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3117633
文津图书奖得主熊培云重磅新作,构思十余年,终于面世。
不论是堪称人类之光的互联网,还是近年来你追我赶般投入研发的人工智能,如果说它们只有光明的一面,则未免偏颇,事实上,它们的负面性都已经显现。
本书中,熊培云先生从原子弹的研发投放与著名哲学家罗素讲起,这一事、一人分别反映了物性与人性的不可捉摸,继而展开了全书对于互联网、精英群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议题的探讨,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对于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诸多新型科技的发展,进行了一场脍炙人口的人文主义思辨。
人工智能正在打开潘多拉魔盒。事实上,每一次划时代的技术浪潮,都粘满了“盲目乐观”的羽毛。原子弹虽然结束了二战,但也形成了对人类存在的巨大威胁;互联网虽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边界,但越来越多的人反而经历着时空坍缩;人工智能虽然使得机器变得越来越人类友好,但人类反而像是沦为了机器的附庸……
本书中,熊培云以原子弹为思绪的起点,进而延展到互联网构建的新型文明,及至近年来欣欣向荣的人工智能,系统、广阔地分享了自己近年来的思考。试图在科技一往无前的当下,唤醒“人何以为人”的意识;唯愿科技与人文,各执半轮明月。
自序 当人类不再互相需要,当人对人是鹅卵石
开篇 两根井绳
第一章 热与冷
第一节 冷战之光
最后七分钟 / 在人造卫星的阴影下 / 从竞争到合谋 / 布兰德之问 / 维纳的初衷
第二节 人性的延伸
想象力夺权 / 痛苦之意义 / 乌托邦的孩子们 / 媒介是人性的延伸 / 当 Siri失去控制
第三节 互联网文明
媒介与文明 / 文明式国家 / 汤因比的棱镜效应 / 被发明的传统 / 把果冻钉在墙上
第二章 精英的黄昏
第一节 双重坍塌
精英和大众各自反叛 / 每个人的光亮 / 双重悲剧 / 李约瑟难题与市场科技 / 假如投票生产苹果 / 电子民粹主义 / 泛意见领袖
第二节 平庸的自由化
无责任人的联合 / 后现代的流水账 / 半个好人、半个坏人与 99 个庸众 / 观点救生圈 / 同类狂欢 / 观点自由市场
第三节 技术精英
民主反对专家 / 当科学遭遇教会 / 走下断头台的拉瓦锡 / 技术崇拜与技术恐惧 / 莱斯特人的合谋
第三章 平日审判
第一节 寻找替罪羊
灾难之源 / 平均数与双边缘 / 受难标记 / 腐食动物
第二节 语境与迫害
被忽略的语境 / 隔岸纵火 / 否定性激情 / 敌意的升华 / 氪星石
第三节 巨兽N
互联网法庭 / 权力的乘数效应 / 责任的除数效应 / 局部真实与格式塔正义 / 单维正义的灾难
第四节 感性的诱惑
时间不一的手表 / 说人性坏话的新闻 / 媒介素养 /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第四章 无私的世界
第一节 大数据请君入瓮
缸中之脑与网中之身 / 我是谁? /《圆环》中的100分 / 白墙:被驱逐的诗意
第二节 知情权的边界
知情权与隐私权 / 单向透明 / 人肉搜索 / 第三方惩罚与私刑扩张
第三节 被遗忘权
隐逸的激情 / 电子大字报与节日风景 / 数据食物链 / 数据木乃伊
第四节 重返全景监狱
监视资本主义 / 透明性:卢梭的门徒 / 哥伦布之蛋 / 通过照明来压制 / 正大黑暗 / 烧掉你的麦克风
第五章 剧场社会
第一节 从角斗场到互联网
面包和马戏 / 引颈而望的看客 / 全世界一起嗑信息瓜子 / 当杀戮成为风景 / 奥威尔遇到赫胥黎
第二节 剧场社会的围观结构
从岩穴壁画到“没有围墙的妓院”/ 幻象中的幻象:互联网剧场 / 观看与反观看 / 社交媒体的碎片裂变
第三节 结构与命运
政治国家与网络社会 / 互联网结构 / 一个物件的命运——围观阿布拉莫维奇 / 反抗者:在游泳池里捞尿 / 福柯的暴跳如雷 / 从逃避网络到围观孤独
第四节 物之凝视
直播濒危商品 / 我与物的距离 / 从化妆到美颜 / 破碎的身份
第六章 正与反
第一节 人的增强与人的削弱
猎物与猎人 / 后工业社会的控制转换 / 新公司政体 / 人的延伸与自我截除 / 道德猎场 / 约会软件、性衰退与最后一代 / 时空坍缩
第二节 互联网与互不联网
消失的名单 / 稀释与物化 / 网络游民 / 大撕裂 / 性别政治中的“新阶级斗争” / 道德圈与同情疲劳
第三节 可见与不可见
相望与凝视 / 互动狂热与视觉转向 / 什么也看不见 / 从暗网到纸飞机 / 愤怒的玩家 / 红色药丸与蓝色药丸
第四节 社会多元与个人极化
马桶上的皇帝 / 和撒旦一起爬山 / 妥协的消逝 / 自恋者意义增强 / 孤独经济 / 避孕药、核武器与消失的国家
第五节 去中心化的中心化
从包交换到区块链 / 互联网中心化 / 后现代与前现代 / 技术集权 / 人文的衰落 / 连接,还是捕获?
