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559330
两册800多页·200余幅插图·鸿篇巨制·彩印精装·珍藏佳品
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贺礼
规模宏大,绘制精美,设色雅丽,艺术珍品
与著名的《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东方美学韵味·古典插图巅峰
国家博物馆珍藏的
清光绪版《聊斋图说》
堪称绝代双骄,国宝级藏品
名作 名译 名画
终成一套绝美、惊艳的聊斋
《聊斋图说》创作于晚清,据考证,由“红顶商人”徐润组织当时一些名家高手,根据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绘制,作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贺礼,呈送宫廷。据说慈禧太后对此书格外喜爱。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聊斋图说》被沙俄军队掠走。直至1958年4月19日,原苏联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将其移交归还中国。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聊斋图说》全套共48册,现存46册(前两册遗失),绘《聊斋志异》故事篇目418则,绘图725幅,每篇故事绘图页多少不等,少则1页,多至5页。半开绘图,半开文字,文字上半部分是编绘者题诗,下半部分写《聊斋志异》故事内容,可谓图文并茂,绘制精美,设色雅丽,堪称艺术珍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教授说:“《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言文致力于文学写作的最高峰。我总给学生和孩子说,学习文言不可能拒绝阅读《聊斋志异》。”
精选一百则故事,选用名家译文,配以二百余幅《聊斋图说》作品,历经三年的打磨,终于编辑成这套精美的《传世彩绘聊斋志异》。
内文收录200多张彩图,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除故事文字外,还设计有多个栏目:读名著学成语、说聊斋、锦言佳句、名家评点等。从多方面帮助读者了解故事和拓展阅读视野。
关于《聊斋志异》 ……………
怪诞诡奇 雅致妍丽 ……………
聊斋全图 ………………………
聊斋图说 ………………………
画壁 …………………………
偷桃 …………………………
劳山道士 ……………………
娇娜 …………………………
叶生 …………………………
成仙 …………………………
灵官 …………………………
王成 …………………………
画皮 …………………………
贾儿 …………………………
陆判 …………………………
婴宁 …………………………
聂小倩 ………………………
水莽草 ………………………
凤阳士人 ……………………
侠女 ………………………
莲香 ………………………
阿宝 ………………………
张诚 ………………………
口技 ………………………
红玉 ………………………
鲁公女 ……………………
道士 ………………………
阎罗 ………………………
连琐 ………………………
夜叉国 ……………………
连城 ………………………
商三官 ……………………
小二 ………………………
庚娘 ………………………
宫梦弼 ……………………
番僧 ………………………
雷曹 ………………………
翩翩 ………………………
青梅 ………………………
罗刹海市 …………………
田七郎 ……………………
公孙九娘 …………………
促织 ………………………
续黄粱 ……………………
小猎犬 ……………………
辛十四娘 …………………
武技 ………………………
鸦头 ………………………
木雕美人 …………………
封三娘 ……………………
狐梦 ………………………
花姑子 ……………………
武孝廉 ……………………
西湖主 ……………………
伍秋月 ……………………
绿衣女 ……………………
荷花三娘子 ………………
骂鸭 ………………………
