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209748
三千年西方戏剧精华,一书尽览!
你或许熟知莎士比亚,但你知道他是如何成为戏剧巨匠的吗?
你或许听说过百老汇,但你了解这个名字的来历吗?
从古希腊的悲剧到当代的英美音乐剧,
这部70余万字、130余图片的鸿篇巨制将带你认识西方戏剧的全貌!
- 从公元前到21世纪,梳理西方戏剧三千年历史!
《西方戏剧史》由台湾大学外文系及戏剧系名誉教授胡耀恒毕生心血独立撰写,时间跨度自公元前至21世纪,覆盖了三千年西方戏剧的演变历程。
全书以时间为脉络,以地区和国别为分章,从古希腊戏剧的起源,到当代欧美各国的前卫戏剧,无不论及,堪称一部全面、精辟的西方戏剧百科全书。
- 剧本、剧场、理论、表演……更为全面的戏剧史!
区别于市场上大多数侧重于戏剧文学史的书籍,本书从戏剧史、剧场史和戏剧理论三大方面全面剖析西方戏剧的发展,填补了汉语世界同类著作的空白。
1.戏剧史:详尽描绘每个时代的戏剧全貌,探讨杰出作家及其代表作,并勾勒出许多次要作品的轮廓。
2.剧场史:介绍各个时代与戏剧表演相关的场地、设备与人员,辅以图片辅助解说。
3.戏剧理论和文化史:择要介绍西方从古至今的主要戏剧理论,并深入分析其历史源流、文化特征,展现时代下的戏剧风貌。
- 不仅是学术参考书,更是写给大众的文化史
胡耀恒教授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写就本书。
不论你是从事戏剧研究的学者,还是对西方文学艺术充满热情的读者,这部作品都能带给你丰厚的知识与启迪。
关于西方戏剧,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西方戏剧史》是台湾大学外文系及戏剧系名誉教授胡耀恒尽毕生所学、独自写就的一部鸿篇巨制,全面呈现西方戏剧三千年的演变,从古希腊戏剧的缘起,到当代欧美各国的前卫戏剧,无不论及。本书史料丰富,论述精辟,主要内容以时间为脉络,以地区和国别为分章,由以下三方面循序铺陈:
一、戏剧史。呈现每个时代戏剧的全貌,探讨其中的杰出作家及其代表作,对于许多次要作品也尽量勾勒出轮廓。
二、剧场史。介绍各个时代与戏剧表演有关的场地、设备与人员,并配合适当图片辅助解说。
三、戏剧理论。择要介绍西方从古代至当代的主要戏剧理论,并且针对它们的文化特征做全面探讨与深入分析。
作者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多闻阙疑的治学态度,写就这部规模庞大、体系完备的巨著,填补了汉语世界同类著作之空白。不论从戏剧文学的角度,还是就表演、导演和舞台艺术而言,这都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对于爱好西方文学艺术的读者,也可作为一部西方文化史来读,想必能有所收获。
总 目
上 册
第一章 古代希腊:从开始至公元前3世纪
第二章 古代罗马:从开始至15世纪
第三章 中世纪:500—1500年
第四章 意大利: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期
第五章 英国:1500—1660年
第六章 西班牙:从开始至19世纪末期
第七章 法国:1500—1700年
第八章 英国:1660—1800年
第九章 法国:1700年至19世纪末期
第十章 英国:1800—1900年
第十一章 德意志地区:从开始至19世纪末期
下 册
第十二章 俄国:从开始至19世纪末期
第十三章 美国:从开始至19世纪末期
第十四章 东欧:从开始至20世纪末期
第十五章 现代戏剧绪论:欧美剧坛另一个黄金时代
第十六章 现代戏剧(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戏剧
第十七章 现代戏剧(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末期
附录:中外文名词对照表
推荐序
我很高兴看到我以前的学生胡耀恒博士,为中国读者用中文编写了这本总括性的西方剧场与戏剧史。1969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胡博士在我的指导下撰写了他关于曹禺的论文。它在两年后由纽约的特恩出版社出版,这对博士论文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荣誉。他后来翻译、出版了我的剧场导论,几十年来在中国台湾和大陆都广为流传。
自从毕业以来,胡博士先后任教于密歇根州立大学、墨尔本大学、夏威夷大学以及台湾大学,经由他不懈的努力,该校后来创立了戏剧学系。在他38年的教学生涯中,他讲授的课程集中于剧场史、戏剧文学及理论。他担任了三年台湾中正文化中心主任,这个短暂的剧场行政经历,充实了他的学术背景。他经常使用我的著述作为教科书,其中包括《剧场精华》及《剧场史》,一直使用最新的版本,对它们的内容非常熟悉。但是,他对中国剧场学生别有需要的洞见,促使他编写这本总括性的西方剧场史。
