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924328
你是否常常在情绪失控后懊悔不已?又是否因为一时的怒火,让孩子满心委屈,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
父母每一次的情绪爆发,都可能伤害孩子的心灵。他们可能会变得胆小怯懦、缺乏自信,甚至对亲子关系产生恐惧。
情绪管理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我们更要给予孩子不被情绪绑架的爱。 本书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层层抽丝剥茧,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并精准聚焦情绪的关注点。同时,本书深刻洞察父母情绪问题的根源,以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方法,提供切实可行的情绪自控指南,引导你掌控情绪的开关。它让你明白,情绪稳定的父母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安全感和温暖。
这是一本送给父母的 “情绪自控指南”。
作为父母,我们虽然都深爱着孩子,但难以自控的情绪却经常绑架着我们对孩子真挚的爱。防止失控情绪绑架对孩子的爱,是每一位父母都应用心对待的重要问题。
本书作者从情绪、心理、人格、婚恋关系以及亲子沟通技巧五个方面,通过 32 个生动主题和近 40 个鲜活案例,使父母们不但能更深入地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且能深刻认识到父母控制情绪的重大意义。与此同时,书中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助力父母掌控好自己的情绪,优化亲子之间的沟通,从而为孩子营造出一个健康、温馨的成长环境。
第一章
做情绪稳定的父母,需关注八个关键词/1
信任:焦虑的父母,给不了孩子想要的信任/3
看见:爱讲道理的父母,看不见真正的孩子/10
否定:父母以为的“鼓励”,其实暗含着“否定”/17
细节:家庭教育的质量体现在细节中/23
误会:世界上最伤人的误会,是父母对孩子的误会/29
共存:给予孩子心理支持和引导,不是一道单选题/37
麻木:看不出孩子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43
掌控:告别“谁说了算”,警惕家庭中的权力之争/49
第二章
做懂心理学的父母,养育孩子事半功倍/57
如何改变不努力的孩子? 三个关键词,做深度觉察的父母/59
如何让孩子不磨蹭?洞悉拖延背后的深层心理问题/67
父母是怎样塑造出敏感、孤独、内向的孩子的/77
抚养孩子:天分决定起点,人格决定终点/83
觉察即疗愈,破解三种“焦虑型父母”/89
挫折教育:被曲解的伪命题,别再说孩子矫情了/95
第三章
父母的人格水平,决定了托举孩子的高度/101
“父母期待”用得好是鼓励,用不好是压力/103
放下傲慢,警惕成为“双标型父母”/109
苦苦栽培的孩子,为何会成为“小白眼狼”/114
孩子总感觉被浇冷水,你是缺乏共情能力的父母吗/121
对待孩子之间冲突的方式,折射父母的教育水平/129
懒得思考型和学习成长型父母,差别有多大/136
走出原生家庭的限定,完成个人成长/142
好的教育,“孩子”才是主体/150
第四章
父母婚恋关系中的言传身教,胜过道理万千/157
家庭中的常见模式:暴君爸爸 逃跑妈妈/159
严苛或缺位的爸爸,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165
离婚不是解决问题的法宝,成长才是/171
优质的单亲家庭,胜过低质的双亲组合/181
第五章
家长怎么说,孩子才会听/189
亲子沟通:关注情绪比关注事件本身更重要/191
孩子“无理取闹”时:不急于否定,先接纳后共情/198
孩子恐惧时:善当心理容器,不给孩子投射焦虑/204
无痕式引领:家庭教育中沟通的最高境界/210
提升认知,锻造家长自身的成长型思维/223
用科学的方法培养有规矩的孩子/233
当今社会,渴望完成自身成长,能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的“学习型家长”越来越多,并且已成大势所趋。
以前,很少有家长会专门学习如何做一名家长,生育了子女之后,大家顺理成章地成为家长,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养育孩子。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原来当一名合格的家长,不仅需要付出时间、精力、金钱等各种成本,更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这门需要终身修行的功课,就是家长自己的人格成长课。
人格的不同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父母的人格发展水平,会极大地影响孩子成长的高度。所以,培养和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份礼物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问题在于,“人格”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父母该如何发展自身的人格水平呢?又该如何培养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孩子呢?答案在于:事上见,事上练!
