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80723
- 【大运河的故事,从未如此生动!】帝都绘工作室新作!运用信息可视化理念,图解3200千米水道,轻松“看懂”千年文明流转!
- 【了不起的世界文化遗产,读懂大运河才算读懂中国!】跨越2500年,奔流3200千米,既是国家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生活的延续,读懂大运河才算读懂中国!
- 【每一页都信息爆炸,脑洞全开解锁大运河的N种功能】35个专题,当大运河遇上信息可视化,从古老桥梁到现代风貌,从繁华漕运到市井烟火,解锁大运河的N种功能,纸上体验大运河的壮丽与细腻。
- 【互动性满分!更适合当代人的阅读体验】不仅通过图解满足大家的知识需求,还精心设计了互动小游戏,身临其境感受运河沿线丰富的生活场景和人文风韵。既能看到我们博大的中国,也能看到你日常的生活!
- 【超值赠品大放送!随书附赠2米长《大运河百景图》】帝都绘团队匠心独运,创作“大运河版《清明上河图》”,从北京到杭州,无论是繁忙的漕运码头,还是宁静的水乡风光,图中标注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是你了解大运河的精华指南。
中国多数河流走向是自东向西的,而大运河从北向南纵贯而下,连同其支流长度达到3000多千米,堪称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河,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包括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在内的世界十大著名运河加起来,总长度也远不及中国大运河。
这是一本以边阅读、边发现、边理解、边体验的形式,讲述中国大运河的科普书。这本书以“探索大运河”为思路,结合多元信息,建构大运河的知识图解。内文每一页的标题就是该页信息的提炼,读者通过阅读便能快速理解和检索全书内容,进而整体地了解大运河,获得关于大运河是什么、如何开凿、如何使用、如何保护等相关知识,发现大运河沿线丰富的生活场景与人文风韵。
此外,本书还原创了一幅大运河流域全景手绘长图,呈现了丰富信息,读者可以形象地理解大运河与沿途城市、历史文化的关系,了解大运河如何在地理上和文化上连接了南方,接通了海上丝绸之路,理解它对于中国古代经济与文化交流无可估量的贡献——传承与发展,我们如今要做的大运河保护与发展意义不言而喻。
一河通南北
看,这就是中国大运河! 02
它很古老,足足修建了两千多年 04它很长,在世界运河中排第一! 06
它北起北京 09
流经天津,穿越海河 11
向南途经沧州 12
在临清分支 13
擦过山东丘陵,至济宁 14
巧过黄淮,入淮安 15
下扬州,跨长江 17
转江南,绕苏州 19
直抵钱塘江畔的杭州 21
隋唐时期,它还西接开封和洛阳 23
大运河所到之处,生长出无数城镇 24
它是中国古代真正的交通大动脉 26
也和其他伟大工程一样,成为了舆论焦点…… 29
看过这么多大运河的地图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连起来看! 30
一河兴土木
修筑大运河,凝聚了无数人的劳动和智慧 36
解决了很多工程难题,比如:怎么顺利行船? 38
怎么获得水源? 40
怎么翻越制高点? 42
怎么穿越黄河? 44
怎么确保运河两岸的畅通? 46
有了这些保障,来往船只才能在运河上穿梭 48
修运河不容易,想知道水利工程背后有什么故事? 50
一河运万物
最初,大运河为战争而生 56
之后逐渐成为运输漕粮的要道 58
时间久了,大运河上运的物品越来越多 60
一套高效的商贸运输系统逐渐形成 62
除了运货,大运河还运送了数不清的旅客 64
作为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 66
传播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精神信仰…… 68
大运河上的旅客来来往往,想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吗? 70
一河亘古今
在古代,大运河曾被无数人守护 76
近代以来,它经历了剧烈的变迁 78
幸好,人们重新认识到了它的价值 80
这条世界级的宝藏路线,等待你去探索! 82
大运河上有众多的隐藏宝藏,你知道它们在哪里吗? 84
参考资料 89
创作这本书时,我们在想什么
经过一年半的创作,《大运河》终于和你见面了!这是帝都绘工作室继《长城绘》和《中轴线》之后,创作的第三本关于中国线性文化遗产的图解书。
