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89807
★ 一场横跨欧陆的文学盛宴,一本书囊括中外14位风格鲜明的伟大作家,讲解小说写作技巧,解读经典作品中的诗意与深意,带领读者进入广袤的世界文学版图。
★ 曹文轩拥有作家、学者的双重视角,兼具学者的深刻广博,作家的绝妙文笔,讲解文学观念既脉络清晰,又融入自己在创作中感悟到的小说技艺奥秘,让人全然体验文学的魅力。
★ 作者不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还是首位获国际安徒生奖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中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往往能清晰流畅、妙趣横生地揭示小说的精妙所在,新手入门友好。
★ 作为当代文学的深度参与者,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当代文学不乏辛辣痛快的评论,使得本书不仅是一部专业的小说阅读、写作入门之作,更是一部解读时代文学涵义的经典评论集。
《经典作家十五讲》源自北京大学中文系小说课,曹文轩以作家、学者的双重视角,精选中外14位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伟大作家,讲解小说写作的技巧,赏析经典作品中充满诗意和深意的文字,带领读者进入广袤的世界文学版图,全然体验文学的魅力。作者对经典作品的赏析,在坚持学理梳理的同时,也将自己在创作实践中所感悟到的小说艺术的奥秘融入其中,引出一系列文学观念,进行理论的深度探讨。此书不仅是一部专业的小说阅读、写作入门之作,更是一部解读时代文学涵义的经典评论集。
引 言 解读四个成语
第一讲 “细瘦的洋烛”及其他——读鲁迅
第二讲 达夫词典——读郁达夫
第三讲 圈子里的美文——读废名的《桥》
第四讲 回到“婴儿状态”——读沈从文
第五讲 面对微妙——读钱锺书的《围城》
第六讲 水洗的文字——读汪曾祺
第七讲 樱桃园的凋零——读契诃夫
第八讲 银斧高悬——读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九讲 春花秋月杜鹃夏——读川端康成
第十讲 寂寞方舟——读普鲁斯特
第十一讲 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读毛姆
第十二讲 天际游丝——读卡尔维诺
第十三讲 无边无际的眩晕——读博尔赫斯
第十四讲 进入现代形态——读米兰·昆德拉
第十五讲 结语:混乱时代的文学选择
附 录 三个放羊的孩子:三个文学的隐喻
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知道还有没有真正的文学批评。而看了曹文轩这些书以后,我由悲观转向了乐观。——王蒙
曹文轩既有学者风度又有作家风范,属全能型的,是一个潜力很大的作家。——李国文
小说写作、艺术思考、有助于曹文轩的文学研究基点的确立,学术思考,提升了曹文轩的创作的境界和方法。曹文轩写小说、做学问,从不左顾右盼,不随波逐流,坚信存在着超越时空的“本原”,坚信文学自有其边界。——洪子诚
我们的前辈,从沈从文到吴组缃、林庚先生,既是小说家、诗人,又是文学教授,对文学非常理解,不隔膜。现在,曹文轩达到了这个境界。——谢冕
曹老师对美和文学的品质要求极高,甚至可以说是有“洁癖”。——邵燕君
鲁迅
鲁迅的幽默有点不“友善”。他的幽默甚至就没有给你带来笑声的动机。他不想通过幽默来搞笑。他没有将幽默与笑联系起来——尽管它在实际上会产生不朽的笑声。
他的幽默自然不可能是那种轻松的、温馨的幽默,也不是那种一笑泯恩仇的幽默,是他横竖过不去了,从而产生了那样一种要狠狠刺你一下的欲望。当代有学鲁迅也想幽默一把的,但往往走样,不是失之油滑,就是失之阴冷。鲁迅的幽默是学不来的,因为那种幽默出自一颗痛苦而尖刻的灵魂。
博尔赫斯
