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1331306
《隐藏的秩序》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理论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大众以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了认识以及探索现代建筑发展的途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外部空间设计》指引读者进入空间论的世界,进而在《街道的美学》中更上一层楼,为读者展示街道这一建筑与城市的界面空间的设计奥秘和美学。zui后对表象内容加以深化拓展,在《隐藏的秩序》中为读者剖析存在于城市与建筑表象空间背后的影响着空间形成和发展的无形规则。
在《隐藏的秩序》一书中,芦原义信先生一如既往地以建筑师的独特视角,基于亲身的生活体验和细致的观察,对西欧、日本、中国部分城市的建筑内外空间关系和城市整体空间秩序进行分析,探讨和揭示隐藏在空间现象背后的美学秩序和美学原则。
《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经典作品。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在本书中,芦原义信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文字深入浅出,特别对于外部尺寸和尺度的把握很有见地。这些都是我们并不会去关注的东西,只想着建筑外观的重要性,可是基本的周围限定的外部空间都没有去了解,很难相信我们可以设计出合理的作品,更难谈得上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创作。阅读本书,通过芦原义信的空间理论可以认识到认识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并判断如何是好的外部空间,更可作为实际设计中的重要参考。
《街道的美学(上、下)》
街道的美学(上、下)收录了日本著名建筑大师芦原义信的两部作品《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文字都通俗易懂,作者把自己的理论用于了自己的建筑创作中,很有说服力。书中作者分析了外部空间,街道、景观、住宅等,结合大量的实例。其中传达着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人而做的。如同很多日本建筑师一样,芦原义信强调对人文精神的把握。
芦原义信同时有东方和西方教育和工作的背景,在书中对比了日本、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建筑环境和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出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见解。
《隐藏的秩序》是作者芦原义信对东京建筑和城市空间混乱议题的回答。作者从日本传统建筑特征中寻找城市脉络,引发对东京城市空间中包含隐藏的秩序的观念。他认为在日本的城市中,虽然可能缺少艺术感受中的完整性,但是有一种“隐藏的秩序”来自于建筑和城市的局部存在,在内容和功能上使得这些城市适于人的居住,也才使得今天的日本城市有可能充满活力。
作者从四方面来阐释日本城市中隐藏的秩序。di一章讲述建筑的外观;di二章讲述建筑轮廓线的模糊性;第三章剖析建筑内部空间;第四章讲述21世纪的木造建筑与城市。从日本传统建筑特征中寻找城市脉络,研究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城市价值。
《外部空间的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的作品。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曾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街道的美学(上、下)》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深奥”,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涩,读后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则一扫上述弊端。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我以为这乃是此书的特点。
该书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隐藏的秩序》
di一章关于建筑物的外观
在巴黎的思考 022
在汤加的思考 054
建筑的远眺与近观 059
中国——东方中的西洋 069
di二章外观的暧昧性
轮廓线的暧昧性 082
变形虫城市——隐藏的秩序 090
加法与减法的形态——局部与整体 099
绿化的哲学 110
第三章内部空间
天花板高度 120
阴翳礼赞——阴与阳 130
变装的睡城 137
半公共的内部空间与半私密的外部空间 141
21 世纪的木造城市 152
第四章 结语 159
后记 167
《外部空间设计》
013 章 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014 1.外部空间的形成
030 2.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051 第二章 外部空间的要素
052 1.尺度
062 2.质感
079 第三章 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080 1.外部空间的布局
095 2.空间的封闭
101 3.外部空间的层次
111 4.外部空间的序列
117 5.其他手法
141 第四章 空间秩序的建立
142 1.加法创造的空间与减法创造的空间
151 2.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
162 后记
——外部空间的构成与建筑空间论的动向
170 参考文献
《街道的美学》 (上)目录
006 章 建筑的空间领域
006 1.内部与外部
014 2.墙的意义
027 3.城郭
036 第二章 街道的构成
036 1.街道与建筑的关系
050 2.街道的构成
055 3.宽与高之比(D/H)
060 4.广场的美学
069 5.阴角空间
073 6.下沉式庭园技法与密接原理
092 7.次轮廓线与第二次轮廓线
108 8.俯视景观
112 9.室外雕塑的意义
116 第三章 关于空间的几项考察
116 1.小空间的价值
125 2.夜景——“图形”与“背景”的反转
139 3.留下记忆的空间
144 第四章 世界街道的分析
144 1.几个问题
148 2.澳大利亚帕丁顿的联排住宅与京都的町家
154 3.意大利奇斯台尼诺与爱琴海希腊诸岛
165 4.波斯街道——伊朗伊斯法罕
175 5.昌迪加尔与巴西利亚
190 第五章 结束语
198 后记
201 参考文献
《街道的美学》 (下)目录
004 章 关于空间领域的考察
004 1. 墙型建筑与地板型建筑
014 2.内眺景观与外眺景观
028 3.中心的丧失
036 第二章 景观的构成
036 1.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中的应用
043 2.水边的美学
060 3.街道的指标—— D /H 与W/D
070 4.绿化的美学
077 5.城市的色彩
080 第三章 对住宅和城市环境的建议与探索
080 1.社区性与私密性
094 2.住宅与庭园的探索
100 3.城市美化的进展
107 4.商业街的变迁——从旧货市到步行商业街
114 5.城市空间中的表演
132 第四章 世界景观的分析
132 1.埃菲尔铁塔与东京塔
145 2.米兰商场与浅草寺前街
155 3.世界的桥
172 4.德国南方中世纪街道——罗曼蒂克之路巡礼
182 5.威尼斯街角上的思索
196 第五章 结束语——现代建筑展望
204 后记
207 参考文献
《隐藏的秩序》
隐藏的秩序究竟是什么?
