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283801
1.通过分析朱熹、陈亮间的“道德与事功”之辩,用比较史学的方法深入探讨儒家文化内部的多样性和张力。
2.回到宋代的语境去研究宋代思想史,透过历史叙事的表面,突破学术传统的主流话语,力求揭示研究对象的多样性。
3.不管是文献的利用、问题的考订,还是材料的分析、内容的论述、观点的提出,以及整体的理论建构,都可圈可点。
4.在“功利”和“Utilitarian”的概念之间实现转译,努力让中国思想为西方人所理解。
南宋时期,中国文明正面临严重危机,而正是对社会与政治问题的忧患,在当时的儒者间引发了“道德伦理”与“事功伦理”之争。“明道谊而计功利”,遂成为冲出程朱框架的新口号,显示出儒学发展的新倾向。在“责任伦理”的原则已成为共识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思想脉络,或可为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回应,寻找到传统的哲学资源。
田浩教授的这本成名作,在新发现的陈亮作品的支持下,具体探讨了陈亮思想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宋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参照着两位论辩对手的具体阅历及性格,展示了朱熹、陈亮间的“道德与事功”之辩,从而再现了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历史性。缘此,本书被汉学宗师史华慈推许为自己所读到的“以西方语言叙述宋代儒学思想多种特征的最生动、最易理解的作品之一”。
田浩教授与宋代思想史研究 1
中文版序 1
序 1
谢辞 1
导言 1
众家眼中之陈亮 5
本书对陈亮的评价 14
新发现的陈亮著作的1212年版本与标准版本 19
第一章 儒学两极化及其在宋代思想中之演进 24
早期儒学中的问题及分化 25
宋学内部的倾向:从道的全体到道的部分 31
道学及其与宋学中其他派别之冲突 40
南宋:从宽容到对立 53
12世纪80年代陈亮挑战朱熹前的浙江道学 59
第二章 陈亮思想与性格的发展 67
1143—1168:陈汝能在年轻时代 68
1168—1178:陈亮在道学与政治保守主义的过渡阶段 73
1178—1194:陈同甫在功利主义与相对主义阶段 95
第三章 争论过程中的性格因素及二者关系 111
第四章 政治中的道德问题 128
陈亮:功利主义的事功伦理学 129
朱熹:个人德性与动机伦理学 137
第五章 历史中的道与其他价值 147
陈亮:相对与内在的道 151
朱熹:基本价值的永恒完善 154
陈亮的相对主义与某些政治原则的绝对性 160
第六章 从收复华北及学派分化看政治与朱陈之辩 163
关于收复华北之不同观点 163
朱陈之辩对于学派分化的影响 174
结 论 184
征引文献 219
中文版序
中国宋代思想的主要转变吸引了我长达数十年的注意。这一转变的结果一直对中国产生着影响,所以今天的中国人仍在讨论着宋代遗产的正负两面。在20世纪,一些学者指出宋代儒者对中国的教育与哲学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中国许多的政治、社会领袖却指责他们强化了社会中的封建特质和习俗。
本书中的两位历史人物在今天关于宋代儒学遗产的讨论中经常是问题的中心。朱熹(1130—1200)提出了一套综合的思想体系,使中国的伦理价值得以重整与加强。除了宋代经济与社会变迁对传统价值所造成的影响,1127年金人入侵导致的中原领土丧失,使民众对儒学价值的自信遭到削弱。在回应华北沦落的问题中,陈亮(1143—1194)提出一些设想,以寻求赵宋王朝之中兴大业;而且,他得出结论说,当同时代人花费较多时间思考文化价值与形而上学时,便不再注意解放华北所需之制度与军事准备。陈亮努力使国家重新统一,在此之间,他发展出功利主义伦理学以及历史相对主义的价值观。陈亮关于结果的观点向朱熹所认为的中国的经典价值是永恒绝对的思想发出了挑战。二者皆汲取各种不同的思想资源以努力解决当日之问题,但他们主要还是运用儒家术语并在陈述观点时与孔子的教义保持一致。他们来往信函中的争论是特别生动的中国不同思想倾向之间的对照,其中所讨论的问题使争论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当然,特别是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今天中国人对陈亮与朱熹论辩的态度已有不同。在70年代中期,当我在哈佛大学为做博士论文而第一次研究陈朱之辩时,许多的中国学者正在称赞法家陈亮是一位进步的思想家,他反对反动的儒家朱熹。在90年代,中国许多的思想、政治领袖如今已修正了他们对朱熹与儒家的看法。在今日中国,一些人像他们在70年代偏于陈亮那样倾向朱熹一边。重要的是,在1974年,人们搜集了陈亮的著述,并为现代读者出版一个新的标点本。今天,朱熹文集的新版本不久也将问世。
我虽然并未声称具有客观性,但是我的确拥有一个外部的有利地位,以此来观察中国过去与现在的各种论辩。距离确实限制了我的能力,无法看清楚某些细节,但它使我能把握住较大画面及主要倾向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思想史家,我首先努力在性格与宋代问题的语境下理解陈朱之辩。当然,西方目前的一些历史理论强调不可能“如其原貌”地理解过去。尽管我意识到认识过去是多么困难,但我依然认为,这样刻苦努力地去做是历史学家的起点。要想更好地把握两人对当时问题的思考,应当加深我们对中国思想历史发展的理解;而且,我们也不再经常、尖锐地对这些历史问题作意识形态的解释。在任何一种情形下,阅读我对进行着的关于文化价值及社会—政治问题之解决方案的争论的观察也许对今日中国不无裨益。
借助这本译著的出版,我得以与更多的中国读者分享我的思考。一些中国学者在读完我的英文著述或中文论文后有所论评,对订正我的理解并鼓励我努力研讨中国思想史很有帮助。或许这本译著能使更多的中国读者对我的书进行评判,从而增进我对中国文化史的知识。
田浩所著的《功利主义儒家》一书对使中国思想为人理解有大的贡献,而且特别有助于向我们展示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历史性。
——哈佛大学历史与政治学教授 史华慈(Benjamin l.Schwartz)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