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5277290
内容简介:
文化资本是城市的灵魂,为城市注入不竭动力。本书深入剖析文化资本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提出文化资本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并分别从文化资本与城市规模、文化资本与城市品牌、文化资本与城市创意阶层、文化资本与城市产业结构四个维度,进行实证检验与案例分析,进而提出文化资本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实现城市更高水平的发展和繁荣。
目 录
第一章 文化资本的内涵与测度001
第一节 文化资本研究的历史沿革001
第二节 文化资本的内涵界定011
第三节 文化资本的测度与特征分析027
第四节 本章小结053
第二章 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与测度055
- 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057
-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与内涵073
-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特征分析086
- 本章小结108
第三章 文化资本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与实证分析110
第一节 文化资本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分析110
第二节 文化资本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证检验145
第三节 本章小结179
第四章 文化资本与城市规模182
第一节 文化资本对城市规模影响的理论机制183
第二节 文化资本对城市规模影响的实证检验209
第三节 典型案例218
第四节 本章小结226
第五章 文化资本与城市品牌229
第一节 文化资本对城市品牌影响的理论机制230
第二节 文化资本对城市品牌影响的实证检验256
第三节 典型案例268
- 本章小结275
第六章 文化资本与城市创意阶层278
第一节 创意阶层的产生与发展278
第二节 文化资本与创意阶层分布295
第三节 文化资本与创意阶层迁移301
第四节 文化资本对创意阶层影响的实证检验310
第五节 典型案例318
第六节 本章小结325
第七章 文化资本与城市产业结构328
第一节 城市产业结构演化328
第二节 文化资本与第一产业发展331
第三节 文化资本与第二产业发展340
第四节 文化资本与第三产业发展355
第五节 文化资本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367
第八章 文化资本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381
第一节 优化区域文化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城市市场环境382
第二节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引领内容产品品质提升387
第三节 多元配置文化金融:促进文化金融资产高效融通392
第四节 强化文化贸易:推动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出去”394
第五节 创新文化科技: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398
第六节 提振城市文化旅游:控合资源促进文旅深度融合403
第七节 促进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品与服务内容品质提升408
第八节 培育文化人才:引培并举补齐文化人才短板413
第九节 本章小结417
第一章 文化资本的内涵与测度
文化资本的出现既是社会文化演化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仅从词性上看,文化资本由“文化”和“资本”组合而成,是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货币资本等概念对等的存在。在历史进程中保留下来的,以文化惯例、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人才、艺术工艺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资本,都应当属于文化资本的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积累变得愈发丰富多彩。以文化为媒介的资本积累开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显现出关键的作用,因此,围绕文化资本的相关概念和研究也随之兴起。本章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探讨了文化资本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相关研究,其中,第一节梳理文化资本理论研究的历史脉络;第二节界定文化资本的基本内涵,对文化资本进行分类,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第三节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测度,并分析城市文化资本发展现状。本章为之后深入研究文化资本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文化资本研究的历史沿革
一、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布迪厄将文化资本解读为身体化的、客观化的和制度化的形态,这三种形态是个体社会化到统治阶级文化中的直观反映。作为文化资本的第一种形态,身体化的文化资本是“一种被称之为文化、教育、修养的形式的具体状态,即包含劳动力变化和同化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的实体化的具象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由投资者亲自完成,因此将获取收益所花费的时间作为衡量尺度,是对文化资本进行精确测量的途径”。布迪厄对于身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的解读中融合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身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是劳动的积累,能够用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依据,它被人们在排他性的基础上占有,并深入到场域之中,作为一种客观的力量,对社会结构以及资本所有者的社会地位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将获取收益所花费的时间作为衡量尺度,仅适用于对身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进行测量,对于其他两种形态的文化资本则不具备适用性,根本原因在于劳动时间的积累与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之间的不对等关系。
文化资本的第二种形态是“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在文化商品的物质性和象征性表现形式中,分别表现为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布迪厄对二者进行了具体区分:“生产手段的占有者只需经济资本以使用机器,但必须亲力亲为或以他人作为代理接触到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才能实现对于文化产品的使用”。即经济资本通过物质产生文化价值,而文化资本以人为媒介产生文化价值。
