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87902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全新经典回归!华文世界畅销30年,数百万读者奉其为历史入门书目,更被誉为“最低门槛的中国文化阅读书目”。
·《文史通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双璧”之一,清代乾嘉时期一部开风气的巨著。
·台湾知名学者乔衍琯讲解,高度浓缩《文史通义》原典精髓,讲解深入浅出,犹如名师面对面授课,轻松读懂史学评论名著。
·龚鹏程郑重作序,高上秦、阎崇年、梁晓声、解玺璋、张颐武等众多学者诚挚推荐。
·采用进口特种云宣纸和烫印工艺,尽显经典厚重风格,质感满满,阅读舒适。
《文史通义》是清代乾嘉时期一部开风气的巨著。章学诚看到当时学风的流弊,想加以挽救,本书涉及很多学术方法和学说,如“六经皆史”“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良史必工于文”等,章氏立说,深入详尽。
知名学者乔衍琯教授解读《文史通义》,采用灵活的体例,就某一章节,以一两篇原著为主,撷取其主要内容,叙述其大意,参照相关篇章,加以补充,从而管窥《文史通义》这部史学巨著的精髓。
目录
第一章 穷困的一生
第一节 章学诚的生平/003
第二节 贫困交迫/007
第二章 论经说史
第一节 六经皆史/029
第二节 群经大义/032
第三节 通古今之变/038
第四节 史料和著作/043
第五节 慎辨天人之际/047
第三章 文学
第一节 文、文辞、文学/053
第二节 文辞是天下的公器/054
第三节 文辞的作者和真伪/061
第四节 援引和改易前人文字/063
第五节 文辞和志识/064
第六节 对各家文辞的评论/066
第七节 诸子衰微而文集兴起/073
第八节 论抒情文学/075
第九节 如何学做古文/079
第十节 怎样的古文才算好/081
第四章 怎样写好地方史
第一节 方志是地方史/087
第二节 设立专门机构/088
第三节 修方志的十种方法/091
第四节 方志的结构/096
第五节 方志的范例/099
第六节 前人所修方志的批评/105
第七节 结语/112
第五章 搜集资料的方法
第一节 采辑亡佚的史料/116
第二节 经部中的史料/118
第三节 子部中的史料/119
第四节 文集中的史料/123
第五节 史部中数量特多的资料/125
第六节 史料中的序论题跋/131
第七节 余论/134
第六章 整理资料的方法
第一节 互著/139
第二节 别裁/151
第三节 索引/161
第四节 编目法/167
第五节 余论/173
第七章 章学诚的影响
第一节 章学诚所受的影响/178
第二节 章学诚对后代的影响/184
第八章 后人对章学诚的批评
第一节 张尔田/191
第二节 钱穆/194
第三节 李慈铭/196
第四节 余嘉锡/198
附录 原典精选
易教上/205
原道上/209
原道中/214
原道下/219
原学上/223
原学中/224
浙东学术/226
辨似/229
史释/234
天喻/238
总序
用经典滋养灵魂
龚鹏程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经典。经,指其所载之内容足以作为后世的纲维;典,谓其可为典范。因此它常被视为一切知识、价值观、世界观的依据或来源。早期只典守在神巫和大僚手上,后来则成为该民族累世传习、讽诵不辍的基本典籍,或称核心典籍,甚至是“圣书”。
中国文化总体上的经典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依此而发展出来的各个学门或学派,另有其专业上的经典,如墨家有其《墨经》。老子后学也将其书视为经,战国时便开始有人替它作传、作解。兵家则有其《武经七书》。算家亦有《周髀算经》等所谓《算经十书》。流衍所及,竟至喝酒有《酒经》,饮茶有《茶经》,下棋有《弈经》,相鹤相马相牛亦皆有经。此类支流稗末,固然不能与六经相比肩,但它们代表了在各自那一个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地位,是很显然的。
