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95894
本书作者以在律师界从业多年经验为基础,撰写”文字报告“,分为观察与见证、观察与评论、观察与推荐、观察与总结、观察与怀念、观察与追忆六大章,包含对律师界如何高质量发展的个人建议、对精选法律读物的推荐、对从业积累的经验总结、对案件处理具体问题的刨析,以一位律师视角阐述观察问题,对初踏入律师圈的新人有着指引与启蒙作用,也可以帮助非律师读者以律师视角看待问题。
从观察到见证
谁是“中国律师界论坛”的开山鼻祖?
全国律协的“五虎上将”
——我在全国律协的片段回忆
律师是法治的基石
——美国律师制度考察报告
中国律师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在“推动律师业科学发展给力法治天津建设”论坛上的演讲
我给江平老师派“任务”
——陪同江平教授为律师授课的往事
从继承到传承:一种使命与责任的创新
——陈凯律师和他的继承法律服务新时代
中国会出现家族律师吗?
——在“中国财富传承管理师联盟”启动仪式上的致辞
我眼中的30年律界风云人物
——为“首届中国律师发展论坛”而作
立身扬名:从精心起名到律师发展
——关于律所名称那些事儿
中国法律服务业正面临什么生态?
——在“瀛和2022年新年酒会”上的总点评
目前律师界最缺什么人才?
——在北京中同律师事务所座谈会上的即席发言
我为天同所写楹联花了多长时间?
——我与天同所20年的有趣缘分
建纬做对了什么?
——写在建纬律师事务所成立30周年之际
我对策略的期待与祝愿
——在“北京青年律师成长论坛暨策略律师事务所青工委成立仪式”上的即席感言
中国律所需要什么样的布局?
——在“首届律所高质量发展策略论坛暨北京策略(深圳)律师事务所开业仪式”上的演讲
什么是从布局到格局的律所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第二届律所高质量发展策略论坛暨北京策略(广州)律师事务所乔迁仪式的总结
从见证到评论
司法部党组提出的“五个希望”主要说了什么?
全国律协新领导班子有什么新特点?
外地律师进京,究竟是谁的痛点?
司法人员与律师之间应该建构一种什么“新关系”?
为什么是上海律师提出了“大所之问”?
从评奖到颁奖:律师文化的仪式化表达
——关于重庆市律师协会“2012年度大奖颁奖典礼”的联想
世界上最大的律师事务所是如何诞生的?
我们的律师为什么如此在乎评奖?
有效辩护的时代悄然到来
瀛和律师机构的互联网基因是什么?
“公设辩护人”制度改革能否开始推行?
为什么是大成律师策划了“博鳌法律论坛”?
我们如何看待美国律师职业伦理的案例?
死刑复核的刑事裁定应该怎么写?
——关于死刑复核裁定的观察与分析
天元律师这些年来坚持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在腾格里沙漠天元植树基地的即席点评
律所发展不是缺少强,而是缺少发现
——参加法天使“律所主任香山聚会”的点评
怎样才能写出伟大的判决?
——民法典三周年之实践与发展座谈会总点评
好书需要分享,跑步需要同频
——在法律出版社首届“金獬豸杯”法律人马拉松暨“数字法治”好书分享会上所做的点评没想到,普通人也能参加奥运会
——我在巴黎奥运会的参赛观感
从巴黎到杭州,我感受到了一种奥运精神
从评论到推荐
在法的门前
——法治天下(上卷)后记
从梦想到理想
——《法治天下》(下卷)后记
感谢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
——《律师中国》后记
正义是法治社会最动听的表达
——《正义不会缺席》后记
为什么说有一种朋友叫跑友?
——《法律人的马拉松》序
谁是律师的朋友,我怎么说?
——《谁是律师的朋友》后记
因为爱,所以爱
——《因为律师》后记
因为疫情,所以牢记
——《因为律师》补记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民主与法治时代》后记
谁是你永远的欣赏者?
——《永远的欣赏者》编后记
民主与法制,我为你喝彩
——《民主与法制40年经典案例集》序
“中国好律师”的故事为何讲得如此动听?
——《近观刘洪》序
做一名家事律师究竟有多美?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典型问题案例精解》序
刑事辩护应该如何“辩”?
——《非法经营罪的辩护之道》序
如何让《民法典》“飞入寻常百姓家”?
——《民法典来了:公民衣食住行权利保障指南》序
遵义律协为什么声名远播?