博氏家族算是豪族,但却是一个有眼疾遗传的家族。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博尔赫斯,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有一片看不见的阴影在他周围飘动与徘徊。对这似乎不存在但在感觉上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阴影,他深感无奈。博尔赫斯比任何人都更早更深刻地感受到“宿命”一词的含义。家族的眼疾史,是他神秘主义的源头之一。
他是在书堆上长出的一棵树——一株静穆的树。在博尔赫斯的眼中,打开书籍,犹如花上蝴蝶打开双翼。“我们每读一次书,书也在变化,词语的含义的变化。此外,每本书都满载着已逝去的时光的含义。”“当我们看一本古书的时候,仿佛看到了成书之日起经过的全部岁月,也看到了我们自己。因而,有必要对书表示崇敬……”(《书》)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氏的小说中经常出现“斧子”这一意象。而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陀氏之斧,只是悬置于空中,并未砍下。
我们在阅读陀氏作品时,会有一种焦躁,一种紧张,一种如焚的心情。我们看到陀氏将世界血淋淋地揭开了,一切恶、丑陋皆暴露无遗。那时,我们希望他的斧子能从空中落下,我们的内心在期盼着一种粉碎的声音。
斧子却在空中犹豫着。
川端康成
对川端而言,“物哀”一词实在已是融化在了他的血液之中。他的全部笔墨,也不过就是将“物哀”一词落实到场景之中,落实到交流之中,落实到无数的人间故事之中。当然是哀情万种。
川端不仅是在写女性,写作风格也是很女性化的。根植于出自女性之手的《源氏物语》《枕草子》的日本小说,差不多都有女性化的倾向,纤细便成了日本小说的总体美学风格。这是一个极其良好的开端。很少有人会想到那是因为日本小说史的真正书写是由女人开始的。世界上的小说,最初时,在呈现世界、表达情感诸方面,都是很粗糙的,注意到事物的微妙之处,已是在很晚的时候了。
谈当代文学
说到底,怨毒是一种小人的仇恨。文学可以有大恨,但不可以有这样一种绵延不断的、四处游荡却又不能堂而皇之的小恨。
并且文学必须有爱——大爱。文学从它被人们喜爱的那一天开始,就把“爱”赫然醒目地书写在自己的大旗上。而今这面肮脏不堪的大旗上就只有精液、唾沫与浓痰。
引言
解读四个成语
这四个成语可能与文学有关,与文学的生命有关。它们分别是“无中生有”“故弄玄虚”“坐井观天”和“无所事事”。
无中生有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就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的能力是文学的基本能力。也可以说,无中生有应是文学所终生不渝地追求的一种境界。
由于无止境的精神欲求和永无止境的创造的生命冲动,人类今天已经拥有一个极为庞大的、丰富的、灿烂辉煌的精神世界——第二世界。造物主创造第一世界,而人类创造第二世界。这不是一个事实的世界,而是一个无限可能的空白世界,创造什么,并不是必然的,而是自由的。我们要丢下造物主写的文章去写另一篇完全出自我们之手的文章。我们眼前的世界,既不是造物主所给予的高山河流、村庄田野,也不是硝烟的人世,而只是一片白色的空虚,是“无”。但我们要让这白色的空虚生长出物象与故事——这些物象与故事实际上是生长在我们无边的心野上。
我们可以对造物主说:你写你的文章,我写我的文章。空虚、无,就像一堵白墙——一堵高不见顶、长不见边的白墙。我们把无穷无尽、精彩绝伦、不可思议的心象,涂抹到了这堵永不会剥落、倒塌的白墙上。现如今,这堵白墙上已经斑斓多彩、美不胜收……这个世界已变成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这个世界不是归纳出来的,而是猜想演绎的结果。它是新的神话,也可能是预言。在这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一切可能性以形态。这个世界的唯一缺憾就是它与我们的物质世界无法交汇,而只能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的双足无法踏入,但我们的灵魂却可完全融入其间。它无法被验证,但我们却又坚信不疑。
无中生有就是编织,就是撒谎。