我国历代教育和社会文化,就是以六经为基础来发展的。直到清末废科举、立学堂以后才产生剧变。但当时新设的学堂虽仿洋制,却仍保留了读经课程,以示根本未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才开始废除读经。接着,他主持北京大学时出现的新文化运动更进一步发起对传统文化的攻击。趋势竟由废弃文言,提倡白话文学,一直走到深入的反传统中去。
台湾的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意识,其实也一直以延续五四精神自居,故其反传统气氛及其体现于教育结构中者,与大陆不过程度略异而已,仅是社会中还遗存着若干传统社会的礼俗及观念罢了。后来,台湾才惕然警醒,开始提倡“文化复兴运动”,在学校课程中增加了经典的内容。但不叫读经,乃是摘选“四书”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以为补充。另成立“文化复兴委员会”,开始做经典的白话注释,向社会推广。
文化复兴运动之功过,诚乎难言,此处也不必细说,总之是虽调整了西化的方向及反传统的势能,但对社会民众的文化意识,还没能起到普遍警醒的作用;了解传统、阅读经典,也还没成为风气或行动。
20世纪70年代后期,高信疆、柯元馨夫妇接掌了当时台湾第一大报《中国时报》的副刊与出版社编务,针对这个现象,遂策划了《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一大套书。精选影响人们最为深远的典籍,包括了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的经典,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并附录原文以供参照,一时社会震动,风气丕变。
其所以震动社会,原因一是典籍选得精切。不蔓不枝,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基本匡廓。二是体例确实。经典篇幅广狭不一、深浅悬隔,如《资治通鉴》那么庞大,《尚书》那么深奥,它们跟小说戏曲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在一套书里,用类似的体例来处理,很可以看出编辑人的功力。三是作者群涵盖了几乎全台湾的学术精英,群策群力,全面动员。这也是过去所没有的。四是编审严格。大部丛书,作者庞杂,集稿统稿就十分重要,否则便会出现良莠不齐之现象。这套书虽广征名家撰作,但在审定正讹、统一文字风格方面,确乎花了极大气力。再加上撰稿人都把这套书当成是写给自己子弟看的传家宝,写得特别矜慎,成绩当然非其他的书所能比。五是当时高信疆夫妇利用报社传播之便,将出版与报纸媒体做了最好、最彻底的结合,使得这套书成了家喻户晓、众所翘盼的文化甘霖,人人都想一沾法雨。六是当时出版采用豪华的小牛皮烫金装帧,精美大方,辅以雕花木柜。虽所费不赀,却是经济刚刚腾飞时一个中产家庭最好的文化陈设,书香家庭的想象,由此开始落实。许多家庭乃因买进这套书,仿佛种下了诗礼传家的根。
高先生综理编务,辅佐实际的是周安托兄。两君都是诗人,且侠情肝胆照人。中华文化复起、国魂再振、民气方舒,则是他们的理想,因此编这套书,似乎就是一场织梦之旅,号称传承经典,实则意拟宏开未来。
我很幸运,也曾参与到这一场歌唱青春的行列中,去贡献微末。先是与林明峪共同参与黄庆萱老师改写《西游记》的工作,继而再协助安托统稿,推敲是非,斟酌文辞。对整套书说不上有什么助益,自己倒是收获良多。
书成之后,好评如潮,数十年来一再改版翻印,直到现在。经典常读常新,当时对经典的现代解读目前也仍未过时,依旧在散光发热,滋养民族新一代的灵魂。只不过光阴毕竟可畏,安托与信疆俱已逝去,来不及看到他们播下的种子继续发芽生长了。
当年参与这套书的人很多,我仅是其中一员小将。聊述战场,回思天宝,所见不过如此,其实说不清楚它的实况。但这个小侧写,或许有助于今日阅读这套书的读者理解该书的价值与出版经纬,是为序。
致读者书
简锦松
亲爱的朋友:
岁聿云暮,转眼就过了老残在黄河堤上,欣赏冻河冰雪的月份。我的小楼底下,杜鹃花疏疏落落地开了几枝,在与残腊的森寒,争那一点浅浅的春意。回顾数月来,点点滴滴地把《老残游记》作了番改写,这一段心路历程,真是如往如来,亦喜亦惧。