相较于长城和北京中轴线,大运河的知名度似乎要低一点,在很多人的眼里,大运河“不过是一条挖的时间足够久、长度足够长的河”。的确,在这本书的创作初期,我们对它的认识也不过如此。相较于早已成为中国国家符号的长城以及2024年7月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尽管大运河流经了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地区,滋养了超过一亿的人口,还于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获得的关注一直不如前两者多。不得不说,大运河太低调了,以至于我们一开始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用一整本书的篇幅去呈现它。
于是我们尝试回到原点,回到大运河最本质的属性——一条交通线路。当我们从这个视角去重新理解大运河时,终于可以慢慢看清楚它的样子了。
如果有人提问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交通工程是什么,或许你一时间想不出对应的答案,但如果把大运河作为这道题目的选项之一,相信没有人会不选择它。自公元前486年开凿,这条纵贯中华大地南北的宏大交通工程历经了从春秋战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诸多历史时期,总修建里程约3200千米,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大运河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悠久辉煌的中华文明,并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超级交通工程往往会对国家地理结构和经济结构起到重要的重塑作用,就像西伯利亚铁路之于俄国(从沙皇俄国到其后的苏联、俄罗斯)一样,大运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向连通,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并通过浙东运河、广通渠等分支运河及一系列的港口和陆地道路形成一个网络与其他几条大河和陆地干道共同在中国东部形成了一个类似“彐”形(或者“手掌”状)的交通系统,巧妙地将华北、华东、华中的6省、2直辖市乃至更加广阔的地区连成一体。在千年的尺度上,大运河作为沟通中国南北方七大地理单元的枢纽干线及经济主轴,其战略和经济价值一直延续至今。
对于一条交通线路来说,最引人瞩目的焦点往往不是线路本身,而是它所串接的一座座城市——北京、天津、沧州、德州、济宁、淮安、扬州、镇江、苏州、杭州、宁波、开封……这些城市各具特点,像一颗颗明珠,被大运河串成了一条“闪亮的项链”。除了这些城市,还有更多的城镇因运河通而兴盛,因运河废而衰落。在这些地方,你都能找到运河留下的印迹,即使它并不显眼,甚至十分隐蔽。
虽然被城市抢走了不少风头,但交通线路也有属于自己的华彩段落。大运河是世界航运工程史上的奇观,自然有属于自己的工程杰作。因为大运河流经区域的地形、气候和自然条件不同,在各地面对的工程挑战也不同:北方地区干旱缺水、地形起伏大,运河需要集结山泉河湖来补充水源,并巧妙利用高差,通过建造弯道和各类水利设施实现河水的自主流动,保证运河的通航;南方地区河网纵横,运河建设则需要尽可能广泛地借道河流、湖泊来实现水道连通。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免不了与其他自然河流交汇,堪称挑战的便是要设法穿越富含泥沙、频繁泛滥、时常改道的黄河。
面对种种工程难题,充满智慧的古代工程师们采用了各种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将大运河变成了历代水利工程技术成果的“展览现场”,大运河上许多水工设施在当时都是领先世界的,也令现代人赞叹不已。例如北宋时期建造的船闸,它的布局和运用方式已经与近代船闸相差不大,比欧洲船闸早了约400年。明清时期建设的清口枢纽,是集引水、调节、防洪、监测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堪称人类水利技术的杰出范例。仰赖于这些先进的水利设施,大运河得以翻山越岭,穿江过河,流淌千年。只不过,大运河上的这些工程设施体量都太大了,大到以个人视角根本无法看到工程的全貌,反而降低了人们对这一伟大工程的感知。
