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2878083
提起数学你会想起什么?严肃,枯燥,还有无止境的计算和证明?那么,无理数谋杀案,天才*多麻烦也*多的家族,三次方程的对决……这些故事你知道吗?
在《数学的足迹》中,我们将数学的故事娓娓道来。从公元前象形数字的诞生,到价值百万的千年难题,“眼睛里容不下沙子”的数学家们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无理数和“万物皆数”的矛盾引发了**次数学危机,贝克莱主教对微积分合理性的质疑引发了第二次数学危机,集合论中出现的3个著名悖论引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我们顺着前人留下的足迹,看看一次次面临危机却迸发出更大生命力的数学,了解那些深奥枯燥的数学公式背后的故事。
牛顿与莱布尼茨的纠葛,争吵不断的伯努利家族,研究国际象棋和赌博胜负问题的冯诺伊曼,还有天才却早逝的伽罗瓦……回头看一看,其实数学也充满了“人情味”。
“改变世界的科学”是针对青少年编著的一套大型科普图书,以编年体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地叙说20 000年来人类科学进步的足迹,每册包含200多个条目,精美插图300多幅。从学科发展的源头讲起,选列重要的科学发现,重现科学发现的历程,兼及科学机构的兴衰、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社团的变迁等。详细介绍各个时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帮助构建全面的数理化知识体系。丛书通俗易懂,对于青少年了解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乃至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养,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丛书为上海市“十二五”重点图书,凭借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编撰方式以及高质量的呈现,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应广大读者的要求,特别推出“改变世界的科学”(升级版),对数学、物理、化学分册进行修订,补充2000—2021年期间的创新科研成果和重大发明、发现,并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了完善、优化。
●约公元前3000年
埃及象形数字形成/1
●约公元前2400—前1600年
美索不达米亚数学形成/3
●约公元前1850—前1700年
两本埃及数学纸草书写成/5
●约公元前14世纪
甲骨文中出现十进位值制记数法/8
●约公元前11世纪
商高掌握勾三股四径五/10
●约公元前600年
泰勒斯引入命题证明的思想/11
●约公元前540年
毕达哥拉斯学派证明勾股定理,
并发现不可公度量/13
●约公元前500年
《绳法经》成书/16
●约公元前460年
智人学派提出几何作图三大问题/17
●约公元前450年
芝诺提出关于运动的悖论/18
●约公元前430年
安蒂丰提出穷竭法/21
●约公元前387年
柏拉图创办雅典学园/22
●约公元前370年
欧多克斯创立比例论/25
●公元前4世纪中后期
亚里士多德建立形式逻辑/28
●约公元前300年
欧几里得写成《几何原本》/31
●公元前3世纪中后期
阿基米德取得一系列数学成果/34
●约公元前225年
阿波罗尼乌斯写成《圆锥曲线论》/38
●约公元前170年
《算数书》成书/39
●约公元前100年
《周髀算经》成书/42
●约公元前100年
《九章算术》成书/44
●约公元100年
门纳劳斯写成《球面学》/47
●约公元250年
丢番图写成《算术》/48
……
●1965年
扎德创立模糊数学/316
●1966年
陈景润等推进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319
●1971年
库克提出NP完全性问题/322
●1975年
芒德布罗创立分形几何/325
●1976年
阿佩尔和哈肯证明四色定理/328
●1976年
丘成桐证明卡拉比猜想/331
●1977年
吴文俊发展定理机器证明/334
●1978年
第一届沃尔夫数学奖颁发/335
●1994年
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336
●2002年
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340
●2003年
佩雷尔曼证明庞加莱猜想/342
●2009年
吴宝珠攻克基本引理/346
●2010年
上帝之数确定/348
●2013年
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猜想上取得重大突破/351
●2015年陶哲轩攻克数论难题/354
●2018年
舒尔策引领未来数学新方向/357
●图片来源/360
从20000年前的古老陶片到20世纪末的神奇碳纳米管,从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天文观测到21世纪的星际探索,从3000年前记录的动植物学知识到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一项项意义深远的科学发现,就像人类留下的一个个深深的足迹。当我们串起这些足迹时,科学发现过程的精彩奇妙,科学探索征途的蜿蜒壮丽,将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相信,作为一部有价值的科学史读物,本丛书将能促进广大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进而言之,希望青少年读者在领略科学史实之际,更能感受科学发现背后“兼容并包”与“创新”之重要。有了对创新的追求并为之辟出一方沃土,我们才能拥有自己的科学大师。
——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士 前中国科学院院长)
这套丛书采用编年体,选列自古至今的重要科学发现,配以诸多历史照片和插图,按事件发生的本来顺序,再现人类文明中“科学”这一重要领域辉煌而曲折的历程,这对青少年是很有价值的。
——褚君浩(中国科学院院士)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