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55404
本书是关于法社会学的新《波斯人信札》。创作书信体的作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要求作者主动实现“人格分裂”,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本书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用心,也非常巧妙,使读者不仅能学习到关于法社会学的知识、做法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乃至经营学术生涯的门道,也能感受到学者或有智性追求的学子之间相互砥砺、相互关心的友爱氛围甚至情感张力。这是一部有美感的学术作品。
——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早就听说刘思达教授要写一本法社会学小册子,我很是期待。因为他有法学与社会学、中国与美国的双重教育背景,且在法社会学领域研究卓越。本书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将法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渐进且完整地呈现出来。故事能够让很多人产生共鸣,同时又展示了法社会学也是法与社会研究、社科法学的研究格局。
——侯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法社会学信札》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学术佳作,它涵盖法律社会学核心概念,从法律现实主义到社会空间理论、法律递归性理论等。思达教授将这些深奥的法律社会学理论巧妙融入两位主人公的通信中,更将符号互动主义融入创作,探讨学术问题之余,亦触及性别、情感等现实议题。它既是系统的法律社会学“路线图”,更是充满力量和情感的学术探索之旅。
——于晓虹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
读刘思达的新书,有意外、惊喜,有顿悟、感慨。最重要的,有一种挣脱日常束缚,摆脱千篇一律的学术写作模式而感受到的自由和畅快。这些年我读了很多中规中矩的学术作品。太多时候,阅读成为了研究者在面对科研时必做的功课、面对同行时必须要兑现的承诺、面对学生时不得不担负起的责任。读《法社会学信札》让我想起了阅读的初衷:带着探险的精神,开启一段旅程,去体验这一路上的种种风景。
——李柯 纽约城市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
《法社会学信札》采用类似于《波斯人信札》的书信文体,通过一位法科学生与一位社会学教授的书信对话,深入浅出地阐释法律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和经典理论、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述法律系统的社会结构与变迁以及一些经典实证研究等,并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法律实践的种种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在看似大相径庭的学术知识之间建立起关联。
《法社会学信札》不同于一般的学术专著和传统教材,更像是一个学习法律社会学的路线图。文后还按信件顺序给出了参考文献,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汲取更多营养,不必拘泥于某种对理论或者学术传统的通常解释。
除了介绍和解读法社会学,还有一个面向,就是书信体带来的“符号互动主义”的展现。通过两个人的对话,使理论的源流、意涵和指向更清晰,同时也展示了年轻学者的一些学术人生中的困惑、挣扎与努力。而且通信的过程,就是不断建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直动态变化着的。
第1/2封信 行动中的法,活法,法律与社会运动,法律现实主义
第3/4封信 法律无处不在,法律形式主义,批判法学,文化转向,法律意识
第5/6封信 乡土社会,本土资源论,法律多元,华中村治研究
第7/8封信 田野调查,深描,质性研究
第9/10封信 量化研究,社会学与历史,法律职业研究
第11/12封信 律师业,刑事辩护,政治嵌入性,尊严
第13/14封信 刑事司法,基层法院,试点研究
第15/16封信 大数据,裁判文书网,女法官,审判委员会
第17/18封信 数据法学,样本,女性主义法学,重复诉讼人,学术发表
第19/20封信 纠纷的转化,命名,归咎,索赔,纠纷金字塔
第21/22封信 纠纷宝塔,调解,马锡五审判方式,法律与组织
第23/24封信 法律变革,行政法,性骚扰,法律内生性,企业法务
第25/26封信 卢曼,系统论,新制度主义,断藕,多样性
第27/28封信 权力,不平等,铁笼,场域,资本
第29/30封信 司法场域,刑事诉讼法,芝加哥学派,符号互动主义,生态理论
第31/32封信 职业系统,管辖权冲突,结构与互动,法律变革
第33/34封信 法律与革命,冲突理论,法制宣传,法律动员,法律递归性
第35/36封信 法律全球化,殖民主义,法律霸权,全控机构,规训与惩罚
第37/38封信 暴力,死亡,自我屈辱,大屠杀
第39/40封信 自杀,失范,法治,法律与秩序,良性监护
第41/42封信 苦难,法律程序,人权,时空体,治理术
第43/44封信 婚姻,父权,男女有别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