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特种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8620242
钱世锦——他是一位在音乐、芭蕾、音乐剧三大方面都有所造诣的跨界艺术家;他是一位艺术管理者,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他与帕尔曼、帕瓦罗蒂、郎朗、谭元元等国内外知名艺术家都有过交往;他是将《悲惨世界》《猫》《剧院魅影》等西方音乐剧引进中国的第一人。
本书是钱世锦一生作品的精选集合,对其亲历的乐坛盛事、风云人物有生动细致的描绘。全书以短文的形式,简洁明快地呈现了中国芭蕾舞、交响乐、音乐剧的发展历程。文字流畅,事例经典,各个故事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标志性,对于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言,这是一部了解艺术生活的佳作。对于音乐从业者而言,其中的案例也足资参考。
本书为著名艺术家钱世锦的自选集,内容回溯了其六十年的从艺经历,讲述了作者与众多中外艺术家的交往情谊,记录了海内外艺术团体在上海的演出交流盛事,及《悲惨世界》《猫》等西方经典音乐剧引进上海的精彩始末,还收录了相关艺术欣赏与评论文章等,涉及音乐剧、芭蕾、歌剧等多个艺术种类,兼具理论性和故事性。全书分为“艺海星辰”“艺坛盛事”“艺评拾遗”“艺管案例”四个部分,共60篇短文,150幅照片,图文并茂展现了钱世锦及一代知名艺术家光辉而值得纪念的艺术人生。在讲述艺术家本人故事的同时,也侧面反映出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如世界芭蕾舞团的交流、上海大剧院的建设、西方音乐剧本土化历程等。
自序 / 1
艺海星辰
马友友与上海的音乐缘 / 2
祖宾·梅塔的“嫉妒” / 10
您好!帕尔曼大师 / 15
重逢马林斯基剧院“姐夫” / 19
里契特拉勇步歌王后尘 / 23
最专业的业余指挥家 / 26
新西伯利亚的芭蕾明星 / 29
在韦伯家做客 / 32
上海孩子在克莱本大赛上折桂 / 36
追忆钢琴家许斐平 / 39
王晓东印象 / 43
旧金山芭蕾舞团皇冠上的“宝石”
—谭元元 / 52
美国朋友包飞 / 55
在纽约遇到的中国人 / 58
雪莉:把中国的根留住 / 64
傅聪挑琴一丝不苟 / 67
艺坛盛事
亲历中日“芭蕾外交” / 70
上海之声奏响卡耐基厅 / 74
“迟到”了二十年,纽约爱乐 / 81
又闻“费城之声” / 86
斋藤纪念音乐节移师上海 / 90
久违了,松山芭蕾舞团 / 93
ABT 与《舞姬》 / 96
“澳芭”演绎皇室传奇 / 100
旧金山交响乐团圆梦 / 102
千娇百媚终致香消玉殒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携《曼侬》来沪 / 105
四大歌剧流派年年有好戏 / 107
西班牙舞蹈团时隔九年再临上海 / 115
大都会“高清歌剧”首映上海 / 120
从《阿蒂拉》上演看意大利歌剧在上海 / 126
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引进中国上海始末 / 130
《猫》“捷足先登”上海大剧院 / 144
萨尔茨堡艺术节首次飘扬中国国旗 / 147
上海首演芭蕾舞剧《鹊桥》 / 151
艺评拾遗
音乐剧—舶来不易,生根更难 / 156
音乐剧创作与演出剖析 / 162
音乐剧与电影 / 166
根据迪士尼动画电影改编的音乐剧 / 170
伦敦播种,纽约开花 / 173
西方经典音乐剧本土化的几个难题
—中文版《猫》的“案例”解析 / 176
《猫》眼里看到的世界 / 179
鲍伯利和勋伯格的音乐剧世界 / 182
《音乐之声》中的“师生关系” / 188
音乐的创新是芭蕾创新的灵魂 / 192
交响乐团的“等级” / 198
当心“误导” / 200
美国交响乐团印象 / 204
指挥家与厨师的艺术性 / 213
谁是指挥家的考官? / 216
艺管案例
为什么不请三大男高音同台? / 220
《狮子王》不能有冠名赞助 / 224
《妈妈咪呀》临时换主角事件 / 228
《再别康桥》罢演风波 / 232
芭蕾舞团退票风波 / 234
《剧院魅影》电脑死机事件 / 237
韦唯突然失声事件 / 241
剧院生存于“双赢谈判” / 244
乐团管理“三环节” / 256
剧院演出季的精心策划 / 267
苏州交响乐团的“全球性” / 276
