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89104
- 直戳痛点!这是一本可以改变你人生观念的书——当你向别人询问,如何礼貌拒绝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如何礼貌拒绝别人借钱的时候,这些问题你是真的不会回答吗?不,是你被自己的内在卡住了。你认为这种拒绝是不礼貌、不友善的。所以才会去寻找一种不伤害别人的沟通方式。人生中有太多类似的问题,你不是不会说话,而是没办法开口拒绝。
- 人生中80%的沟通问题,这本都能帮你解决——如何跨部门沟通,工作中如何礼貌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怎么安慰失恋的朋友,父母逼婚怎么办,夫妻三观不同怎么办,社恐怎么办,没办法快速接话怎么办,工作和生活中常见的沟通问题,说话问题,这本书都有包括。观念对了,话就对了。问题也会随之得到解决。
- 看完了就学会了!——也许你看了很多本沟通书也没学会说话,学沟通到底有没有用?这是一本教你可以彻底改变你沟通观念的书,而不是教你背会N种回答模式。当你看待问题的方式变了,你做出的应对方式自然会有所改变。公式没有办法去应对随时会出现的变化,但是一个人的观念却可以伴随一生。
- 太好读了!口语化写作,含金量超高——全书保持黄执中个人的语言特色,短句、标重点,好读易懂,几乎没有阅读门槛。适合任何想改变自己沟通问题的读者。随手翻,随时读。
《开口之后》是黄执中参加辩论到从事沟通教学二十多年以来的个人作品。
一个人所有的可能性都来自他开口之后的话语里。“说话”的重要性对所有人来说都不言而喻。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会说话”是很多读者的一大人生困惑。在一些需要表达能力的场合,因为自己“开不了口”而影响结果,使自己陷入对沟通的恐惧里这是我们普遍的遭遇。《开口之后》从沟通的本质谈起,教读者认识什么是沟通,哪些问题是沟通问题,哪些问题其实根本不是沟通问题,让读者建立对沟通的正确理解。再从实际案例出发,去剖析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见的沟通困境,改变沟通观念,从而改变我们对沟通和说话的认知,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开不了口”“不会说话”“该怎么说”的问题。整本书从观念到案例,从零开始教读者学会沟通,让开口之后不再是尴尬,而是你真实的心声。
前言:开口之前
第一部分 开口之前我都在想些什么
事实与评价 /019
善意假设与恶意假设 /027
学会创造选项 /038
改变与接纳 /052
透明与一致 /061
第二部分 这些“沟通问题”, 其实不是沟通问题
关于“不敢拒绝”的问题 /078
关于“不敢索取”的问题 /088
关于“态度强势”的问题 /104
关于“怕尴尬”的问题 /114
关于“抗拒沟通”的问题 /124
关于“社交恐惧”的问题 /135
关于“改变家人”的问题 /147
关于“怕揭露”的问题 /156
关于“嘴笨”的问题 /167
关于“尬聊”的问题 /178
- 这些沟通问题, 跟你想的不一样
关于“被误会” /192
关于“理解不一致” /202
关于“反应慢” /208
关于“想吵赢” /217
关于“换位思考” /225
关于“如何安慰人” /239
关于“对方只想维护自己利益” /250
关于“怕上台” /267
后记: 写在最后
开口之前
这本书,有几个特色。
第一,出于个人偏好,我很讨厌长句。
平时自己看书,总觉得一大段文字密密麻麻,啃起来费劲。
读不了几段,就头昏脑涨。
当然,这不关人家作者的事,单纯是我的问题。
只不过,轮到自己写作时,就常常一句一行。
虽然费页数。
但好处是(自认)看起来比较清爽。
第二,我喜欢对话感。
我会想象着,读者就站在自己面前。
以至写稿时,总是一边敲键盘,一边就在喃喃自语。
而这本书里,几乎每一句……都可以用我的语气“念”出来。
当然,这算不上什么优点。
真要说好处,就是个人风格很强,读起来会很流畅。
就像你不知不觉,就快读完这页一样。(笑)
第三,这本书,有明确的受众。
如果你自认是个沟通小白,对于沟通,没有任何专业基础。
你有许多困扰,请人开过书单,也试过上网找方法……
但太专业的书籍,看不下去。
而那些现成的技巧,练过之后,对你并没有太大用处。
那这本书,就特别适合你。
因为这本书就是在解释给你听……
为什么有很多的沟通技巧,不需要学。
以及,不靠技巧,要怎么解决那些开口之后的问题。
短句,对话感,写给外行人。
如果以上三个特色,对你来说,都算是加分项——
那咱们握个手吧!