“制度化的形态”是文化资本的第三种形态,具体体现在文化制度和教育水平等层面。通过社会制度认可而形成制度化形态的文化资本的形式,赋予了文化资本法律层面的标准性认可,如学历证书、职称评定以及各类资格证书等,为文化资本的计量分析提供了可行性。
综上所述,文化资本概念由社会学家布迪厄率先提出,并对文化资本理论进行了实践性和学术性的具体阐释,但其未对文化资本的内涵给出精确定义和边界的划分。在布迪厄的理论中,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应当跟随学科发展而不断深化其内涵,不应对其概念进行限制或曲解,而在之后对布迪厄理论进行深入探究的研究者们看来,文化资本就是“行动者社会身份的一种标志,被视为正统的文化品位、文化能力、消费方式和教育水平等价值形式”。文化资本理论对文化资本的经济和文化价值的双重属性进行了重点强调。自文化资本的概念提出后,不仅在社会学领域得到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而且不同学科的学者围绕学科范畴和主题对文化资本的概念也进行了各个方向的拓展,其中,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范畴内对文化资本的概念内涵进一步剖析,并对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思罗斯比的文化资本理论
思罗斯比的文化资本概念是重要的经济理论之一:“经济上的文化资本,可以提供一种代表文化的手段,使得文化的有形和无形表现都能被表达为长期的价值储备和个人及群体利益的提供者”。思罗斯比将文化资本与其他形式的经济资本进行了概念性的区分,并对文化资本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了重点解读,“现有音乐和文学的存量……或文化习俗和信仰的力量的价值取决于其在文化中的地位”。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共同体现了思罗斯比理论中文化资本作为经济资本的重要生产功能。
他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经济现象,借用了布迪厄关于文化资本的社会学概念,将文化资本置于经济学的价值体系并对其进行重新定义。思罗斯比认为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相互结合和关联,共同组成文化资本概念建立的基础。他认为文化资本包含着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看作一种能够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的资源,将文化价值转化为财富资产并得以呈现,这种财富的积累能够影响社会系统中货物和服务的流动,体现为经济文化双重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诞生。与布迪厄不同,思罗斯比认为资本有四类:第一类资本是物质资本,主要指原材料、工厂、机器、建筑之类有具体形式的资本,这些物质资本的大多部分,都可以被视为直接投入生产的生产要素,但使用物质资本的过程中无法脱离人力资本的作用;第二类资本是人力资本,指人们具有的非物质性质的技术和经验的具体体现,个人经过学习、培训、经验累积等获得了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寄存在个人肉体精神层面上的人力资本,个人具有的人力资本越多,在生产的过程中则表现得更具创新力、领导力和管理协调力,从而在整个生产活动中会相应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人均产出,人力资本对于经济产出的重要性已经如同物质资本一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类资本是自然资本,指自然环境中所有有助于人类展开生产活动的资源,如土地、水、矿产等;第四类资本是文化资本,与其他资本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为社会创造和贡献文化价值,文化资本是一种涵盖了文化价值的财富资产,其蕴含的文化价值是一种存量资源,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这种文化价值存量可以转化为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兼备的流量。在过去的研究中,最初经济学将物质资本作为解释经济增长的资本变量,但随着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被纳入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之中,同时文化资本的出现对经济增长解释进行了有力补充,能够从更深层次的视角去研究社会经济发展。
思罗斯比同样以存在形式为标准对文化资本进行了划分,直接将其划分为有形和无形。有形文化资本,顾名思义,如蕴含文化意义的古迹、雕像等实体物品,以及油画、图书、艺术品等人工品,这些有形文化资本参与社会系统的交换和消费,带来一系列新的商品和服务的出现,即新的文化资本,其价值得到显现。无形文化资本相比有形文化资本抽象,它体现在人的精神层面,主要指与人们价值观相符的观点、看法、信念等,如音乐、文学、电影等,这些无形文化资本进入社会体系的交换环节中,参与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与消费,催化新的文化商品和服务的产生并发生价值交易。
思罗斯比对文化资本做出了新的经济学解读,认为文化资本对于解释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文化资本存量进行估算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他为估算文化资本构建了积累模型:将某区域在时间 内的文化资本积累设定为 ,考虑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资本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损耗,因此将文化资本的损耗因子,即折旧率设置为 。为了保证该区域的文化资本存量保持不变,需要保护和维修原有的文化资本,所以需要增加一笔投资,即维持投资 。同时由于发展的需要,还会对文化资本增加额外投资 进一步扩大文化资本存量,由此得到文化资本积累模型如下:
(1-1)
思罗斯比的文化资本理论指出了之后文化资本的重点研究方向:首先,在理论层面将文化资本与科学性的经济分析模型相结合,重点对文化价值领域进行研究拓展;其次,是对文化资本的量化分析,需要对文化指标的范畴进一步拓展界定,建立和完善衡量文化资本的指标体系;最后,文化资本研究中的相关现实问题要与文化政策相结合,如艺术活动扶持、公共文化活动补贴等政策要与文化资本的内涵紧密相连。思罗斯比的文化资本理论中,文化资本与普通资本的区别在于它的经济价值属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创造是文化资本在思罗斯比的文化资本理论中作为经济资本的功能体现。
三、文化资本理论的拓展研究
(一) 文化资本内涵的补充研究
