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7363297
本书以临床中药常见疑难热点问题为导向,以文化为引领,以本草为底色,博采历代本草之精华,融汇现代研究之新知,参以作者长期临证之心得感悟,探幽发微,诠释发明,阐明要义,正本清源。
梳理临床中药学中常见的学术问题和临床亟待回应的问题(选取100个左右),进行深入研究,析疑解惑,正本清源,揭示科学内涵,以彰显学术特色。如“细辛不过钱”,源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长期以来,成为困惑中医药学术界和临床医者难解的谜团。通过研究发现,细辛不过钱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特殊限量,并不具有普遍的临床指导意义。书中明确提出了细辛不过钱的“六要素”,对正确理解“细辛不过钱”的科学内涵和指导细辛的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草篇
一、 本草名释 / 2
二、 奠基本草的《神农本草经》 / 5
三、 陶弘景重构《神农本草经》 / 13
四、 承前启后的《证类本草》 / 16
五、 古代彩绘本草图谱《履巉岩本草》 / 20
六、 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 / 24
七、 崇尚仲景药法的《本草思辨录》 / 31
八、 古代官修本草 / 37
九、 《神农本草经》常见辑本 / 45
十、 本草避讳 / 47
药理篇
十一、 冷热须明的四气 / 52
十二、 诸味杂陈的五味 / 57
十三、 辛以润之 / 62
十四、 苦味坚阴 / 66
十五、 升降在物亦在人 / 69
十六、 无药无毒 / 72
十七、 以毒攻毒 / 76
十八、 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 79
十九、 纵横交错的功效网络 / 83
二十、 一药多能的中药功效组学 / 88
二十一、 以象推理的法象药理 / 93
二十二、 介类潜阳,虫类搜风 / 96
二十三、 药母理论 / 99
二十四、 七情配伍理论 / 102
二十五、 《中国药典》延伸“十八反”链 / 107
二十六、 《神农本草经》中的君臣佐使 / 111
二十七、 《本草害利》中的药队与药害理论 / 114
二十八、 固定配伍组合的药对 / 118
二十九、 质优效佳的道地药材 / 122
三十、 凸显专长的要药 / 126
三十一、 古老的咀碎药法 / 129
三十二、 陈久为良的中药六陈 / 132
三十三、 功力强大的药中四维 / 135
三十四、 外黑内黄的炭药 / 139
三十五、 血肉有情之品 / 142
三十六、 药食同源异流 / 145
三十七、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 150
三十八、 古代中药试验 / 156
中药篇
三十九、 中药及其相关概念 / 162
四十、 中药名称由来 / 167
四十一、 中药命名方法 / 171
四十二、 麻黄解肌第一 / 177
四十三、 麻黄先煮去沫 / 180
四十四、 桂枝去皮 / 183
四十五、 香薷为夏月麻黄 / 186
四十六、 防风为风药中润剂 / 189
四十七、 细辛不过钱 / 192
四十八、 柴胡劫肝阴 / 195
四十九、 葛根竭胃汁 / 200
五十、 畏如白虎的石膏 / 203
五十一、 同名异物的淡竹叶 / 207
五十二、 同出一物的连翘与连轺 / 210
五十三、 地黄九蒸九晒 / 214
五十四、 难以区分的赤芍与白芍 / 218
五十五、 青蒿正品黄花蒿 / 221
五十六、 号为将军的大黄 / 224
五十七、 分合纷争的独活与羌活 / 228
五十八、 肉桂引火归元 / 230
五十九、 香附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 233
六十、 名实易混的木香与青木香 / 236
六十一、 槟榔食用与药用 / 238
六十二、 三七生消熟补 / 241
六十三、 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 245
六十四、 牛膝性善下行 / 247
六十五、 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 / 250
六十六、 桔梗为舟楫之剂 / 253
六十七、 紫菀通利二便 / 255
六十八、 上党人参非党参 / 258
六十九、 功擅补血的黄芪 / 263
七十、 白术润下通便 / 265
七十一、 术分苍术与白术始末 / 267
七十二、 平补三焦的山药 / 270
七十三、 尊称国老的甘草 / 272
七十四、 神奇的冬虫夏草 / 275
七十五、 当归主咳逆上气 / 279
七十六、 何首乌的补与毒 / 282
七十七、 麻醉中药罂粟壳 / 285
索引 / 289
自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以来,得以与全国学界的同仁在线上、线下进行广泛磋商和交流,受益匪浅,感悟良多。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诸如“细辛不过钱”“柴胡劫肝阴”“一味丹参功同四物”“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之类,这些既是中药学术关切,又是临床亟须回应的问题,似乎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故而平素疏于思索,未能探究至理。每当同仁及学生问及,或扪心自问,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每有一种“似曾相识”而又“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叹。以致原本广为传诵,尽人皆知的内容,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积淀,这种困惑愈加强烈,于是萌发了编写《临床中药疑难通释》的构想。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一切学问都是从“疑”开始的。从无疑到有疑是觉悟的肇端,从有疑到无疑是进步的象征。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一个人倘若先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而告终;只有从疑问入手,才能以肯定结束。”敢于质疑,善于质人之所不疑,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也是激发求知欲望,增强研究活力,促进认知深化的重要推手,更是做学问、搞研究的必然要求。
临床中药需要质疑,也从不拒绝质疑。在质疑中解惑,在纾惑中明理,其本质就是讲文化,以文化人,以理服人。本书受《隋书·宇文恺》“录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的启发,聚焦临床中药中的疑点、难点及热点问题七十余项,分类汇聚,锤炼成章。以问题为导向,以文化为引领,以本草为底色,守正本草,融汇新知,诠释发明,正本清源。全书拟一疑一议,直奔主题。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参以己见,阐明要义。旨在传承本草基因,增强本草自信,发展中药学术。书中率先提出并系统阐释了“中药功效组学”,具有创新性。若能对同道及后学有所裨益,实乃吾之幸事。
衷心感谢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著名书法家、刻字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李胜洪先生分别为本书赐墨宝以增辉!本书参考并引用了许多学者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谢!
笔者深知,质疑析疑难,以理服人更难。非积学功深,难撮其要。苦于学海无涯,学识所限,拙作难免管窥之见乃至谬误之论,敬请读者批评赐教。
周祯祥
2024 年5 月于示羊书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