第七章 人工智能与奴隶崇拜
第一节 诱捕与反噬
驯化:从动物到机器 / 语言、上帝与人的自我驯化 / 机器人定律 / 被孵化的新人类 / 奴隶之奴隶 / 森林里的怪兽
第二节 AI创世纪
性与病的春天 / 流水线上的胎儿 / 一个人的好莱坞 / 看不见的换头术 / 深度伪造与假面舞会 / 舌头里的保险柜
第三节 OpenAI
平庸之恶 / 合成数据与哈布斯堡幽灵 / 随机鹦鹉 / 从 OpenAI 到 CloseAI/ 当海浪停下来
第四节 当机器是人
在帕斯卡的河边 /AI 与程序性欲望 /AI 与精神控制 / 可持续的价值创造 / 消失的恐龙
第五节 人为什么作恶?
玛丽·雪莱的忠告 / 弗兰肯斯坦与普罗米修斯 / 新军备竞赛 / 与核武器一起逛街
第六节 人性与物性
自然之人与自然之物 / 从锤子到机器 / 双面弗里茨·哈伯 / 工具感性与机器情商 / 机器中的幽灵 / 庄子的忧愁
第八章 人的消逝
第一节 灵活就业与失业潮
困在系统里的人 / 技术性失业潮 / 涓滴效应与最后的剥削 / 新卢德分子 / 拜伦与阿达
第二节 莫拉维克大洪水
大洪水 / 量子永生 / 被奴役的神 / 失控的进步 / 并不存在的“我们”/ 元宇宙的灵与肉
第三节 艺术会死吗?
AI 和艺术 / 黄金时代 / 数字化毁坏 /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 电子洞穴:创作永不停 / 艺术之死
第四节 消逝的河流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 信息饕餮 / 猪八戒为什么受欢迎? / 襁褓中的上帝 / 不幸福原理
第五节 野兽与神明
当人化作万物 / 物种歧视与马斯克的战争 / 论谷歌不作恶之不可能 / 消失的自由意志 / 错误之手
第六节 人类之子
新原罪 / 当亚当夏娃作画时 / 在意义和真理之间 / 奥本海默的螺丝刀 / 米开朗琪罗与引导程序 / 宇宙繁殖
附录一 比 ChatGPT 的到来更可怕的是人的消逝
附录二 人类之子问答录
附录三 是苏东坡,还是马斯克?
