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525334
- 珍贵史料。作者是英国教会向中国派遣的最早的两名传教士之一,从香港深入内地,记录他的所历、所见、所闻。1847年本书出版,成为英国人了解当时中国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今天我们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珍贵史料。
- 厚重的阅读体验。作者游历中国之时,正是五个港口城市刚刚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民族特性受到强烈外来冲击的时候,因此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作品,作者不仅描绘所见山川形势,更多的是对他所亲历事件的记录,历史和现状,批判和反思,体现在字里行间。
1844—1864年,作者施美夫游历了香港、广州、澳门、宁波、福州、厦门等地,将旅途的所见所感结集出版。 书中描绘100多年前的中国城市风光景物、气候物产、民族特性、官场习俗、宗教信仰、中英关系,等等;也记录了贩卖鸦片和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破坏,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外国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普通民众的温和友善、愚昧麻木和生存困境,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本书叙事生动,对于了解那个时代,是一部珍贵的史料。
第一章 离港赴穗
访问广州之目的——搭乘中国船 ——当地水手——黄埔——珠江——停靠外国商行——百姓对外国人的看法——周先生——方丈来访——梁阿发
第二章 广州概况
早期历史与文明——古代商界名人——早期穆罕默德记载——十六世纪扩大欧洲交流——满人入主中原的麻烦——城市地形——政府部门划分与相互制约——外国人合法进入该城市的困难——人口密集——街道狭窄——商铺——河上人家——瞎子乞丐——传教医院与它的道德影响力——病人——穷秀才——外科手术——教徒
第三章 广州概况(续)
访问河南庙——广州众多的寺庙——和尚与尼姑——偶像崇拜盛行——拜访几位小官吏——神父惊慌失措——宗教仪式——与清朝高级军官会谈——即将举行的科举考试——博取功名的激动与渴望——国家发展的负面影响——公共荣誉——访问文人唐鑫
第四章 广州郊外远足
乞丐广场——游览河南的乡村——梁阿发的儿子阿德来访——与一位当地牧师一起游览河滨——当地编辑并发行的劝阻杀害女婴的书籍——张灯结彩与街上戏台
第五章 迁居澳门,返回香港
前往澳门——澳门概况——往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衰败—— 殖民地的起源——传教基地的特殊地位——教皇的偏颇——马礼逊与米怜——前往香港——香港居留——传教行程——香港的村庄——中国大陆的村庄——当地牧师阿贡——英国政府反对秘密团体的法规——“三合会”的政治来源——香港的中国人口—— 阿贵事例——当地魔术师
第六章 东海航行半途而废,再访广州
三位英国绅士广州遭袭——英国全权大使递交抗议——谣传厦门混乱——搭军舰沿东海岸航行——东海岸特征——一路经过的地点——因故被迫返港——前往广州——最近颁布的弛禁天主教敕令
第七章 广州传教实际状况
宁波会馆中的传教计划——管理人员的恐慌——上流社会的冷漠——当地牧师勇气不足——分发宣传手册——一位朝廷下级官员提议陪同入城——继而惊讶这个建议竟然被接受——无法进入城门
第八章 广州更多见闻
访问中国绅士云堂——中国人对西方艺术、发明与天文学的兴趣——一位牧师的好奇心——中国的天文学著作——中国人的才能以及对物理科学的忽视——刑场——“长生殿”—— 潘庭官的花园——浩官的郊外别墅——中国忽视妇女教育——每年一度的纪念神鸡偶像的游行——对广州传教情况的总体看法
第九章 前往上海
文惠廉主教抵达香港——美国主教派教会三年一次的年会最新动态——乘船去上海——同船乘客——中国渔夫的技艺—— 诱饵捕鱼——台湾海峡八级大风——舟山群岛——扬子江入海口——船上做礼拜——吴淞江入海口——中国堡垒与炮台——英国鸦片船?——在吴淞村登陆——陆上乘轿旅行——到达上海
第十章 上海概况
第一印象——城市地形——周边乡村的特征——气候——自然物产——上海人的特性——人口估计——商业上的重要性以及与内地的联系——本地出口物——欧洲贸易——当局——英军占领上海——通往苏州的外港——官员逐渐消除偏见——罗马天主教居留地——上海作为一个传教驻地的总体看法——年平均气温统计表