马介甫 ……………………
云翠仙 ……………………
小谢 ………………………
细侯 ………………………
考弊司 ……………………
鸽异 ………………………
江城 ………………………
青娥 ………………………
仙人岛 ……………………
胡四娘 ……………………
宦娘 ………………………
阿绣 ………………………
小翠 ………………………
金和尚 ……………………
局诈 ………………………
梦狼 ………………………
夜明 ………………………
鸿 …………………………
嫦娥 ………………………
禇生 ………………………
司文郎 ……………………
吕无病 ……………………
崔猛 ………………………
诗谳 ………………………
陈锡九 ……………………
于去恶 ……………………
凤仙 ………………………
小梅 ………………………
于中丞 ……………………
红毛毡 ……………………
张鸿渐 ……………………
牛飞 ………………………
王子安 ……………………
折狱 ………………………
三生 ………………………
席方平 ……………………
素秋 ………………………
贾奉雉 ……………………
胭脂 ………………………
阿纤 ………………………
瑞云 ………………………
仇大娘 ……………………
珊瑚 ………………………
葛巾 ………………………
黄英 ………………………
书痴 ………………………
晚霞 ………………………
白秋练 ……………………
陈云栖 ……………………
织成 ………………………
竹青 ………………………
石清虚 ……………………
苗生 ………………………
毛大福 ……………………
王桂庵 ……………………
粉蝶 ………………………
我读书很慢,遇到好书好文章,总是细细咀嚼品味,生怕一下读完。所以遇到一部长篇,比如说二十万字的书,学习所需的时日,说起来别人总会非常奇怪。我对于那些一个晚上能看完几十万字小说的人,也是叹为神速的。
《聊斋志异》这部小说,我不是一口气读完,断断续续读了若干年。那时,我在冀中平原做农村工作,农村书籍很缺,加上日本帝国主义的烧掠,成本成套的书是不容易见到的。不知为了什么,我总有不少机会能在老乡家的桌面上、窗台上,看到一两
本《聊斋》,当然很不完整,也只是限于石印本。
即使是石印本的《聊斋》吧,在农村能经常遇到,这也并不简单。农村很少藏书之家,能买得起一部《聊斋》,这也并非容易的事。这总是因为老一辈人在外做些事情,或者在村里经营一种商业,才有可能储存这样一部书。
石印本一般是八本十六卷。这家存有前几本,过些日子,我又在别的村庄读到后几本,也许遇到的又是前几本,当然也不肯放过,就再读一遍。这样,综错回环,经过若干年月,我读完了《聊斋》,其中若干篇,读了当然不止一次。
最初,我是喜欢比较长的那些篇,比如《阿绣》《小翠》《胭脂》《白秋练》《陈云栖》等。因为这些篇故事较长,情意缠绵,适合青年人的口味。
书必通俗方传远。像《聊斋》这部书,以“文言”描写人事景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读者面,但是,自从它出世以来,流传竟这样广,甚至偏僻乡村也不断有它的踪迹。这就证明:文学作品通俗不通俗,并不仅仅限于文字,即形式,而主要是看
内容,即它所表现的,是否与广大人民心心相印,情感相通,而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聊斋志异》,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书。它的内容和它的表现形式,在创作中,已经铸为一体。因此,即使经过怎样好的“白话翻译”,也必然不能与原作比拟。改编为剧曲,效果也是如此。可以说,“文言”这一形式,并没有限制或损害《聊斋》的艺术价值,而它的艺术成就,恰好是善于运用这种古老的文字形式。 过去有人谈过:《聊斋》 作者,学什么像什么,学 《史记》 像 《史记》,学《战国策》像《战国策》,学《檀弓》像《檀弓》。这些话,是贬低了《聊斋》作者。他并不是模拟古人古书,他是在进行创作。他在适当的地方,即故事情节不得不然的场所,吸取古人修词方法的精华,使叙事行文,或人物对话,呈现光彩夺目的姿态或惊心动魄的力量。这是水到渠成,大势所趋,是艺术的胜利突破,是蒲松龄的创造性成果。
行文和对话的漂亮修辞,在《聊斋》一书中是屡见不鲜的。可以说,非同凡响的修辞,是《聊斋》成功的重大因素之一。