芦原太郎:乍看一片混沌的日本城市却能井然运作,显然其中需要某种秩序的作用,也必定存在秩序。虽然日本人很少去思考这一存在,却认同这一存在的必要性。父亲在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个隐藏的秩序究竟是怎样的,只是提供了对无形的秩序确实存在的论证和理论方法,希望读者能在领会的基础上去加以探索,提出自我的见解。
阵内秀信:正如和辻哲郎先生的风土论一样,芦原先生确信每个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的不同,必定存在与其相对应的空间、城市模式,譬如yi斯兰城市中密布纪念碑、集市、住宅等,对外人来说犹如迷宫,而其中也有其形成规则。在中国很容易感受到不同地区的秩序多样性,像北京是通过对称和轴线来强化zheng zhi功能,而苏州一带的水乡城市、江南小城则从局部出发,和日本的城市有很多相似之处。考察与地形的对应关系便能发现城市秩序的存在,像江户城中的皇居和人工河渠就是巧妙地叠加在自然地形上的结果,社庙的立地也是依据地形来区分,形成“下俗上圣”的不同空间域,用心解读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秩序。
芦原太郎:这一空间论并非论文,而是提出一个前瞻展望。中国在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和经验中获得了巨大发展,营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将是未来的重要工作。城市建设不仅是打造壮观的市zhong xin,丰富我们所置身生活街区的空间环境是城市生活更加本质的诉求,因而日本近年也兴起了大力推动街区建设的运动。由于出版年代间隔等原因,当年日本的年轻人或许没能连贯地学习
这一理论,今天,《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隐藏的秩序》能够成系列出版,中国的读者可以完整连贯地了解其全貌。希望年轻的建筑人能够多读多看、多体验多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城市、街区、建筑未来应有的发展蓝图。
《外部空间设计》一书得以出版,我非常高兴。此书原本是我于1960年根据洛克菲勒财团提供的研究经费,以纽约为中心开展关于外部空间设计的研究成果。当时,使用同一个财团提供的经费研究相同内容的凯文.林奇(Kevin Lynch)和简.雅各布斯(Jane Butzner Jacobs)偶尔会到访。现在回想起简.雅各布斯女士写书的样子,我们推测大概是在思考《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内容吧。我的专业是建筑设计,因此,我只不过是一边设计一边继续研究而已。虽然不能说我的研究和他们比起来更加充分,但是估计是不同的东西。我的强项是通过设计的工作将自己的思考在作品中实行,因此,这里给出的案例除了第4章少数的案例之外,全部都是我自己的作品,这一点请读者原谅。因为,建筑师确信自己的思考可以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哪怕只有一点儿。其他的案例都是历史上的建筑,或者现存的不清楚的某个人的作品。我使用前面所说的研究经费,两次访问过意大利。在意大利令我吃惊的事情是,像我这样的日本人和意大利人的空间概念完全相反。这种对立成为我思考空间论的基本的启迪。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首先,洛克菲勒财团的人文学部的理事查尔斯.法斯(Charles B.Fahs)博士再次对研究给予援助,对此深表感谢。同时,这本书可以在美国出版,我的朋友G. E.基德.史密斯和内森.格莱泽尔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同样表示感谢。还有,和我研究同样领域的菲利普.蒂尔读过原稿之后,提醒我各处需要注意的事情也不能忘记。还有,决定出版这本书的瑞因霍德出版社的理事简.考夫德,在此对他致以谢意。这本书的基本构想是在1962年彰国社出版的《外部空间的构成》的基础上,增加了之后的研究内容,重新写的。对在美国出版本书提供支持的彰国社的金春国雄先生,在此致以谢意。在这本书制作的过程中,摄影师二川幸夫先生在世界各地奔走,提供了十分出色的照片,还有其他优秀的摄影师们,画了美丽插画的大场比吕志先生,还有将我的日语翻译成英语的翻译家星野郁美,留心出版的各项事宜的瑞因霍德出版社的南希·纽曼女士,以及我的秘书坂本菜子夫人,还有负责制作图片的职员泽田隆夫以及其他职员,得到了他们的鼎力相助,在此表示感谢。另外,从芬兰远道而来的奥利斯·布隆斯达特教授送给我这本书的小插画,对于他的好意我牢记在心。后,如果没有我的妻子初子始终如一的支持,这本书可能不能出版。在此我想表达我的谢意。
芦原义信
