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39614
★ 重新看待司马懿夺权篡魏,搞阴谋不如搞圈子!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拉开了魏晋禅代的序幕。
很多人将司马懿篡魏的胜利,归因于他的隐忍狡诈。实际上忽略了政变当天,他的背后站着一个核心圈子,司马懿看似在等在忍,实际上凭借着对人心的敏锐洞察,逐渐凝聚起一个有着共同诉求的群体,上到曹魏元老,下到民间死士。
★ 脉络清晰,梳理司马家夺权全过程
作者一路追踪,从高平陵政变到淮南三叛,再到最后当街弑君,完整还原了司马家代魏的全过程,为读者展现了两千年帝制史上一种与众不同的夺权尝试。
★ 历史领域畅销作家握中悬璧全新力作
历史领域作家,专注两汉、三国、两晋及南北朝历史的研究和写作。在写作时常阅读大量相关史料,分析独到、一针见血,擅长结合兵法、权谋等元素还原历史,已出版《东吴100 年》《建安末年》等书。本书故事在网络连载时广受好评。
★ 内容扎实,史料丰富
本书参考了《三国志》《晋书》《汉晋春秋》《魏略》等大量史料,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而全面的司马家篡夺曹魏政权的全过程。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独掌曹魏大权,拉开了魏晋禅代的序幕。后世多将胜利归因于司马懿的隐忍奸诈。但本书作者握中悬璧,在细翻《三国志》《晋书》等史料后,发现了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细节:
高平陵政变当天,有三个不引人注意的身影出现在司马懿身边:太尉蒋济、司徒高柔,以及太仆王观。一个隐秘的线索由此浮出水面:司马懿父子的篡魏,背后很可能有一个夺权同盟,上到曹魏元老,下到民间死士。
作者一路追踪,完整还原了司马家代魏的全过程。从高平陵政变到淮南三叛,再到最后当街弑君……原来在与曹魏的多年斗争中,司马懿看似在等在忍,实际上凭借着对人心的敏锐洞察,他逐渐凝聚起一个有着共同诉求的群体……
序言
司马懿和他的盟友们
第一章
司马懿的危机
托孤局中局……002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008
第二章
党争
盛满者,道家之所忌……016
元老派和少壮派……023
曹爽的破绽……029
对禁军系统的争夺……038
第三章
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的“制胜联盟”……044
高平陵之变……054
洛水之誓……064
第四章
接管曹魏的政治资源
因粮于敌……072
名士夏侯玄……078
第五章
淮南三叛
司马家的软肋……086
志大才疏,招祸之源……098
第六章
司马懿的最后一战
迂直之计……106
司马懿之死……112
继承人司马师……119
第七章
司马师的功业
领导要敢于承担责任……128
姜维北伐……136
刺杀司马师……145
第八章
权臣之路
青头鸡,青头鸡……158
曹操的血脉……165
第九章
淮南二叛
昔日的光辉战绩……174
“作为忠臣的司马氏”……180
坚壁不战,挫其锐气……186
英雄末路……195
第十章
司马师之死
接班疑云……202
战端再起……209
逼反诸葛诞……215
第十一章
司马昭的功业
三国规模最大的一战……224
围点打援……230
示敌以弱……237
第十二章
禅代的前夜
司马昭之心……248
司马氏的污点……253
序言
司马懿和他的盟友们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大将军曹爽带着少年天子曹芳去给先帝曹叡扫墓。他们出洛阳城,向南渡过洛河、伊河,目的地是城南九十里外的高平陵。
那日的天气或许不太好,就在数天前洛阳城刮起了猛烈的西北风,大风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这么恶劣的天气可能不会很快好转。
但这应该不会破坏曹爽的心情。出城之后,景色就为之一变,只见山水错落,原野铺展,树梢上可能还残留着积雪。用鼻子轻轻一吸,山野气息扑面而来,一切都令曹爽心情大好。
曹爽体态肥胖,被叫作“肥奴”,身有“五六头肉”,骑马出行应该是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所幸队伍中有皇帝,行进的速度不会太快。
而曹爽也没有着急的理由,他年纪轻轻就成为曹魏的大将军、录尚书事,还都督中外诸军事。在排挤掉另一个辅政大臣司马懿后,他独自掌握了朝政大权。他还有大好的人生等着享受,着什么急?