工程上的成就并不是运河价值的全部,对于任何交通工程而言,线路只是舞台,使用者才是真正的主角。无论是横贯欧洲的东方快车、横穿美国的66号公路还是行驶在日本海滨的江之岛电铁线,每条“出圈”的交通线路上,都承载着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传奇故事。
大运河也是一样,修建它的最初目的是满足中央王朝调集军队以及运输粮草的需要。但除了这些官方用途,大运河还是无数普通人生活的舞台:江浙一带的刺绣匠人们织造的丝织品通过运河售卖;临清砖窑烧制的砖块沿运河运往京城;万千学子每年乘船北上进京赶考。因为借助运河生活和劳作的人太多了,难免会遇到熟悉的身影:李白、苏轼、刘禹锡等人在出游和任职时都曾假道大运河;“旅行专业户”徐霞客更是大运河的“常旅会员”;没有大运河,隋炀帝说不定就不会遇刺……有了这些形形色色依托于运河的人与物,大运河不再是冰冷的工程,而成为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与回忆的文化遗产。
大运河是流动的,这种“流动”不仅是旅人和物品的运转,更是各地的多元文化在其间的交融。我们现在依然能见到许多与大运河密切相关的文化交流印记:济宁和杭州同名为“竹竿巷”的街道,因徽进京班而在运河沿线派生出的新剧种,还有运河沿线遍布的寺庙和教堂……大运河在地理上和文化上连接了南北方,接通了内陆河道与海上丝绸之路,它对中国古代经济与文化交流的贡献难以估量。
在百姓眼中,大运河是承载生活的舞台,而在宏观视角,大运河的价值便上升到战略层面了。如何让如此浩大的工程顺利实施、运行,是一道十分考验统治者执政能力的难题。施工人员的组织和调动、漕粮物资的调配和运输、河道淤塞的整治与改造,催生出许多维护和管理运河的制度、机构和岗位,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到了现代,随着航运功能的弱化,如何诠释大运河的文化价值,让这项伟大的交通工程升华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便成为当下的新议题。2005年,大运河的整体保护观念被提出,9年后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有了大型交通工程的身影。
大运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一直在流动、生长。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国家基础设施工程,大运河相比于其他文化遗产似乎更具有亲和力,因为它不只代表沉寂的过去,还持续陪伴着沿线市民的现代生活。我们相信,对于一条交通线路而言,使用是最好的保护。或许我们会更珍视那些在博物馆和旅游景区里的文化遗产,而忽视那些就在我们身边、每天还被使用着的文化遗产。但仍有使用价值不正说明文化遗产的状态良好吗?“活古董”与“死文物”,哪个更打动你?
由一条交通线路引发如此多的思考,这大大出乎了我们的预料。我们将这些思考采用信息可视化理念绘制成了图解,希望你在阅读时能够从更多样的角度看到大运河的价值。
不过我们并不满足于只采用传统的图解方式来画大运河,毕竟对于一条交通线路而言,使用者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角,因此我们在策划阶段便提出了一个比较大胆的设想——将书分解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与工作室以往出品的图解书类似,我们管它叫“大运河完全指南”,指南中每页的标题起到了提纲和目录的作用,方便你快速检索每一页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则是一张由真实地图经过变形处理而成的“大运河百景图”,它不仅是一张漂亮的画,还是一个游戏棋盘,里面隐藏着许许多多在大运河上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你在阅读“大运河完全指南”的同时可以慢慢去解锁故事的内容。两个部分的知识含量都很高,但彼此并不重叠,只有全部看完、玩完之后才能感受到更真、更鲜活的大运河!
最后,感谢大运河文化遗产专家陈怡对本书的鼎力支持,她对于大运河的独特理解为我们展现出了一条全新的大运河:感谢中国国家地理·图书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将我们对本书的特别策划完美地付诸实施,并以极高的质量呈现在你的眼前!
不多说了,赶快开始你的大运河之旅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