接受前人的遗产,蒲松龄的努力是广泛深远的。作为《聊斋》一书的创作借鉴来说,他主要取法于唐人和唐人以前的小说。宋元明以来,对他来说,是不足挂齿的。他的文字生动跳跃,传情状物能力之强,无以复加的简洁精炼,形成了《聊斋》一书的精
神主体。
在哲学意义上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又起很大的反作用,即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这一般非只就一部作品完成了它的创作形态以后而说的,是指创作的全部过程。
一种内容可以有各种形式,有成功或失败的形式。决定艺术作品成功与失败的,是作家对这一内容的思想、体验、选择和取舍,即艺术的全部手段。
汉代是一历史内容。它有《史记》和《汉书》两种不同的形式,各有千秋,另外还有许多不能完整流传下来的汉书,不能流传,自然是一种失败。
同样,《聊斋》所写,很多内容,是古已有之的。神怪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汗牛充栋的。但是蒲松龄在这一领域,几乎是一人称霸。
什么原因?我在陆续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不能不想到这个问题。
鬼神志怪书,晋及六朝已盛行。真正成为文学创作,则是唐开元天宝以后的事。著名的作家有沈亚之、陈鸿、白行简、元稹、李公佐等。这些作家的作品,都明显地影响了《聊斋》。
唐人小说,包括大作家韩愈和柳宗元的作品在内,在创作上形成一个新的起点,继往开来,为中国短篇小说开拓出一种全新的境界。
唐人小说的特点:
一、很多作品,写的是真人真事,为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平凡人物作传。在这些传记性的作品里,都有鲜明的典型环境和人物性格,表明深湛的哲学道理,生活的不可抗拒的规律。它不再侈谈神怪,也不空谈因果。
二、他们不再把“小说”当作奇怪见闻、游戏文章,轻率地处理。而是郑重其事,严肃周密地去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都含有人生和社会的重大命题。他们的故事生动曲折,主题鲜明突出,人物活泼可爱。他们从简单重复的神奇怪异的小圈子里走出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这一时代的小说,现实主义的内含,特别突出显著。
三、唐代小说作者,也都是诗人,他们非常重视语言的艺术效果。在他们的散文作品里,叙事对话,简洁漂亮,哲理与形象交织,光彩照人。
这些特点,在宋元的同类作品中,逐渐减弱。一些作者,在小说中,有意卖弄才情,塞进大量无聊诗词,破坏小说的组织,使小说充满酸气。到了明末,好的传统可以说是消磨殆尽了。
《聊斋》一书,追溯唐人的现实主义源头。它把一束束春雨后的鲜花,抛向读者。
《聊斋志异》的现实主义成就,必然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据有关材料,蒲松龄的主要生活历程为:
一、明崇祯十三年,生于山东淄川县满井庄。
二、少有文才,但屡困场屋。
三、曾短期到江南宝应县任幕宾。
四、长期馆于同邑名人家。
蒲松龄在宝应县,只有一年多时间,他活了七十六岁,可以说,他整个一生是在故乡度过的。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人物众多,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最大最深的源泉,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无尽宝藏,是国家经济政治最大的体现场所。所谓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语言,对创作《聊斋》来说,都是宏伟的基础。蒲松龄这个生活根据地,可以说是长期
而牢固的了。古今中外,凡是伟大的作家,没有不从农村大地吸取乳汁的。
在名人家坐馆,教授几个生徒,是很轻松的工作。他有充分的时间,从事采访、思考、观察和写作。鲁迅说:有闲不一定能创作,但要创作,则必须有一定的余闲。过于穷困,则要忙于衣食;过于富贵,则容易流于安逸。蒲松龄过的是清寒士子的生活, 他兼理家务,可得温饱,因此,他可以专心著书。到江淮旅行一次,对他创作也是有利的。往返途程,增加不少实际见闻,体验了各处风土人情,交了不少新的朋友,并收集到很多奇闻异事,作为他以后创作的素材。我们在《聊斋》中,常常见到一些江淮情景,就是此行的收获。
