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78423
? 生物学家松原始大胆开麦,从为乌鸦正名到替众多动物鸣不平
凭什么人们对乌鸦的印象这么差?!经过生物学家松原始的认真观察,发现乌鸦明明既聪明又可爱!人们似乎对许多动物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其实鲨鱼不是故意咬人的,??的长相自有道理,寄生虫的日子也不轻松!于是这一次,专业学者化身动物嘴替,要来好好说道说道动物那些被误解的迷人真相!
? 从动物行为学的视角,发现不同于人类的生存智慧
作者从外表、性格、生活方式三个角度,带领读者从动物行为学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动物身上看似古怪的地方,希望人们能更多地从动物的角度去理解动物,而不是一味以人类自身为标准去评价一切,这与当代哲学中的反人类中心主义不谋而合。这本书不仅能让人了解到动物不同于人类的生存智慧,更是能让人自此多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
? 生动形象的描述方式 近五十幅精美素描,让人直观了解动物样貌
松原始非常擅长描述动物,他形容巨嘴鸟“从侧面看像是头上接了半根香蕉”,还说它的喙与面部连接处有着“酷似橡胶垫圈的黑色部分,仿佛能把鸟喙整个拆下来,再换个别的装上”。这样逗趣的写法让知识一点也不枯燥,同时书中还搭配了精美素描,让人更加直观地了解动物的特点。将逗趣吐槽和认真科普结合得恰到好处,让人一边收获快乐一边学到知识。
? 作者趣谈滑稽经历,原来生物学家还会遭遇这种事!
被小浣熊扯住裤脚,和大黄蜂狭路相逢,为保护学生挺身恐吓猴子……原来生物学家不都是穿着白大褂泡在实验室里的,这一次,生物学家松原始还要顺便打破人们对学者的刻板印象!
秃鹫靠秃保持清洁,树懒在背上勤勤恳恳养苔藓,蝴蝶恋花也恋屎……
日本生物学家、明星学者松原始,从外表、性格、生活方式三个角度解开人们对动物的误会,用风趣幽默的科普、犀利精准的吐槽带来一场爆笑之旅!书中不仅有上百种动物的有趣知识、近五十幅精美素描插画,更有作者的滑稽经历:被小浣熊扯住裤脚,和大黄蜂狭路相逢,为保护学生挺身恐吓猴子……
用动物行为学的视角观察、思考,动物那些古怪的地方竟然如此迷人!
第一部分 关于外表的误会
1 “ 可爱”vs“可怕”
海鸥和乌鸦一样爱翻垃圾 / 003
2 “ 美丽”vs“丑陋”
秃鹫靠秃保持清洁 / 027
3 “ 干净”vs“肮脏”
蝴蝶恋花也恋屎 / 051
第二部分 关于性格的误会
4 “ 聪明”vs“蠢笨”
能识别镜像的鸽子和不能识别镜像的乌鸦,谁更聪明? / 071
5 “ 善良”vs“狡诈”
大杜鹃的巢寄生策略风险超高 / 095
6 “ 懒惰”vs“勤劳”
树懒在背上勤勤恳恳养苔藓 / 121
7 “ 强大”vs“弱小”
蝙蝠的飞行能力堪比战斗机 / 141
第三部分 关于生活方式的误会
8 “ 扎堆”vs“孤独”
孤狼并非钟爱孤独 / 163
9 “ 大男子主义”vs“妻管严”
雄狮都是小白脸 / 187
10 “ 疼爱”vs“放养”
乌鸦夫妇也会呕心沥血养育子女 / 209
后记 / 231
原书文库版结语 / 235
常言道,人生九成靠颜值。
哪怕双方都是人,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也很难摆脱源自外表的第一印象。如果对方是本就与我们语言不通的动物,而且也很少在实际生活中与它们打交道呢?
以鲸头鹳为例。媒体将其形容为“面相凶狠却一动不动的鸟”,因而人气飙升。可要是撇开这句宣传语,就这么瞥它一眼,你会产生怎样的印象呢?犀利的眼神,突显眼珠的深邃眼窝外加巨大的喙……长成这样,怎么可能不是反派呢?