曹爽对自己的人生很满意,他骑在马上,慢悠悠地走着,全然没有听到身后城门关闭的声音。
是日,高平陵政变爆发。
高平陵之变在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也是司马家取代曹魏建立晋王朝的起源性事件。发动者是七十一岁高龄的司马懿,曹魏的四朝元老, 晋王朝的奠基者,历史上著名的“阴谋家”。
对于司马懿能赢得高平陵政变,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宋人叶适就认为“极是异事”,当皇帝在外,他关闭城门,形同谋反,而当时的司马懿“虚位无权, 势同单庶”,怎么就取得了成功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后人多强调司马懿的隐忍奸诈,以及他的对手——曹爽的大意麻痹和软弱无能。
一个被经常拿来作为证据的,就是他的“诈病赚曹爽”。
当遭到政敌曹爽的步步紧逼时,司马懿称病居家,不问朝政。曹爽信他不过,在扫墓的前几个月派亲信李胜去司马懿府上试探。不看不知道,司马懿竟然到了言语不清、听力障碍、上肢麻痹、无法进食的地步, 以至于曹爽等人一致认为他“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
当然,这些都是司马懿装出来的。
等到曹爽出城扫墓那日,他从床上利索地爬了起来,夺取武库,关闭城门,在洛水驻扎军队,然后逼迫曹芳罢免了曹爽的一切大权。
所以这个故事就是狡诈多变的司马懿取得了对无能的曹爽的胜利。
不过,这个分析恐怕过于简单了。复杂诡谲的政治斗争不是武侠世界里的快意恩仇,只要正邪两派的主角进行个人对决,就能以武力高低定胜负。
政治的世界复杂多了,没有人能独自掌权,独自赢得胜利。
简化高平陵政变的人,说司马懿的胜利不可思议的叶适,可能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政变当日,至少还有蒋济、高柔、王观三人的身影。
《晋书·宣帝纪》载,司马懿“假司徒高柔节,行大将军事,领爽营……命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摄羲营”,然后“亲帅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屯于洛水浮桥”。
曹爽以及兄弟曹羲都领有禁军,他们出城扫墓时,在城中还留下了部分人马。司马懿让司徒高柔、太仆王观控制、接管了这两支部队,然后和太尉蒋济一道出城,在洛水屯兵,应对曹爽有可能的反扑。
此三人都是曹操时期就出仕魏国的四朝元老,到高平陵之变时,也都身居三公九卿的高位。
历史学者仇鹿鸣说,他们的加入“可以增加司马懿兵变的合法性和说服力”。
所以我们这才知道:司马懿在发动政变时,根本不是“势同单庶”, 他有自己的盟友;他赢得胜利的原因也不只是,甚至不是他个人的狡诈隐忍,而是他这个行动的合法性。
蒋济等四朝元老都在等着他发动政变,等他拯救曹魏政权。
这是曹爽没有料到的局面,但却是他和自己的少壮派支持者一手造成的。
曹爽和司马懿同时接任辅政大臣,但一开始他就缺少足够的底气。站在军功卓著的三朝元老司马懿面前,靠着父亲曹真血缘上位的他感受到极强的气压,以至于不得不“父事之, 不敢专行”。
为了改变被动的局面,他快速组建了自己的势力集团,以何晏、夏侯玄、丁谧、邓飏、李胜等人为骨干。这些人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在曹爽发迹之前,就与他关系密切;二是都跟他一样年轻,没有政治经验。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浮华党”,年纪轻轻的名士,好坐而论道,议论朝政,在先帝曹叡时期遭受过打压。现在曹爽势单力孤, 就把他们当成宝贝挖了出来。
他们也觉得施展抱负的时机到了,给曹爽出了很多主意。先是策划了一场半途而废的伐蜀战争,出动十万大军,消耗国库,劳而无功, 反而让曹爽的威望下降。接着把目光转向国内的政治改革,史称“正始改制”。
