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95511
未来不懂Al的律师将会被淘汰
一本教练型AI使用手册 从极速储备到路演优化
教每一个人都用上AI工具:
快速定位目标场景 找到适用的AI工具及使用方法
超20种流行Al工具+近100个真实场景示例
覆盖28个工作应用场景、4大板块:
法律研究与文书准备√ 日常办公与效率提升√ 客户服务与咨询沟通√专业发展与能力提升√
涵盖律师日常五项核心工作:
文书写作√ 案例检索√ 可视化制作√ 客户咨询√ 案件分析√
适用各种流行AI工具:
· Kimi
· Metalaw
· 法天使
· 通义法容
· 文心一言
……
本书实质上解决的是律师日常工作场景和市面现有AI(人工智能)工具之间的有效链接问题。我们探索了市面上可用的AI工具和律师实际面临的多个工作应用场景,并将这些工具应用于解决工作场景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巧妙的提问设计以及AI工具的组合使用,可以切实有效地帮助律师节省在重复和低价值劳动中的精力和时间投入。
开篇语
本书使用说明
第一章 AI技术在律师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1.1 AI技术对于律师工作的意义
1.2 当前可用的 AI技术核心功能
1.3 AI技术实际应用的工作场景
1.4 AI技术的多元应用与未来潜力
第二章 法律研究与文书准备
2.1 法规检索:使用 AI工具快速查找和引用相关的法律法规
2.2 法律案例检索:搜索和分析先前的案例以支持当前的法律论证
2.3 合同起草:根据需求快速生成合同文本
2.4 合同审核:利用AI工具辅助审查合同条款,识别潜在风险
2.5 起诉状、答辩状、法律意见书等法律文书生成:自动化生成标准格式的法律文书
2.6 案件抗辩思路生成:根据对方提供的思路进行抗辩
2.7 文书语言优化:提升法律文书的语言准确性和清晰度
第三章 日常办公与效率提升
3.1 涉外文书的处理:外国法查明与跨语言翻译
3.2 文档阅读与总结:快速阅读和提取长篇文档的关键信息
3.3 总结、汇报等非法律文书生成:辅助制作日常工作总结或报告
3.4 法律文书的审核:单个文书与批量文书的审核
3.5 会议记录的生成:录音内容转化为文字形式
3.6 可视化图表的制作:生成组织架构图、流程图、时间轴等
3.7 PPT 的制作:文本、音频、图片与 PPT 的最终生成
3.8 Excel中的应用:图表制作与数据分析
3.9 个性智能体的定制:高效定制个性化智能助理
第四章 客户服务与咨询沟通
4.1 法律咨询:提供基于AI的初步法律建议或解答
4.2 日常咨询:帮助律师快速掌握客户行业背景等信息
4.3 数字人的生成:由数字人替代律师生成短视频
4.4 客户应对与沟通:AI教你如何应对不同性格、不同状况的客户
4.5 问卷或笔录生成:由AI协助生成相关的调研问卷或接案笔录
4.6 尽职调查生成:由AI工具自动生成尽职调查报告
第五章 专业发展与能力提升
5.1 思维拓展或梳理:辅助律师进行案件分析、策略制定时的思维拓展或梳理
5.2 题库生成:为法律培训或考试创建题库
5.3 新法的学习与应用:为新法预设场景或者提供解读
5.4 论文写作协助:协助作者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撰写大纲、整理思路等
5.5 公众号文章撰写:协助完成微信公众号文章撰写
5.6 典型案例撰写:由AI协助撰写宣传或汇报用典型案例
第六章 律师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管理规范
附录1 调查问卷及问卷结果分析
附录2 本书中所使用的AI工具
本书使用说明(开篇语):
律师该如何面对 AI 云涌的世界
我们大都注意到,人工智能(AI)工具正在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人工智能(AI)在现实中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影响律师工作,暂时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前贤描述过一片又一片美好的场景,但这些场景似乎遥远得像科幻小说,软件公司争先恐后地推出各种AI工具,除了像百度的文心一言等没有针对性领域的泛类大模型外(我们称之为通识类AI),也不乏阿里的通义法睿这类针对法律领域的垂类大模型(我们称之为法律类AI),但可能出于法律人特有的保守,也可能出于对工具尝试成本的抗拒,不管通识类AI也好,法律类等专门领域AI也好,在本书写作之时,我们大多数的律师同行们只是对其作壁上观。但我们无法忽视的是,不管律师行业如何保守和谨慎,AI工具厂商们的竞赛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或多或少地听说了AI工具可能存在的优势与弊端,AI工具正在对律师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工具不仅能够减少律师在日常工作中的烦琐任务,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文档处理的质量。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法律行业通过利用AI工具经历了一场重要变革。这些变革主要表现在:
● 效率提升。AI工具有助于提高法律文件的生成效率。通过使用AI工具,律师能够节省宝贵的时间,专注于更加重要的法律分析和策略工作。
● 成本降低。自动化合同审查和文件发现等流程,可以显著减少律师事务所的操作成本,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这种成本优势尤为重要。
● 风险分析。AI工具能够分析合同中的潜在风险和差异,帮助律师更有效地识别问题和风险点,提供更为全面的法律服务。
● 行业变革。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律师行业的服务提供方式可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包括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服务模式的创新。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AI云涌的世界?鉴于此,作为律师,我们便开始思考:当下AI工具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影响我们的律师工作?或者更直接的目的,当下的工具,哪些能为我们所用,直接体现其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力的价值?再进一步地思考,我们这本书应该做什么?