诸世纪以前,一个人在颠沛流离中经历一次改朝换代已是人生巨变,而我们经历的却是一部从斧柄到脑机接口的人类简史。人变得更自由了,也变得更无依无靠。在霍布斯批评的“人对人是狼”的时代,人对人尚有觊觎、互利之心。在“人对人是鹅卵石”的时代,就只剩下孤零零的坚硬了……人类无法与自然平起平坐,这是因为人本来就在自然之中。人不能战胜自然,就像波涛不能战胜大海。
——熊培云
开篇 两根井绳
在我的记忆里收藏着两根井绳,它提醒我人的观念里有毒蛇。
第一根井绳是我在互联网上看到的一份解密报告,那是在 2015 年。该报告介绍了冷战时期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SAC)所制定的最高机密《1959 年原子弹需求研究》(Atomic Weapons Requirements Study For
1959)。据说这份需求研究总计达 800 多页,罗列了从柏林东部到中国全境的 1200 多个重要城市,美国计划使用数千枚原子弹对这些城市进行毁灭式打击,进而摧毁苏联的战争能力以保证美国本土的绝对安全。无
论中国是否与苏联并肩作战,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都将其视为苏联集团的一部分,并将中国的机场和城市列入目标名单。
而在诸多目标中有 117 条对应中国的城市,包括离我老家村庄直线距离不过三四十公里的南昌。
看到这则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真假难辨”。显然在潜意识里我不太相信人类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同类。然而当我打开谷歌并且进入发布该解密报告的华盛顿大学下属国家安全档案馆(https://nsarchive.gwu.edu/)时,我意识到自己还是太天真了。一切都是真的,美国各大媒体都在争相报道此事。虽然悲剧没有发生,但当我看到如此充满恶意的计划,还是后背发凉了许久。
在诸多原始资料中,我特别找到了其中有南昌的一页,并且将它截屏保存下来。这是发生在我出生以前的事,也算是历史的走向之一,我都无法说我是幸存者。而就在此前一年的 2014 年,我刚刚出了一本名为《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的诗集。只能说,幸好当年命运之神没有把人类历史交到那帮战争狂人手里,否则包括我在内的无数人都不会来到这世上。
其实疯狂的年代出现什么样的战争狂人都不会让我感到意外。无论如何,理智战胜了疯癫,传说中的这个末日计划没有得到实施,这是人类的幸运。而且,一旦度过黑暗岁月还会否极泰来。譬如,谁也没料到的是,在冷战的背景下人类迎来了互联网,这个几近分崩离析的物种突然在虚拟世界走到了一起。至少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我初尝到了这种梦境一般的荣光。刚开始,世界各地的网民主要用 ICQ 软件,伴随着“I seek you”(我寻找你)的精神内涵与最新信息飘来时发出的清脆铃声,我偶然也认识一些外国的朋友。我喜欢敞开的世界。当然那时候的互联网还没有发生日后的严重踩踏与质变,遗憾的是那些曾经密切联系过的朋友因为社交软件的迭代最后都不知所踪。
有一个问题在我脑子里一直挥之不去,那就是大卫·休谟说的“理智是激情的奴隶”,而且我很大程度上认为它是对的。简单说就是不要高抬人类有多理性,理性可能只是一个幻觉。
否则在 1995 年主导巴以和平进程的以色列总理拉宾为什么会被以色列的狂热分子刺杀?同样是在 2015 年,平静的巴黎又怎么会遭受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造成一百多人死亡?这样失去理智的例子当然有很多, 比如被许多人奉为偶像的切·格瓦拉就是这样一个疯子,他号称要解放全人类,但是如果有必要他也不会吝啬按动核按钮。若干年前,当我看到有关格瓦拉的零星传记时,对类似理想主义者从此便敬而远之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想完全站到休谟一边,去相信他有关人类的断言。也许学者会好一些吧,虽然雷蒙·阿隆早就批评过知识分子爱抽观念的鸦片。
就在这时,我一直佩服有加的大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朝我递过来了第二根井绳。
罗素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足以让我景仰。他在自传中提到的影响了自己一生的三种激情更让我有深切的共鸣,包括“对知识的不可遏制的探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对爱情不可遏制的追求”。然而谁能想到,正是这位一生都在为人类寻找和平之路的哲学家、为反战宁可坐牢的人,1950 年前后在面对苏联的威胁时,曾经在不同场合建议美国对苏联打一场先发制人的核战争,美其名曰这必然是一场道义的“预防性战争”。
的确,如果梳理罗素的一生,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以怎样的手段消除极权主义罪恶方面也曾进退两难。罗素是和平主义者,他曾经反对英国参与“一战”而被罚款并且丢掉了三一学院的教职,之后又因反战被判刑 6 个月。“二战”爆发前,罗素支持英国的绥靖政策,直至终于意识到纳粹的危险时转而又拥护战争。“二战”结束后,信奉“死亡也比赤化好”的罗素甚至主张用核武器彻底摧毁苏联。有些历史不堪回首,有些现实不敢展望,诸多后怕让人毛骨悚然。罗素有一句话是极其诚恳的,那就是:“我绝不会为了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1961 年,年近九十高龄的罗素因参与核裁军游行被拘禁 7 天。在此之前的 1955 年,罗素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该宣言最初称为《科学家要求废止战争》,由罗素起草。宣言签字者除了罗素是数学家、哲学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外,其他十位著名科学家多数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这一切似乎印证了黑格尔的那句名言——“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
