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373829
童年时期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和未经疗愈的创伤,可能导致我们的内在成长停滞在儿时阶段,难以跟上外在的成长步伐,因而成为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
《如何成为一个成年人》一书顾名思义,旨在引导我们疗愈那些积久未愈的心灵创伤和失落,使我们能够真正承担起对自己人生的责任,从而成长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作者采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视角,结合心理疗愈、神话以及灵性成长的元素,引导我们重新面对深埋于内心角落的心结,回顾种种负面信念的形成过程,最终彻底处理这些负面信念与心结。
本书省去了个案说明,从而使书中方法适用于每个读者的具体状况,帮助我们以自身力量化解过去的心结,实现心智成熟与顿悟。
这本书中,大卫·里秋博士基于数十年的思考与实践,讲述了如何成为一个内心强大、情绪稳定、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并释放自身的潜能。他以约瑟夫·坎贝尔英雄之旅的三个阶段——启程、奋争和回归——作为模型,揭示了我们从神经质自我到健康自我,再到灵性自性的转变过程。本书通过帮助读者应对恐惧、愤怒和内疚,以及建立自尊来探索“启程”;通过“奋争”学会保持边界,并建立亲密关系;最后通过整合“回归”心理和灵性的完整性。书中还包含大量富有启发性的引文、总结反思和宣言,以及心智成熟之道。无论读者是年轻人抑或中年人,都能从中获得启迪与慰藉。
引言 实现转变的英雄之旅
第一部分自我修行
01 成长的痛苦与成长
02 自我坚定的技巧
03 恐惧:成年期的第一重挑战
04 愤怒:成年期的第二重挑战
05 内疚:成年期的第三重挑战
06 价值观与自尊
第一部分总结:一个健康成年期的宣言
第二部分关系问题
07 个人边界
08 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总结:亲密关系中的成年人
第三部分 整合
09 灵活整合的艺术
10 与阴影为友
11 梦与命运:在黑暗中看见
12 自我/自性的轴心:心理和灵性相会之处
13 无条件的爱
第三部分的总结:我的宣言
第四部分心智成熟之道
14 如何展现你的完整性、爱与善意
引 言
实现转变的英雄之旅
自我与心理修行
我们有意识生活的中心称作“自我”,它有两个并存的特征:一个是自我的正常运转,它体现在我们做出理智评估和判断的能力、恰当地表达感受的能力,以及与他人灵活相处的能力,这些都是有着强有力依据的启动原则。
当自我陷入依附、沉迷、二元对立和主观评判时,它就会变得神经质,这是自我的另一个特征。然后,自我就会表现出恐慌、控制、期望、夸大感受,并自命不凡地认为有权享受特殊待遇。这种欺骗给了神经质自我以力量,让我们陷入困境。心理健康意味着越来越多地以正常自我的状态生活,同时通过心理修行释放和转化神经质自我的能量。
心理修行有很多种形式:自我坚定、经历审视、哀悼失落、躯体疗愈、改变行为逻辑、建立自尊、情绪宣泄、处理梦境以及生活方式重塑等。当我们准备好进行心理修行时,这种修行就会带来顿悟和改变。我们可以相信,我们只会看到自己真正准备好去面对的东西。一种心灵与境遇之间充满爱的平衡,让我们只在有能力进行心理修行的时候才会知道我们的修行!
自性与灵性修行
我们整个心灵(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核心就是自性。自性是我们的内在原型整体,在各种与自我对立的力量之间创造一种持续的平衡。例如,正是自性最终调和了努力与不费力、伤害与原谅、控制与屈服、冲突与接纳、关注缺点与无条件的爱。自性之所以如此,源于其纯粹的无条件性,即包容一切的爱。
灵性修行意味着,在我们的品格和行为中,具体展现这种存在于我们内心中的、不可动摇且充满热情的无条件的爱。
自性永远是完整且完美的。通过心理修行,我们得到了改变。通过灵性修行,我们得以直面内心世界:我们在有意识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我们内在的完整性。正如荣格所言,“了解到我们被那无处不在的、从理性上无法破解的奥秘所包围是一种治愈性的发现……逻辑可以无视种种心灵事实但无法将其泯灭。”
灵性修行涉及一系列练习,这些练习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如自我的修行),而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条件,使我们适合于转变,但并不保证结果。这些能微妙地发挥作用的练习有:冥想、身体规训、想象、感受诗意、探索原型梦、举行仪式、关注内在智慧,以及关注有意义的巧合或心灵感应。
英雄的故事讲述了一种旅程,他们从家出发,跨过各个危险的门槛,进入新的、未曾探索过的领域,然后带着扩展的意识回到家中。这段旅程的三个阶段——启程、奋争、回归——象征了我们从神经质自我到健康自我再到灵性自性(spiritual Self)的发展过程。神经质自我坚持要掌控一切,害怕那个对“是什么”做出肯定回答的自性的出现。自我对自性的恐惧是有条件性对无条件性的恐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是对无所畏惧的恐惧!自我一次又一次地破坏我们的整合!
