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746368
全面记录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也就是1775-1783年间海军的主要军事行动
本书记录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也就是1775-1783年间海军的主要军事行动。作者按照主要事件和重大战役发生的时间,将整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海军行动分为14个阶段,始于1775年英美两军的尚普兰湖战役,终于1783年英法两国的停战熄火。这些海军行动涉及多个参战国、战争海域及优秀将领:参战国除了英美两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纷纷参与,甚至对战争的最终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战火从美国蔓延到欧洲、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好望角、西印度群岛以及东印度群岛;诸多出色海军将领如豪、罗德尼、萨弗伦等,在各个战役中展现优秀的指挥能力。作者在书中通过这一时期发生的各个战役,总结经验教训,强调自己的主要观点:海上战争的成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海军实力。
燃海的怒火: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海军行动·目录·
导言战火蔓延之势1
第一章尚普兰湖战役(1775—1776)6
第二章波士顿、查尔斯顿、纽约、纳拉甘塞特湾的海军
行动及特伦顿战役(1776)30
第三章战争决胜时期:布尔戈恩投降,豪攻占费城
(1777)51
第四章英法两国开战(1778)58
英军撤离费城,德斯坦(DEstaing)和豪在纽约、纳拉甘塞特湾和波士顿展开军事较量,最终豪勋爵大获全胜返回英格兰,德斯坦令美军大失所望
第五章欧洲海战:韦桑岛战役拉开序幕(1778)83
第六章西印度群岛的海军行动:英军入侵乔治亚州和
南卡罗莱纳州(1778—1779)101
第七章欧洲海域战争(1779)122
盟军舰队入侵英吉利海峡,罗德尼摧毁两支西班牙舰队,接管直布罗陀
第八章罗德尼与德吉尚的西印度群岛之战(1780)134
德吉尚返回欧洲,罗德尼前往纽约,康沃利斯勋爵驻扎卡罗莱纳州,康沃利斯准将发起两次海军行动,罗德尼重返西印度群岛
第九章西印度群岛海战(1781)168
罗德尼占领圣尤斯特休斯,德格拉斯接替德吉尚,多巴哥向德格拉斯投降
第十章约克镇沦陷前的海军行动:康沃利斯投降
(1781)179
第十一章欧洲海军战况:达比驰援直布罗陀,多格河岸
之战打响(1781)197第十二章西印度群岛的最后一次海战(1782年4月
12日)206
胡德与德格拉斯短兵相接,罗德尼与德格拉斯兵戎相见
第十三章豪勋爵重返战场,直布罗陀终解围(1782)243
第十四章东印度群岛的海军行动:叙弗朗的大业
(1778—1783)250
索引277
导言战火蔓延之势
托马斯·巴宾顿·麦考莱在文章中对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进行评价中写道:“在普鲁士名不见经传的土地上,他的邪恶所带来的灾难人尽皆知。腓特烈大帝曾信誓旦旦保护周边邻国,后来却四处出击肆意掠夺,以此为始,战争蔓延至科罗曼德尔海岸,在那里黑种人被迫拿起武器;而北美五大湖地区也燃起战火,红种人在那里兵戎相见。”托马斯·巴宾顿·麦考莱的辉格史观是基于英国的宪政历史传统,在政治上主张以法律和议会限制王权,并以此作为评判历史是非功过的价值尺度,因此对对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军事扩张持反对观点。国内历史学界一般认为:腓特烈二世的军事扩张确定了普鲁士在中欧的强国地位,形成普奥二元制争霸的局面。其中“黑种人”是指印度德干半岛的科罗曼德尔海岸位于印度东南部,居民有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多黑色人种。“红种人”是指独立战争时期,北美五大湖地区的印第安部落整合起来组成联盟与英军合作。红种人曾被认为是第五大人种,是对美洲印第安人的一种误称。——译者注