接下来的内容,应该都能帮到你。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我一直认为,自己有个特别糟糕的缺点。
就是我这个人,生性好为人师。(笑)
生活中,我特别喜欢搜集提问、分享看法。
但这与其说,是因为我喜欢给出答案。
倒不如说,是因为我对“问题”这玩意儿,特别感兴趣。
或许,是经年累月的辩论经验,所养成的习惯。
我发现,“问题”,几乎就是内容的宝库。
只要认真细读,就能从人们描述问题的话语中,发现许多信息、 许多假设、许多貌似理所当然的预期……
以及许多当事人觉得不言自明,以致匆匆略过的前提。
“他为什么会这么问?”
“他为什么会把这种事,当成问题?”
“他为什么会觉得这种问题,能被解决?”
类似的观察,常给我带来启发。
而在各类问题中,最常被问到的,当然是沟通问题。
“如何拒绝朋友借钱?”
“如何融入新加入的团体?”
“如何说话不紧张?”
“如何安慰失意的伴侣?”
像这类问题,被问得久了,难免有个发现。
那就是,大多数人,在面对沟通问题时,想问的都是:
“开口之后,我要说些什么?”
似乎大家都觉得,这世界上,一定存在着某句话。
这句话,我只要能说出来,就能顺利解决眼前的问题。
所以才有这么多人,喜欢问“怎么说”。
多数教沟通的课程,也都在强调“怎么做”。
“拒绝对方的万用公式。”
“安慰别人的四个步骤。”
“一句话,轻松搞定客户。”
这感觉,就像在教咒语。
只要麻瓜们熟记几个步骤、几套说辞……
见了人,照着说一遍,问题就能解决。
而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会想要写这本书。
因为我希望,借此普及一个观念:
绝大多数的沟通问题,重点,都不是卡在“怎么做”。
而是卡在了,我们没搞懂问题“是什么” 而是卡在了 与“为什么”。
“这真的,是个问题吗?”
“为什么对你来说,这会成为问题?”
以上两件事,都不涉及话术、技巧或行动。
但重要性远高于怎么做。
学观念,不要学技巧
为什么我不太建议,直接去学沟通技巧?
理由之一,是因为沟通的复杂性。
好比做菜,萝卜排骨汤。
市面上的菜谱,完全可以手把手地,多少盐、多少姜、几根萝卜、 几斤排骨,一步一步,教读者怎么做。
毕竟,萝卜就是萝卜,排骨就是排骨。
你家买的盐,跟我家买的姜,差别都不大。
做出来,八九不离十。
但在沟通中,人们面对的场景,几乎没有一样的。
好比“如何拒绝朋友借钱”。
我看过有些书,会给出公式,要读者记住三步骤:
“正面拒绝+指出难处+表示同情”。
说是用这一招,就能拒绝对方,又不伤感情。
对此,都不用特别吐槽。
大家只要在脑中,各自代入实际生活,就会发现在沟通中,面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交情、不同的场景——
得到的反应,根本天差地远。
光想靠着公式拒绝,效果会很玄。
且这种公式,总让我想起熊浩提到过的一次经历。
他说自己曾在应酬中,被一位刚认识的朋友敬酒。
而那位朋友,看起来,应该是刚学了一些敬酒时的套话。
好比什么“感谢+理由+祝福”之类的。
怎么看出来的呢?
因为事到临头,或许是多喝了几杯,也或许是太紧张。
以至于那老兄在敬酒时,居然一不留神,直接就把自己硬背起来的公式,脱口说了出来。
“熊浩老师,这个我……感谢……加理由加祝福……”
是的,沟通所面对的,是复杂的人。
咱们,不是萝卜与排骨。
真正阻碍沟通的,是情绪
为什么不鼓励学技巧?
理由之二,是大多数的沟通困扰,与说话无关。
“如何拒绝朋友借钱?”
“如何拒绝主管要我加班?”
“同事找我帮忙,该如何说‘不’?”
像这类问题,每次听到,我都会很想反问对方:
“请想想,当你在苦恼于‘如何拒绝’的时候——阻碍你的,真的是口才吗?”
难道,是有什么外来的神秘力量?
让你的嘴巴,不受控制,硬是无法说出“不”这个字。
以至于,需要向我求助?
显然不是,对吧?
恰恰相反,那些不知如何开口的人……
他们事实上,都是被自己的内在,堵住了嘴。
也就是说,每当他们想要拒绝时,内心便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感到愧疚、紧张、尴尬、自责,会觉得不好意思,会觉得有压力,会觉得自己辜负了对方。
甚至有些人,在试图找借口推托的同时……
还会觉得有罪恶感。
这就是所谓“被自己的内在,堵住了”。
而如果,你本身在情绪这关,是卡住的。
那么,无论别人教你背了多少话术、编了多少借口。
临到头来,由于愧疚、尴尬与罪恶感,你还是无法开口!
