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41927
伦敦国王学院教授戴维·卡彭特用高超的驾驭能力,深度再现了从1066年诺曼征服到爱德华一世征服威尔士,这两个多世纪的动荡历史。国王们的血腥争斗、起落不定的命运交织,带来更大范围的政治、经济、社会、语言和宗教生活的转变,深刻重塑了英格兰。
《霸权之争:1066—1284年的不列颠》讲述了英格兰两个多世纪内动荡不安的历史——从 1066 年诺曼征服到爱德华一世征服威尔士。这一历史时期深刻地重塑了英格兰。
随着诺曼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合为一体,一种新的英格兰人身份出现了。然而,当他们的君主集中精力保卫一个大陆帝国时,不列颠群岛的其他统治者却在推进他们争夺霸权的计划。威尔士人一方面奋起驱逐诺曼征服者,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扩大领地、兼并对手。苏格兰人则扩大领士,打造了一个足以击退英格兰人入侵的强大国度。
不列颠统治者们起落不定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带来更大范围的政治、经济、社会、语言和宗教生活的转变。
货币、专业术语、人名、地名
- 不列颠的居民/ 1
- 不列颠的经济/37
- 诺曼人征服英格兰(1066-1087)/84
- 威尔士、苏格兰与诺曼人(1058-1094)/144
- 不列颠与格鲁-诺曼王国(1087-1135)/170
- 重塑不列颠:英格兰国王斯蒂芬(1135-1154)、苏格兰国王大卫(1124-1153)、威尔士的统治者/222
- 亨利二世与不列颠、爱尔兰(1154-1189)/261
- “狮心王”理查(1189-1199)与“狮子”威廉/337
- 约翰王的统治(1199-1216)/360
本书叙述的内容始于诺曼人征服英格兰,终于英格兰征服威尔士。以1066年诺曼底的威廉公爵(Duke William of Normandy)登陆英格兰开篇,以1284年爱德华一世(Edward I)颁布日后威尔士法治之路的奠基之作——《里兹兰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收尾。乍一看来,这段历史似乎是盎格鲁人的独角戏。诺曼人征服英格兰后,反倒逐渐被同化。此后,英格兰人又征服了威尔士,至13世纪末,几乎令苏格兰也成为掌中之物。然而,这一切都只能算是一肢半节。1066年后,英格兰的君主十分看重自己在欧洲的旧领地,而疏于巩固在不列颠新领地的领主权。这无疑为虎视眈眈的苏格兰国王和威尔士统治者留下了不少可乘之机。书名中的“霸权之争”并非单指不列颠的霸权,而是指不列颠群雄割据、分割霸权的乱局。苏格兰国王一直想要吞并英格兰北部的大片土地,也一度如愿以偿。他们在其余各方的扩张则更为稳固长久,从而划定了现代苏格兰的疆界。威尔士的统治者们一方面想要从诺曼征服者手中收复失地,一方面又忙于内斗,争相称霸威尔士。13世纪,圭内斯的数代亲王建立了威尔士公国,令境内的统治者都俯首称臣。直到13世纪的最后25年,英格兰才荡平各地割据政权,实现了不列颠全境的短暂统一。
本书前两章为专题章节,分别介绍不列颠的住民及经济,其中前者主要讲述民族身份问题。后续内容还有两个专题章节,一章介绍社会结构,另一章介绍教会及宗教。在这四个专题章节之间,自第三章起,本书的主线以政治及统治为切入点,按时间顺序讲述这段历史。想要“看故事”的读者,可直接从第三章开始读起。本书放眼不列颠全局,威尔士和苏格兰会作为独立的角色登场,而不只是为了陪衬英格兰。它们的历史有时会分章独述,比如第三章、第十六章,有时会与英格兰的历史交错,在同一章节中讲述。全书的行文脉络并非将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分割开来,而是将它们的历史联系起来,体现出它们休戚与共、命运相连。本书还讲述了12世纪70年代英格兰对爱尔兰事务的干预,以及此后英格兰与爱尔兰的政治博弈。以英格兰为主的章节中, 关于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的小节会以星号标示。此外,专门讲述英格兰的小节也使用星号来分割不同的主题。