战争如火,会呈蔓延之势;特别是在当今国际争端频发、通讯高度发达的时代,战火的蔓延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快。欧洲各国政府联系最为密切、于事态发展最为敏感,尽管各国目的不尽相同,但都对大家共同关注的区域表达深刻忧虑、保持高度警惕;以巴尔干国家与土耳其帝国交恶为例。巴尔干的人民亲眼看见,相同血脉、相同信仰的同胞,在土耳其帝国的暴政压迫下痛苦不堪,施加暴政的政府无法与己融合、无法提供保护。2民族传统不同、种族文化不同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政府的管理之下,其政治管理的难度不能轻视、不容忽视,土耳其帝国欧洲省份的情形,就是一个永恒的教训。土耳其帝国虽已腐朽不堪、日落山上,却依然存在,仅仅是因为其他各国还没有为应对骚乱做好准备,随时而来的骚乱可能如星火燎原,波及远离爆发地的其他国家。
自此观点发表后,巴尔干半岛爆发了真正的战争。各欧洲大国担心欧洲土耳其的动荡对其自身扩张计划产生不利影响,并没有代表与信仰相同却饱受压迫的马其顿基督徒,对事态发展进行有效的干预。在过去的30年里,这片土地的引火之薪愈加干燥,一触即燃。1877年的《柏林条约》对改善管理作出了相关规定,然而现在我们才得知,土耳其于1880年也制定了这样一个类似的计划,只不过被束之高阁。最终,人民忍无可忍揭竿而起,战火自燃。在各类宗教中只有基督教认同对个人福祉的尊重,在国家自治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是一个必要因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确保和平的实现,除了自治这条路,不存在其他统治异族的道路。因此,如果继续让基督教徒受制于非基督群体,这种调和无望的状态将持续发酵,终有一天会在不经意间爆发。预防原则是唯一安全的措施。该原则并非是对公开的抗议进行压制,而是要缓和人民的不满。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从某种程度上看,马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源自基督教。他的基督教信仰尤其是圣公会教堂生活不仅主导着他的个人生活,更对他关于海军和地缘政治主题的作品产生重大影响。本部分言论是作者的宗教世界观在军事思想上的体现。——译者注3
美国独立战争也不例外,符合战火蔓延的一般规则。当我们的祖先开始煽动民众反对《印花税法》及其后的相关政策时,他们并未预料到,这样的行动会扩展到东印度和西印度,蔓延至英吉利海峡和直布罗陀,就好似英国政府在制定《印花税法》时点燃了火柴,随后便星火燎原。本尼迪克特·阿诺德(Benedict Arnold)在尚普兰湖上智计百出,以小博大,为殖民地民众争取到了一年的时间,于1777年迫使伯戈因(Burgoyne)投降。阿诺德的行动为战争赢得了更多时间,实现了战略防御的首要目标,这一点对毫无准备的殖民地民众来说至关重要。伯戈因投降被视作战争中的决定性事件,也正是因为这个事件,1778年法国决定介入,而这又促使西班牙于1779年加入战斗。英国与法国和西班牙这两个大国开战后,海上战事连绵不绝,干扰了中立贸易,导致了武装中立同盟的形成;荷兰加入战团,与英国在1780年开战。战争行为的扩大不仅影响到西印度群岛,而且通过荷兰在西印度群岛和东方这两个地区以及好望角的属地,对东方也产生了影响。荷兰卷入全面战争,叙弗朗(Suffren)才被派往印度,才有了航海途中他在好望角(当时是荷兰的属地)的杰出的军事表现。
之所以单独出版这部分内容,是希望能够让美国读者了解到这场战争所波及的广度,我们的独立宣言4只是这场斗争的前奏,也许未来还有更多的经验需要学习;哪怕距离我们的海岸有千里之遥,也有可能将我们卷入难以预料的战争旋涡,尤其是只要我们允许架起沟通的桥梁,外界战争的火苗就会一步步蔓延到美洲大陆。而这小小的火苗,会点燃惊天大事!我们的门罗主义就其预防能力而言,归根结底只是国家制定的预防措施,措施规定,不应该将外来的因素散落于美洲大陆各处,这些外来因素会成为异国之火在此处蔓延的燃料;那些有思想的人,哪怕被贬低为情感冷漠、动机不纯,也要站出来反对亚洲移民的国家政策,仅仅是因为他们感知到了相似的危险,这种危险源于存在着无法同化的群体,其种族和传统特征与美国截然不同,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强大的亚洲军事和海军帝国的同理心和力量。马汉认为他的海权思想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事实上其思想有着固有的历史局限性,该部分对亚洲移民及外来因素的观点体现了他个人狭隘的国际政治视野和排斥其他文明的思想。——译者注