附录:钱世锦:“星光”背后的艺术家 / 288
后记 / 298
自 序
2022 年上半年期间,除了在线上参加一些会议及浏览云上演出之外,我还经常与老友黄惠民微信聊天。惠民是我的第一本著作《世界十大芭蕾舞剧欣赏》的责任编辑,当时我初涉写作领域,对出书这一“工程”一知半解,是惠民帮助了我。他的睿智和对出版行业特性的洞察力让我受益匪浅,我们也因此终成挚友。后来三十余年时间里,我所出版的各种书稿均由他一手促成。
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是小提琴演奏专业,毕业后即进入上海舞蹈学校《白毛女》剧组(上海芭蕾舞团前身)管弦乐队任演奏员。演奏芭蕾音乐成为我们每天的功课,同时也使我有机会学习领悟了芭蕾的历史知识,欣赏了许多芭蕾作品。差不多就在此阶段,我萌发了对中国芭蕾事业的浓厚兴趣,并且时时与同团工作的演员朱国良、蔡国英、林培兴聚在一起讨论《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后的中国芭蕾舞剧创作问题。1981 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 100周年,我们(作曲家金复载、奚其明后也加入)大胆地将鲁迅的著作改编成三部独立的芭蕾舞剧推出:《魂》(改编自《祝福》),《伤逝》(改编自《伤逝》),《阿 Q》(改编自《阿 Q 正传》),当时这俗称为“鲁迅三部曲”的舞剧上演后曾引起不小的反响,也让我对芭蕾这一已有几百年历史的艺术到底应该如何在更广大的中国观众中进行普及等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并产生了著书的念头。
幸运的是,当我把这个想法与刚在舞蹈家协会活动中认识不久的惠民披露后,得到了他的热烈响应,于是我们一起拟定了《世界十大芭蕾舞剧欣赏》的大纲及框架结构,由我找资料执笔撰写。在此过程中,除了惠民的帮助外,我还得到了几位现已故世的专家前辈—译文出版社资深编辑吴元坎先生、原中国舞蹈家协会学术研究室主任史大里女士以及北京舞蹈学院芭蕾史学家朱立人教授等人的悉心指导,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时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的吴晓邦老师知道此事后,居然破例给我这个无名小辈的著作写了热情鼓励的序!这一切都让我终身受益,永远缅怀!
第一本关于芭蕾的书出版后,各方反响还不错,出版社又几次重印。这就更激励我继续为介绍普及芭蕾知识出力。在之后的岁月里,我相继写出了《世界经典芭蕾舞剧欣赏》《芭蕾·音乐剧经典选读》《芭蕾欣赏十八讲》《你好,芭蕾!—芭蕾欣赏入门读物》等读物,为中国芭蕾事业的发展作了一点微薄的贡献。
1985 年春,我的任职有了变动,从上海芭蕾舞团乐队被调至上海交响乐团,尽管仍旧在乐团,但身份却已经转换成为管理乐团的行政人员,时值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艺术界。作为首个敢于“吃螃蟹”的表演艺术团体,上海交响乐团率先在国内实行了音乐总监负责制,由指挥家陈燮阳担纲,全面安排乐团的艺术生产计划,我被总监聘为“保证他顺利实现自己制定的艺术目标”的总经理,开始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现在回头去看,所谓艺术管理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是“以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理论为依托,以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所设计的新型专业,即使在美国这样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出现了以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为首的最早一批设立该专业的学府。大约在 1988 年初,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艺术管理对我们国家文化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年 5 月,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艺术管理研讨会,正式向全国文化艺术界推出了“艺术管理”这个理念。