从这个角度看,动物给人留下的印象十成靠颜值。
许多动物甚至还有专属头衔:狮子是“百兽之王”,鲨鱼是“凶悍的吃人狂魔”,乌鸦则是“奸诈小人”。一旦配上这种简单好记的词组,第一印象便会牢不可摧。外观与头衔的组合会将这种印象牢牢印刻在人类的大脑中,以至于看到乌鸦在附近飞过,人们都要嚷嚷一通“乌鸦杀过来啦”。
再举一个单凭外观下定论的例子。
科学家在戈壁滩首度发现恐龙蛋化石时,也在某种恐龙的巢中找到了成体恐龙的化石。当时人们认为蛋属于草食性的原角龙,但成体并非原角龙。
由于这成体的头骨就挨着蛋,人们断定这只恐龙是吃蛋的捕食者,便将其命名为“窃蛋龙”,认为它是跑来偷原角龙的蛋,结果遇到了沙尘暴之类的变故,以扒拉着蛋的状态一命呜呼。
谁知,对恐龙蛋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被窃蛋龙“盯上”的蛋属于一种小型肉食性恐龙,而且这类恐龙会筑巢照顾自己的蛋。
搞了半天,那些蛋就是窃蛋龙自己的蛋。它其实是在保护那一窝蛋(或者孵蛋)的时候意外死亡。
多么可悲的误会啊。然而为避免混乱,学名一旦确定就无法更改。本应被命名为“慈爱龙”的它,至今仍顶着“偷蛋贼”的污名。
我是研究乌鸦的,但素来热爱各类动物。我的专业是动物行为学,而这门学问的研究对象就是各种各样的动物。
动物行为学是一门观察并研究“动物的行为方式”,推敲“其行为的意义是什么”,探究“做出那种行为时,动物发生了什么”的学问。
所以我对各种动物都有所了解,尽管比较粗浅。我亲自观察过一些动物,也读过、听过许多关于动物的趣闻逸事。
多年的研究告诉我,狮子把幼崽踢下山崖根本毫无意义。可爱的小鸟也不一定心地善良。别看海豚长得那么讨喜,其实它们也有可怕的一面。连“乌鸦很聪明”这种说法,我都不敢举双手赞成。
此话怎讲?大家看下去就知道了。总而言之,动物行为学家眼中的动物,和大众的第一印象相距甚远。再者,动物的行为也没有常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问个直击灵魂的问题:你能只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性格和行为吗?
举个例子吧。我这人爱喝清酒,但这并不等于“非清酒不喝”。我在居酒屋点的第一杯酒往往是啤酒。如果去的是冲绳特色餐厅,我应该会要一杯泡盛,因为泡盛最契合冲绳菜和店里的氛围。碰上稀罕的酒,我也会尝上一尝。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行为是很“随意”的,“想一出是一出”。这样的标语跟废话也没什么区别。
人做某件事肯定有相应的理由和原因。有的是天生体质使然,有的则是后天学会的;有的是最近的倾向,有的则是受了当天特殊情况的影响,突然心血来潮。想用“一句话标签”来概括才是大错特错。
动物也是如此。
当然,每个物种都有各自的倾向性和局限性。但用一句简单粗暴的话随便概括,就等于是在说“日本人都戴眼镜,都爱吃寿司和寿喜锅”,别提有多粗率了。
一旦被贴上他人擅自想象出来的标签,误会就会越来越大,发展成“日本人都戴眼镜,是柔道黑带、空手道大师、忍者的后代,都爱吃寿司和寿喜锅”。
动物也被扣上了这种错误的印象,但让我不爽的不单单是“错误的印象”。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尊重动物”。
在充分了解一个人的前提下认为“他真是糟透了”,那倒还好。可在完全不了解对方的时候妄下定论,那就太没礼貌了。
本书想要解开的,就是这样的误会。
本书将从生物的实例出发,深入探讨关于外表的误会(比如“美丽”和“可爱”)、关于性格的误会(比如“聪明”和“善良”)和关于生活方式的误会(比如“大男子主义”和“疼爱孩子”)。
但读者朋友们无须死记艰深晦涩的理论。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动物各自的生活方式都有相应的理由(而且往往是不得已的苦衷,除此之外别无生路),而这些理由只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
“这就是它们的活法”—只要把这句话放在脑海的角落里就足够了。