在本书所涉历史时期内,不列颠绝非与欧陆隔绝的孤岛。本书也反思了欧洲大陆与不列颠的联系、欧洲大陆的局势发展,会以何种全新的方式对不列颠的历史进程产生影响,从而延续了R. W. 萨瑟恩(R. W. Southern)的经典论文《英格兰的入欧处女航》(England’s first entry into Europe)对该主题的探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教皇治下的教廷、新兴跨国宗教组织、欧洲学校的学问、十字军东征,以及法兰克贵族的城堡、骑士战法、骑士精神的影响。1066—1204年,英格兰的统治者也统治着诺曼底,而1154年之后,更是将安茹、阿基坦也收入囊中,使不列颠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空前紧密。但由此引发的一大后果是,一个强大的独权政府在英格兰应运而生,负责在国王身处异地时维护和平,并筹措资金,让国王在欧洲大陆施展政治拳脚。这样的制度也使政府遭到了猛烈批判,最终令《大宪章》(Magna Carta)瓜熟蒂落。若说不列颠的历史在本书讲述的时期出现了分水岭的话,那就是1204年,英格兰国王失去了诺曼底和安茹,这是自1066年以来首位被迫于英格兰坐困愁城的英格兰国王。然而,他反倒得以腾出更多时间料理不列颠的事务,这也为其最终于13世纪晚期征服威尔士埋下了伏笔。
本书内容基于我查阅的第一手资料以及二次文献。自19世纪斯塔布斯(Stubbs)及梅特兰(Maitland)时起,学者们就撰写了大量关于这段历史的著作,包括政治与宪法、法律与政府、教会与国家等领域。近年来,史学家仍然佳作不断,令人叹为观止,不但让这段“老生常谈”的历史重获新生,还开辟了一系列史学“新大陆”:女王统治的理论与实践、女性的社会地位、经济的商品化、犹太人的困境(于1290年遭驱逐)、农民的生活水平、绅士阶级的出现、统治阶层权力结构的改变、记事方式从口述到笔述的转变、不列颠民族身份的本质、英格兰与不列颠其他邦国间的关系。本书所有内容皆有史家典籍可查。我繁征博引,才著成本书,如要一一列出所引文献,只会徒增篇幅,所以我在书后另辟参考书目,粗略列出主要文献来源,并给出延伸阅读的建议。
理查德·赫克罗夫特、珍妮特·纳尔逊审读了本书部分内容,给出了宝贵的意见,我对此深感谢意。戴维·贝茨、玛格丽特·豪厄尔、约翰·麦蒂考特通读了本书草稿,给出的批评与建议帮助极大,对此我没齿难忘。玛格丽特·豪厄尔不仅通读全书,还自始至终不吝相助,更是针对各种各样的细节给出了明智的建议。我获得了众多学术同仁的帮助,他们为我答疑解惑,帮我把关细节,与我讨论争议问题,让我拜读他们尚未出版的著作。在此,我尤其要感谢吉姆·博尔顿、保罗·布兰德、多维特·布龙、迈克尔·克兰切、戴维·克鲁克、安妮·达根、理查德·伊尔斯、查尔斯·英斯利、里斯·戴维斯、约翰·吉林厄姆、德雷克·基恩、保罗·拉蒂默、萨曼莎·莱特斯、克里斯·刘易斯、菲利普·斯科菲尔德、贝弗利·史密斯、基思·斯特林格、尼古拉斯·文森特、安妮·威廉姆斯、比约恩·魏勒、帕特里克·沃莫尔德。我从自己在伦敦国王学院的博士生那里受益匪浅,还经常使用他们的学术著作。多年来,我有幸与一大批能干且勤奋的本科生一起研究这段历史,他们也为本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戴维·康纳汀是本系列图书的总编辑,他对工作的热情让我深受鼓舞,他还对本书的初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企鹅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西蒙·温德尔极富耐心、乐观向上、善解人意,始终鼎力相助。
我还要感谢多家机构的工作人员,除了我任教的伦敦国王学院的图书馆,还有历史研究所、伦敦大学图书馆、伦敦图书馆和国家档案局。我的专题研究项目于1995—1996年、1999—2000年先后两次暂停,而在我休假期间,国王学院历史系的同事们承担了额外的教研任务,我对此感激不尽。
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三位家人——简、凯蒂和詹姆斯,多亏了他们对我这位因为“那本书”而越来越“走火入魔”的丈夫与父亲的理解与包容,多亏了他们坚定的支持,否则我即便有勇气提笔,也绝无可能完书。
借本书平装版出版之机,我订正了精装版中的多处错误。
2003年1月于伦敦国王学院
媒体推荐:
笔者拥有高超的驾驭能力……分析细致入微,故事精彩纷呈。
——《BBC 历史杂志》BBC History Magazine
令人叹为观止……戴维·卡彭特非常善于解读封建体制,以及国王们血腥争斗中的细枝末节。
——《星期日泰晤士报》Tbe Sunday Times
戴维·卡彭特非常了解这个时期的复杂性,在这本出色的书中,他对这种复杂性的处理可谓驾轻就熟。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b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