——《遵义律师协会建设之遵义实践》序
新疆是一部什么书?
——《骆驼刺》序
传承法务是一种潮流还是一个趋势?
——国内首 部传承法务教材《传承法务》序
律师团队需要重新定义吗?
——《从零打造律师团队》序
中国律师如何走向新时代?
——《律师执业风险管控研究》序
千古洲刘氏新谱后记
从南昌律师看中国律师
——《南昌律师二十年》序
天底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爱拼才会赢——我的律师生涯》序
君子律师,一路风光
——为刘万福律师《律行天下》而作
活出真我,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
——汤萍萍《与你相遇》序
这是一部什么书?小说?散文?自传?
——《勇者不惧》读后感
律师只会办案就够了吗?
——《商标与商号的权利冲突法律实务与案例应用》序
一部恰如《十万个为什么》的好书
——《人人都能读懂的公司法——新公司法常识100问》序言
从跑步到跑马是一种什么状态?
——孙春生《马拉松情怀》序言
从推荐到总结
让每一份法律文书都体现司法公正
——在“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上的总结
裁判文书能否成为法官的个人名片?
——在“司法公开与裁判文书改革研讨会”上的总结
中国法律文书需要解决哪些基本问题?
——在“司法责任制与法律文书改革论坛暨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上的闭幕总结
监狱法律文书如何体现司法公正?
——在“在监狱法律文书与治本安全观研讨会”上的总结
法律文书应该用什么来说理?
——在“刑事法律文书高端论坛”上的总结
法律文书说理能否做到“一言九鼎”?
——在“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的闭幕总结
兰州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精彩的故事?
——在“互联网司法新模式与法律文书改革暨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2020年学术年会”上的闭幕总结
泰州法院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惊喜?
——在“凤城杯”有奖征文颁奖会暨“裁判文书说理”研讨会上的总结
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法律文书改革专题研讨会”上的闭幕总结
为什么说这是一次完美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年会?
——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律文书学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上的总结
从总结到怀念
我们的朋友周振想走远了
——深切怀念周振想教授
湘蓉律师,该你说话了!
——痛悼颜湘蓉律师
在恩师遗像面前的痛悔
——怀念恩师樊月桂老师
晓陵律师,一路走好!
从李国机到郑传本:一个律师时代走了
张涌涛律师去世五年之后
两个悲讯:教授走了,律师也走了
我的桂明老兄走了
——深切怀念陈桂明教授
又一个倒在辩护席上的律师
——怀念“首届全国十佳律师”王海云
有一种怀念叫作不离不弃
——怀念逝去的大学同学
清华,你在天堂还好吗?
——一封写给远在天堂的老同学的信
陈卓部长的律师情
——深切怀念司法部原副部长陈卓同志
那个跨越法学界的“牛人”走了
——怀念田涛教授
碧华,你为什么走得这样匆忙?
那个最优雅的律师走了
——怀念著名律师曹星先生
国真兄,你为何这么早就要到远方去?
于宁会长,您真的走了吗?
邱兴隆的英年早逝震惊了谁?
王广仁主任逝世,使中国律师业失去了什么?
周卫平律师走了,我却今天才知道
肖扬为中国律师业留下了什么?
那个带我走进刑法之门的法学家走了
——怀念苏惠渔教授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怀念丁柯老总编
一位律师界的“前浪”走了
——怀念王荣利律师
谈臻律师的去世,是一代老律师的损失
蒋勇律师走了,带走了一个传奇
在华政人的往事追忆中,永远有我们的史院长
跑者的追思
——怀念董再强律师
“闪亮的日子”到哪里去了?
——怀念我的大学同学陈玉萍
如果中国律师界只有一位大师
有一种怀念是感恩
——深切缅怀刘正浩老师
我们律师界的“汤司令”走了
——深切怀念汤忠赞律师
我见到的第一位上海人是高老师
——怀念高林祖老师
永留心间的,是胡育律师的魅力
江平精神是什么?
——深切怀念江平先生
我与法律出版社有一种特殊的缘分
——《有言在后》后记
这是一部什么书?
——《有言在后》序言
刘桂明
从人生第一次为友人力作为序到今天第一次为自己的新书写序,竟然过去了30年。
从2003年的《法治天下》到2007年的《律师中国》,从2014年的《正义不会缺席》到2018年的《谁是律师的朋友》,从2020年的《因为律师》到2023年的《民主与法治时代》,都是请人作序或者代序。现在,终于要为自己作序了。
这是一部什么书?为什么要亲自作序?
