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113356
推荐一:读懂孩子的行为模式,理解并规范孩子的行为。
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更多地在于怎样理解孩子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据国内的调查结果表明,30%左右的城市儿童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25%以上的儿童有各类情绪问题。家长对存在的问题虽感到困扰,但不能及时重视,采取积极措施。
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家庭教育方法,关注并学习《儿童行为心理学》中的方法,你就能培育出健康的优秀孩子。
推荐二:熊孩子出没,怎么破?
《儿童行为心理学》收录了儿童常见的各种“怪”行为,是一本儿童行为速查手册。你是否读懂了它?口吐泡泡,反复扔东西,跑来跑去,停不下来,黏着妈妈,张口就咬人,偷看大人洗澡,和大人抢抢电话接……遇到孩子的此类问题时,你是不是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解?
准确读懂孩子的怪异行为,就能化解他心中的小小反抗。
推荐三:给足孩子心理营养,他才能健康成长。
跟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年龄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要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
当看到我们的孩子行为古怪时,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自己的情绪。
父母的认同才是对孩子*的鼓励,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帮助孩子处理心理情绪,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推荐四:理解孩子,孩子才能信赖你。
郑渊洁的《智齿》的时候,有一个桥段。里面男主角的儿子是个小学生,在学校被冤枉偷东西,他的*反应是“我要告诉我爸”。听到这话老师愣了一下,因为老师原本的想法就是“你要不从实招来,我就告诉你爸”。
你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能够达到如此信赖的程度?你是否足够关心孩子的心理发育?
让孩子更努力表现,就能让你们的关系无比亲密。
推荐五:请善良对待成长中的“熊孩子”。
不要认为孩子是个“怪”小孩,也不要认为孩子“变坏了”,也许孩子的问题行为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或者是孩子内心藏着许多“不可告人”的小秘密。爸爸妈妈们只有了解到这一点,才能读懂孩子,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儿童行为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许多行为常常会令父母感到困惑。有时候,孩子会开心大笑;而有时候,却又会放声大哭起来。有时候,孩子会和小朋友为争夺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而有时候,孩子却又会独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自言自语地玩着什么……
孩子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其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和成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儿童行为心理学》列举了一些宝宝比较常见的行为举止,并且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了分析与讲解。深奥的理论摇身一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小问题,深入浅出,为父母指出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径。
《儿童性格心理学》: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是每一位家长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期是形成好性格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儿童性格心理学》将孩子的性格分为四大类:表现性、思考性、领导性和亲切型,并分别在每一章节前设置了性格测试题目,家长们可以根据测试判断出孩子的性格类型,然后对之施行专门的性格培养方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性格好,情商高的优秀儿童。
《儿童沟通心理学》: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长发现孩子不仅不像之前那么听话,而且身上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并不是孩子越长大问题越多,而是父母越来越多地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想法,导致出现了无法沟通或“沟而不通”的教育局面。
从某种程度来说,孩子的行为可以看成是“木”,心理可以看成是“林”,而亲子沟通则可以看成是“森”。家长之所以会觉得孩子问题多,大多数是因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观念在作祟。家长只有发现孩子诸多行为背后的“心灵之钥”,才能打开通往亲子沟通这片“森林”的秘密通道。
父母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找到*适合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才能使亲子沟通变得顺畅无阻。为了使父母能与孩子更好地沟通,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列举了情感式、同理心式、正向式、引导式等多种沟通方式,并详细介绍了每种沟通方式的方法,帮助父母有效解决亲子沟通的难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前言 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Part1 啼哭——宝宝向父母表达意愿的特殊“语言”
哭声抑扬顿挫——宝宝在做运动
读懂宝宝需求性啼哭,回应才更有针对性
仔细分辨宝宝病理性啼哭很重要
傍晚大哭伴随惊声尖叫——新生儿肠绞痛
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小儿夜啼
陌生人一抱就大哭——宝宝开始认生了
一旦和妈妈分开就号啕大哭——分离焦虑
跌倒后,越哄哭得越厉害——紧张害怕性啼哭
Part2 读懂宝宝的肢体语言,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宝宝的心事用“脸”说