第十一章 上海见闻
罗马天主教堂废墟——进入内地传教——罗马天主教村民——在寺庙布道——访问城北——为一位信奉基督教的满族官员建立的牌坊——城隍庙——最近册封的英雄——漫画书店—— 传道服务——沿城墙游览——参观朝鲜船——朝鲜的罗马天主教教会——同仁堂——育婴堂——关帝庙——一位朝鲜海员来访——罗马天主教对圣母玛利亚的过度崇拜
第十二章 抵达宁波
前往宁波——沿扬子江南下——乍浦湾——中国领航员—— 镇海城——溯江而上、抵达宁波——海关人员重现礼仪——计划寄宿道教寺院——租房,侍者的礼节——接触中国家长制家庭——当地医药的荒谬原则——佐证中国人婚姻观的事实——新居的位置——宁波塔——参观伊斯兰教清真寺——伊斯兰教阿訇的回访——罗马天主教病人
第十三章 深入腹地
旅程中的冒险经历——乡村风景——天童寺——方丈——藏经阁——佛教的宗教希望——附近村庄与庙宇——佛教念珠—— 村塾先生——返回宁波——城隍庙——夫子庙——参观暹罗船
第十四章 宁波概况
地形——当地官员——省份管理体系——前任官员声名狼藉——英华战争对统治者与民众的影响——中国人试图夺回城市——宁波的文学声誉——学者的特权——当地物产与居民职业——往日的繁荣——传教基地的相关设施——气候——人们的道德状况——回顾
第十五章 访问舟山,宁波更多见闻
访问舟山岛——定海市——罗马天主教神父——罗马天主教与佛教在仪式方面的相似性——僧人起源的传说——返回宁波——祭奠亡灵——道观小住——道观杂役——女信徒—— 道长与道士——中国式花园与假山——访问当地医生——回教店主——鸦片治病——访问尼姑庵——当铺老板——拜访道台阁下——欢迎仪式——中国式娱乐——话题——拜访被废黜的道台——他的正直与不幸
第十六章 重游天童寺
乡间生机勃勃的景象——祠堂——募捐口袋——中国农业——免费歇脚处——龙舟——佛寺守夜——去远处村庄探险——文盲和尚——茶农的好奇心——方丈的友善——村民的热情——向神灵祷告——拜佛过程——攀登太白山——中国绅士的款待——返回宁波
第十七章 宁波最后见闻,前往舟山
宁波的天主教会——清朝军队的弓箭手——新任知县引起的公愤——读《圣经 · 新约》对当地一位商人产生的影响——奉化叛乱——击退官军——最终的妥协——世代为奴之族——宗教仪式——宁波传教活动回顾——到达舟山——法国大使的访问与接待——英军在佛教寺庙举行基督教礼拜
第十八章 舟山概况
地形——人口特点——自然物产——首次被英军攻占发生的事件——军队的过分行为——当地强盗——清政府的威胁性法令——中国绑匪——英军士兵的抢掠——舟山停战——清政府缺乏诚意——重新占领舟山——英军沿海岸征伐迅速成功——《南京条约》与继续占领舟山——英军占领的影响——英国治安管理——外国贸易——传教前景——当地居民对恢复自己的政府的看法
第十九章 再访上海
前往上海——上海与宁波两个传教基地之比较——中国内地的新道德派系——林则徐编辑的地理原著——中国教师与学生——中国文人对文字的崇敬——替人受罪——阅兵——对外国人的蔑称——道台的随行队伍——弛禁勒令的最新补充——前往舟山
第二十章 访问普陀圣岛
普陀之行——岛上各处——八卦——前寺——后寺——浪漫景观——好客的方丈——僧人强求礼品献佛——继承庙务的组织体系——赢修——佛教明显的衰退——僧人的葬礼——和尚的贪婪与无知——人们提的问题——游览佛顶山——新来的信徒—— 普陀概况及对佛教传播的影响
第二十一章 离开舟山,前往福州
舟山最后见闻——中国人对政治的恐惧——跨岛旅行——行医传教优势之实例——前往福州——罗马天主教领航员——闽江口——风景如画——通往城市
第二十二章 福州日记
河上人家奇观——福州桥——中国郊外生机盎然的景象—— 英国领事——乌石山顶俯瞰福州——英国领事与当地官员之间的关系——清朝官兵因攻击外国人而遭惩处——沿城墙游览
第二十三章 福州更多见闻
沿江而上,进入城中僻远之处——访问满洲营——警察焦虑不安,极力防止骚乱——满族士兵逐渐变得友好——温泉浴—— 满族目前在全国的形势——中国大革命的可能性——道士与和尚不拘小节——罗马天主教徒——新月节发生的事——戴枷犯人——可怜的乞丐——南台郊外——鱼鹰——迷信与祭祀的例子
第二十四章 福州概况
地形——地方贸易——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当地进出口业——货币体系——欧洲贸易的前景——人们的特征——附近乡村——当地士大夫的数量以及科举制度——地方官员的性情——对外国人的普遍态度——传教方面
第二十五章 前往厦门
前往厦门——厦门港——英军攻占厦门,占据鼓浪屿—— 新教教会传教士首次抵达厦门——鼓浪屿——人们遭受战争与瘟疫之苦——避凶求吉的祈拜仪式——欧洲人的坟墓——传教士的墓地
第二十六章 厦门每日见闻