因为你的问题,不是不会说,而是说不出。
又好比,还有很多人会问:
“跟家人有矛盾,该怎么办?”
“伴侣不懂换位思考,该怎么办?”
“合作方的态度特别强势,该怎么办?”
唉,像这种问题,甚至都不用教。
随便哪个人听了,都会一脸语重心长地告诉你:
有矛盾,就该大家一起坐下来,好好谈,好好沟通嘛 。
大道理,谁都懂。
然困难之处,便在于即便道理都懂。
但只要彼此的对话,一触及矛盾……你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气愤,感到失望,感到委屈。
会在冲突中感到胸口一窒,如鲠在喉。
会觉得“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最后,忍不住掀了桌子,大吼大叫。
在这种情况下,教你“怎么说”,意义不大。
因为你真正的问题是,情绪来临时,那些在平日身为旁观者会说的漂亮话……此刻,说不出口了。
关于这点,感触最深的,是我看《再见爱人》的时候。
这档真人秀节目,会邀请三对已经离婚或者正有打算要离婚的夫妻,共同进行一趟十八天的旅行,探索彼此的矛盾。
而我发现,旅程中的每一位嘉宾……
无论在其自身的婚姻中,所面临的沟通问题,有多严重。
但只要一分析起其他嘉宾的婚姻,坦白说,眼光都非常准!
相互给彼此的建议,也都有模有样。
可见,一旦事不关己,说起话来,不被情绪遮眼。
则我们每个人,都会是沟通专家。
这也解释了,我为什么特别烦那些网上流传的“吵架金句”。
“我肠子直,开个玩笑,你不会介意吧?”
“知道你肠子直,但也不能用嘴拉啊!”
像这种段子,貌似精彩、犀利。
却不过是脱离了当下情绪,事后诸葛亮的结果。
就像是,如果让你在兴致勃勃的状况下,钻研一整晚。
跳脱自身,慢慢在脑子里编台词、想应对……
信不信,人人都会是吵架高手。
这本书要写什么?
去了解问题是什么(What)。
才能看清那些沟通背后,遇到了什么样的内在干扰。
去分析问题为什么(Why)。
才能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去处理那些干扰。
就像,比起问“如何拒绝朋友借钱?”。
更重要的,是去搞懂——
“这问题的本质 这问题的本质,真是因为沟通,还是因为恐惧?”
“为什么,我会这么害怕说 “ ‘不’? ”
观念,比起技巧,更有助于解决内在干扰。
所以,相较于那些常见的教学书。
我更想写的,是一本谈观念的书。
而在我的想象中,这本观念书,应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口之前,我都在想些什么?
在这个主题里,我会分享五个沟通的核心观念:
事实与评价;
善意假设 ;
创造选项;
改变与接纳;
透明与一致。
这五个核心观念,不是传统上的那种说话技巧。
却能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面对沟通时的态度。
进而,改变他与外界的互动方式。
尤其是,听我上过课的同学都知道……
我一直强调:凡是我教的,都是我用的。
而这里提到的每个观念,都在真实生活中,深深地帮助过我。
第二部分:这些“沟通问题”,其实不是沟通问题。
在这个主题里,我会谈谈那些经常被人“错认”的沟通问题。
因为我发现人与人之间,有太多关于情绪的问题、关于立场的问题、关于偏见的问题、关于错误期待的问题、关于自我认知的问题、关于现实权力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质都不是沟通问题。
但它们最后都会因沟通中的摩擦,而被人发现。
以至于人们误以为,问题出在沟通。
就好比,都知道“贫贱夫妻百事哀”。
夫妻之间,总是吵架,你说,这是沟通的问题吗?
不,这更多是贫的问题。
不看见贫,不解决贫,两人再怎么学好好说话,用处也不大。
这就是为什么,我很喜欢一句话:
沟通,是一切问题的“呈现”方式 。
第三部分:这些沟通问题,跟你想的不一样。
在此,我会介绍一新的途径,去解决那些传统的沟通问题。
也会提到许多,我自己也踩过的雷区。
放心,我不会教你去背步骤一、二、三。
相反,我会教你怎么去看问题。
教你怎么建立一套,关于理解沟通问题的想法。
就像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这部电影我特别喜欢。
里头印象最深的,是与叶问金楼搭手时,宫宝森的一段台词:
“江山代有人才出,幸会叶先生是有缘 。”
“今日是我最后一战。咱们今天不比武功, 比想法,如何?”
武功,我不懂。
但我非常确定:好的沟通,背后都有一套好的想法。
观念变了,人就变了。
人变了,说的话自然也就变了。
很多事,结果便因此变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希望这本书,能为你带来,哪怕是一点点的改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