在布迪厄和思罗斯比的研究基础上,文化资本的内涵在多个学科领域被不断拓展。Barrett对于文化资本内涵的解读中,文化资本与组织在精神层面有共同的价值观、信仰以及行为相关的价值,能够有效协调组织内部员工和外部消费者以及社会关系。Klamer对文化资本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即文化资本作为国家、城市以及企业的内在要素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Howkins提出的“创意资本”的概念则是文化资本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创意是投资行为下的资产产出,能够促进创意性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以及创造力的不断再生,同时也是节约成本、实现价值最大化、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宗教、偏见、腐败、节约、真诚和团结等同样是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重要文化因素。 Prieur和Savage的观点中,文化资本的具体内涵因“场域”而存在不同。在实证研究中,文化资本概念以文化品位、出席率或消费、文化知识以及对各种文化流派的熟悉程度等作为衡量指标进行计量分析。罗克·华康德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随后与布迪厄合作完成了合著作品《实践与反思》。此外,爱德华·李普马在他的论文《实践理论中的文化与文化概念》中,从文化的本质、认识论与方法论、文化与社会结构甚至文化的自由性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他将布迪厄社会学的文化概念,差异化的可能性与文化相关的阶级观念融合,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思罗斯比则以他的论文《文化资本》引发关注,在这篇文章中,他深入探讨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及文化资本可能对经济分析产生的广泛影响。他在文章中审视了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投资分析等领域的潜在贡献。
自20世纪90年代起,“文化资本”的概念传入中国,渐渐在中国学者中引发关注。国内学界将文化资本的理论引入文化产业、文化体制、大众传播以及全球化等多个领域,将其视为一种与现代资本形式有关的理论。这种引入不仅在中国掀起了对“资本”全新探讨的热潮,更在各领域推动着中国学界对此进行广泛研究。2005年,薛晓源和曹荣湘联合主编了《全球化与文化资本》。这本集成著作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布迪厄与文化资本、文化资本与全球化、文化资本与阶层分析、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文化资本与个体发展等领域,为国内关于国外文化资本研究的重要成果。2007年,朱伟钰出版了《布迪厄“文化资本论”研究》。这本书系统地探讨了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涵盖了基本立场、基础概念和方法规则等方面。此外,还有一些重要论著在这一领域涌现。例如,王晓路的《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等,从关键词的角度对文化资本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对于文化资本的含义和转变,朱伟钰认为,“文化资本不仅仅是一种描绘被社会塑造的结构作用的静态概念,还是能够理解行动者如何塑造结构作用以及如何反映变化的动态概念”。另有学者从形态构造出发,探讨了文化资本的不同方面,强调了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与马克思经济资本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社会学领域也涌现相关著作,如杨善华主编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等,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在文化资本的积累方面,姚俭建和岑文忠详细讨论了文化资本积累的特点以及机制和路径。卜长莉在其文章中提出,文化资本投资是明智的知识经济选择,可以通过教育证书等形式转化为经济资本。
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全新界定了文化资本的概念内涵。张鸿雁教授提出的“城市文化资本”的命题中,文化资本的内涵因场域的不同而向各个方向延伸,“城市文化资本”是城市场域内的资本概念不断泛化的结果。李振刚和南方将城市文化资本的内涵拓展到包括城市生活知识以及生存技能等相关概念之中。高波和张志鹏认为“文化资本是一个特定的价值体系,并且能够带来持续性的收益”,企业家精神作为价值观系统创新与拓展的体现,实质上也是文化资本积累的一种。在袁晓婷和陈春花对于文化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文化资本概念有了新的解读:“文化资本作为一系列能够带来价值增长的价值观念的集合,一方面是大众行为选择的基本依据和行为特征的总体反映,另一方面对文化制度、技术进步水平及文化资源利用效率产生潜在影响和抑制作用”。目前对于文化资本的研究更加倾向于对文化能力以及各类文化资源的资本内涵,不同研究方法得出的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替代性意义。无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都需要将文化资本简化为可测量的、可分类的、具有操作性的变量,这个研究过程涉及了文化资本的内涵简化或复杂的学术讨论。虽然用于研究文化资本的理论框架不同,但这些不同框架在研究过程中有助于揭示与文化资本相关的品位、学历、阶层等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参与形式。
(二)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国内社会学领域学者对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应用涉及教育、阶层、家庭等多个层面。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社会阶层的多维分析提供了基本原则,在社会阶层的相关研究中,对文化资本的衡量需要理解社会阶层的基本问题,不同阶层的差异性文化资本对阶层的再生产发挥决定性作用。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新阶层是通过向外界传递个性、品位等识别信息并期望借此获得他人认同;文化资本的优势地位赋予了我国新中间阶层显著的阶层特征,而对于文化资本积累的追求使得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在影子教育过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作为影响教育获得的重要能动因素,文化资本作为一种渠道可以实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弥补家庭文化资本在教育层面的缺憾,以获得竞争优势;“杂食性”的文化资本培养策略成为优势阶层兼顾文化资本优势与学业优势的新趋势,课外教育在兼顾阶层品味培养的同时成为文化资本再生产的重要机制。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互相渗透,使得占据家庭文化资本优势地位的阶层更容易获得各类流动资源,家庭文化资本凭借优势地位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占据教育机会,最终实现优势阶层的代际传递;家庭文化资本中的部分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显著影响,有可能带来新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发现,在高质量教育方面,家庭文化资本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教育机会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不平等问题;家庭文化资本对城乡居民消费发挥显著地正向影响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包括家庭文化资本、教育资本等在内的文化资本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文化资本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在拥有文化资本和未能拥有文化资本的人之间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关系,用文化资本的概念对社会阶层等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对文化资本的所有状态进行综合考察,对于理解文化资本在权力关系中所对应的价值至关重要。