记得那次会议大部分时间都由欧美或者香港地区来的专家们宣讲关于艺术管理的概念及内容范畴,以及如何运用在剧团、剧院和文化机构的管理工作中的案例分析。也许因为上海交响乐团的改革领先了一步,我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界的代表在会上作了关于“乐团管理的三个环节”的发言,可算崭露头角。大会后不久,我受邀赴美国学习考察艺术管理,不但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系交流,而且少不了参观美国的著名乐团、芭蕾舞团、歌剧院、音乐厅,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确实奠定了我后来从事的一系列与艺术管理有关工作的坚实基础,也让我比较彻底地理解了“艺术管理就是通过管理的技能,以最高效益的方法实现艺术家或艺术团体的艺术目标”这一宗旨。这种理念不仅贯穿在我担任上海交响乐团总经理期间,也贯穿我后来在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公司,特别是上海大剧院的工作期间。
1996 年春节前,我忽然接到文化部调令,要我马上去北京中央乐团报到,立即参加乐团的机构和运营模式的改制(成立中国交响乐团)工作,当时我还在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公司任职。估计是此前曾经参与上海交响乐团的改革经历引起了文化部及中央乐团高层领导的注意。来不及与家里商量,我便匆匆赶赴北京工作。接着没过几天,春节即至,我就先回上海过年。不想“风云突变”,对我突然去北京工作,家里坚决不同意,认为我自说自话,全然不考虑夫妻分居、孩子还小等具体问题。这让我很是为难,心情纠葛。无奈之下,我想到了去找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龚学平,我的想法是,如果龚副市长赞成我去北京,就请他说服我夫人,因为她当时担任卢湾区副区长,分管文教卫生,她的顶头上司即是龚副市长;要是市长认为我不要去北京,那我就有正当理由报告中央乐团自己不过去了,请他们理解!没想到听完我的陈述,龚副市长立即开口:“我看你不要去北京吧!”我马上问道:“那我去哪里?”龚副市长说:“去大剧院,现在就走!”说完就立刻拉着我下楼,转个弯到了市政府隔壁的上海大剧院。
1996 年,上海大剧院整个是一个大工地,主抓这项工程的龚副市长当场叫来了总指挥乐胜利,并把我介绍给他:“胜利,这个人叫钱世锦,将来大剧院开幕及以后的演出等事项都交给他了!”乐总倒也爽快:“好的,不过大剧院现在正在建造,钱总你想怎么干就自己做主,我全力配合!”这样,我分到了一间工棚做办公室,并开始筹备大剧院未来的演出计划。
根据上海市领导的指示,上海大剧院建成后应该是高雅艺术的殿堂,必须以演出歌剧、芭蕾、交响音乐等表演艺术为主打内容,有缘的是,我本人在音乐学院学习的就是古典音乐,又在芭蕾舞团工作了近二十年,后又在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公司工作了各五年,可以说对海内外的高雅艺术名家、名团、名剧知之不少。也许因为这样的履历,有关领导才决定安排我去上海大剧院工作。剧院,作为人类表达感情与实现梦想的神圣舞台,既是表演艺术不可或缺的有力载体,也是人们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空间。上海大剧院 1998 年 8 月 27 日正式开幕以来,秉承“国际性、艺术性、经典性、原创性”的品牌定位,坚持“名家、名团、名作”的节目特色,无数世界级表演团体和众多海内外艺术家都到这里登台演出,为上海观众带来了无数难忘的艺术瞬间。尤其是经过艰苦的努力,大剧院首开先河,于 2002 年引入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接着又陆续策划了多部世界经典原版音乐剧的中国首演,为广大中国观众打开了音乐剧欣赏的大门,更开创了中国音乐剧演出市场的全新篇章。其中的甜酸苦辣让我难以忘怀!
回顾从艺六十年的岁月,深感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强,自己在这艺术海洋中确实留下了许多值得追忆的事件和经验,经惠民指点,遂自选《艺术留香》一书,以飨有兴趣的读者!
钱世锦
2024年4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