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93210
★从头到尾重点介绍人工智能风险
★包含易于理解的定义、概述、清单和行动项目
★包含样本规程和特定法域法律要求的示例
★就如何启动专门针对人工智能法律的新合规计划提供指导
《人工智能法律实务指南》是一本实用的人工智能法律工具书。本书以简明、清晰的语言阐述了针对人工智能的风险规避、数据合规和知识产权问题。在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靡全球的今天,本书为跨国公司制定人工智能合规政策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同时能帮助任何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读者快速地、全面地了解相关法律问题。
本书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以跨国公司为视角、用简明务实的语言分析人工智能合规问题的法律指南。本书附有要点清单和任务清单,其中列出各项关键合规要求以及如何高效满足这些要求的实务建议。您也能从本书中了解到跨国公司在实务中最常面对法域的特定情况。所选法域是为了说明具体问题,无法全面覆盖全世界190多个主权国家的具体情况。通过本书的指导,您将能更轻松地针对特定国家和情境深入研究相关细节。
导言001
关键术语001
行业概述001
监管格局001
识别人工智能001
法域009
被监管者013
执法机构013
第一章 人工智能法
1.1 针对人工智能的专项法律
1.2 产品安全法、侵权法和刑法
1.3 财产权法
1.4 商业秘密、保密性和安全性
1.5 反歧视
1.6 隐私与诽谤
1.7 公开权
1.8 GDPR和其他数据处理法规
1.9 数据驻留和保留
1.10 合同和行业标准
第二章 启动合规计划
2.1 掌握主动权
2.2 管理
2.3 分配责任
2.4 与内部利害相关部门及外部顾问开展有效合作
2.5 留意合规工具与自动化产品
2.6 准备任务清单
2.7 全面了解人工智能及相关法律问题
2.8 设置优先级
2.9 明确关键法律要求
2.10 执行
第三章 起草文件
3.1 为什么创建文件?
3.2 受众是谁?
3.3 区分文件类型
3.4 法律建议、风险与合规
3.5 通知
3.6 警告
3.7 同意
3.8 处理活动记录、数据图及流程图
3.9 协议
3.10 规程
第四章 评估影响和降低风险
4.1 定义影响、伤害与风险
4.2 量化和定性风险与伤害
4.3 评估的必要性
4.4 伤害风险与问责
4.5 保险
4.6 特定制裁风险与应对方案
4.7 注意保护客户特权与保密性
4.8 特定所需的影响与风险评估
4.9 人工智能风险知识库:从A到Z
4.10 不开发、不提供或不应用人工智能的风险
第五章 协议
5.1 协议、条款与附录的组织架构
5.2 卖方主要义务
5.3 买方主要义务
5.4 各方次要义务
5.5 所有权归属
5.6 机密信息及安保方案
5.7 违约责任
5.8 违约责任界定及限制
5.9 准据法选择和争议解决
5.10 不可抗力
第六章 规程
6.1 样本规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合理使用
6.2 样本规程:人工智能生成代码和开源代码的使用准则
6.3 样本规程:人工智能的数据获取与使用
第七章 维护和审核合规活动
7.1 定期义务及变更管理
7.2 终止文件及相关流程
7.3 接管或审核现有合规计划
7.4 开发审核机制
7.5 检验人工智能的性能、质量与安全性
7.6 合规工具与自动化项目
7.7 并购中的尽职调查
7.8 对供应商的尽职调查
7.9 持续的员工培训
7.10 监控新发展
要点清单
相关资料
这确是一本值得向实务界人士推荐的优秀作品,因为作者有足够的诚意、学识、经验和同理心,通透地把握了这类读者的知识需求,并明确以满足这种需求作为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执业律师、企业法务、创业者、经理人,还是相关政务机关的干部,凡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感兴趣的,应该都会在阅读本书时有很强获得感。
——北京大学法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戴昕
人工智能在数字和法律领域掀起了一场风暴。狄乐达凭借其在数字革命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在《人工智能法律实务指南》中为法律专业人士及其客户提供了探索人工智能这一新进且极具戏剧性的领域的系统清单。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 Peter S.Menell
狄教授通过这本出色而又非常及时的指南,证实了他的独特才能,即预测数字化给律师、公司、地方和联邦各级机构以及法律学者和学生带来的主要法律挑战。本书清晰、有条理、深入,适合任何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
——意大利博科尼大学 Oreste Pollicino
原著序
在我最早的童年记忆中,我曾在家里父亲的书桌下玩过绿色、红色、白色和蓝色的长方形卡片。这些卡片上排列着间隔各异的椭圆形小孔。后来,父亲解释说,这些卡片上的孔洞代表着对一台大型计算机的指令。这些指令以1和0、通电和断电的形式存在,那台计算机只能处理这样的信号。20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在恩斯特·徕兹(Ernst Leitz)有限责任公司编写早期计算机程序,用于优化徕兹生产的显微镜光学透镜和反射镜的形状。徕兹是一个家族企业,因生产徕卡相机(Leica,Leitz camera)而闻名。在工作之余,父亲给我读过很多科幻小说,比如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我,机器人》,以及罗伯特·容克(Robert Jungk)关于核弹等危险新兴技术的书籍,例如《未来已经开始》。父亲还送给我一台早期的惠普手持计算器,后来他又送我一台康懋达的家用电脑,并教给我基本的编程知识。