(三)文化资本与经济、教育的关系研究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学者开始从经济学视角对文化资本进行研究。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深入研究文化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纽带。阿伦·斯科特在文章《文化产业:地理分布与创意领域》中从文化生产的角度出发,关注文化生产相关的群体、生产体系以及文化产品的地域特征等,探讨了文化资本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陈立旭的文章《论新时期文化资本的分配与再分配》关注中国的实际情况,运用文化资本理论探讨了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历的经济体制转型、社会变迁等过程中,特别是社会资源从集中向分散转变的阶段,对文化领域的分配与再分配问题,他剖析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地位和社会利益方面的差异和变迁。学者们尝试将文化资本应用于文化现象经济层面,并将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引入文化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文化资本在经济水平的提升方面发挥促进作用,同时在文化资源、技术效率等方面产生抑制作用。文化资本在高等教育普及以及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中介作用,省域高等教育普及化效率的提升有利于文化资本水平的有效积累,进而对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发挥促进作用;田坤明基于经济转型背景对文化资本的差异性导致的社会阶层“差序格局”的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文化资本逐渐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文化资本的空间差异来自区域文化资本的动态影响,进一步导致文化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效应呈现层次性特征;王云等在对我国省域文化资本水平进行测量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文化资本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显著正向影响,并将文化资本作为经济增长模型的重要变量,基于MRW模型分析框架对文化资本的具体推动作用进行实证检验。文化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除正向影响外,还存在抑制作用,李娟伟等通过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文化资本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同时存在异质性效应,对市场交易效率产生负面影响,限制了经济增长水平。一些学者从微观视角探究了文化资本与企业关系。如高波将企业家精神纳入文化资本积累的核心要素;企业家精神作为经济增长的自变量,在文化资本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内生作用。文化资本的无形性特征使得其在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中发生隐性变动,它的再生产对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发挥决定性作用。文化资本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研究中,陆正华等实证检验了有形和无形文化资本对于企业研发效率的显著正向影响,通过基于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创新对于客户集中度的分散作用,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另一方面,关注文化资本与教育关系的研究也有其代表性作品。大卫·斯沃茨的文章《教育、文化与社会不平等》、简·卢普和罗布·兰格的联合著作《社会秩序、文化资本和公民权利:关于教育等级、教育权力与初等教育综合性的论文》等,着重探讨了文化资本理论在教育和个体发展领域的应用。王鹏程和龚欣基于文化资本的综合测度,采用多元Logit回归方法检验家庭文化资本与学前教育机会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文化资本越丰富,儿童获得学前教育机会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相比其他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对学前教育机会的影响更大;梅红和朱钰将家庭文化资本划分为体制化文化资本、客观化文化资本和具体化文化资本三类,并以家庭文化资本视角分析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农民子女的就读意愿。他们发现,体制化文化资本对超龄学生和学龄学生的就读意愿有不同的影响;客观化文化资本越好,学生的就读意愿越高;具体化文化资本中,父母教育期望对学生就读意愿有正向影响,正常学龄学生父母文化参与越多,对其就读意愿影响越显著。
第二节 文化资本的内涵界定
- 文化资本的概念
- 文化的内涵
1.概念的演变
在外国历史上,词语“文化”源自拉丁语中的“Culture”,最初意为“耕作”,指的是土地的开垦和植物的培育。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词汇逐渐扩展应用,尤其在十六至十七世纪经历了丰富与演进。最初的“文化”从农耕土地的概念转变为对植物如树木和禾苗的培育,然后进一步引申为对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培养。随后,十八世纪伏尔泰等学者开始将“文化”视为心智训练和修炼(思想、兴趣、情感等)的结果与状态,并将其用于描述受过教育者的实际成就,以及良好的风度、修养、艺术和科学等。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学术领域中率先提出了对文化的定义,他于1871年指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系,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从社会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随着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兴起,十九世纪下半叶后,许多西方学者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泰勒的“文化”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正。然而,由于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关于“文化”的定义出现了差异和多样性。几百年来,外国学者对“文化”的内涵理解变得丰富多彩,众说纷纭,学术界甚至提出了数百种不同的定义。
