交流和关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充分的陪伴和交流,心理上更需要父母足够的疼爱和关注。
父母需要时常学习新知识和好的教育理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拓展自己的格局。五湖明月放眼量,心有丘壑天地宽!原来以为很大的问题,现在看来可能不足挂齿。在孩子面前,可以自嘲以前狭隘的自己,做一个幽默有趣的家长,让家庭生活充满趣味和温馨气息。
第三件事:父母先管控好自己的手机
引导孩子控制手机很难,其实管控好我们自己的手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孩子有时候会说我们:你自己还天天看手机呢!
帮孩子控制手机,要先从我们自己开始。晚上回到家里,尽量放下手机,比如,把手机放在客厅餐桌或茶几上,一个全家人都可以看见的地方。一定不要装模作样,不要偷偷地看,否则就显得虚伪了。如果我们自己总是离不 开手机,孩子就算看不见,也能感觉到,家长便无法建立威信。如果我们一开始管不住自己看手机,可以把它放家里,外出遛一会儿弯,而不是只要孩子看见你,你都在捧着手机看。
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看!手机是可以管住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不是用嘴说的,而是用行动做出来的。你希望他怎么做,你就做给他看, 渐渐地,他就变成了你想要的那个样子。
第四件事:抓住机会把孩子带往现实世界
孩子玩手机,大多是在玩手机游戏。根据我的观察,无论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享受手机游戏的乐趣。玩游戏过程中,当队友不 给力,当自己技术不如人或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他也很受挫,很暴躁,恨 不得摔了手机从此不玩了。
我观察钱小能,看见他玩手机游戏时间长了或不耐烦了,就及时告诉他: “儿子,我看见某某在楼下踢球呢,没必要跟一个游戏死磕,出去踢会儿 球再玩,可能感受会不一样呢。”
有时我也会好声好气地跟钱小能说:“妈妈有个经验,正事干不好的时候, 玩也玩不痛快。你可以试试先把作业写完,再痛痛快快地玩游戏,一定会更 爽的,状态也不一样了。”
孩子喜欢玩游戏,也更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对他有利的事情他能分得 清。尝到甜头之后,他再玩游戏的时候就会换个思路,一点一点地学着自控,也学着管理自己的情绪。
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跟有孩子的家庭约户外聚会,比如一起去爬山、戏水、 跳绳、捉迷藏等,多到大自然中去,多接触有趣的现实世界。
家长的关心,渗透在和孩子接触的点滴日常里,像雨露一样滋养着他的 情感,使亲子之情一天天温厚起来。从人的本性来讲,没有什么比亲密、自由、 和谐的家庭氛围更让孩子依恋了,这对一个人、一个孩子具有永久的吸引力!
无数案例证明,当父母做出些许改变,当家庭重现和谐、温暖的氛围时, 孩子也会马上出现微妙的变化,从依赖、迷恋手机,满身戾气,充满破坏力,慢慢变成一个与父母和谐相处、摆脱手机控制的阳光孩子。更奇妙的是,脱 离手机依赖、回到真实世界的孩子,都可以长出真正的自制力,这种自制力 可以迁移到学习和其他事情上。
其实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跟孩子赛跑,父母自我改造和提升得越快,理性 增长得也越快,越可以给孩子展现一种可贵的人格魅力。和孩子慢慢地交流,跟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孩子会打心眼里喜欢和尊重父母,认识到父母是真 爱自己,真的对自己好,父母既像老师又像伙伴,同时还是自己的精神导师。就这样,父母和孩子都一步步成长起来,经历各种困难、疑惑、喜悦、痛苦和升华之后,会对现实人生产生理性的认识。那种豁然开朗的觉醒境界, 才是幸福人生的开始。
有了真正的自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才能在面对生活中遇到的诱惑 和挑战时,拥有信心和勇气。这才是养育孩子最值得的一刻,如宝石般璀璨,我们的生命也会明亮起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