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113681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老将谢幕,曹魏权柄易手,司马家趁势崛起,力挽乱世狂澜,再绘江山一色。
司马氏不仅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西晋王朝,而且影响了随后中国南北朝的历史走向……本书带您走进三国归晋的真实场景。
在三国时代的尾声,司马氏完成了中国的又一次大一统。但是在统一过程中,崛起的不光只有司马氏,还有天下的士族。本书将从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讲起,细数司马氏的擅权、称帝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北方政局的变化。与此同时,与之相对的蜀汉和吴国,都在经历着所谓的“后三国时代”。蜀汉作为一个外来军阀建立的政权,其与本地士族的关系好坏深刻地影响了它的兴亡。而东吴则在孙皓登基之后,迅速地衰落了下去。最终司马昭灭蜀汉,司马炎灭东吴,历史中有一股洪流,在驱使着中国这辆“马车”向统一的方向驶去。
楔 子
星落五丈原 // 001
第一章
后英雄时代
一、蜀汉的动荡 // 014
二、张昭与顾雍 // 023
三、曹丕的遗产 // 030
第二章
统一的前奏
一、北境往事 // 041
二、公孙渊自立 // 047
三、司马懿征辽东 // 054
四、毌丘俭征高句丽 // 061
第三章
统一的开端
一、明帝治国 // 069
二、托孤:被选择的司马懿 // 077
三、蛰伏:司马懿的隐忍 // 085
四、反击:高平陵之变 // 091
第四章
东吴大帝
一、性情大变 // 101
二、太子魔咒 // 108
三、流血的皇位 // 114
第五章
蜀汉的困局
一、蜀中三英 // 123
二、蒋琬的选择 // 129
三、诸葛亮的遗产 // 136
第六章
司马氏的危机
一、淮南初叛 // 145
二、夏侯玄之死 // 153
三、废立天子 // 161
四、淮南再叛 // 165
第七章
东吴内耗
一、太傅诸葛恪 // 176
二、东兴之役 // 182
三、再攻合肥 // 187
四、权臣之死 // 194
第八章
九伐中原
一、姜维的想法 // 205
二、姜维的对手 // 211
三、兴汉与仇国 // 218
第九章
司马昭之心
一、寿春三叛 // 231
二、克定淮南 // 238
三、天子之血 // 244
第十章
灭国与禅让
一、诡异的前奏 // 258
二、灭国大战 // 265
三、二士争功 // 274
四、曹魏的宿命 // 281
第十一章
东吴覆灭
一、自毁长城 // 293
二、昏君与暴君 // 302
三、羊祜与陆抗 // 312
四、荆州易主 // 321
尾 声
建业降帆 // 331
参考文献 // 340
公元234年是魏明帝曹叡青龙二年、蜀后主刘禅的建兴十二年、吴大帝孙权的嘉禾三年,就在这一年的开头,发生了一件事——作为上一个时代的象征,已经被封为山阳公14年的汉献帝刘协去世了。他是这个乱世的见证人,也间接促成了这个三足鼎立的局面,毕竟刘备是借着“献帝被曹丕所杀”这个谣言登基的。而实际上的山阳公刘协并没有被杀,反而是在自己的封地过了十几年的太平日子。虽然曹丕当年说的“天下宝物咱俩分”是客气话,但允许他在封地采用汉朝正朔和服色,建立宗庙,祭祀汉朝先祖,这些曹家都做到了,甚至在刘协去世之后,魏明帝曹叡还改穿丧服,为他祭悼,举行大赦,最后以汉天子的礼节将其埋葬在禅陵。而曹家的这个举动,也算是给自己的后代留了福报,等到司马炎接受曹家禅让的时候,曹氏子孙也得到了类似的善待,其封国陈留国的享国时间,甚至比司马氏的晋朝还长59年。
但这一年的主题却并不是纪念,而是战争,这一战,也是许多被我们熟知的三国英雄的最后一战。此战中,魏明帝曹叡亲征东吴,虽然还没等到达战场,孙权便已退兵,但这已经是曹魏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亲自指挥的最后一战了。同时,这也是东吴的第四代统帅陆逊带兵出战的最后一战,不过在这次战役中,他并不是主角。而对于蜀汉来说,这一年他们永远地失去了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以及勇冠三军的大将魏延,从此以后,蜀汉再也没有能力与魏国争雄。