西方学者Kroeber和Kluckhohn在著作《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中进行了深入研究,列举了161种关于“文化”的定义,并将其划分为五个类别:描述性定义,如泰勒的整体文化定义;历史性定义,如Linton的“文化是社会遗产”的定义,强调文化的历史传承;规范性定义,如Sorokin等人的“文化是生活方式的总和”;心理性定义,关注人类文化心理的生成和作用机制;结构性定义,着重于文化形态的内部结构关系,认为文化是一种超越个体行为的符号结构,制约人类行为方式。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文化”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般性”定义,将文化等同于“整体人类社会遗产”;第二类是“多元的相对的”文化概念,将其定义为历史渊源的生活结构体系,常由特定群体成员共有,包括该群体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以及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指的是美好品德、文辞和法令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十九世纪末引进“文化”概念后,汉语中的“文化”逐渐转化为名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文化”定义的探索变得活跃起来。如刘永佶先生在其《中国文化现代化》一书中这样表述文化概念:“一是社会总体矛盾在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二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社会总体对个体的制约;四是个体对社会总体的意识;五是社会制度的理论依据与总体发展的导向;六是个体自由的表现与行为的规范。”
- 文化的类别
文化作为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从物质到精神,从传统到创新,都在丰富着人类的生活。广义的文化,如同一片广袤的海洋,包含了人类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种文化观念是一个综合性的概括,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纳入了考虑。从农耕文化到工业文化,从传统习俗到现代科技,从艺术创作到制度建设,广义的文化囊括了人类社会的所有创造和创新。这种文化内涵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和发展。狭义的文化,则将焦点放在了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物上。这种文化观念更加关注思想、艺术、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狭义的文化是人类精神的镜像,体现了人类对于世界、美好生活的思考和追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都是狭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代表着人类思想的高度,也是社会共识的构建者和传承者。通过狭义的文化,人类能够在精神层面与历史对话,感悟智慧,传承价值观,形成共鸣。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人类社会的多彩世界。广义的文化为狭义的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滋养,创造了各种可能性。而狭义的文化则在广义的文化框架下不断绽放,为人类提供了精神寄托和引领。这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人类社会文化的独特风景。
从文化的形态种类看,可以将文化分为固态的文化、产品的文化和流动状态的文化三种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在不同层面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传统、创意和交流方式。首先,固态的文化是指扎根于特定社会和地域的传统文化元素,它们经过历史的沉淀,成了社会共识的一部分。这些文化元素在社会中得以传承和保护,如民间传统艺术、宗教仪式、节庆习俗等。以中国的春节为例,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固态文化,代表着家庭团圆、传统美食等价值观和习惯的传承。春节体现了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的传承,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使得固态文化在时间的洪流中得以保留。其次,产品的文化是指文化与创意的结合,将价值观念融入商品、艺术品等具体物品之中。例如,艺术作品、流行音乐等都可以成为产品的文化代表。这种类型的文化不仅在实际应用中扮演着实用和娱乐的角色,同时也体现了创意的追求和社会审美的变迁。最后,流动状态的文化是指随着社会互动和信息传播而不断变化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变得更加突出。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和国际交流都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这种类型的文化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与人们的需求和趋势保持同步,固态的文化、产品的文化和流动状态的文化是不同形态的文化类型,它们分别在历史传承、商品创意以及社会互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文化类型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这些文化类型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为人们带来了多层次的文化体验和认知。
- 文化的影响
第一,文化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文化生产是社会生产的重要支柱。文化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还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文化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支柱,不仅创造了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也为创新、创意和创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首先,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文化的多元性和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在一个鼓励创意的文化氛围中,企业更有可能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并采用新的商业模式,从而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其次,文化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支柱,不仅为就业创造了机会,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文化产业包括影视、音乐、出版、设计等领域,涵盖了从创作、制作到分销的多个环节,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第二,文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还培养了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这些都对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文化激发了创新和创造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拥有不同的经验、视角和思维方式,这种多样性促进了跨学科的合作和创新。文化多元性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刺激了新想法和观点的交汇,从而推动了科技、产业和服务的创新发展。