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96830
1、上海译文出版社口碑译本
2、礼盒感函盒装帧 黑塞自绘插画护封 进口布纹纸(内封) 烫金工艺
3、以不同的人生阶段之书收录黑塞代表作《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悉达多》《黑塞童话》《纳齐斯和歌蒙德》《荒原狼》
4、40张黑塞自绘彩色插画
5、进口内文纸张,封面烫金工艺,舒适阅读体验
《黑塞童话集》:
艺术童话属于世界文学中受欢迎的小说形式。在弘扬这一传统的二十世纪德语作家中,黑塞当数第一。黑塞的童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却也深受东西方童话传统的影响。其艺术童话涵盖乔万尼·薄伽丘的叙事传统、《一千零一夜》故事、幻想型讽刺作品和受精神分析启发的析梦文学,为爱情的幸与不幸、愿望的虚荣、万物的易逝和人类对安全感的渴求等经典童话题材赋予了新意。该书收录了黑塞的二十篇童话作品,涵盖其整个创作生涯,也见证了他的人生轨迹。它们见证了黑塞试图运用这一体裁记录自己身为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的尝试。与同时代的很多欧洲作家一样,黑塞密切关注着周遭发生的一切:科技的迅速发展、物质主义的兴起、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的腾飞和衰退……凡此种种,以及他个人所经历的创伤、疑问和梦想,都在艺术童话的世界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纳齐斯与戈德蒙》:
该书讲述了代表理性的禁欲主义与代表情欲感官享乐主义的一对挚友的不同人生经历。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并在探索理想过程中获得和谐的统一;有评论家称它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
修道院年轻的见习修士纳齐斯才华过人,深得院长丹尼尔喜爱。新来的学生戈德蒙迷恋世俗生活,他们虽成了朋友,但戈德蒙无视纳齐斯的理性的说教,偷偷去村子里和姑娘幽会,之后又逃出修道院,四处流浪,历经欢愉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可后来因爱上总督的情妇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长的纳齐斯把他从狱中救出,让他专事雕塑艺术。戈德蒙再次外出游历,途中染上重病,纳齐斯在他临终前表示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
《荒原狼》:
该书是一部深陷时代变迁与个体危机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自传,深入探索了世界纷争背景下个体自身的困扰,以及与外部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小说主人公哈里·哈勒尔是个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然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国家时他遇到酒吧女郎赫米纳,获得肉欲欢乐;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
《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
该书写于1919年的夏日,讲述了名画家克林格梭尔在生命即将熄灭时一段充满激情、力量、痛苦与梦幻的时光,以印象派的灵动笔触描绘了一位艺术家在人生最后夏日的生活剪影。在斑斓的色彩与葡萄酒迷人的香气中,夏日的创造力如同光影构成的梦境,在诗歌和艺术的交叠中迎来了最后的爆发。他用双手捧起生命之杯,一饮而尽,完成了最后一幅生命的画作……
小说如同黑塞人生的一幅自画像。他在1917年左右开始绘画,创作这部作品时,他定居在堤契诺的蒙塔诺拉,开始了独居的新生活。书中收录的随笔均来自这段山居岁月的创作,黑塞的文字如同画笔,记录下这片湖光山色和如画村庄的永恒夏日。
《悉达多》:
该书出版于1922年,当时世界大战摧毁了欧洲文明,让一向持反战态度的黑塞陷入了痛苦与彷徨之中,最终他试图用这本“小书”来解答自己的疑惑,寻求自我的救赎,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共鸣之中,开展追寻生命真义的精神之旅。而这本书也为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提供了慰藉,在西方是青年学生人手一册的人生之书。
小说讲述了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生。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沙瓦梯城聆听佛陀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卡玛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卡玛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黑塞童话集》
《纳齐斯与戈德蒙》
《荒原狼》
《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
《悉达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