我们放下对幻觉的依附,即为启程。我们努力在个人方面和人 际关系方面,使自己变得清醒和负责,即为奋争。我们以更高的觉 悟认识到我们真正的自我认同是无条件的爱,即为回归我们原本的 完整性。
启程让我们摆脱恐惧,奋争让我们实现整合,回归让我们发生转变。
在本书中,我们通过处理童年的戏剧性经历、自我坚定(表达 自己的诉求、明确自己的想法并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应对恐惧、愤 怒和内疚、建立自尊、维护个人边界、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灵活 地整合自己以及与我们的阴影交朋友,来探索启程与奋争。
所有这些历程都可以赋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摆脱恐惧的、依附 的自我的束缚,跨过门槛,进入有意义的成年生活。然后,我们带 着强大的自我(能够应对恐惧和欲望),实现一种自我的超越,使我 们无条件地爱。因此,我们的旅程就是从恐惧出发,经由力量,抵达爱!
启程与奋争
当我们强烈地想要抓住那些我们误以为会让我们快乐或保持快乐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受到自我的束缚。接着,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必须继续控制我们辛辛苦苦争取来的东西。
要想摆脱这种束缚,首先要放下自我的如下幻觉:
1. 我是一个独立于周围一切的实体。只有自我才会有这种二元性视角。随着我在觉悟上的进步,我喜欢另一种视角(源于我的灵性自性),从这个视角只会看到明显对立事物之间的统一与结合。 自我视野中的二元性使我将无缝的现实混淆成非此即彼、好与坏、我和他们。这是对抗性冲突的根源,也是要求他人改变以符合我的完美模板的根源。
2. 从这种二元性中产生了第二种幻觉,即有某种东西可以满足我的渴望和需求,并且这种东西可以永远存在。主体/客体的二元论因此导致了浮士德式的错误,即某人、某地、某物、某种信仰等,可以让我们免于面对那些任何成年人都要面对的变化和各个阶段的挑战。这种幻觉让我们误以为福佑是一种商品,可以得到、失去、找到、赢得,抑或占有。当我们放下这种幻觉时,我们就会认识到,福佑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此时此地,而非彼时彼地。唯一不可思议之处在于我们一直感知不到。
一旦我们与自己生活中真实的人和环境建立起联系,我们就会 发现自己内心的兴奋,正如阿娜伊丝·宁(Anaïs Nin)在她的小说 中所写,“每天,实实在在的爱抚取代了那虚无缥缈的恋人”。
3. 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放下为了生存而掌控一切或需要掌控一切的幻觉。我们害怕内心和周围可能发生的变化。我们害怕经历或 面对难以承受的感受。我们害怕失去认可,而无法活下去——就像 童年那样。事实上,我们所有的恐惧都是对成年的恐惧,是对正视 并非由我们引导或选择的现实的恐惧,是对顺其自然的恐惧。实际 上,当我们输入“我正在或我可能正在失去掌控”时,我们的情绪屏 幕上就会显示“恐惧”。 我们不会主动放弃掌控。通常,必须发生一些事情,无可置疑 地向我们展示我们无法掌控一切。在这种自我崩塌的状态中,我们 最终会放下。因此,巨大的失落是必要的失落,就像丢弃的沙袋可 以减轻热气球的重量,使其能够升得更高。
4. 最后一个要放下的幻觉是“应得的权利”,这是一种时间上 错位的信念,即认为作为成年人,我们仍然可以得到像婴儿时期那 样的照拂。我们可能会误以为,每个人都应该信任我们,带着爱和 尊重来对待我们。当我们意识到他人并没有把我们的意愿当回事儿, 对我们另眼相待,以及无条件地爱我们时,我们就会变得愤怒。我 们可能会对任何人抱有这种信念,从我们的亲密伴侣到在高速公路上超我们车的司机。
放下这种信念就是坦然接受上天给我们一手好牌或坏牌。就像《哈姆雷特》中所写,“命运的摧残和恩宠,你都受之泰然。”这是一种谦卑,承认人的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是合理的。面对种种生存状态,我们“应得的权利”变成了谦卑。我们甚至可以相信,种种境遇和危机会帮助我们前进,只要我们将它们整合起来,而非将其阻断。
努力与恩赐