我们的设想与任务
首先介绍下我们的作者团队,我们的作者是在江苏省无锡市执业的5名律师,本书是无锡太湖法律服务中心的课题成果。在课题立项之初,我们就确定了我们的任务:我们要修建一道桥梁,而这道桥梁连接了律师们的应用场景和AI技术。
当课题结项、印刷成册时,我们也很满意地看到我们最终实现了我们的目标。我们探索了律师工作中最常见的28个应用场景,并将其分为四大板块:法律研究与文书准备、日常办公与效率提升、客户服务与咨询沟通、专业发展与能力提升。对于每个应用场景,我们又探索了多个示例,以期能够触发读者产生更多的思维风暴与场景联想。当然仅仅是应用场景是远远不够的,当我们抛出问题时,我们必须也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桥梁作用。因此针对每个场景示例,我们又探索了当下可用的AI工具,并列示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工具当前能够实现的优良效果。针对每个场景示例,我们并没有穷尽市面上存在的所有AI工具,实际上我们也没有能力去穷尽测试市面上存在的所有AI工具,我们只是列示了实践中我们尝试过且认为好用的工具。或者说,我们认为虽然目前不是很完美但写作之时尚没有可以取代它的更优工具。有鉴于AI工具正在日新月异地更替,我们必须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更重要的可能不是工具本身,而是我们的应用场景以及使用工具的方法。这才是本书作为桥梁的意义。
本书的使用方法
我们在对本书作框架设计时是以工具书的思路进行构想的,读者浏览目录时就能清晰地了解每个应用场景及其承载的功能,从而能够快速定位到目标场景,找到对应的AI工具以及使用方法。我们期待读者能够耐心地读完每个场景下的每个示例,我们希望这些示例能够给读者更多的联想,探索专属于自己的应用场景,甚至能够组合出自己的AI工具使用套装,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文档处理质量,减少在日常工作中的烦琐任务。
但在使用之前,我们必须要提示读者注意使用AI工具过程中的防范性规则,对此我们在每个场景中都提示了应当注意的事项,并且在第六章中向读者展示了律师在应用AI工具过程中的管理规范。无论如何追求便捷,我们都要尽力捍卫客户隐私,要保护数据安全,也要对我们的工作成果承担律师应尽的责任,也要坚守其他我们所珍视的价值。 我们已经知道,AI工具可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可以降低我们的工作成本,协助我们展开执业活动中的风险分析,甚至我们也认为 AI工具可能会给我们的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但我们也坚持这样的观点:尽管AI工具带来了诸多便利,但AI工具并不能完全代替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法律领域涉及复杂的人际沟通以及对人性细微多面的理解,这是AI工具目前无法实现的。因此,律师的核心工作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不会被AI工具取代,而是通过AI工具得到增强与扩展。 尤让我们觉得欣慰的是,在我们课题成果结项后短短几个月内, 我们已经收到来自各个律师协会、公证处和仲裁委的邀请,向各个律师、公证员、仲裁员和相关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介绍我们的研究内容,教 大家如何用上AI工具,而每一次讲座都获得了听众的满堂喝彩和高度认可,讲座后还有听众私信来表示对我们工作成果的认可和感谢。这一方面体现了我们这个行业对AI工具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的工作确实对行业以及相关的司法行政部门具有启发和生产力提升的意义。
我们应当直面 AI 工具的更新迭代
最后,我们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撰写时间区间为2024年2月至7月,因此,我们所选取的AI工具也系该时间区间内发布的AI工具,使用体验也是基于该时间区间内具体AI工具所提供的功能测试总结而成, 实际上从本书写作之初到本书交付出版之时,各项AI工具的功能显著提升,新的AI工具也正在涌入市场。鉴于AI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在本书出版后,读者使用具体AI工具时获得的结果或体验,可能会与本书总结的情况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能是基于AI工具的自由发挥,更大的可能是因为AI工具不断地在更新迭代。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AI工具在引用相关法规文件时可能引用的是已经失效的文件,这也是由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变化,对此我们也要加以重视。而对于我们而言,如果读者通过本书提供的使用逻辑获得了更优的结果和体验,成功实现了读者所期待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的目标,那么,我们也将备受鼓舞,这是本书作为“桥梁”的意义所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