解读藏在宝宝微笑中的秘密
眼睛是表达最多意义的器官
宝宝吐泡泡,在传达什么呢
手部小动作也能体现“大心事”
反复扔东西——不断体现学到的新本领
喜欢走高低不平的地方——行走敏感期到来了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Part3 了解孩子的怪异举止,正确解读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宝宝有根“蜜手指”
孩子总是黏着妈妈,父母要理解
随口咬人,并非是恶意攻击
伸手打人——只是想引起注意
孩子恋物——从“完全依恋”走向“完全独立”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肛欲期
玩弄生殖器其实很正常
孩子喜欢偷看大人洗澡——性意识开始萌芽
交换——孩子人际关系的开端
超级喜欢接电话的小家伙
Part4 关爱孩子的心,轻松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用餐好习惯从幼儿做起
让孩子学会主动收拾自己的物品
家有“小小电视迷”
教孩子跟“小磨蹭”说拜拜
孩子不再“马大哈”
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只是喜欢不是偷
宝宝热爱有秩序的生活——秩序敏感期到来了
别让尿床伤了孩子
Part5 处理好“糟糕”行为,妈妈从此不会再头疼
喜欢抢别人的东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胡乱涂鸦——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活动
家里有个“破坏大王”
我家孩子是个“人来疯”
和小朋友打架——自我意识正在发展
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希望获得心理满足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嫉妒——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外在表现
孩子总爱插话并不是故意的
Part6 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小嘴里面藏有大乾坤
“妈妈,我从哪里来?”
喜欢说“不”——第一反抗期来了
爱说狠话——诅咒敏感期来了
别给孩子贴上“说谎”的标签
孩子爱告状——依赖心理的表现
不停地问“为什么”
“我要和爸爸(妈妈)结婚!”
附录 搞懂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爱他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称职父母最应该知道的那些心理学规律
婴儿抚触:源于心灵的安抚和交流
行为是“木”,心理是“林”,沟通是“森”
关于教养这件事,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那么小,他们能懂什么?我说什么,他们听着就是了。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长们就会发现他们不仅不像之前那么听话,而且身上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并不是孩子越长大问题越多,而是父母越来越多地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想法,更没有与孩子进行高效的沟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的行为可以看成是“木”,心理可以看成是“林”,而亲子沟通则可以看成是“森”。家长之所以会觉得孩子问题多,大多数是因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观念在作祟。家长只有发现孩子诸多行为背后的“心灵之钥”,才能打开通往亲子沟通那片“森林”的秘密通道。
事实表明,与孩子进行卓有成效的沟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时候,父母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讲一件重要的事情,却被孩子当成“耳旁风”;父母明明还没有说上两句话,孩子早已经心生厌烦。还有些时候,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问题,向父母诉说时,父母不是心不在焉,就是火冒三丈,对孩子大加斥责,以至于孩子再也不愿向父母倾诉心声。这时候,掌握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成了父母心中最迫切的需求。
父母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找到与孩子最适合的沟通方式,才能使亲子沟通变得顺畅无阻。为了使父母能与孩子更好地沟通,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列举了情感式、同理心式、正向式、引导式等多种沟通方式,并详细介绍了每种沟通方式的方法,帮助父母有效解决亲子沟通的难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如:孩子情绪低落,父母可以用情感式沟通的方法,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情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孩子固执己见,父母可以运用同理心式的沟通方法,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理解孩子的内心;孩子自卑怯懦,父母可以用正向式沟通法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阳光心态;孩子天生叛逆,父母可以用引导式沟通法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多谈谈自己的感受,或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
此外,针对诸如二胎、离异、早恋和死亡等家长难以启齿却又不能不与孩子交谈的特殊话题,《儿童沟通心理学》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为广大家长提供了一套与孩子沟通特殊问题的指导方法。相信通过阅读《儿童沟通心理学》一书,家长们一定能够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换、情绪分享,从而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成为亲子沟通的艺术家。
运用反馈式倾听,说出孩子的内心感受
跟孩子好好说话,要先从好好倾听孩子说话开始。而一个好的倾听者,则需要善用反馈式倾听。什么是反馈式倾听?怎样做到反馈式倾听呢?让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
一个孩子从小广场上气鼓鼓地走到家长身边来。
孩子:“我再也不想和明明玩了,他拿着我的玩具却和其他小朋友玩,我自己都没得玩了。”
家长一:“哎,那以后别和他玩了,和其他小朋友玩。自己在家里玩也好啊!”
