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074667
《国史大纲》著于抗日战争时期,钱穆先生当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战火纷飞中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辗转大半个中国。在云南昆明,钱穆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通史的考证与写作之上。当时生活的窘困、物资的紧缺以及内忧外患的状况都使钱穆将对中国命运的思考贯穿于了全书始末。钱穆指出,研究中国历史的要务,在于能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他希望作为抗战中流的精英分子能够从这样一部张扬士之人力的史纲里汲取力量前行。
《国史大纲》成书于艰苦的抗战年代,因此,文中处处可见钱穆先生的忧患之情。该书于一九四〇年六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之后,即被列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J育部大学用书,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风行全国。它是在民族危亡时期,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深厚之爱情。
钱穆是我国有名的国学大师。其所著《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二十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历史上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根据。《国史大纲(上下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1)》代表了他对中国通史的研究成果,与其专题史研究相得益彰、相互发明。通过该书,我们可以了解钱穆先生所提倡的史心与史识、智慧与功力至互动。
《国史大纲(上册)》
编 上古三代之部
章 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
中国史之开 始虞夏时代
一 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索
二 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
三 夏代帝系及年历
四 虞夏大事
第二章 黄河下游之新王朝 殷商时代
一 殷代帝系及年历
二 殷人居地之推测
三 殷人文化之推测
四 殷周关系
第三章 封建帝国之创兴 西周兴亡
一 西周帝系及年历
二 周初之封建
三 西周势力之继续东展
四 幽王见杀与平王柬迁
第二编 春秋战国之部
第四章 霸政时期 春秋始末
一 春秋年历及分期
二 霸前时期之形势
三 齐桓晋文之霸业
四 霸政衰微后之大夫执政
五 春秋时期之一般文化状态
……
第三编 秦汉之部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
第五编 隋唐五代之部
《国史大纲(下册)》
第六编 两宋之部
第三十一章 贫弱的新中央 北宋初期
一 北宋帝系及年历:
二 宋初中央新政权之再建
三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四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五 宋代政制上的另外两个弱点
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 屋历熙宁之变法
一 学术思想之新曙光
二 庆历变政
三 熙宁新法
第三十三章 新旧党争与南北人才 元佑以下
一 熙宁新党与南人:
二 洛蜀朔三派政治意见之异同
三 道德观念与邪正之分
第三十四章 南北再分裂 宋辽金之和战
一 金起减辽
二 辽帝系及年历
三 金灭北宋
四 南宋与金之和战
五 南宋之财政
六 南宋金帝系及年历
……
第七编 元明之部
第八编 清代之部
钱穆先生学术年表
国史大纲述评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人。一时间,中西学并立,文史哲分家,经济、政治、社会等新学科勃兴,令国人乱花迷眼。然而,淆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中华现代学术之转型正是完成于这一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与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至今日,中华现代学术已走过百余年,其间百家林立、论辩蜂起,沉浮消长瞬息万变,情势之复杂自不待言。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编纂,其意正在于此,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新变,探求中华现代学术之根基。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为本馆一大夙愿。自1897年始创起,本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有幸首刊了中华现代学术史上诸多开山之著、扛鼎之作;于中华现代学术之建立与变迁而言,既为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作为对前人出版成绩与文化理念的承续,本馆倾力谋划,经学界通人擘画,并得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终以此丛书呈现于读者面前。唯望无论多少年,皆能傲立于书架,并希冀其能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共相辉映。如此宏愿,难免汲深绠短之忧,诚盼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共襄助之。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钱穆
以上所说,其先并不即是科举制之弊病,只是科举制亦在此种政权公开之趋势下存在。此后科举制逐步推进,入仕之途,逐步集中到科举一门之下,则上述种种病痛,亦全由科举制来保留。照理论,国家一面公开政权,一面便应实施教育,好使两者分途并进。此在贞观初年颇有其意。贞观五年以后,太宗屡幸国学,增创学舍一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学,均增生员额。书、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员。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藩诸国,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其盛为近古所未有。但一到高宗、武后时,此风凌替。旧唐书儒学传:“高宗嗣位,政教渐衰,薄于儒术,尤重文吏。醇酿日去,华竞日张。则天称制,以权道临下。不吝官爵,取悦当时。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二十年间,学校顿时隳废。”惭唐儒学传谓其时「诸王、驸马皆得领祭酒」,其腐败可想。
……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66af2f95f0f2243a371ba5cf_616175.jpg)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66af2f9ff0f2243a371ba5d0_616176.jpg)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66af2fa3f0f2243a371ba5d1_616177.jpg)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66af2fa9f0f2243a371ba5d2_616178.jpg)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