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64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69814
- 大先生亲手编订,人生清算合集
——谈嘱托与遗言,写未完的梦,一字未删,丰富注释,不怕读不懂!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爱与憾,信与望,未竟之业,都在鲁迅亲手编订的最后杂文集《且介亭杂文》122篇中。生命尽头,他依旧把自己与所有青年相关,整理身居租界期间最后要说的话——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 知名青年设计师汐和联手波兰独立艺术家,为民国风注入活力,是致敬,也是新生
——民国风口袋本X复古瓦楞纸创意礼盒,收藏送礼两相宜,召唤你去翻阅,去感受!
整体视觉由设计师汐和操刀,简约的设计语言涌出生动的质感,封面采用有纤维感的棉玥纸,触感如棉的表面,凸显纯粹的阅读体验;内文选用微涂纸,底色淡雅,让阅读更加舒适。
《且介亭杂文》封面插画是螺旋前进的双头蛇,人性的恶就像无休止的莫比乌斯环,身处租界的鲁迅先生不愿冷眼旁观,他要把恶的根源理给大家看。
- 首创民国风复古口袋本,更鲁迅,更中国!
——裸脊锁线,可180度平摊×书脊刷色×内文黑红双色印刷×设计师精选字体
细节完备,精致考究,从排版到字体散发生动的复古调性;
95*148mm修长瘦版,通勤、旅途、度假阅读无负担,让读鲁迅成为生活的日常;
黑与红的碰撞,是黑衣人磷火一般的眼光,是希望与绝望之间的张力。
“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收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隔膜》《论人言可畏》《文人相轻》等122篇鲁迅经典作品,新增丰富注释,帮你减轻阅读经典的心理负担,不怕读不懂鲁迅!
首创民国风复古口袋本,裸脊锁线可平摊,外带出行阅读无负担,以更轻盈、更新潮的形式展现文学巨匠与思想先锋开阔有趣的灵魂,让阅读鲁迅成为生活日常。
且介亭杂文
序言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答国际文学社问
《草鞋脚》(英译中国短篇小说
集)小引
论“旧形式的采用”
连环图画琐谈
儒术
《看图识字》
拿来主义
隔膜
《木刻纪程》小引
难行和不信
买《小学大全》记
韦素园墓记
忆韦素园君
忆刘半农君
答曹聚仁先生信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门外文谈
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
中国语文的新生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以眼还眼”
说“面子”
运命
脸谱臆测
随便翻翻
拿破仑与隋那
答《戏》周刊编者信
寄《戏》周刊编者信
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关于新文字
病后杂谈
病后杂谈之余
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阿金
论俗人应避雅人
附记
且介亭杂文二编
序言
叶紫作《丰收》序
隐士
“招贴即扯”
书的还魂和赶造
漫谈“漫画”
漫画而又漫画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
“寻开心”
非有复译不可
论讽刺
从“别字”说开去
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徐懋庸作《打杂集》序
人生识字胡涂始
文人相轻
“京派”和“海派”
田诚一墓记
弄堂生意古今谈
不应该那么写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
样的区别?
什么是“讽刺”?
论人言可畏
再论文人相轻
《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
文坛三户
从帮忙到扯淡
《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
“题未定”草(一至三)
名人和名言
“靠天吃饭”
几乎无事的悲剧
三论“文人相轻”
四论“文人相轻”
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题未定”草(五)
论毛笔之类
逃名
六论“文人相轻”──二卖
七论“文人相轻”──两伤
萧红作《生死场》序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
杂谈小品文
“题未定”草(六至九)
论新文字
《死魂灵百图》小引
且介亭杂文续编
文人比较学
大小奇迹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
难答的问题
登错的文章
记苏联版画展览会
我要骗人
《译文》复刊词
白莽作《孩儿塔》序
《海上述林》上卷序言
我的第一个师父
续记
写于深夜里
三月的租界
《海上述林》下卷序言
《出关》的“关”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
《苏联版画集》序
《呐喊》捷克译本序言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半夏小集
“这也是生活”
立此存照(一)
立此存照(二)
死
女吊
立此存照(三)
立此存照(四)
立此存照(五)
立此存照(六)
立此存照(七)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老舍
他的作品伟大,他的人格比作品还要伟大。
——巴金
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
——余华
我愿意用自己毕生的作品来换鲁迅先生一个短篇,倘若我能写出像《阿Q正传》,我宁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莫言
我爱鲁迅。他让人清醒。这就是我每过几年就要读一点鲁迅的根本缘由。
——毕飞宇
鲁迅拒绝收编,同时也绝不收编我们。使我们成为独立思考的人,这是鲁迅对我们的意义。
——钱理群
就文学论,就人物论,鲁迅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陈丹青
不同年龄会读到不同的鲁迅,旁人无法替代。鲁迅虽然去世了,可是他其实一直生活在我们中间。
——许子东
十二岁时第一次阅读的鲁迅小说中有关希望的话语,在将近六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存活于我的身体之中。
——大江健三郎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 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