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3077043丛书名: YH0123456789
◆◇许倬云重磅力作,一本书讲透台湾!
许倬云拥有大陆、台湾、海外多重生活经历,并亲身参与过中国台湾地区的重要改革,是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既从大陆人的身份观察台湾,也从本省人的身份理解台湾。本书是了解台湾来龙去脉的绝佳读本!
◆◇台海问题热点不断,两岸人民热切关注
这是一本写给海峡两岸中华同胞的台湾简史,讲述台湾同胞自己的故事。理解过去的台湾,才能看清现在的台湾。台海问题不断升温,台海关系备受关注。从本书入手,或许可以更客观地看待台海问题,并能取得良好的解决方案。
◆◇一部台湾人的精神与困境之书!
本书不同于许倬云其他硬核历史作品,而是一部热忱之作。许倬云: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如果读者读完这书,对台湾发展到今天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就满足了。
◆◇收录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收录数十幅珍贵历史照片,生动还原台湾进入世界历史的四百年间重要历史节点。
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的历史脉络和荣辱浮沉: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他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两岸关系等方面,分析台湾发展的优势和缺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不同于许倬云的其他历史写作,他在本书中陈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本书可谓是一部94岁老人写给两岸同胞的“热忱之作”。
前言
第一章 被西洋海盗与东方倭寇拽进历史
第二章 从海盗集团到“开台圣王”
第三章 清政府的“移民”大开发
第四章 五十年的“殖民统治”
第五章 国民党“威权”统治台湾
第六章 走向政治民主、经济腾飞的新时代
第七章 积患重重,当共建世界新文明
后记
前言
1948年,我们举家迁至台湾。当时我接受的中学教育还有一个学期没有完成,于是,进入台南二中当插班生,读了一个学期后考上了台湾大学。在台湾大学读了四年本科、三年研究所,然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工作,两年后到了美国。在美国读完博士学位后,我又回到了台湾。从1962年到1970年,我在台湾大学和“中央研究院”服务,1970年再次来到美国。从那时候到现在,几乎每年我都要回台,短则待上两三个月,长则一年,如此反复,往返于太平洋两岸。从二十多岁到八十多岁,我在台湾的岁月加起来大概占了人生的一半。我固然是在大陆出生,但可以说是在台湾成长,也在台湾逐渐老去。大陆是我的出生之地,台湾是我的成长之地,对这两个地方我都有浓厚的感情。
由于战乱奔走四方,我相信我对中国各地情况的了解,比许多只留在一个城市的朋友,可能更深入也更透彻。因为在逃难期间,各个阶层、各种生活形态我都经历过。在台湾的这几十年,是我人生的一半光阴,所幸我在台湾的各阶层、各行业都有相当好的朋友,我与他们也有许多日常的接触,因此我觉得自己既可以大陆人的身份观察台湾,也可以本省人的身份理解台湾。内外两层的比较,对我自己而言,都是在理解自己,而不是在理解别人。我对台湾的观察和体验,也是既非完全台湾人的,也非完全大陆人的,而是尝试着两面兼顾,所以看得较为清楚。
尤其是在1970年以后,台湾改革开放的那一段时期,我参与了许多民间的论坛,也参与了许多为了建设台湾而举行的大小会议,加上许多朋友给我提供的资料,所以,对于整个台湾的演变,我都有相当于坐在舞台后面、舞台边缘甚至舞台前面观察的机会。
上面所说的情形,使我在口述“台湾发展史七讲”的时候,既写下了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我的分析,还写下了我的感想。内心的激荡如波涛汹涌,和我写专业历史论文时候的心情,完全不一样。这一过程,等于是自己解剖自己给别人看。台湾的发展历程,让我刻骨铭心,等于我自己本身经历的过程;我陈述的不是别人,其实就是自己。由于专业的习惯,我尽量保持冷静,但是,我无法避免个人感情上的激荡。在陈述时,我努力控制情绪,才收住一些情感化的词句。这些情形,我必须剖白给我的读者,这样读者才能理解我和原谅我。
我祈求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心存同情,而不是把它当作“别处”或“他方”的历史看待。请你理解,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在一个海岛上四百年的辛苦和艰难,四百年流过的血汗泪,四百年经历的屈辱和在屈辱底下发出的奋发图强的声音。因为有许多复杂的心情,他们也不免语多偏差,但很多人都曾经努力于做好该做的事。我希望读者能理解台湾人的这份心情,那么对于本书所叙述的四百年来辛苦艰难的历程,你们会多一份同情,也会因为同情,所以能更深刻地理解。
现在,台湾正在一个转变的关口。这个转变的关口,在于世界局势复杂,两岸关系微妙,经济难关必须突破,政治制度必须改进……在这种种框架之内,我们要靠一部小书来交代一切,当然非常困难。在本书的结尾,我对于台湾发展过程中的缺陷,也有所陈述。正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我才坦白地批评。这些缺失,更可以提供给大陆作为发展的参考。两岸之间,同根同种,彼此的经验相互借鉴,相较于借鉴旁人而言,更为真切。如果各位读者能够以同情之心、以彼此谅解之心来理解台湾,我想这本书,还是可以提供给各位一些背景知识的。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如果读者读完这书,对台湾发展到今天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就满足了。
许倬云先生是当世史学大家,老先生尤其难得有一颗爱普通人、为普通人寻求安顿的心。
——罗翔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许倬云先生以博古通今的学问,关切民族与国民的境遇,思考人类文明的命运。他的洞见、忧思与告诫凝结着非凡的智慧和良知,值得我们每个人倾听与思索a。
——刘擎 政治学者、华东师大教授
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
——许纪霖 历史学家、华东师大教授
许倬云先生是当世学问大家,治学严谨,而又能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别出一格。老先生饱经忧患,而家国情怀不改,他的话里悲天悯人的胸怀,令人感佩。
——施展 外交学院教授
“华夏/中国”不是缺乏历史,而是历史太多,它不是只有一个历史,而是拥有好多个彼此交错的历史,这个历史再给现在的历史学家出难题。许先生的笔下,是一部大历史,有“截断众流”的大判断。我相信,许先生无疑深感现实世界的刺激,他担心的是,在世界文明存在(Being)和变化(Becoming)之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
——葛兆光 复旦大学教授
人们常说美国是个大熔炉,许倬云先生的《说中国》告诉我们,其实中国也是一个大熔炉,中华民族是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融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许先生还告诉我们,正是包容、开放,铸成了这个共同体,一旦失去了包容开放的气度和天下的格局,中国就停滞不前。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学会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破除狭隘的种族偏见,以积极的态度拥抱全球化。
——张维迎 北京大学教授
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书写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zui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白岩松 央视主持人
许先生是当代难得一见的大家,有幸聆听过许先生的直播课,受益匪浅。这十堂课横贯古今中西,学识渊博,对当今世界形势判断准确,高屋建瓴,让每一个希望了解国际关系和全球未来的人都有所收获。
——郝景芳 科幻作家、第七十四届雨果奖得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