在这场战争之前,蜀汉已经准备了三年,或者说距离上一次诸葛亮出兵北伐,已经过去了三年。这三年之中,诸葛亮推广农耕,充实军备,训练部队,为了解决山区运输困难,还制造了“木牛”“流马”这样的“黑科技”装置,只是为了能将军粮运送到褒斜谷口(今陕西省汉中市西北),同时蜀汉还修复了褒斜谷栈道(今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西南褒河山谷)。蜀汉的百姓在这三年之中得到了充分的休养,蜀汉军队的兵员也得到了补充。
魏青龙二年(234)春二月,54岁的诸葛亮亲率10万人的庞大军团出战——这已经是蜀汉能拿出来的全部家底儿了。大军从褒斜谷进军,第五次向曹魏发动进攻。同时,诸葛亮还派使节前往通知吴国,希望吴国能同时出兵配合。
自从夷陵之战后,两国恢复关系以来,这种互相配合出兵的情况也很常见,但这一次,吴国确实有个被孙权视为眼中钉的目标——合肥新城。合肥城是魏、吴两国对峙的前线,曹休死后,满宠以前将军的身份接替曹休,代理扬州军务。这几年东吴几乎年年都会派水军来骚扰,在跟孙权打了几年交道以后,满宠逐渐发现了问题所在——合肥城。
魏太和六年(232),满宠上书曹叡,说:“合肥城南有巢湖,更南方还有长江,却与北方的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距离很远,东吴如果围攻此处,因为可以得到水军相助,所以非常容易,而我们要想前往救援,却必须先击退他们的主力,然后才能解围。所以臣建议调出城内守军,在合肥城西30里处,地势险峻,据险可守的地方,再筑一座城,东吴再想攻城,就必须上岸,这样我军便可在陆上切断其归路,方为上策。”这件事情在曹魏的朝堂上还一度引起讨论,护军将军蒋济说这是向天下示弱的表现,曹叡也没有同意。但后来满宠再次上书解释,尚书赵咨认为满宠的计划不错,这一次曹叡批准了这个想法。没过多久,合肥新城建成。
转过年来,新城刚刚完工不久,曹魏的军队正在搬东西时,孙权就计划出兵包围合肥新城,但大军从水路,经巢湖,终于到达合肥新城附近的水面时,才发现新城距水边很远,水军根本无法攻击。东吴的舰队停泊了20多天,也没敢下船。
这时,满宠对将领们说:“孙权知道我们撤出旧城,一定会以此为由,在军中吹嘘一番,虽然他不敢来攻新城,但为了彰显实力,最后一定会上岸示威。”于是满宠秘密地派出步骑兵6000人,在淝水岸边的隐蔽处埋伏。后来孙权的军队果然登岸炫耀,正好被满宠的伏兵候个正着,东吴军被击杀数百人,还有人掉到水里淹死,只好撤退。之后孙权又派全琮去攻打六安,但也是无功而返。
这次诸葛亮来信之后,孙权马上选择呼应蜀汉,率大军推进到巢湖湖口,号称10万人。同时又派大将军陆逊和左都护诸葛瑾两位老将率万余人进入江夏郡,到达汉水流入长江的入口处,目标直指襄阳城,但很显然,这一路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区区1万兵,还都是水军,是不可能对襄阳构成什么威胁的,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做给诸葛亮看,孙权实际的目的还是合肥新城。同时,孙权还派将军孙韶、张承,进入淮河,去骚扰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和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
满宠此时驻扎在寿春,见这一次孙权势大,就打算率军救援合肥新城。这时,殄夷将军田豫上书说:“敌军此次入寇,声势浩大,看起来并非是贪图小利之举,而是想通过围困新城,将各路人马都引到此处,所以我们此刻不应救援,而应让吴军放手攻城,以坚城挫其锐气。对方攻城不得,将士们又疲惫不堪,士气必然低落,到那时再出击,一定可以大胜。东吴贼人如果识趣,一定不敢攻城,不久自然退却。如果此时我们进军,那才是正好中了敌人的奸计。”
满宠认可了田豫的计划,因为寿春这个地方,地处淮河以南,曹魏的士兵都是北方人,定期要回家探亲,东吴正是趁着这段时间前来攻击,所以此时满宠手下兵员不足,他上表请求召回探亲的将士,集中兵力来迎战东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