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253835
本书对民国时期经济伦理思想的社会经济背景、主要思潮及其特征以及主要代表人物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了系统阐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本书对民国社会概况与经济文化变革、民国经济伦理思想的转型、民国经济伦理思想的区域差异性、主要特征、三大伦理思潮及其经济伦理思想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孙中山、梁漱溟、李大钊、费孝通的经济伦理思想。
总序
引言
第一章民国社会概况与经济文化变革
第一节中华民国基本概况和主要特征
一、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二、动荡的军事政治格局
三、变革的经济社会文化
第二节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多种因素制约下的缓慢上升
二、三种经济形态的并存和斗争
第三节民国思想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一、走向开放的基本态势
二、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三、几场著名的思想文化论争
第二章民国经济伦理思想的转型
第一节传统儒家经济伦理观的动摇
一、商品化进程的加速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传统家庭(族)伦理关系的变化
三、重农轻商意识的改变
第二节现代经济伦理观的萌芽与生成
一、对封建道德和礼教的批判
二、“个人本位主义”新道德的倡导
三、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第三章民国经济伦理思想的区域差异性
第一节现代经济伦理观生长的差异性
一、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影响的加强
二、内陆地区——现代经济伦理观的微弱辐射和影响
第二节经济道德状况和经济伦理关系的差异性
一、国民党统治区——对传统经济道德的提倡和“新生活运动”的开展
二、红色政权区域——“革命道德”的生成和新型经济伦理关系的建立
第四章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共生:民国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生产伦理的特征
一、恋土重农、安土重迁、勤勉耐劳的传统生产伦理观
二、富国利民、理性务实、敬业自律的现代生产伦理观
第二节交换伦理的特征
一、基于熟人社会的特殊信任与互助互惠的传统交换伦理观
二、基于陌生人社会的普遍信任与契约规则的现代交换伦理观
第三节分配伦理的特征
一、基于群体本位和等级秩序的传统分配伦理观
二、基于个体本位和平等关系的现代分配伦理观
第四节消费伦理的特征
一、节制欲望、崇尚节俭、遵从习俗的传统消费伦理观
二、合理节欲、奢俭有度、反对迷信的现代消费伦理观
第五章民国三大伦理思潮及其经济伦理思想
第一节自由主义西化派经济伦理思想
一、自由主义西化派经济伦理思想概述
二、胡适的经济伦理思想
三、张东荪的经济伦理思想
第二节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经济伦理思想
一、熊十力的经济伦理思想
二、张君劢的经济伦理思想
三、冯友兰的经济伦理思想
四、贺麟的经济伦理思想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传入和传播中的经济伦理思想
一、对经济与道德关系的认识
二、对自然人性论和抽象人性论的批判
三、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的探讨
第六章孙中山的经济伦理思想
第一节孙中山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
一、孙中山的个人成长经历
二、民族资产阶级的价值诉求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三、对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反思与继承
四、民生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提出
第二节孙中山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民生为本”的伦理内涵
二、“民为贵”的价值诉求
三、“贫富均等”的分配正义
四、国民求生计的伦理动因
第三节孙中山经济伦理思想的实践应用
一、以“平均地权”解决土地收益的公平分配
二、以“节制资本”预防资本垄断倾向,促进社会公平
三、以“振兴实业”解除贫困,实现富国强民
四、重视慈善救助事业,弘扬博爱精神
第七章梁漱溟的经济伦理思想
第一节梁漱溟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背景
一、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
二、破败的社会经济状况
三、家庭教育背景和社会实践
第二节梁漱溟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载体
一、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经济伦理关系
二、中国问题的伦理归因及其解决路径
第三节梁漱溟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重义轻利的人生态度和分配伦理
二、互助合作的人际关系和生产伦理
三、村规乡约的礼治秩序和管理伦理
四、“好”的社会和经济模式的伦理要求
第八章李大钊的经济伦理思想
第一节李大钊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
一、独特的学习和生活经历
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吸收
三、近代西方伦理思想的影响
四、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介绍和传播
第二节李大钊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道德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
二、尊劳主义的劳动伦理观
三、“劳工神圣”的新伦理
四、“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价值诉求
五、“物心两面、灵肉一致”改造论
第三节李大钊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色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
二、破旧与立新兼著的统一论
三、始终关注塑造新社会的“人”
四、伦理主张与品德修养兼著
第九章费孝通的经济伦理思想
第一节费孝通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背景
一、绅士家庭的成长环境
二、中西融合的教育背景
三、立足实践的学术作风
第二节费孝通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勤劳节俭:根植于乡土性的生产和消费伦理