访问海行——大量牌位——神像店铺——人们友好——传教士举行的礼拜活动——常来的听众——为中国妇女做的礼拜
第二十七章 中国新年
新年的传统庆祝方式——当地文人撰写的道德传单——门前的对联——金钱方面的频繁调整——一年一度的“围炉”习俗——家庭场景——预知来年季节的迷信方法——给一些中国朋友拜年——大老爷——林伯——林先生——谭先生——赌博盛行——传教士举行的礼拜活动
第二十八章 拜访厦门高官
中国新娘——拜访提督——他机智躲避英华战争——他最近遭到贬黜——千户——他与传教士的谈话——为偶像崇拜辩护——道台,一位满族人——海关监督,即海关检查官,一位满族人——市长大人——尼姑庵——丐帮
第二十九章 鸦片及其危害
访问鸦片馆——鸦片瘾君子的坦言——鸦片对道德与身体的影响——当地鸦片走私与零售方式——十名瘾君子的亲口证词
第三十章 杀死女婴
访问周围村庄——村民对杀死女婴之盛行与动机的证词—— 村民的宗族——祖庙——乡村校舍——杀死女婴之父母的坦白——杀死女婴的常用方式——病患的款待——企图杀死女婴的案例——女性地位的下降
第三十一章 厦门每日见闻,续
中国传教士会议——庆祝灯笼节——烟火制造术的巨型标本——节日假期完毕,生意恢复进行——祖先牌位的问题——中文查经班——布道的题目——中国听众的新奇解释——间接迫害宗教信仰者
第三十二章 厦门官员款待传教士
《圣经》新译——当地翻译委员会会议记录——厦门五位高官共同宴请传教士团体——预先的邀请与安排——大门口的欢迎仪式——先后次序的礼仪——宴会细节——话题——送别仪式——秘密动机
第三十三章 厦门概况
早期与欧洲的来往——人们的经商胆魄——移民国外—— 厦门市与厦门岛的地形——白鹿山——界限规定——罗马天主教村——另一份弛教解释公文——地方官员试图隐瞒——地方上对文学成就的奖励——方言——人们思想上的堕落——厦门的传教情况
第三十四章 告别厦门,三访广州
厦门最后一个安息日——中国朋友们的道别——乘船去香港——访问广州——广州与中国北部港口在开展传教活动方面的比较与回顾——广州最近的动乱——耆英的困境——中国当前的危机——对清政府禁止鸦片的道歉——英国基督教立法者的责任
第三十五章 香港概况
首次占领香港——定居者逐渐涌入——香港岛的地形——英国在东方的影响与前景——香港不适合作为传教活动中心——气候——中国居民的道德与社会特征——方言的多样性——欧洲的影响
第三十六章 香港概况,续
真实的传教活动——马礼逊教育学会——传教医院——罗马天主教驻香港使团——关于本地基督教机构的教育功能的看法——印刷机构——北方四港优越的传教条件——在华传教活动概况——传教劳工必 备的条件——对英国信奉基督徒的父母与青年的呼吁——结束语——在华新教教会传教士名单
新教教会传教士名册
《亲历中国丛书》的策划始于 2002 年,那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还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时任社长郭又陵先生来我校访问, 我带他浏览了本馆所藏的大批与中国有关的西文旧籍。其时自改革开放后兴起的又一次“西学东渐”热潮正盛,域外汉学和中国学的经典作品在被有系统、成体系地引进。我们觉得,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离不开旅行家、探险家、传教士以及后来的外交、商务人士和学者。这些来华外国人的亲历纪实性著作,虽然不是域外汉学的主流,也是与汉学和中国学紧密相关的材料,值得翻译出版。郭社长回去后邀请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耿昇先生担任共同主编,获得首肯。耿先生并为丛书作序,确立宗旨如下:“《亲历中国丛书》只收入来华外国人的亲历纪实性著作,包括探险记、笔记、考察报告、出使报告、书简等。内容力求客观、公允、真实,并兼顾其科学性和可读性。在允许的范围内,力求满足中国学术界的需要,填补空白和弥补不足之处。”也就是说,集中从一个方面配合方兴未艾的对西方汉学(中国学)的研究,提供国内难得一见的资料。
经过 2 年的运作,第一批2种译作于 2004 年面世,反响颇佳。至 2010 年,《丛书》出满 10种,耿昇先生退出,改由郭又陵社长共同主编,笔者写了新序,装帧也更新了。接下来的 6 年又出版了10种,郭社长荣休,出版社领导更替,此后只履约出版了3种签了合同的书稿,《丛书》的出版于 2019 年告一段落。