我成长的国家(德国)孕育了许多技术革新,但同时也对新技术的负面影响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在我出生前后,我的家乡德国黑森州为了保护公民权利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数据保护法。这部法律后来成为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的前身。1990年,黑森州卡塞尔镇的一家上诉法院发布了一项初步禁令,在德国联邦议会颁布相关法律之前禁止基因技术的开发。出于对电磁污染的类似担忧,德国各地法院自1993年起纷纷发布了针对移动通信基站的初步禁令。对于这些议题,我于1996年在博士论文《以法律视角看待有潜在危险的新技术》中进行了相关研究。
我自1994年起在柏林自由大学教书,于1999年以博士后论文《互联网通信自由》获得法学教授终身教职。后来,我搬到了美国旧金山,在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从事科技法律工作,并开始在旧金山大学法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教授计算机法,涉及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众多信息技术课题。
在我的法律实践中,我一直为众多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我的客户从初创公司到科技巨头不等,咨询内容涉及新技术的开发、商业化和使用,并且往往是在特定的法律、法规或法院判决提供明确的合规要求之前就已展开。自2000年起,我开始为客户制订隐私影响评估表、外部代码使用指南和风险审查流程,比GDPR法定要求企业记录数据保护影响评估还要早好几年。多年来,人工智能相关的问题时常浮现,然而直到最近,对于大多数客户而言,人工智能的实际影响似乎还是遥不可及。
OpenAI于2022年年底推出ChatGPT,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吸引了全球1亿用户。随后,人工智能引起了几乎所有人的关注,迅速登上媒体头条,并成为政界与商界讨论的焦点。公共组织和私营企业纷纷开始咨询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机遇、风险和法律合规要求。
我希望这本《人工智能法律实务指南》能为执业律师、合规专员、工程师、数据隐私专员和其他企业代表提供实用的指导。我在2010年编写《数据隐私法实务指南》时也采用了类似的写作原则,该指南目前已推出第五版,被翻译成了十几种语言。虽然我在《数据隐私法实务指南》中提到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数据隐私话题,但是人工智能引发了更多紧迫的法律合规问题,我将在本书中逐一探讨。正如探索自然界新领域的探险家会从户外指南中获益一样,我希望这本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指南能帮助读者解决与科技、法律和国际企业合规相关的复杂问题。
许多学者、客户、同事、学生、朋友和家人为本指南做出了宝贵贡献。我特别感谢加州大学旧金山法学院实践教授Jessica Vapnek,突破能源基金和卡内基科学研究所高级科学家Ken Caldeira,OpenAI副总法律顾问Ashley Pantuliano,TikTok全球法律顾问Dan Ralls;Xperi隐私法律顾问Carla J. “CJ” Utter,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Pamela Church、Helena Engfeldt和Irina Shestakova,美国律师协会网络安全法律工作组特别顾问及科技法分会前任主席Ruth Hill Bro,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法律助理Frances Say,Anne Determann,汽车工程师Martin Determann,物理学家Hans Determann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2024级法学硕士学生Garima Kedia,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2024级法律博士学生Yanshu Zhang。任何错漏均由我个人负责。本书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与其他任何人以及我所任职的大学和律师事务所无关。
祝探险愉快!
狄乐达
2024年1月
译者序
我们在本科阶段都主修计算机科学专业,后来在哈佛法学院攻读法律博士(Juris Doctor)学位,因而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议题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与本书结缘,起因是小力于2023年秋季在伯克利法学院交流时选修了本书作者狄乐达先生的课程。彼时本书的英文原版刚刚定稿,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以跨国公司为视角、用简明务实的语言分析人工智能合规问题的法律指南。让本书与中国的读者见面,是狄乐达先生和我们的共同心愿。
翻译本书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享受。感谢狄乐达先生耐心答复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我们力求在尊重作者原意与保证译作可读性之间寻求平衡。在狄乐达先生的准许下,我们在必要时对本书的语言进行了适度调整,使其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为了保证译作间的连贯性,本书借鉴了狄乐达先生此前发表著作《数据隐私法实务指南:以跨国公司合规为视角(第五版)》的中文译本。在此,我们由衷感谢《数据隐私法实务指南:以跨国公司合规为视角(第五版)》的译者何广越和沈伟伟老师。同时,我们也要感谢沈伟伟老师和法律出版社的赵明霞老师对本书付梓的全力支持。
此外,小力要特别感谢父母对本书翻译工作的大力支持。本书译于小力攻读法律博士期间的最后一个学期,面对烦琐的毕业事宜,是小力父母的鼓励让本书得以及时与读者见面。心云要特别感谢小力的信任和鼓励,以及对大部分翻译重任的承担。
祝阅读愉快!
金小力 陈心云
2024年3月31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