《聊斋》的题材,故乡的材料,占很大比重,包括历史传闻和亲身经历。他也从古代记事中取材,但为数不多。
蒲松龄在文学修养方面,取精用宏。中国的志异小说,有《太平广记》等专集,供他欣赏参考。但绝不限于此,他对于经史子集中的记事,无不精心研讨,推陈出新,汇百流为大海。
在技巧准备方面,他作了多方面的努力。据现有的材料,他曾写了文集十三卷;诗集五卷,又有续录;词集不分卷;杂著五册;戏三出;通俗俚曲十四种。
这些著作的总字数,大大超过了《聊斋》的字数,但总观一过,虽然都有独具风格的才情和内容,其成就皆不及《聊斋》。文绝一体,天才孤诣;参天者多独木,称岳者无双峰。蒲松龄倾其才力于一书,所遗留人间的,已号洋洋,我们还能向他多求吗?这
些著作,对蒲松龄创作小说,都可以说是准备。
《聊斋》很多篇写了狐鬼,现实主义力量,使这些怪异,成了美人的面纱,铜像的遮布,伟大戏剧的前幕,无损于艺术的本身。蒲松龄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是很动乱和黑暗的,时代迫使作家采取了这种写法。作家在创作上,实际突破了时代和环境的樊篱。
有很多作品,具备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无情地对社会作了揭露和批判。他写的狐鬼,多数是可爱可亲近的。他把一些动物,比如狐、獐、猫、鼠;飞禽如鸽、鹌鹑、秦吉了;水族如鱼、蛙;虫类如蟋蟀、蝇、蝶,都赋予人的性格,而带有它们本身的生活特征。他对于植物,如菊、牡丹、耐冬的描述,尤其动人。他对于各种植物的生态,有很细致的研究。大如时代社会,天灾人祸;小如花鸟虫鱼,蒲松龄都经过深刻的观察体验,然后纳入他的故事,创作出别开生面、富有生机、饶有风趣的艺术品。在这部小
说里,蒲松龄刻划了众多的聪明、善良、可爱的妇女形象,这是另一境界的大观园。
这是一部奇书,我是百看不厌的。而蒋瑞藻作《小说考证》,斥之为千篇一律,不愿再读。他所指盖为所写男女间的爱情以及女子之可喜可爱处。如此两端,在人世间实大同小异,有关小说,虽千奇百态,究竟仍归千篇一律,况《聊斋》所写,远不止此。
蒋氏作考证,用力甚勤,而于文学创作,识见如此之偏窄,不知何故。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喜爱那些更短的篇,例如《镜听》。同时,我也喜爱“异史氏曰”这种文字,我以为是直接承继了司马迁的真传。
蒲松龄也是发愤著书,终其生,他也没得见到他自己的辛勤
著作印刷出版。
粗略地谈过这部名著,我们从作品和作家那里,能获得哪些有益的经验教训呢?
作家 孙犁
教我懂文言,并略知文言的趣味者,实在是这《聊斋》,并非什么经书或是《古文析义》之流。本来《聊斋志异》是中国旧说部中之佳作,与《阅微草堂笔记》并驾齐驱,代表古小说的两派,正如《阅微草堂》是近代化的志怪书,《聊斋》继承唐代的传奇文,集其大成,二百多年来他们在文坛上占着势力,那并非偶然的。蒲松龄多替狐鬼讲恋爱,并非他懂得狐鬼的情状,实乃是礼教不准他写人的恋爱之故也。因此在这一点上很有价值,外国重视《聊斋》,与重视《西厢》相同,取其能言情,非取其言狐鬼也。
——周作人
《聊斋》是封建主义的一种温情主义。作者蒲松龄反对强迫婚姻、反对贪官污吏,但是不反对一夫多妻(妾),赞美女人小脚。主张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不能明讲,乃借鬼狐说教。作者写恋爱又都是很艺术的,鬼狐都会作诗……蒲松龄很注意调查研究。他泡一大壶茶,坐在集市上人群中间,请人们给他讲自己知道的流行的鬼、狐故事,然后去加工……不然,他哪能写出四百几十个鬼狐精来呢?《聊斋》其实是一部社会小说。鲁迅把它归入了“怪异小说”,是他在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说法,是搞错了。
——毛泽东
《聊斋》好在笔法,用词极简,达意,出入风雅,记俚俗荒诞事,却很可观。此后赞美别人文学精深,称之聊斋笔法。
——木心
平生喜读《史》《汉》,消闷则惟《聊斋》。每饭后、酒后、梦后,雨天、晴天、花天,或好友谈后,或远游初归,辄随手又笔数行,皆独具会心,不作公家言。
——清代学者冯镇峦