例如,跨文化的合作能够促进技术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应用,产生更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其次,文化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面对问题,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这种多元性使得解决问题的途径更加多样化,有助于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找到更加全面的解决方案。文化的丰富性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因为他们在跨文化的互动中培养了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最后,文化提供了适应变化的能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面对变革和挑战时,拥有不同的适应策略和资源。通过了解不同文化的智慧,可以借鉴和应用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的思考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韧性和应变能力,使其能够在经济发展中保持稳定和前进。
第三,文化可以增加经济的文化附加值,增强经济的辐射力。文化在当今社会不仅是一种表面的艺术和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能够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的重要资源,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文化附加值的增加为经济创造了新的增长点。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从文化创意产业到旅游业,从数字媒体到艺术市场,文化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将文化与创意相结合,能够创造出更具有独特性和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推动经济增长。其次,文化的辐射力能够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多元交叉的领域,涵盖了艺术、媒体、娱乐、设计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之间的互动和融合能够形成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在一个文化艺术区域的建设中,不仅能够吸引艺术家和文化创意从业者,还会促进餐饮、旅游、零售等产业的兴旺,形成产业生态系统,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效益。最后,文化的传播能够拓展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的传播,国家能够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欣赏、学习和体验不同文化,不仅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也推动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跨国输出,为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
- 资本的内涵
1.概念的演变
相较于文化,资本的概念由来已久。社会分工、商品交换和货币的出现为资本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使资本发展成为现实存在。由于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学界对资本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理解和看法,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对资本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大类。一方面,西方经济学体系包含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等多个学派,强调将资本视作一种生产要素。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资本定义为一种社会关系,认为其有能力创造剩余价值。资本以追求价值和自我增值为目标,持续地在循环运动中发展,推动生产力不断提升。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的理解侧重不同。前者更关注资本的自然属性,强调其作为生产要素的角色,后者则将资本视为社会关系,突出其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这两种观点共同构成了对资本的多维度认知,深化了我们对经济体系中这一重要因素的理解。
- 资本的作用
资本作为经济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发挥着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作用。当前,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本的作用范围以及领域不断扩展,不仅限于物质实践,还延伸至非物质实践领域,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首先,资本能对生产力产生显著影响,提高生产力水平。资本投入可以促进技术创新、设备升级和流程改进,从而使生产方式更加高效、精细化。例如,企业通过投资先进设备和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这种投资不仅能够增加产出,还可以改善产品质量和品种,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资本还能够推动科研和开发,培育创新型企业,进一步促进技术进步,推动整体生产力的提升。
其次,资本的作用也表现在对生产资料的影响上。资本的投入可以用于购买、更新和维护生产设备、工具以及其他生产资料。这有助于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保障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例如,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中断和故障,降低生产风险。资本还可以用于改进生产工艺,提升生产质量,降低废品率,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产资料的高效使用。
最后,资本的调节作用体现在调整生产关系,提高生产效率上。资本的投入可以改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和流程,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培训和技能提升,资本可以提升员工的生产技能和工作动力,从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此外,资本还可以引导供应链的优化和协调,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协同。例如,通过资本的引入,企业可以优化库存管理,减少库存积压和浪费,降低生产成本。资本还可以改善与供应商和分销渠道的合作关系,加强市场反应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交付效率。