胡博士告诉我,主要由于文化与历史的差异,他必须注入新的资讯,才能使他的学生充分掌握西方剧场中的问题。他举出的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百老汇:中国人对这个名字固然家喻户晓,可是很少人知道它成为美国剧场中心的来龙去脉。他于是给他的学生讲解了纽约市的曼哈顿区,以及18、19世纪中的移民浪潮。本书涵盖将近三千年的剧场历史,他所注入的类似资讯,定能填补了解上的裂缝。同样重要的是,对于每个时代中的重要及具有代表性的剧本,他在本史书中都做了大量的剧情介绍与分析。对于那些难以接近文本以及有语言障碍的读者,本书必定大有助益。
一个世纪以前,中国引进了西方风格的戏剧,也就是中文所说的话剧。现在中国正在顺应世界一体的趋势,它参与世界剧场的步伐必定豪迈。对于西方剧场与戏剧的知识总括,益处极多。它将方便中国艺术家们和西方同道之间的沟通,提供一些透视点,借以观察西方在三千年来所累积的丰厚遗产。因此,这本历史书的出版适当其时,值得我们密切注意。对于我的门生能有如此成就,我深感慰藉,并愿借此机会表达我衷心的祝贺。
奥斯卡·G.布罗凯特
杰出教学教授
现在中国参与世界剧场的步伐豪迈,对于西方剧场与戏剧的知识总括,益处极多。《西方戏剧史》将方便中国艺术家们和西方同道之间的沟通,提供一些透视点,借以观察西方在三千年来所累积的丰厚遗产。
——奥斯卡· G.布罗凯特(剧场史专家,得克萨斯大学杰出教学教授)
1-6 雅典的酒神剧场
剧场的希腊文“theatron”由两个部分组成,前面一部分“thea”意谓景象,后面一部分意谓观看,连在一起的意义就是观看景象的地方。这种地方在史前就已经普遍存在,它们都在户外,有的在庙宇前面,有的在市场(agora)之中。悲剧竞赛以后最重要的剧场是“卫城”(Acropolis)的酒神剧场(Theatre of Dionysus)。卫城是雅典市区中的一座山冈,三面陡峭,唯有西面较为平坦,雅典的金库就设在上面,举世知名的雅典娜神殿后来也建在这里。卫城东南侧山坡下的平地有个酒神神殿,它与山坡之间有个表演歌舞的场地,称为“乐池”(orchestra)。公元前6世纪末期,这个地方经过修整后上演悲剧,环绕它的山坡成为“观众区”(theatron)。在乐池与山坡之间左右各有一个“入场口”(parodos),可以让歌队进出乐池,或让观众出入观众区。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入场口的下方开始建立“景屋”(skene),最初只是临时性的帐篷或小屋,用来放置剧服与面具等。根据现存的剧本推测,景屋后来经过很多的改变,但因历史学家们对剧本的解读不同,他们之间的争议很大,综合起来有五个重点:一、景屋有个屋顶,上面可以用来表演。二、景屋只有一个中门,所有演员均由此进出;另外有人主张还有两个侧门供次要演员出入。三、景屋前面有个相当宽广的表演平台,另外有人主张只有几个宽的台阶。不论哪种,它们的高度都在一米上下,不会妨碍演员与歌队的对话,或者走进乐池与歌队打成一片。四、景屋门侧有某处可以放置景片,它可能是平面(pinakes),也可能是三角锥形的立轴(periaktoi),观众只能看到一面,但只要转动立轴,就可展现另一面,达到换景的效果。五、景屋某处设有机器(mechane),可以同时把剧中两个人物或神祇凭空吊起、放下,让他们由空中进场、出场。
酒神剧场的观众区同样历经变化。它最初没有座位,或只有部分木材构成的座位,后来有一部分倒塌,导致观众受伤,于是逐渐改以石头代替。其后也经过多次改建,例如雅典在波斯入侵时(前480)遭到严重破坏,事后就对剧场进行了重大的修复与扩建。最后也最重要的一次是在公元前338—前327年之间。这时亚历山大大帝已经征服了北非和中东一带地区,希腊财力空前雄厚,雅典于是将观众席用大理石铺建,将乐池改为正圆形,直径约为25米;观众区环绕在它的三面,座位约有14,000到17,000个。
随着戏剧表演的普及,希腊很多地方都兴建了剧场,现在保存最好的是埃皮达鲁斯(Epidaurus)剧场。它位于伯罗奔尼撒(Peloponnese)地区,在公元前300年前后建立完成,可容纳14,000人或更多。它的造型美丽均衡,音效极佳,在舞台或乐池的轻声细语,都可以让最远的观众听得一清二楚。这个剧场的景屋已遭破坏,推测原来可能有两层,上层前面也有一个狭长的表演平台。像一般希腊剧场一样,景屋后面的山冈上树木覆盖,绿意葱茏。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4世纪征服中东、小亚细亚以后,将希腊戏剧带到那些地区,在兴建剧场时,往往也以埃皮达鲁斯的剧场作为榜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