比如,家庭教育类文章或书籍中经常谈到的“情绪稳定”,很多家长在学习了相关理念后,都打心眼里愿意做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但回到现实中,却无法改变“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状况。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自身的“创伤”没有被觉察和有意识地修复,他就不太可能做到情绪稳定,生活中的每一次鸡飞狗跳,其实都是自身心理创伤被激活的自然反应。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我们就能理解家长之所以做不到情绪稳定,是因为那些未曾痊愈的创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被激活了。所以,情绪不稳定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自己需要疗愈的问题。
归根结底,“情绪稳定”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通过不断地觉察和自我疗愈,最终完成自身人格发展的产物,它既无法通过给自己提一个“做情绪稳定的父母”这样的要求就能实现,也不可能通过给自己讲道理或在愤怒时强行压抑自己的情绪来实现,因为这些方式都很难长久,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打回原形。
再比如,亲子关系中常见的边界问题,也是家庭教育领域的“重灾区”。一个具有成熟人格发展水平的人,在人际交往时能保持恰当的距离,既能亲密合作,又能边界清晰,这一点在亲子关系中也同样适用。在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间既有情感上深厚的依恋,又能彼此尊重,各自负责。亲子关系陷入困境的家庭,则往往缺少恰当的心理边界,不是处在不分你我、相爱相杀的“共生连体”状态,就是存在情感上的疏离和冷漠。
在边界不清的家庭中,父母常常对孩子既有溺爱,又有控制。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身上既带有反控制的逆反,又带有不愿自我负责的怯懦。
本书中讲到的所有案例,均取自真实生活,很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都会找到熟悉的感觉。这些案例如此普通,就像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样琐碎无奇,但也正是因为它们如此普通,所以常常被忽视,我们很容易忽视这些微小的错误。试想这些错误,再辅以“时间”这个恒长的变量之后,会对一个孩子产生怎样的巨大影响,事实上这种影响后果是不可估量的。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家庭教育的真谛是:家庭教育就隐藏在这一餐一饭、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之中。毫不夸张地说,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每时每刻,都在无形地塑造着孩子的人格。
与此同时,父母也并不是只有“孩子的养育者”这一重身份,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每个父母的“疗伤”之旅。
在孩子对父母无条件的忠诚与爱面前,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曾经留下的“创伤”被充分疗愈,当我们耐心地倾听孩子,用心理解孩子时,其实也是在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从这个角度说,家庭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同时也让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跳出自我原生家庭的桎梏,完成自我的和解与成长。
正如前文所说,本书的每个观点,均取材于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案例中父母的困惑很常见。在拆解案例的时候,笔者会使用心理学原理作为支撑来进行详尽的解析,从而使本书在简单的指导之外,还多了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讲解,真正能够让家长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同样也是为了解决很多家长一直以来的困惑:他们看了不少这类书籍或课程,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未带来太大的变化。
其实所谓“知行合一”,并不是先知道道理,再转变为行为,而是说如果在行为上没有做到,那说明对道理的理解还不充分,也就是“知其然,并不知所以然”。对原理的理解越透彻,对事情表象背后的逻辑看得越清楚,改变也就越容易。所以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希望家长成为一个心理学高手,在提升认知水平的同时,也提高读懂孩子内心的能力并增强自我疗愈的力量。
本书写作过程中,笔者带入了“读者”的角色,把大家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惑、疑问以及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多次提问,反复澄清。这些问题和容易混淆的概念,也是日常咨询中家长经常提出的困惑。之所以着重加强这一点,是因为不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一般原理虽然多少有所了解,但对原理、概念理解的精准度却存在不足,导致家长在具体的应用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正如前文所说,要让家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在类似的案例中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把正确的原理精准地应用到生活的一言一行中。
本书最后一部分,笔者对生活中实际操作的原理和步骤进行了总结,大家可以仿照里面的逻辑和表达,与孩子进行沟通,相信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不过这些并不是死板的“话术”,希望家长能够理解这些语言背后的内在逻辑,以便更好地使用它们。
父母,是孩子原生家庭的缔造者。父母不仅为孩子提供生理上的遗传密码,更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的基因表达创造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有一个看似戏谑但其实很“真相”的说法: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指导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更包括指导父母完成自我疗愈和人格发展,与孩子共同成长,达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每本书的出版都带着它自己的使命,希望这本书也能实现它的使命:帮助父母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同时通过阅读本书,在做好孩子领路人的同时,也能实现自我觉醒,完成自我疗愈和人格成长。最后,希望本书能够成为真正为家长解惑、帮助家长实现自我改变的书籍。实际上,当家长愿意改变自己的惯性,选择翻开本书的那一刻,改变就已经悄悄开始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