不过有理由怀疑,若非此时苏联已经有核武器,实现了所谓的“恐怖平衡”,或许罗素还不会加入核裁军的游行队伍中去。毕竟如果只是美国单方面保持核优势,这种优势对于维护罗素本人的爱憎是有益的。
对苏联发动“预防性核战争”的说法在罗素生命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对于我们旁观人性以及人类的理性却是极好的例子。从逻辑上说,类似战争理由可以针对任何国家,包括中国。虽然若干年后罗素为自己的言论做了辩解甚至予以否认后来又不得不承认,但这一切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也就是人在某种恐惧或者憎恨(即使是罗素所说的“出于理智的憎恨”)的条件下,有可能做出极端的事情。或许,以理性自居的罗素也没有意识到在他的内心深处还住了一个格瓦拉。是的,相较于坚持以审慎原则处理国际政治的法国思想家雷蒙·阿隆,此时的罗素可谓“恨令智昏”,完全把现代国家的世界道义和故乡伦理抛到一边了。
换句话说,参与编织前面提到的第一根井绳的人里面就有罗素。在类似逻辑下,我的家乡遭受核武器的打击是完全可能的。
这件事情让我消化了许久,它更让我相信了人性在善恶之间的不确定性。事实上也是这样,人性在欲望与恐惧之间摆荡,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人之行事,无论出于何种高尚或卑鄙的目的,本质上也只是基于人的欲望或者恐惧而已。其变幻无穷,如二进制原理衍生了复杂多变的数字文明。而人类所造就的罪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受利益驱使,而且的确有部分人因此获益。
重要的是,如玛丽·雪莱所揭示的那样,人们作恶往往并不是因为他喜欢邪恶,而是因为他错把邪恶当作自己所要追求的幸福,甚至神圣的事业。吊诡的是,一个人不能理解他人的罪恶,却总是能理解自己的所有立场,哪怕他正在犯下滔天罪恶。
此其一。
另外,物性同样不可琢磨。这里的物性既是指物质的本质属性,也包括哲学意义上的内涵。
科学层面,物性指的是物质不需要经过物理、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可溶性等。对于原初的物质,科学家借助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有了初步探查,比如了解水的构成,火何以出现或者熄灭。稍微复杂一些的,如电子、原子、夸克甚至量子纠缠等客观物质,人类也有所发现,彰显着科学的力量。
哲学层面,物性则可指物质在人类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作用、价值、善恶等伦理或道德属性。
具体而言,物亦可以分为两种,一为自然之物,二为人造之物。从前,人类通常会相信自己对人造之物的了解甚于自然之物。比如,人对一个凳子的了解多于树木本身。然而当人力与人心深层次介入到物,物性则可能变得深不可测。时至今日,尤其有了人工智能之后,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没有人的参与,物性更多决定于其物理属性。而在人类生活中的物,其物性还决定于人性,即人对物的使用。所谓“此之蜜糖,彼之砒霜”,鸦片既可以是药品,也可以是毒品;核聚变既可作能源,亦可作炸弹。如上所述,既然人性与物性皆有不可知的幽暗之地,人类就有可能一直行进于黎明之前的巨大沼泽之中。每一项重大发明的背后都安排了浩大的庆典。然而无论是好是坏,人类只能照单全收,包括随后可能出现的进一步异化。如瓦尔特·本雅明曾经批评过的,我们甚至可以在自我毁灭中获得审美的快感。
物质的自然属性通常恒定不变,能给人某种现世安稳的感觉。就像山坡上的树,可能会遇到泥石流,但不会变成妖怪。而由人类创造并参与其中的原子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却随时在变化。这种流动的物性完全可能超出人的控制。
早在几十年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说宇宙进化出一个“有良知的物种”是宇宙的成就,现在这个物种制造出了人工智能。其实,人工智能有没有良知都令人畏惧。倘使人工智能真有觉醒的一天,开始从主观上决定自己的物性,甚至接近于变幻莫测的人性,这种接近又有什么不同?
人类同时经受着来自人性与物性的前所未有的考验。真正可怕的是,人类不仅有针对人类自身的古老的敌意,还有先发制人的冲动。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都伴随着你追我赶的武器化。由于人类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核裂变、互联网与人工智能都有武器化的一支。
简而言之,人性与物性和我们正在迎接的未来一样深不可测,而所有这些不确定性正是本书思考与忧虑之起点。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