《老残游记》这部书,一直盛行不衰。严格说起来,它不能算是一部游记,因为作者所投入的书中人物,都是用化名和影射的,没有游记的真确性;再者,书中侧重的是许多事件的所闻所见,对自然景物和风土民俗反而描绘得少。基于这两点认识,如把这部书归类于小说这一类别,是比较恰当的。但是,它比起其他著名的晚清小说,又有一点不太相同,就是作者很明显地将自己化入书中,自导自演地支配一切情节的发展。这种明确的特性,实在说,对欣赏者而言是万分无奈的,因为它替你指出了特定的读法,而不容许你驰骋多少想象。
假使我们不得不听从作者的意愿,循着他的指示来读这部书,那么作者的意愿表现在哪里呢?就是在人物的意义的身上。
《老残游记》中共有三种人物:
一、象征理想的正面人物:这一种又分两类:
1.德行上的理想人物:文章伯、德慧生(文德)、刘仁甫(武德)。
2.行为上的理想人物:老残(名铁英,字补残)、屿姑、黄龙子、青龙子。
二、作者谴责对象的反面人物:
玉贤、刚弼。
三、配角人物:
庄宫保、申东造、申东平、黄人瑞。
其他还出现的许多角色,不太重要,就不赘述了。
在这部书里,刘鹗利用带着理想色彩的正面人物,和配角人物搭配成冲和的理想界域,然后倾其全力地谴责代表反面人物的刚弼、玉贤两名官僚。整个结构,并不复杂。以下我再把各角色一一介绍。
作者所塑造的老残,是个充分理想化的角色。这个人性格正直,不慕荣利,而且爱打抱不平;最重要的是,作者赋予了他全能的能力。如拯救翠环离开妓寮,帮助平反了贾魏氏的冤狱,都仗着他超乎寻常的能力,才能顺利解决难题。这样的人物性格,一般说来,要在公案小说里的主角才能够具备,如包龙图、彭青天都是。但在《老残游记》中,却由一个非官员身份的人物来担当;并且在贾魏氏的这一个案子里,一再提到“微服私访”的话头;可能刘鹗在塑造老残时,根本就存在公案式的侠义心理。不过,刘鹗仍然比较进步,他以医者形象来代替御史形象……他确认官僚们循常守旧,不能根本解决民困;唯有研究病因,从事改革,才能救人之命。由这一点,不仅可体会他教老残摇着串铃的苦心,而且还透露出作为一名改良主义者的特性来。
至于其他的正面人物,像文章伯和德慧生,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的含义了。屿姑、黄龙子和申东平在桃花山中的一段奇遇,似乎使全书情节发展的结构上有所欠缺;事实则没有那么严重,大概,刘鹗是把自己再度化身为屿、黄二人;所以,屿、黄二人,本质上就是另两个老残,都是作者的化身而已。
整部书中,除了刘鹗以千变万化的化身在随机说法而外,具体的事件,就是玉贤的残民以逞与刚弼的刚愎自用;及治黄河三件,玉贤这个角色,是影射毓贤的,在《绣像小说》半月刊发表的原稿,就直接写作毓贤;他曾经做过曹州知府和山东巡抚。刚弼一方面是刚愎的谐音,一方面也是影射另一个人──刚毅,这人极端地痛恨洋人,义和团事件的发生,受他鼓舞的地方很多,后来随慈禧、光绪一行逃到西安,(《老残游记》发表后,据说刚毅十分愤恨,后来刘鹗获罪流放,便是他公报私仇。)书中对二人严酷愚暗的办案态度,作了深具谴责意味的暴露,痛切地指责他们违背人民利益,只求自己升官。在以官治民的清廷统治时代,如此暴露官吏的基本人格和心理缺点的一部书,可以说相当具有社会意义。
以上介绍了正反两面的主要人物;这些人物,向来都是受人瞩目的。现在,请再看一些配角人物。
庄宫保,名曜,是影射当时的山东巡抚张曜。刘鹗以谅解的态度来写这位在书中地位最高的人物,称赞他礼贤下士,广纳众议,是个有仁心的官员,比如他听到幕僚建议废除黄河民埝时,冲口就问:“人民的生命财产怎么办?”可见他的本质是十分善良的。不过,刘鹗也借着他暴露了官僚的习气,书中说到当庄宫保听到他所赏识的玉贤,竟是个草菅人命的酷吏时,为了情面,并不肯立刻撤换。
申东造,新任城武县县令,对衣食的享受,非常重视;他引为美味的松花鸡,是由县民颇不容易才得到而送来的。试想,县民为什么要送上鸡来呢?这和收受贿赂已相去不远了。
申东平,是东造的弟弟,东平在桃花山遇虎,然后见到屿姑、黄龙子的一段奇遇,充分地表现了当时读书人普遍的样态,字里行间,有嘲讽的意味。
黄人瑞,名应图,人瑞是他的字。此人嗜食鸦片,喜近女色,又是个爱好美食的人;当北方城镇穷困破落时,他在客栈的上房里,一面烤着火,一面吃名叫“一品锅”的火锅,还以为味道太老,直到换上新鲜炖鸡,才肯泡汤吃下一碗饭。他不能作诗文,又别无他长,却因为兄长与军机大臣有特殊交情,便混了个好差事。
当然,庄、二申、黄氏四人,在书中都还有好的表现。如庄宫保的礼贤下士;二申为了不愿和玉贤同流合污,甘冒冰雪,到桃花山中聘请贤士刘仁甫。黄人瑞性格豪爽,有正义心,救翠环和救贾魏氏两案,他出力尤多。
