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1428082
古今针灸思想碰撞,展现穴脉身形、“术”与“道”辩证关系
针灸理论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和反映针灸学术的水平和发展,是针灸学科建设的一项极重要工作,本书就针灸理论体系的构建发展做了详细形象的阐释。上编从整体上来讲针灸理论体系的构建发展,及这一构建发展的背景、影响因素;下编将针灸中涉及的重要部分(包括气血、身形、经络、腧穴、刺灸、诊疗)一一分解开来,从不同层面讲述,从而可以从更为具体的方面去一窥针灸理论体系的构建发展。有整体有局部,有点有面,通读本书,即可对针灸的理论体系有一个形象初步的了解。同时书中也不乏作者较为新颖的学术观点,也时时闪现出一些可以启迪后学的理念认识,相信相关读者阅后自有一番体会。
第一章针灸知识与理论的框架
第一节针灸理论体系构建的早期过程与方法
第二节皇甫谧《甲乙经》学术框架的解构
第三节杨上善经络理论框架解析与相关概念诠释
第二章穴、脉、身形
第一节“阿是”本义与阿是穴由来
第二节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是穴释义
第三节溪谷与腧穴内涵探讨
第四节经脉系统的重构
第五节身形之脉与经脉内涵探讨——从具象到抽象
第六节《病源》对血脉认识及运用探讨
第三章关于“术”的理论
第一节九针理论——早期针灸学术之内核
第二节论腧穴的基本作用——近治作用
第三节“受病处”——论以临床为视角的腧穴观
一、王执中对“受病处”的学术界定
二、“受病处”的学术背景及其形成
三、“受病处”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四、小结
第四节 腧穴诊断理论初探
第五节《内经》与《难经》针刺补泻理论之区别
第六节针灸多维视角辨治理论探讨
第四章理论中的“术”
第一节论《脉书》“相脉之道”的诊断价值
第二节血络诊法及意义
第三节《内经》针刺补泻两种候气进出针方法探讨
第四节试论针灸首次效应胡
第五节《病源》之小儿灸法
第五章观念与思想
第一节经典的注释立场与语句特色——“志注”中“血气之生始出入”探讨一、血气之“生始”
第二节从《灵枢·行针第六十七》谈观念之气与现象之气
第三节《内经》针刺“治神”辨析朱玲、杨峰
第四节校以古书——宋代中医学解剖图的特点张树剑
第五节子午流注针法理论思想探析
第六章交融与转型
第一节西医东传后的日本针灸学近代转型李素云
第二节民国时期《针灸杂志》中“以西释中”现象探析
第三节民国时期针灸学讲义“重术”特点与原因探讨
第四节民国时期针灸医籍分类及内容特点
第七章现代气象
第一节朱琏“新针灸学”与针灸科学之初曦
第二节朱琏对针灸理法的认识李素云
第三节巴甫洛夫学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针灸科学化
第四节针灸学史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邱茂良针灸诊疗发展理念与实践探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