劳伦斯反复说:“艺术家是个说谎的该死家伙,但是他的艺术,如果确是艺术,会把那个时代的真相告诉你。”而这一思想的最后表述是由纳博科夫来完成的:“一个孩子从尼安德特峡谷里跑出来大叫‘狼来了’,而背后果然跟一只大灰狼——这不成其为文学;孩子大叫‘狼来了’而背后并没有狼——这才是文学。那个可怜的小家伙因为撒谎次数太多,最后真的被狼吃掉了纯属偶然,而重要的是下面这一点:在丛生的野草中的狼和夸张的故事中的狼之间有一个五光十色的过滤片,一副棱镜,这就是文学的艺术手段。……我们也可以这样说:
艺术的魔力在于孩子有意捏造出来的那只狼身上,也就是他对狼的幻觉;于是他的恶作剧就构成了一篇成功的故事。他终于被狼吃了,从此,坐在篝火旁边讲这个故事,就带上了一层警世危言的色彩。但那个孩子是小魔法师,是发明家。”
写作者应该是那个放羊的孩子。
故弄玄虚
要体会这个成语,可以回味一下两个早被谈得起了老茧的作家: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
博尔赫斯的视角永远是出人预料的。他一生中,从未选择过大众的视角。当人们人头攒动地挤向一处,去共视同一景观时,他总是闪在一个冷僻的无人问津的角度,用那双视力单薄的眼睛去凝视另样的景观。他去看别人不看的,看出别人看不出的。他总有他自己的一套——一套观察方式、一套理念、一套词汇、一套主题……这个后来双目失明的老者,他坐在那把椅子上所进行的是玄想。
他对一切都进行玄想——玄想的结果是一切都不再是我们这些俗人眼中的物象。
“镜子”是博尔赫斯小说中一个常见的意象,也是一个最富有个性的意象。在博尔赫斯看来,镜子几乎是这个世界之本性的全部隐喻。“镜子从远处的走廊尽头窥视着我们。我们发现(在深夜,这种发现是不可避免的)大凡镜子,都有一股妖气。”更糟糕的是,它如同父性一般,具有增殖、繁衍的功能。博尔赫斯一向害怕镜子,他说:“我对上帝及天使的顽固祈求之一,便是保佑我不要梦见镜子。”
我同意这种说法,博尔赫斯的作品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而另一个写成年童话的作家卡尔维诺更值得我们去注意。他每写一部作品,几乎都要处心积虑地搞些名堂,这些名堂完全出乎人的预料,并且意味深长。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一位作家像他那样一生不知疲倦地搞出一些人们闻所未闻、想所未想的名堂。他把我们带入一个似乎莫须有的世界。这个世界十分怪异,以至于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们总会有一种疑问:在我们通常所见的状态背后,究竟还有没有一个隐秘的世界?这个世界另有逻辑,另有一套运动方式,另有自己的语言?
“世界正在变成石头。”卡尔维诺说,世界正在“石头化”。我们不能将石头化的世界搬进我们的作品。我们无力搬动。文学家不是比力气,而是比潇洒、比智慧。面对博尔赫斯与卡尔维诺的玄想——故弄玄虚,我们是否应该得到一些启发:中国文学应该如何启动自己关注一些玄虚的问题——形而上的问题的功能?
坐井观天
我们假设,这个坐井者是个智者,他将会看到什么?坐井观天,至少是一个新鲜的、常人不可选择的观察角度,并且是一种独特的方式,而所有这一切,都将会向我们提供另一番观察的滋味与另样的结果。
什么叫文学?
文学就是一种用来书写个人经验的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那个作家在创作时尊重了自己的个人经验、是以个人的感受为原则的,那么他在实质上就不能不是坐井观天的。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之下,会得到不同的经验。”这几乎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许多年前,一个打工的女孩经常来北大听我的讲座,她告诉我,她小时候在冬天的晚上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帮家里洗碗。我觉得这太奇怪了。洗碗是我们很多人最不愿意做的一件事,所以才发明了洗碗机嘛。她解释道,小时候家里很穷,穷到连几分钱一盒的蛤蜊油都买不起,于是,她想通过洗碗在干燥的手背上找到一点点油腻的感觉。我敢断言,这种经验是她个人所独有的。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