二、信任互助:基于血缘地缘和差序格局的交往和分配伦理
三、乡土重建:以富民为价值目标的发展伦理
第三节费孝通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应用
一、“志在富民”:费孝通学术价值观的核心
二、“回归乡土”:“自下而上”的经济伦理研究范式
三、“社区研究”:“经济—伦理”一体化的乡村发展与乡村治理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引言
与整个近代中国社会一样,中华民国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从经济上看,民国时期主要有封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三种经济形态,它们同时存在且相互斗争,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呈现一种缓慢的上升态势。从政治上看,民国时期30多年是中国饱受战争和政治磨难的动荡时期,各种政治势力和军事集团相互倾轧,战火不断。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文化上看,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在开放的基本态势中显现出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民国时期存在着三种性质不同的思想文化,即帝国主义文化、半封建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时,这一时期思想家群体和思想流派众多,思想文化论争此起彼伏,各个阶级、阶层和各种政治势力及集团对思想文化的运用也更加自觉。
民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错综复杂,决定了这一时期经济伦理思想的演变表现出新旧杂陈、中外混合的状态。
从纵向的历史维度看,民国时期工业经济对农业经济的不断冲击,商品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突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了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从而动摇了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根基,也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族)伦理关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传播,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封建主义旧道德、旧礼俗的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派倡导的道德革命对封建旧道德的批判和对“个人本位主义”新道德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者对旧道德和伦理学说的批判及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民国时期重农轻商、安土重迁、信任互助等传统经济价值观,自我意识、合作意识、契约意识等现代经济伦理观开始萌芽并日益强化。
从横向的区域维度看,民国时期经济伦理的演变呈现出极大的区域差异性。一方面,鸦片战争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大多作用于沿海城市及以江浙为代表的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民族工业发祥地。而在广大内陆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现代经济伦理观的辐射和影响十分微弱。另一方面,民国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红色政权区的经济道德状况和经济伦理关系呈现出巨大差异。国民党统治区主要提倡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经过改装的中国传统道德。蒋介石还通过发起“新生活运动”,以实践的方式改造国民的日常道德生活状态,大力倡导诚信、节俭、互助等传统美德。尽管新生活运动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由于其虚伪性、形式化等问题和脱离社会制度的变革空谈道德改造,因而从整体上说收效甚微。而中国共产党在其先后建立的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开展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了区域内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道德的建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土地革命以“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推翻了封建伦理制度的经济基础,为平等、互助、合作等新型经济道德规范和伦理关系提供了生长点。抗日战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增强了官兵和百姓的劳动观念和自立精神,更产生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至今仍有深远影响。
总体上看,民国经济伦理思想呈现出传统意识受到一定挤压、现代理念不断生长的基本特征,二者既有矛盾与冲突的一面,又有共生与融合的一面。这一特征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具体而言,恋土重农、安土重迁、勤勉耐劳的传统生产伦理观与富民利国、理性务实、敬业自律的现代生产伦理观并存;基于熟人社会的特殊信任与互助互惠的传统交换伦理观和基于陌生人社会的普遍信任与契约规则的现代交换伦理观并存;基于群体本位与等级秩序的传统分配伦理观和基于个体本位与平等关系的现代分配伦理观并存;节制欲望、崇尚节俭、遵从习俗的传统消费伦理观与合理节欲、俭奢有度、反对迷信的现代消费伦理观并存。
民国时期,一些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实业家提出一系列关于经济伦理的重要论述,尽管他们在立场、观点上有所差异,但是,总体上看,他们提出的观点反映了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体现了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态势及其所决定的经济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的变化。在本书中,我们将对民国时期经济伦理思想转型的背景、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梳理民国三大伦理思潮及其经济伦理思想,并着重阐释孙中山、梁漱溟、李大钊和费孝通的经济伦理思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