综上所述,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多方面且深远。从提高生产力、优化生产资料利用到调节生产关系,资本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资本的应用也要关注平衡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最优效益,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福祉的良性互动。只有在资本的有效运用下,经济才能持续繁荣,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 文化资本的内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和经济逐步融合,相互渗透,拓宽了社会的财富矩阵。这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模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轨迹,孕育了崭新的文化经济格局。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全新文化经济构筑。本书将文化资本界定为:一种涵盖广泛的概念,它涉及个体、群体或社会在文化领域中所积累的资源、信仰、符号、知识和实践的集合,这些资源在一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被赋予了文化意义和价值。文化资本不仅是一种财富的积累,更是一种在文化生态系统中运作的力量,既包括非物质性的符号系统,如语言、象征、习惯,也包括物质性的实物,如艺术品、文物、文化设施。这种文化资本的财富形态既表现在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又表现在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在社会中,文化资本的积累可能通过教育、社交网络、文化活动等途径进行,进而为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中获取地位、认可和机会提供了资源基础。通过积累和传承,文化资本能够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交流、传播和消费,这进一步加强了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之间的相互关联。
文化资本的财富形式不仅体现在自身的文化内涵上,还体现在与之相关的经济交往中。通过积累和运用文化资本,人们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得到交换和消费,从而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例如,具备音乐才华的个体可以创作出音乐作品,在市场上销售并获得经济回报,同时也传播了自己的音乐文化。
文化资本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它促进了创新和创造力的发展。文化资本的积累和运用鼓励人们在各个领域内的创作和创新,推动了科技、艺术、文学等领域的发展。其次,文化资本有助于塑造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具备丰富文化资本的人们往往能够在社会中获得更多机会,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此外,文化资本也是文化传承和多样性的重要支撑,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元融合。然而,文化资本的积累也存在挑战。社会中文化资本的分布可能不均,导致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另外,虽然文化资本具有经济交换价值,但在一些情况下,过于商业化的运用也可能导致文化价值的丧失和虚假。文化资本是文化与经济交织的产物,既体现了文化的独特性,又具备经济交换和积累的价值。它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了创新、多元融合和社会发展,同时也需要平衡经济和文化价值的关系,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THROSBY D. Cultural capital[J].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1999, 23: 312.
BARRETT R. Liberating the corporate soul[M].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1998.
HOWKINS J.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 New York: Penguin, 2002.
PRIEUR A, SAVAGE M. Updating cultural capital theory: a discussion based on studies in Denmark and in Britain[J]. Poetics, 2011, 39(6): 566-580.
朱伟珏.超越社会决定论——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再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6(3):87-96.
姚俭建,岑文忠.文化资本的积累机制探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40.
卜长莉.布尔迪厄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先驱性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4(6):35-38.
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从经营城市、行销城市到“城市文化资本”运作[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24-31.
李振刚,南方.城市文化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合[J].浙江社会科学,2013(10):83-91 158.
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5):102-112.
袁晓婷,陈春花.文化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S1):98-102.
田坤明.转型期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王云,龙志和,陈青青.文化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扩展MRW模型[J].软科学,2013,27(4):12-16.
李娟伟,任保平,刚翠翠.异质型文化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经济问题,2014 (2):16-25.
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5):102-112.
陆正华,钟伟,史欣向.文化资本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2,31(7):14-19 46.
王鹏程,龚欣.家庭文化资本对学前教育机会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20(12):43-54.
梅红,朱钰.家庭文化资本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民子女就读意愿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6):56-6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