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83468
以往写史的方式千万种,但也多是语言风格、历史观点的不同,而以历史地图为轴,开创写史的新篇章,作者李不白可以说是做到了独具匠心,不但给了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让学史的过程简单化、通俗化,同时也让知史的方式立体化、深刻化。
本书上起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下讫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二百余年的战国历史。作者基于翔实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89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战国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沉浸阅读体验。
第一章 士为知己者死 …………………………………… 001
第二章 变法图强 ………………………………………… 010
第三章 三晋称侯 ………………………………………… 016
第四章 吴起变法 ………………………………………… 025
第五章 韩国灭郑 ………………………………………… 033
第六章 商鞅变法 ………………………………………… 042
第七章 围魏救赵 ………………………………………… 053
第八章 马陵之战 ………………………………………… 061
第九章 徐州相王 ………………………………………… 071
第十章 合纵连横 ………………………………………… 082
第十一章 秦并巴蜀 ……………………………………… 091
第十二章 金台纳贤 ……………………………………… 101
第十三章 张仪欺楚 ……………………………………… 108
第十四章 胡服骑射 ……………………………………… 120
第十五章 鸡鸣狗盗 ……………………………………… 129
第十六章 伊阙之战 ……………………………………… 138
第十七章 乐毅破齐 ……………………………………… 149
第十八章 鄢郢之战 ……………………………………… 160
第十九章 田单复国 ……………………………………… 169
第二十章 远交近攻 ……………………………………… 178
第二十一章 睚眦必报 …………………………………… 186
第二十二章 长平之战 …………………………………… 195
第二十三章 窃符救赵 …………………………………… 204
第二十四章 债台高筑 …………………………………… 215
第二十五章 一字千金 …………………………………… 224
第二十六章 秦灭韩赵 …………………………………… 235
第二十七章 荆轲刺秦 …………………………………… 242
第二十八章 一统天下 …………………………………… 251
后记…………………………………………………………… 259
附:列国世系图谱…………………………………………… 264
参考资料……………………………………………………… 280
我们经常将春秋和战国连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属于东周时期,但实际上,战国和春秋有很大的不同。
春秋,可以说是西周的延续,我们仍能看到礼乐文明的余章。而到了战国,礼崩乐坏,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是权力的转移。春秋时期是一个权力逐步下移的过程,天子的权力向诸侯转移,如春秋五霸;诸侯的权力向卿大夫转移,如晋国六卿、鲁国三桓;甚至有的诸侯国出现了卿大夫的权力向家臣转移的情况,如鲁国季孙氏的家臣阳虎。 而战国则反其道而行之,列国变法,权力开始越来越集中,在这个权力集中的过程中,中间的贵族阶层消失了,君王直接掌管农民,新兴的“贵族”只是替君王打工的官僚。
由于贵族的消失,战争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春秋时的战争主力是贵族,农民只是辅助。贵族从小学习礼仪,各国贵族之间不是族亲就是姻亲,打起仗来也彬彬有礼,总体伤害性不大。而战国时战争的主力出自农民,所谓“礼不下庶人”,农民不讲礼仪,相互之间也没有血缘关系,战争成为生死之战,以杀伤对方为目的。
同时,因为贵族人数少,春秋时的战争规模很小,大多数战争在几天之内就结束,对生产的破坏也有限。而农民的基数大,所以战国的战争规模大得多,动不动出兵数十万,其惨烈程度也是空前绝后。
农民毕竟没有文化,虽然君王掌控一切,国家的管理还需要有文化的人来帮忙,于是士族兴起。士原本是封建制度下最低等级的贵族,有文化,但没有土地,到了战国,所有失去封地的贵族都可以称为士,平民通过学习也可以成为士。这是战国时期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士子们怀揣梦想,博览群书,寻求治国存亡之道,以各种学说游说君王,以期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我们看到“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百家互相学习,又互相攻击,以图用言辞打动君王,最终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这其中,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法家无疑是最大赢家,而倡导恢复周礼的儒家显得格格不入。
如果把战国历史做一个简单的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是变法图强,中期是合纵连横,后期是秦并六国。战国的历史比春秋略短,但也有200多年,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战国史料却比春秋少得多,春秋好歹有一部完整的《左传》,让我们能看到很多当时的细节,而战国的史料大都被秦始皇烧了。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除《秦记》得以保留外,各国史书都被付之一炬,还包括《诗》《书》(《诗经》和《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百家学说和《诗》《书》因为流传广,有很多副本,难以尽烧,但各国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只有一份,烧了就彻底没了。所以后人能看到的战国史料,主要来自《战国策》和《秦记》,连司马迁也不例外。《战国策》是纵横家游说君王的说辞,其中夸大其词、张冠李戴的事不少,算不得严谨的史料。《秦记》的问题也不少。列国之中,秦国的文化最落后,秦国设置史官的时期很晚(前753年),而且秦国史官所记录的历史很不规范,没有年月不说,还经常报喜不报忧。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秦国在某年夺取了某城,过了几年,又出现秦国夺取某城,这是因为中间某城被别国夺回去了,但《秦记》没有记载秦国战败丢城的事。还有很多小诸侯国,是如何被大国灭亡的,其间发生了什么事,过程是怎样的,由于《秦记》没有记载,我们也无从得知。 司马迁之后,《秦记》也失传了。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急剧变革的时代,这个变革影响了中国此后两千年的历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我一向奉行“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的读史原则,尤其不喜欢寻章摘句,但战国给我们留下的史料连“大略”也难以做到。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战国列国都有各自的纪年,史料表述各异,容易引起混乱。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将年份统一换算为公历(以阿拉伯数字表述),而月、日则依据史料仍用农历(以汉字表述)。
总之,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战国史是一部残缺的历史,缺少很多必要的环节。
或许,随着考古文物的出土,将来我们能弥补些许遗憾。
李不白
2023年8月8日于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