回顾历程,必须感谢郭又陵社长作为出版家的远大眼光和胸襟。这部丛书的经济效益或许并没那么好,社会影响却出乎意料的好。《丛书》中的《一个传教士眼中的晚清社会》获2012 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古老的农夫 不朽的智慧——中国、朝鲜和日本的可持续农业考察记》被评为第十三届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于 2002 年正式启动的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曾有意把它纳入,因技术原因未果。学界热烈欢迎这类域外资料,从中发现不少有用的材料。比如《我看乾隆盛世》,书名几成口号,内容被多种著作引用。即便是民间,该书也引起一些有趣的反响。比如《我的北京花园》中立德夫人客居的到底是哪个王公的园子,一批网友曾热烈地探讨过。其作为史料的意义,更是突破了最初设想的汉学范畴,日益彰显丰富。简而言之,因为《丛书》所选的西文旧籍都是公版书,当初截止于晚清,目前已扩展至民初,差不多涵盖整个近代。
近代史料的形式多种多样,过去相当一段时期,学界对与政治史相关的档案文献关注较多,其他,尤其是与当时中国的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物等相关的记载被相对忽略。本丛书所收集的纪实性著作的作者包括政府官员、军人、商人、传教士、学者、旅行家等。他们游历经验丰富,受过良好教育,在中国的时间少则半年,多则几十年,其中许多人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们对在中国的所历、所见、所闻做了细致深入的观察和记录。因为记录者是外来人,从而对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事物天然地怀着某种好奇,对中国人无意识或不屑记录的内容的转述,到今天恰恰成为极为珍贵难得的史料。又因为近代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各地的山川风物和社会百态多已烟消云散,却被凝固在这些西方人的著述当中了, 就像琥珀中的昆虫,历尽岁月,依然栩栩如生。它们不但是研究中外关系、中外文化的互动等方面的极其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还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方面的重要资料,正可以补上述之阙。换言之,这类旧籍有如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不但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都有可能从中发掘出有用的材料,一般读者也可把他们当作 Citywalk 的指南,据以追怀各地的当年风貌,得到有趣的阅读体验。
我们还要再次强调,整理、翻译、出版这一系列丛书的目的,是为了保留历史资料,因而尽量少做删节,也不在文中横加评论。但是这些书的原作者,都来自 100 多年前,那样的时代,身份各异,立场多样,有些人免不了带有种族优越、文化优越和宗教优越的心态,行文当中就表现出对当时的中国、中国人、其他宗教、其他文化等的歧视。也许还有个别人是怀着对中国进行宗教侵略、思想控制、殖民控制等目的来到中国的。希望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时,既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尊重他人的善意旁观,也要站稳自己的立场;对一些恶意的观点,坚持批判的态度。
因此,同样非常感谢九州出版社同仁的眼光和胸襟,愿意接过这套丛书继续出版。我们的计划是一边先再版早期的反响良好的译作,一边逐步翻译新书。再版的译文都请原译者修订一过,唯当初的翻译说明或序言之类一仍其旧,以存历史,特此说明。
李国庆
2023 年岁末于哥伦布市细叶巷
因为记录者是外来人,从而对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事物天然地怀着某种好奇,对中国人无意识或不屑记录的内容的转述,到今天恰恰成为极为珍贵难得的史料。又因为近代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各地的山川风物和社会百态多已烟消云散,却被凝固在这些西方人的著述当中了。就像琥珀中的昆虫,历尽岁月,依然栩栩如生。它们不但是研究中外关系、中外文化的互动等方面的极其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还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方面的重要资料。
——学者、《亲历中国》主编 李国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