芦原义信出生在一个始于江户时代的医生世家,倾其一生于建筑师的工作,直至终年85岁,除完成了超过300项以上的建筑设计外,还深入展开了对外部空间与街道的研究和教育活动。1951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格罗庇乌斯,并在马歇.布劳耶的事务所工作。在洋溢着包豪斯的时代潮流思想的大本营中学习了现代建筑,据说他感受为深刻的是从中学到的“be creative, be original”,即绝不模仿别人,坚持思考自我的原创设计的思想。回国后,通过建筑作品,为日本导入正统派的现代主义设计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设计工作之余,芦原义信不停地对建筑和街道展开思索。通过与提倡对近代城市的批判和回归人性化生活环境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著者简.雅各布斯、凯文.林奇、菲利普.希尔、劳伦斯.哈普林等可以称得上是当时建筑与城市规划的人性派的代表人物的交流,芦原义信在留学时便开始意识到营造人性化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当时,作为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主流,通过整体构思手法来构筑饱含活力的未来城市,将设计思潮引向了重视建筑形式或样式的方向,在日本这一思想的代表是丹下健三。与此相对,芦原义信却倾向于采用局部构思的手法,着眼于内容的思考和街道的形成等。通过芦原义信的两部著作,沿《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包括《续街道的美学》)的先后顺序,可以追溯到一位建筑师的思想的进化与展开。在《外部空间设计》(日文初版1975年,下同)中,将日本的街道与意大利的进行对比,以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的理论阐明了由单个建筑到街道的不同构筑原理,提倡通过外部空间构筑建筑群,共同形成魅力的街道的设计理论。《街道的美学》(1979年)则将外部空间理论在街道的尺度上加以展开,向一般的读者们广泛地论述与历史、文化和人们生活意识密切相关的街道理论。指出了二战后,东京的复兴并没有基于确切的理念,而是优先考虑了保护土地所有者的私有权益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建设魅力的街道,必须重视街道的美学的主张。将局部构思,而非整体构思作为今后建筑、城市构成上的优位原理,为了对应个人生活的充实和个性化等,提倡重视存在于人们意识之中的街道的美学。芦原义信的著作和随笔集的共同点是,所记述的内容都是基于本人的眼见、所察和思考,同时通过将日本人的生活和思想与西欧的思想加以对比,来加深对内容的思考。
这次,《街道的美学》《外部空间设计》两部著作,以及由原日文版《屋顶阁楼中的小书斋》《建筑空间的魅力》和《探索秩序》三本书拔萃而成的《芦原义信随笔集》(两卷)得以在中国出版,甚是欣慰。谨此向参与出版工作的相关各位致以厚意。在此,衷心希望众多的读者在阅读芦原义信的著书和随笔中,获得面向未来人性化的建筑和街道的意念,并加深各位对建筑与街道的思考。
建筑师芦原太郎
《隐藏的秩序》
城市建设不仅是打造壮观的市zhong xin,丰富我们所置身生活街区的空间环境是城市生活更加本质的诉求,因而日本近年也兴起了大力推动街区建设的运动。由于出版年代间隔等原因,当年日本的年轻人或许没能连贯地学习这一理论,今天,《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隐藏的秩序》能够成系列出版,中国的读者可以完整连贯地了解其全貌。希望年轻的建筑人能够多读多看、多体验多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城市、街区、建筑未来应有的发展蓝图。
——芦原太郎
芦原义信的《隐藏的秩序》,不仅是日本城市中隐藏的秩序的声明,而且也更是东西方文化层次上很多对比的贴切而正确的声明。我将把这本书列在美国的建筑院校bi读书目的shou位。每一位读这本书的人都是有益的。
——爱德华.霍尔 美国人类学家
这本书比我知道的其他书更有说服力,指出了日本建筑传统的主流是如何体现的:日本房屋的材料、朝向、设计美学是如何由气候、历史和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决定的。
——丹尼尔.布尔斯廷 美国史学家 ,《人类文明史》作者
我在1986 年考入清华大学开启建筑zhuan ye。芦原义信先生的《外部空间设计》(出版于1985 年),以及随后于1989 年出版的《街道的美学》对于启迪我的设计思维、启发我的zhuan ye选择影响巨大,促使我的zhuan ye兴趣逐渐从建筑空间本身转向建筑以外的开敞空间和街道空间,越来越关注城市空间和城市设计,以及空间背后的城市生活和影响机制。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刘健
《隐藏的秩序》是芦原义信先生继《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等之后引进中国的又一力作。
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作者以东方学者的全球视野展开对建筑外观的思考,其中涉及东西方地域风土、视觉习惯对外观的影响;接下来就外观对城市意象及其背后的构成方式和秩序的影响展开比较性论述;zui hou从日本人审美意识层面对室内空间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延伸性论述。二是作者在论证上不是固步自封,而是kai fang包容地借鉴现代前沿成果为其思考作理性支撑,这为更广泛地开展对城市“巨系统”的研究带来了多种可能性,拓展了思考21 世纪未来城市的zhuan ye边界。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赵春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