尽管这些政策中的每一项都有利于在国际冲突中维护国家安全与和平,但如果没有建立并维系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安全与和平只会是空中楼阁。在本书所介绍的所有战斗中,华盛顿(Washington)表示,针对成败海军拥有决定性的一票。在北美独立战争的两个重大决定性时刻,阿诺德在尚普兰湖,德格拉斯在约克城,都有幸行使了这一决定成败的投票权力。80年后,美国之所以能成功镇压分裂活动,也是海军的功劳,其贡献已经超过了任何其他的单一力量。我们未曾仔细地核算过,南方海岸的封锁到底会对联邦政府的财政和军事效率产生多大影响,这种损失有可能完全无法估量。在美国的两次转折点上,控制水域都显示了决定性意义。未来,5想要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和平,取决于能否成功保持海军实力;这也是美国在日益进步的世界里扮演重要角色的必要条件。
美国人口众多,却地广人稀;美国十分富饶,但临海地区人口匮乏。在4000英里外的日本,每平方英里的人口超过300人,而我们位于太平洋的三个大州平均人数都不到20人,这是一个异常可怕的事实。我们不能通过将其他地区的居民移居到临海地区来补充缺失,也无法找到有效的方法弥补这一不足;如果沿海地区空虚,陆地部队也无法实施有效保护和防御。在这种一方人数多而另一方人数少的对抗中,只有在海军,人的组织和发展才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借鉴所需作战力量与陆地性质之间的对应关系,只有在海军,整体人数的劣势才能够通过具体的人员补充被弥补。通过严格的逻辑和推理得出的结论为:只有海军力量才能够如此经济而又高效地确保国家安全。事实上,在确保国家安全问题上,节约和效率同等重要。太平洋问题可能是20世纪最大的世界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一个大国像美国一样是最大和最直接的受益者。而归根结底,太平洋问题本质上就是海军问题,这是除了国家安全与和平之外保障美国福祉的第三大要素。6·第一章尚普兰湖战役(1775—1776)·
第一章
尚普兰湖战役(1775-1776)
早在大不列颠和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敌对形势初见端倪时,人们就通过经验总结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对海洋和内陆水域的控制对战争至关重要。原因很明显,一条长长的海岸可以有许多内部可通航的水道,陆地上交通稀少又乏人问津,且一些重要区域仍然是一片未经开发的荒野。只有经过一次次的锤炼与磨难之后,经验才能够为人们传递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的知识。通过先前的法国战争,经验就已经证实了那些思维缜密之人所下的论断。因此,尽管当时英国海军还没有获得后来的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但是当美国领导人意识到英国海军的巨大优势时,就早早争取和波旁王国、法国和西班牙等与英国有世仇的国家结成联盟,因为只有联盟才能抗衡英国的强大军力,如果任之继续下去,英国的军事力量必将后患无穷。
这些殖民者在萨拉托加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实力,他们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既定目标,迫使布尔戈因的军队投降。因为,也仅仅是因为法国因此而决定加入美国联盟,所以萨拉托加战役理应被认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殖民者的胜利是与他们自己的海军实力分不开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国外的海军也加入了这场战争,使之从局部战争转变为全球性战争,确保了殖民地的独立。美国人之所以能迫使萨拉托加投降,是因为叛徒本尼迪克特?阿诺德率领一支小规模海军不屈不挠,勇敢坚定地在尚普兰湖上拖住敌人达一年之久。随后,战火从美洲到欧洲,从英吉利海峡到波罗的海,从比斯开湾到地中海,从西印度群岛到密西西比河,蔓延开来,最终波及遥远的印度教半岛的水域,这一点从萨拉托加战役到1776年靠一支装备简陋的舰队与敌人展开较量的尚普兰湖战役都有迹可循。因此,在战争中获得功绩,靠的是对它有更清晰的理解和全面充分的处理,而不是战争本身的意义和微不足道的级别。