他们几个成员把控了主要行政机构尚书台,将用人、行政权力都捏在少数人的圈子里。这个过程中,很多老臣遭到排斥,比如高柔、王观。名义上,此二人被安置在司空、太仆这样的三公九卿位置上,实际上是高高挂起,被剥夺了实权。
引起更多争议和警惕的,是对宫廷禁军系统的调整。原本担任禁军之首的是领军将军蒋济,曹爽将他安置到太尉这样一个三公虚位上,将禁军的指挥权给了自己的几个弟弟。
在曹爽等人看来,左手掌握行政,右手把控禁军(相当于控制了皇帝),权力也就稳固了。但暂时取得胜利的人总是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遭到伤害和侮辱的失败者,尤其是这些人都是老资历。
他们没能阻止曹爽的步伐,也就积攒了更多的怨气,以及复仇的欲望。
事实上,对曹爽不满的元老远不止蒋济三人,还有两个原本值得关注但一直缺少讨论的人物——刘放和孙资。
这两人可说是曹爽的恩人。没有他们,曹爽是没有机会独揽大权的。
早在曹操时代,二人就担任秘书郎,相当于曹操秘书,起草文书, 参与决策,是曹操信任的心腹近臣。曹丕称帝后,改秘书郎为中书监、中书令,执掌中书省。负责这块业务的还是刘放和孙资,他们负责起草诏书,参与密谋。到了曹叡时代,把控这个大权的还是此二人。
根据《三国志》记载,曹叡原定的辅政班子不是司马懿和曹爽(曹爽虽然也在列,但排名倒数第二),但他临终身体不济,头脑昏沉,刘放、孙资两人以诱骗方式确定了以曹爽为首、司马懿为辅的托孤班底, 然后起草诏书,并抓着皇帝的手让他盖玺。
刘放和孙资二人经验丰富,原本该是曹爽极力拉拢和请教的对象, 但很遗憾没有。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资别传》载:大将军爽专事,多变易旧章。资叹曰:“吾累世蒙宠,加以豫闻属讬,今纵不能匡弼时事,可以坐受素餐之禄邪?”遂固称疾。
当曹爽雷厉风行进行改制时,孙资、刘放应该进行了劝谏,但没有成功,于是两人一道托病辞职。曹爽也爽快地同意了。
当高平陵政变爆发时,没有看到两人劝阻司马懿的记载。很显然, 他们选择了默认。
这就是司马懿敢在垂暮之年发动政变的底气。
司马懿在正始初年(240 年)与曹爽同时辅政,随后遭到排挤。正始八年(247 年),当曹爽几乎完全掌权时,司马懿托病居家。到他发动政变的正始十年(249 年),已有一年多完全淡出了曹魏权力核心圈子。但是他与蒋济、刘放这些元老的共同利益没有发生变化,他过往的功勋以及出色的军政能力还留在这些元老的心中。
他们时刻等着司马懿出来力挽狂澜。
另一个遭到曹爽集团排斥的老臣孙礼,在被外放并州刺史时,就曾拜访司马懿,说他“齐踪伊吕”。很多后世读史者可能没有想到,在曹魏老臣眼中,司马懿是可以与伊尹、姜太公相提并论的人物。
曹魏的建立和统治的持续,原本依赖两个最核心的支撑集团:一是随曹操起兵的谯沛武人势力,以曹家和夏侯家为代表;二是以颍川荀氏和清河崔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不过随着汉末到三国数十年血雨腥风的战争持续,武人集团几乎凋零殆尽。头部的世家大族则遭到曹操打压, 荀彧被其逼死,崔琰直接被杀掉。
到了曹叡执政晚期,以及随后的正始年间,像蒋济、高柔、王观等在曹魏前期原本属于权力第二梯队的元老,就成了政权的实际支柱。
但曹爽将他们都排斥在权力核心圈子之外,启用夏侯玄、何晏这些权贵二代,年轻新进。
既然曹爽不用元老,司马懿就捡了起来。何况他原本就是元老集团的一分子,与他们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
所以,高平陵政变,最终不是司马懿赢得了对曹爽的个人胜利,而是他代表的元老派赢得了对曹爽少壮集团的胜利。
关于司马氏篡魏,还有一个常见的误读:很多人以为司马家赢得了高平陵政变,基本就奠定了嬗代的基础,后面不过是走流程而已。实际上,从高平陵政变到西晋建立的公元266 年,还有长达16 年共涉及三代人的努力过程。
司马懿发动并最终赢得高平陵政变是以拯救曹魏政权的姿态出现的, 这成就了他,也禁锢了他。终其一生,他不可能做出篡魏的举动。他能做的,只是以臣子的身份,独掌曹魏政权。然后再传给长子司马师,继而次子司马昭,最后到了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手里,才完成政权的私家化。这期间经历了淮南三叛、伐蜀战争,以及司马家的内部分裂等重大挑战。