在英雄的故事中,召唤我们踏上旅程的形式是一种失落、一种颓丧、一种失误、一种伤痛、一种无法解释的渴望,抑或一种使命感。当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就被召唤去完成一次转变。这总是意味着要放下一些东西,但正如中世纪哲学家爱克哈特大师(Meister Eckhart)所言,“一切都注定会失去,这样灵魂才能立于不受阻碍的虚无之中。”这里的矛盾之处在于,失去是通往获得的道路。与召唤相配合的是,放下幻觉,并通过个人努力整合发生的一切。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困境:我们的任务是在放下的同时还要抓住!但是,每一个为这种矛盾而努力的英雄都 会得到上天的眷顾,这是恩赐的象征,而不是由我们自身做出的指 引,这是一种无法以意志为转移的力量。觉悟可以让种种恩赐显现 出来,以赋予我们新的、足够强大的力量,以应对我们接受的每一 个挑战。这些恩赐在心灵层面上相当于物理演变中的“量子跃迁”。 如此一来,我们的努力就可以通过一种毫不费力的转变向前推进。 这种巧妙的结合恰恰定义了真正的英勇,即努力经受住痛苦,并在 痛苦中自发地转变。这样,我们就不会像荣格所提醒的那样,“被命 运拖着走向了那个我们原本可以昂首挺胸走向的那个终究逃不过的 目的地。”
带着光明归来
回归就是实现我们的命运:在有意识的生活中表达我们内在的 无意识力量。神经质自我已经发挥作用,而我们现在应该为灵性 自性效劳。这种自性并不独特,也不独立,在每个人身上并无区 别。我们带回家的礼物就是自己领悟到人性与天性的合一。哲学家 肯·威尔伯(Ken Wilber)说:“在那无限意识的永恒光芒之下,我 们想象中孤立的自我,在这里和宇宙融为一体。”
这种领悟让我们的爱变得博大且无条件。现在我们明白了,爱 才是我们超越自我的真正本体。就像所有的英雄之旅一样,我们的 修行最终在我们开启这段旅程的地方结束了!禅宗诗人白隐慧鹤对 此做了完美的总结:“众生本觉者…… 处处皆净土,此身即觉者。”
就像奥德修斯一样,我们离开了故乡伊萨卡岛那熟悉且舒适的一切,以为我们的旅程是奔赴特洛伊,却发现在那里的奋争只不过是一种策略,让我们以老练、智慧,且有真正王者之气的样子回家。 就像回头的浪子一样,我们离开了父亲的房子中那熟悉的生活,以为我们的旅程是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却发现原来是一条带我们回家的路,但这一次,我们能够给予和接受一种闪闪发光的、无条件的爱。
本书的每一章都涉及并整合了英雄之旅的三个阶段。尽管如此,各章还是按照三个主题的主要侧重点来安排的。 第一和第二部分(1~8章)涵盖了第一个主题和第二个主题: 从神经质自我到正常自我的启程和奋争。心理修行的个人层面:1~6章。心理修行的关系层面:第7章和第8章。 第三部分(9~13章)探讨了第三个主题: 带着扩展的灵性意识回归完整性。 尾声部分(14章)列出一个心智成熟者的44条处世之道。
里秋温暖而富有同情心地引导读者。他的作品可以帮助每一位寻求自我蜕变的人。
——《出版人周刊》
我们所有的恐惧都是对成年的恐惧,是对正视并非由我们引导或选择的现实的恐惧,是对顺其自然的恐惧。
我们作为成年人的心理-灵性修行是一场英雄之旅,因为任何经历过痛苦并因此而转变的人都是英雄。
在亲密关系中,当双方都清楚自己感受爱的具体方式,并告诉对方时,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以最佳状态运转。
这种自我抚育是实现真正亲密关系的绝佳条件,因为就像所有好的养育方式一样,它是一座从孤独通往关系世界的桥梁。
一旦我们允许自己经历彻底的幻灭,我们就再也不会感到绝望。
如果什么事都等到绝对能做到了再去做,那么我们能做的事就很少了。
承担责任永远让你明白下一步该做什么。
人的每一种经历都可以得到同化和吸收。这就是乐观的基础。
强烈表达的愤怒称作狂怒。强烈持续存在的愤怒称作仇恨。没有表达出来的愤怒称作怨恨。
放弃个人边界就意味着放弃我们自己!
一方的同情和另一方的努力改变是最有效的组合。
表达每一种感受,但不要凭感受行事。
当你承认一个人的直觉是对的,他(她)的内心就会对你更加开放。同时,你也就放下了自己的好胜心、相反的立场和对抗的状态。
我们的生活总是会有一种莫名的缺失感,直到产生无条件的爱。只有到了那一刻,我们才会意识到一直以来自己缺失的是什么。只有到了那一刻,沙漠才会绽放花朵。
只有始终允许亲近和疏远的比例存在动态变化,亲密关系才能长久维持下去。
没有人可以控制或改变他人,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没有人可以时时刻刻地保持忠贞不渝和真诚坦白。
任何期望都是无效的,就连协议也并非永远可靠。
你终究是孤独的,并且终究能够独自承受这种孤独。任何关系都不能创造自尊,而只能支撑自尊。
放下指责和对证明自己正确的渴望,能最有效地修复关系。
嫉妒心和占有欲虽然不受欢迎,但属于人之常情。
大多数人很少明确地道一声“再见”,而是一言不发地离去,以免直面冲突。
当一段关系结束时,没有人应该受到指责。
一段关系就是一条灵性之路,因为它是由不断剥离各种幻想的过程所构成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