1775年,也就是法国人被逐出北美大陆仅15年后,他们在圣劳伦斯河谷的力量持续不断地集中,为当地的武装冲突指明了方向,并使人们意识到尚普兰湖、其支流乔治湖和哈德逊河的重要意义,即它们可以形成一条并不贯通,但是能连接圣劳伦斯到纽约的水路。加拿大之所以能够抵御陆地攻击主要在于它地处偏远,人们在到达此处之前必须要穿越大片荒野。当然圣劳伦斯防线的力量也不容小觑,蒙特利尔和魁北克的防御哨所就在它的北岸。荒野的存在确实对加拿大发起的攻击以及对加拿大发起的袭击起到了消极对抗的作用,但是如果进攻者成功穿越荒野,南面就失去了防御对抗的自然阵地。从南面发起的进攻集中在圣劳伦斯防线的正面或侧面。加拿大发起的进攻集中在纽约及其后方的附属地区。
这些北方军事条件中的天然屏障,让美国人印象极为深刻,在前几次战争中,因为它们的存在,加拿大人得以长期顽强抵抗人数优势明显的英国殖民者。因此,他们把圣劳伦斯视为进攻的基地,他们对这个基地非常熟悉,但现在却因人数和力量不足而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所以,他们认为在军事和驻防得到加强之前,最好先占领圣劳伦斯及其哨所。敌对行动刚一开始,美国的叛乱分子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想法,早于英国政府,抢占先机掌握了主动权,而英国政府却仍然犹豫着是否应该对那些被它称为叛乱分子的人采取本应该针对敌人的预防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1775年5月,伊桑?艾伦和本尼迪克特?阿诺德率领270名美国人占领了提康德罗加和皇冠角这两个驻防不足的哨所。它们位于尚普兰湖上游水域,那里的宽度不足1/3英里。提康德罗加哨所建在由尚普兰湖和乔治湖的入口组成的一个半岛上,皇冠点哨所则建在提康德罗加哨所下面距其12英里的海角上。它们是公认的要塞,在以前的战争中曾是英国人的高级哨所。曾经做过海员的阿诺德在那里发现了一艘纵帆船,于是上船急匆匆地向湖中驶去。当他离圣约翰还有30英里的时候,因风力太大,他无法继续前行。圣约翰是下狭河道上的另一个要塞,那里的湖水逐渐变细,一直流到黎塞留河,黎塞留河也是通往圣劳伦斯的出口。由于阿诺德无法继续前进,他便带着三十个人上了船,熬过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六点钟,他惊讶地发现哨所里只有一个中士和十几个人。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马上就得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消息。囚犯们告诉他,预计加拿大将有大批军队前往提康德罗加。事实上,这支部队第二天就到达了圣约翰。而那时,阿诺德早已离开,带走了他在那里发现的一艘单桅帆船,并摧毁了所有能漂浮的东西。通过这些小手段,两名现役军官暂时控制了尚普兰湖和从南部通往尚普兰湖的通道。由于没有航道,英国人一直无法前进。加拿大总督兼总司令盖伊?卡尔顿爵士加强了圣约翰的布防,建造了一艘纵帆船,但他的兵力不足以与美国海军抗衡。
占领这两个哨所是一种进攻性的战争行为,美国国会对此很不满意,因为他们仍然抱着和解的希望。然而事态发展十分迅速,在夏天结束之前,入侵加拿大的命令已经下达。9月4日,蒙哥马利将军得到任命,率领两千人从皇冠角登船,很快抵达圣约翰,经过不懈作战,最终圣约翰于11月3日投降。13日,蒙哥马利将军进入蒙特利尔,从那里沿圣劳伦斯河向魁北克北部20英里处的奥克斯特雷布尔角进发。在那里,他与阿诺德会合。阿诺德在10月份穿过位于肯纳贝克河和圣劳伦斯的上游之间的北部荒野。在这个过程中,他历经种种艰辛困苦,出发时兵力为12000人,此时丧生的人已达5000人。11月10日到达魁北克对面时,他不得不用三天时间收集船只过河。13号晚上,这个勇于的军人带着他的小型突击队,沿着16年前沃尔夫所走的同一条路爬上了亚伯拉罕的高地。他大胆宣布接管此处,这一要求当然被拒绝了,但这个有700人的突击队并没能立刻控制卡尔顿,可以看得出来当时英国对加拿大的统治是多么软弱。与阿诺德会合之后,蒙哥马利立即向魁北克挺进,并于12月5日抵达。此时已是冬季,他的军队人数和装备都不足以进行常规围攻行动,于是他在1775年12月31日晚上做出决定,冒险向美国最坚固的堡垒发起进攻。先不论最终胜算如何,蒙哥马利却在此战中阵亡,倒在手下士兵的身上,再未醒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