了解得越多,就越是不喜欢,这倒也是常有的事。但了解好歹会催生出几分理解,让你认识到:“哦,这就是它们的生活方式吧。”动物们顽强求生的模样,也能让人心生敬意。
希望大家都能立足于事实,以中立的态度去看待动物。
在此基础上,对动物抱有怎样的印象都是你的自由。
可别因为偏见就随便讨厌人家呀。
松原始
浣熊的攻击性
莫名其妙的“可爱”并非鸟类的专利。浣熊就是外表和内在完全不符的典型。
浣熊本是原产北美的哺乳动物,日本当然是没有的。谁知作为宠物引进的浣熊渐渐在野外繁殖开来,以至于日本各地都有野生浣熊定居。
以美国为背景的经典动画片《浣熊拉斯卡尔》刻画了名叫“拉斯卡尔”的浣熊和一个男孩的友谊。最后一集,男孩决定将长大的拉斯卡尔放归自然,便划着独木舟顺流而下,将它送到森林深处。拉斯卡尔舍不得男孩,一直追着他跑,男孩却铁了心要把它送回森林……分别的一幕催人泪下,着实感人。
许是受了这部作品的影响,日本开始进口浣熊,作为宠物饲养。然而,人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哪怕是在虚构的故事里,主人公都没能养下去,只能选择放归。顺便一提,“拉斯卡尔”(rascal)这个词在英语里本就是“淘气鬼”“坏孩子”的意思。
浣熊有一双巧手。长得可爱,却很有攻击性。它们是大自然中的捕食者,爱吃鱼、蛙和小龙虾,虽然顶着人畜无害的脸蛋,牙齿却很锋利。还是幼崽时也就罢了,成年浣熊绝不是什么好养的动物,没人能保证宠物浣熊会跟动画片里的一样亲人(其实长大的浣熊十有八九不亲人)。于是乎,人们就把养不下去的浣熊放归了野外。
动画片的故事发生在北美,放了倒也不碍事。因为主人公养的本就是捡来的野生浣熊。可是在日本放生浣熊,就意味着原本不属于那里的野生动物闯入了日本的生态系统。换句话说,这就是在引进外来物种,绝非能用“放归自然”概括的美谈。
所幸截至目前,还没有出现日本本土动物被浣熊害得濒临灭绝的情况。然而,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终究是让世界各国头疼不已的重大问题。
在美国和澳大利亚,鲤鱼成了十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日本金龟子更是横扫北美。那是一种小型食叶昆虫,幼虫通过出口的球根传播到了北美。说来丢人,它们的英文名字叫“Japanese beetle”。
浣熊下得了水,上得了树,什么都吃,鱼、蛙、甲壳类、鸟、昆虫都在它们的食谱上,似乎也不介意靠近人类。这意味着它们有可能发展成相当麻烦的捕食者。
只能说这都是“可爱”惹的祸。
话虽如此,拥有灵巧前肢的动物还是很“占便宜”的,举手投足讨喜也是不争的事实。还记得读研的时候,学弟要用浣熊做研究(他是研究蝾螈的,需要借助浣熊观察蝾螈面对捕食者时的行为以及捕食者的反应),便借来了一只被人逮住的浣熊。当时我帮他把浣熊搬去实验小屋。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浣熊。
学弟提醒道:“尽量别挨着笼子,小心被它咬。”于是我伸长胳膊,和笼子保持距离。搬着搬着,忽然觉得裤子被什么东西钩住了。停下脚步,低头望去,只见笼子里的浣熊(算不上幼崽,是一只比较年轻的雄性)站了起来,仰头捏住我的裤子,拉拉扯扯。
那小眼神仿佛在说:“你理理我嘛——”萌得我差点忘记“这家伙是不该出现在日本的外来物种,很可能对本地物种产生负面影响,是需要驱除的有害生物,还会携带狂犬病毒”。
这段亲身经历让我意识到,就算真有人败给了名为“可爱”的魅力(或者更应称之为魔力),那也无可厚非。可要是就这么败下阵来,大家都没有好果子吃。恶灵退散!可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实在是……
狂暴?说来听听
那些不怎么可爱的家伙,尤其是被贴上了“危险”“狂暴”等标签的生物呢?它们是真的很吓人吗?都铺垫到这份儿上了,大家应该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乌鸦当然也属于这种类型。直到现在还老有人问我:“是不是跟乌鸦对上眼就会被袭击呀?”别信啊,没有的事!