几十年前我没开始写作的时候,就知道蒲松龄,童年时期读得最早的也是蒲松龄的小说。我大哥考上大学后,留给我很多书。其中一册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蒲松龄的小说《席方平》。尽管我当时读这种文言小说很吃力,但反复地看,意思也大概明白。这篇小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莫言
江西有个名叫孟龙潭的人,和一个姓朱的举人◎客居在城里。他们偶然走进一座寺庙,寺庙的殿宇禅房◎都不太宽敞,只有一个老和尚寄居在里面。老和尚看见客人进来,便整整衣服,恭恭敬敬地出来迎接,领着他们在庙里游览。
佛殿里塑着志公◎的泥像。两边的墙壁上画着精美的壁画,画面上的人物栩栩如生。东壁上画着散花天女◎,上面有个披着头发的少女,捻着花儿微笑着,樱桃小口像要说话的样子,眼光也像水波似的流盼着。朱举人目不转睛地看了很长时间,不觉神魂颠倒,恍恍惚惚。身子忽然轻飘飘地飞了起来,像是腾云驾雾,已经飞到墙壁上去了。只见殿阁重重,不再是人间的气象。有一个老和尚坐在坛上讲经说法,还有许多袒露着半边肩膀的和尚,围在四周听着看着。朱举人也混杂在他们当中站着。不久,好像有人暗中拉他的袖子。回头一看,却是那个披着头发的少女,对他冁然◎一笑,扭身就走了。朱举人立即迈步跟了上去。
走过一段弯弯曲曲的栏杆,进了一所小房子,朱举人徘徊不敢上前。少女回过头来,举起手中的花儿,远远向他做出召唤的样子,他才奔了过去。房子里寂静无人,朱举人急忙拥抱她,她也不太拒绝,于是就相好了。
事后,少女关上房门走时,嘱咐他不要咳嗽,晚上又回到他身边,连续两天都是这个样子。女伴儿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一齐把朱举人搜了出来,跟少女开玩笑说:“肚子里的小孩儿已经好大了,还蓬散着头发学处女啊?”大伙儿捧着玉簪◎、耳坠,催促她上鬟◎,把披垂的头发梳成发髻。她神态羞涩,一言不发。上鬟以后,有个女伴儿说:“姐妹们,我们不要久坐了,恐怕人家不高兴。”大家笑着走了。
朱举人看看少女,发髻好像一簇乌云,高高地盘结在头顶上,发型像一只凤凰,松蓬蓬地低垂着,比起头发披垂着的时候,更加艳丽动人。看看四下无人,二人又慢慢地亲昵到了一起,兰麝◎的芳香沁入肺腑,正在他们快乐的时候,忽然听到铿铿的皮靴声愈来愈响,铁链锁也锵锵响起来;紧接着,又有纷乱喧哗、争争吵吵的声音。
少女惊讶地爬起来,和朱举人一起往外偷看,只见一个金甲使者◎,面黑如漆,胳膊上挎着铁锁,手里拿着铁锤,一群女子把他围在中间。
金甲使者问道:“全到了吗?”众女子回答说:“已经全到了。”金甲使者说:“如果有人藏匿下界◎人,大家要告发,不要给自己找麻烦。”众女子又同声说:“没有。”金甲使者转过身子,瞪着两眼,像鹰似的四处扫视,好像就要搜查藏匿的人。
少女吓坏了,面如死灰,惊慌失措地对朱举人说:“快藏到床下去。”说完她掀开墙壁上的小门,急急忙忙地逃走了。
朱举人趴在床下,不敢喘大气。不一会儿,听见铿铿的靴声进了屋里,又出去了。又过了不长时间,纷乱的声音逐渐远去了,心里才稍微安定下来,可是门外总有来来往往的说话声。他胆战心惊地趴在床下,时间长了,觉得耳朵里吱儿吱儿地鸣叫,眼睛里直冒火星,几乎不能忍受,只得静静地听着,等候少女回到身边,竟然不曾想到自己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这个时候,孟龙潭在大殿里,转眼不见了朱举人,心里很疑惑,就问老和尚。老和尚笑笑说:“他是听人讲经说法去了。”孟龙潭又问:“在什么地方?”老和尚说:“不远。”过了一会儿,老和尚用手指弹着墙壁招呼说:“朱施主,怎么游了这么长时间还不回来啊?”立即看见墙壁上出现了朱举人的画像,侧着耳朵站着,好像是在聆听什么动静。老和尚又招呼说:“你的朋友等你很长时间了。”他就轻飘飘地从墙壁上下来,呆呆地站在地上,双目无神,腿也软了,心也凉了。
孟龙潭大吃一惊,耐心地问他,原来他刚才正趴在床底下,听到雷鸣般的敲击声,所以出了房门来听听。大家一同看壁画上的捻花少女,头上翘着螺髫,不再是披垂着头发的少女了。朱举人惊讶地拜问老和尚,询问这是什么缘故。老和尚笑笑说:“幻境由人而生,贫僧◎怎么能说得清呢?”朱举人心中郁闷,神情萎靡。孟龙潭大感惊讶,六神无主。两人随即起身,一步步跨下台阶,离开了寺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