在清点了书中的主要人物之后;对于《老残游记》的主旨,就不难掌握了。我想刘鹗本意,是希望读者能和他一样,肯定官僚中也有不坏的人,甚至于说──以代表最高阶层的庄宫保来说──在上者并没有大错;只是下面的僚属(玉贤、刚弼)做事有了偏差。想当然的,只要有了像老残这样好的“政治良医”或“政治清道夫”,替他去疾消肿,那么在上者未尝不可拥护。不过,如果读者容许我背叛刘鹗的旨意的话,我不得不指出,我们从《老残游记》许多配角的坏习气来观察,却不得不深感寒心,也就是说,这些官僚虽然不乏求好之心,无如积习太深,想改正也改不过来了,这一点才是深深值得后人观照和炯诫的。也可以说,借着刘鹗的不敢正面凝视的问题,我们反而得到,对这个大清帝国极为清晰的最后一瞥。
时光流逝,永远比人间的变迁来得快。百年来,中国从帝王统治的硕大阴影下,逃了出来,至今惊魂仍然未定。午夜凛寒中,读到《老残游记》这种不惜破除情面,极力批评官僚的丑陋形象的大手笔,不禁对刘鹗的正直气魄,以及当时人们言论开放的程度,感到万分惊佩!虽然刘鹗所持的保皇改革主义并没有成效,清廷终究还是覆亡了。但是从这部书以及其他谴责小说的出版和流传,使后人对于清廷总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于今后国家的前途,总会有更多的设想吧!这些日子来,我闭上眼睛,就仿佛看见那位曾得异人传授,摇着串铃,一步一步地踏在夕晖中远去的老残。中国,多么需要这种具有医者襟怀的小民!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经典。经典常读常新,当时对经典的现代解读目前也仍未过时,依旧在散光发热,滋养民族新一代的灵魂。我很幸运,也曾参与到这一场歌唱青春的行列中,去贡献微末。
——学者 龚鹏程
中国的古典知识,应该而且必须为全民所共享。
——学者、出版人 高上秦
每个人精力有限,读书便需要有所选择,经典当中也要再精选,可以按照名人、名著、名篇、名句的顺序往下聚焦。这套丛书不仅作者国学涵养深厚,而且历经多次出版和修订,可谓精益求精。值得一读,我下定决心将来每个月坚持读1本,用5年时间把它读完。
——历史学家 阎崇年
研究这些古代思想家的遗产,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史性文化基因,首先了解我们自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人,了解世界。
——作家、学者 梁晓声
民族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三十多年在台湾出版,到今天的成功引进,本身就是可贵的实践。我很愿意推荐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因为我觉得这套书,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拉近了当代青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者 解玺璋
中国文化在书中尽收眼底。
——学者 张颐武
史笔文心两生花
乔衍琯
章学诚是清乾嘉间的学者,他一生穷困交迫,靠教学和帮地方官编方志过生活,而能力学不倦,终于有成,是值得我们敬仰的。
他的著作很多,重要的便是《文史通义》,实际上还应该包括《校雠通义》和《方志略例》。主要的内容在讨论史学、辞章、整理图书文献的方法以及怎样撰写成功的地方史。
因为本书所讨论的多是学术方面的原理和方法,很难把它用通俗的文字作浅近的介绍。譬如他主要的学说——“六经皆史”,总要能对六经和历史都有相当的认识,才能领悟到他所说的真谛。
所以笔者采用避重就轻的方式,就是虽是重要的学说,可是不容易了解,也就是前人所说的“非初学所急”的部分,介绍从简;而比较容易接受的部分,或是可以用于读书为学的方法,做比较多的介绍。
写的方式,既不是选几篇代表性的作品,加以注释、语译,也不是综合性的叙述,而是采折中的方式:就是某一章节,以一两篇的原著为主,叙述其大意,而参照有关的篇章,加以补充。章氏距今已两百多年,这两百多年间,受西方文化冲击,学术研究的方法、取材、观念,都有了相当变化,笔者也略加补充和批评。希望读者能透过这本书,进而读章氏的原著。
章氏立说,多很深入,笔者希望能用浅出的方式,加以介绍。能不能达到这一目的,还请博雅之士指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