这个过程很艰难,曲折惊险,跌宕起伏,因为司马家的篡魏实际上是两千年帝制史上一种与众不同的夺权尝试。古代政权的建立,要么是以整个天下为战场,对旧政权大破大立,然后组建和训练出一支自己的创业团队,两汉就是这样。
还有一种是所谓的“禅让”,以相对和平的形式接管权力,传说尧舜禹就是这样。
曹操奠基的曹魏表面上是通过禅让接管权力,但从真实情况看,曹魏的建立源于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逐步组建了自己的创业团队,其核心成员是全新的,并非来自衰落的东汉。称之为禅让,是因为汉帝没有被杀,也没有投降,只是被迫配合了曹丕等人主导的政权平稳交接大戏而已。
司马家的篡魏就不一样了,西晋政权的人才基本继承自曹魏,更接近禅让。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谈到魏晋易代时说:
“祸不加于士,毒不加于民,苟易姓而无原野流血之惨,则轻授他人而民不病,魏之授晋,上虽逆而下固安,无乃不可乎?”
王夫之的话有美化司马家的嫌疑,他们在易代过程中同样杀了很多人,比如士族和曹魏宗室,甚至是曹魏皇帝。但他也敏锐地看出了这个易代革命主要发生在统治阶层,本质是司马家将曹魏的官僚和人才转化为自家的支持者,然后在一种相对和平的状态中接管了政权。
没有人能独自统治,也没有人能独自赢得胜利。
有人提出了一个概念——“制胜联盟”,就是但凡想要获得以及维持权力,统治者必须组建自己的核心联盟。这个联盟的人数不会太多, 甚至小圈子的效果更明显。他们对统治者有极高的忠诚度,甚至是有私人情谊。他们还要有出色的军政实力,以便能把握政权的核心关隘,为统治者提供支撑。
司马懿选取的元老集团就是他的“制胜联盟”。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执掌政权时,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们继续将原本属于曹魏的人才按部就班地、不动声色地转化为自己的盟友。
其中有曹魏功臣元老的二代,比如荀彧的儿子荀顗、陈群的儿子陈泰、贾逵的儿子贾充、钟繇的儿子钟会兄弟等;甚至包括曹爽府中的幕僚掾属,他们也被转化过来,比如荀勖、王沈。与此同时,司马氏也没有忘记提拔寒门新进,比如石苞、邓艾。
虞预《晋书》中说道:“上(司马懿)虽服膺文艺,以儒素立德, 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内外多难,谋而鲜过,举必独克,知人拔善,显用仄陋。王基、邓艾、周秦、贾越之徒,皆起自寒门,而著绩于朝,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这段话将司马懿的用人之道描述得极为贴切,除了与他有着共同利益的士族,司马懿对有才能的寒门子弟也不吝重用。这些人成长于曹魏, 本该是曹氏的支柱,但他们都被司马家转化到了自己的阵营,成为他们的制胜联盟。
兵法中有“因粮于敌”的策略,就是从敌人那里夺取粮草,既省去了长途运输粮草的负担,也削弱了敌人。司马家将曹魏人才转化为自己的联盟,则是政治上的“因粮于敌”。其操作起来的难度极大,因为赢得他人的支持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这种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的选边站队。但一旦成功,则见血封喉。
当然,这个过程中自然有不能被转化的势力,司马家则对其采取强力镇压和各个击破的对策。淮南三叛就是他们打击异己的表现。
本书试图记录和观察的,就是从高平陵政变开始司马家篡夺曹魏政权的完整过程。其中险情重重,大起大落,充满变化和意外。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这段探索之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