家长二:“明明拿着你的玩具却不和你玩,和其他的小朋友玩,你感到很伤心,对不对?你感到自己被抛弃了,对吗?”
所谓反馈式倾听,就是认真倾听孩子的观点后,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再向孩子求证,进一步了解孩子隐藏的感受,从而帮助孩子合理、积极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反馈式倾听的关键在于对孩子的内心感受而非外在行为做出反应。
反馈式倾听要求家长对孩子做出有效的询问。一般来说,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过程大都是由父母主导的。所以在谈话交流中,为了能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信息,有效地控制谈话的方向,家长必须认真倾听孩子的所有表达,并且穿插着提出一些有效的询问。询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放式询问,一种是封闭式询问。可以明显地看出,上述案例中家长二运用的是开放式询问。开放式询问是反馈式倾听最主要的形式。
反馈式倾听需要父母具备非常敏锐的心理感受,并且具备表达这些感受的能力。反馈式倾听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话被听进去了,并且受到鼓励,从而继续讲下去。反馈式倾听可以拆分成以下三个步骤。
1.认真倾听
认真倾听要求父母杜绝平时说话的坏习惯,比如,着急否定孩子,打断孩子说话,一边做事情一边听孩子说话,这些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父母一定要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注视着孩子,用心倾听他表达自己的心声,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你说吧,我在听”。
2.听出孩子话语中所传达的感受
父母不仅要倾听孩子说了些什么,还要揣摩他内心真实的感觉是什么,并且进行必要的确认。即在听孩子说完话以后,要迅速地想一想:“我的孩子想要表达什么感受呢?”然后在心里组织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出孩子的感受。
3.说出你所听到的感受
父母要把自己当作孩子的一面镜子,要在倾听孩子之后,再对孩子的感受进行重述,同时还要说出你认为引起这种感受的原因。但要注意,确认的时候,一定要用关心、猜测的口吻。如果是反问语气,听起来就不像是“核对”,而是指责了。
“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丽丽撕坏了你娃娃的衣服。”这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并让他知道拥有这些感受是很正常的。
“我知道你非常害怕,不过还是不行,你必须去医院看医生,要不然感冒就会越来越严重。”要注意,永远要先对孩子的感受进行回应,然后再将原因告知孩子,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一些。
“我知道你很高兴,我也很想听你说说幼儿园的事情。不过妈妈需要先打一个电话。等妈妈打完电话后,你再告诉我行吗?”显然,这样的反馈式倾听,会比“你怎么这么多事呢,真烦”这种简单、粗暴的回应更能加强孩子与父母交流的意愿。
有些家长认为,反馈式倾听的目的还是要求孩子接受自己的指令, 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而已。其实,并非如此。反馈式倾听的重点是在强调家长注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根据主观经验来与孩子进行对话。也许有的家长不能熟练使用这种谈话技巧,不必心急,多尝试。“狗狗生病了,你很难过,是不是?你要知道狗狗和人一样,也会生病,也要去看医生。”“你和小丽一起玩很开心,是不是?等我们回家睡一觉,明天再找她来玩,好不好?”多利用开放式的询问法,你的反馈式倾听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然,然后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表达习惯来使用反馈式倾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