一旦四目相对,就会惨遭袭击—这话放在日本猕猴身上倒不一定错。因为在它们的认知体系里,盯着对方的眼睛看就是打架的信号。
完全野生的猴子是很难接近的,即便真凑到了跟前,谨慎的老猴也不会轻易接受挑衅。可要是碰上了相对年轻的小猴子,那就得格外留神了。哪怕对面是人,小年轻也有可能扑上来(咬不咬是另一码事,不过光是被猴子威吓就够吓人的了)。当然,成年猴子也会在认定孩子或母猴有危险时威吓人类。
经常被投喂,(贬义上)习惯了跟人打交道的猴子在某些情况下是很危险的,所以“通过转移视线避免在无意中激怒猴子”并非毫无意义。但过于明显地移开视线就等于是在告诉它:“非常抱歉,小的无意找碴!”而这样可能会使它得意忘形,翘起尾巴。如果你跟猴子之间的气氛非常紧张,最好时不时瞥它一眼,加以牵制,但又不能瞪得太狠,激得人家动手,总之要谨慎把握好这个度。
顺便一提:如果你有信心打赢,瞪着猴子倒也不是不行。但我觉得自己是没什么胜算的,除非对面是五岁以下的小猴子。哪怕真对上了小猴子,我也不想轻易冒险,特殊情况除外。
怎么样算“特殊情况”呢?比如学生被猴子威吓的时候。有一次,我带的学生想凑近些观察猴子,却惊到了视野盲区里的小猴子。眼看着小猴子朝他扑去—
学生牢记我的叮嘱,以倒走的姿势迅速逃跑,绝不暴露后背。小猴子却跟他保持一定的距离,紧追不舍。在危机爆发的那一刻,我就冲了上去,绕到退回来的学生前面,直面那只小猴子,然后凶神恶煞地瞪着它,翻起嘴唇,龇牙咧嘴,模仿猴子吓唬敌人的叫声大吼一通:“嘎嘎嘎嘎!”
这招貌似是奏效了……呃,应该说效果好过了头。只见那小猴子惨叫着跑了回去,紧紧抱住一旁的护栏。
倒也没想把你吓成这样……
碰上乌鸦就省心了,因为人比乌鸦大得多。真和乌鸦对上了眼,它肯定会慌忙转身或迅速飞走。用望远镜、照相机这种神似“大眼睛”的镜头对准它,结果自不必说。
当然,例外情况也是有的。如果你在乌鸦火冒三丈、怒火一触即发的时候跟它来个眼神接触,也不是没有可能引爆攻击。但这也不算“一对上眼就会被袭击”吧,只能说“要是把乌鸦气成那样,难免要被它踹两脚”。
没错,乌鸦的攻击仅限于踢踹,而不是坊间盛传的“破空而来,趁势啄人”。再说了,要是乌鸦以飞行的速度一头撞过来,危险的反而是它。小鸟因为撞到窗玻璃折断鸟喙、头骨破损是常有的事,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颈椎或脊椎骨折。
而且仔细观察标本,你就会发现乌鸦(尤其是大嘴乌鸦)的喙是弯的,直直戳过来也会打滑,根本扎不进肉里。要想扎入对方体内,就得大力甩头,让头做圆周运动。在空中完成如此灵巧的动作绝非易事,在立足点不固定的情况下,整套动作的杀伤力也不大。
总而言之,乌鸦几乎不可能在飞行期间用喙啄人。
不过你要是抓住了一只乌鸦,那还是很有可能被咬的。鸟类的基本攻击方式是“咬”,而乌鸦的咬肌相当强大。被它咬上一口,分分钟皮开肉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