是啊!这是一部什么书呢?
“桂客留言”的诸多文字形成了这部叫作《有言在后》一书的主要内容。
那么,“桂客留言”又是什么呢?
“桂客留言”是一个平台。
对许多人来说,2015年可能是平凡的一年。但是,对我来说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我将自己的生活方式由博客、微博、微信变成了微信公众号,并创建了一个自媒体平台——一个叫作“桂客留言”的微信公众平台。
2015年这一年,其实是新媒体自媒体主流化的元年。所以,我也算是赶了一个时髦。
2015年1月11日,在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桂客留言”如期登场了。对于这个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位,我的初衷告诉我,这应该是一个表达法律人看法、诠释法律人说法、展现法律人写法的平台。更直接地说,这是一个“想律师之所想、言律师之所言、急律师之所急、忧律师之所忧”的平台。可以说,它同律师职业有缘,跟律师制度有系,与律师发展有关,和律师命运有联。
“桂客留言”上线近10年来,策划了不少或大或小的专题,发表了一些或长或短的文章,提出了诸多或深或浅的问题。其中,既有让法律人泪流满面的美文,也有为法律人打抱不平的谏言;既有使法律人共同思考的观察,也有让法律人载入历史的记录,更有令法律人深入研究的命题……总而言之,这都是“桂客留言”的真心关注与温馨祝福。无论是职业发言还是行业代言,无论是高度建言还是深度诤言,都是“桂客留言”追求的立功、立德、立言。
通过这近10年来对“桂客留言”的写作编辑策划,我也充分感受到了新时代、新媒体、新平台的魅力与魔力。尤其令我感慨颇多的是,现在法律人打理或经营的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值得关注,更值得总结。在传统媒体“亚历山大”的今天,诸多由法律人经营和打理的微信公众平台,都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与研究。
对我来说,最欣慰的是,“桂客留言”确实已经成了法律人尤其是执业律师自己的平台。
“桂客留言”是一个年会。
因为有了“桂客留言”这个线上平台,后来就有了一年一度的“桂客年会”这个线下平台。
2016年1月11日,正是“桂客留言”上线一周年的日子。同时,一场以“桂客留言”粉丝为主的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即“桂客年会”也在北京隆重召开。此后,每年都会选择一个特殊的日子,举办不同主题的“桂客年会”。
毫无疑问,“桂客年会”首先是一个法律人的平台。但是,我们又不希望仅仅只是法律人的平台。如果还有经济学人如会计师、审计师、税务师乃至媒体人等其他群体组织加入,一定会更丰富其色彩与内涵。为此,每年的“桂客年会”还会邀请一些非法律界的嘉宾参会。每年到会的各位特邀嘉宾,个个都是“大腕”,人人都是“大咖”。他们成就了“桂客年会”的美丽风景,他们提升了“桂客年会”的魅力指数。无论是主题演讲还是热点对话,他们的表现均可圈可点,他们的表达均有声有色。
“桂客年会”其实是一个诸多律师热切关注并积极参与的好地方。要是有人来问我,“桂客年会”到底是个啥地方?我就自豪地告诉他,正如我们在“桂客年会”会场所悬挂的条幅所言:这是一次与学界名师零距离接触的机遇,这是一次与法界网红点对点交流的机缘,这是一次与律界面对面沟通的机会。
总而言之,“桂客年会”,既是一个让你脑洞大开、心情开怀的地方,也是一个属于你属于我属于大家的地方,更是一个永远有讲不完的话、抒不够的情的地方……
如今,2024年“桂客年会”,又将如约而至。每一位参会的“桂客”,自然也会收到这部叫作《有言在后》的新书。
“桂客留言”是一个学院。
和法治共进,与时代同行。“桂客留言”在经历从线上到线下的发展见证中,结识了无数的优秀法律人,结缘了无数的律师朋友。在这些律师朋友中,有青年律师、有精英律师、有资深律师;有些是思想上的,有些是学术上的;有些是人格魅力上的,有些是业务能力上的。对我来说,律师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律师既是友人也是亲人。我曾经多次以这样的表述表达我对律师的情感:从来没有一个职业让我如此向往,从来没有一个行业让我如此关注,从来没有一个群体让我如此牵挂。
如此而来,就像当年我主编《中国律师》杂志一样,为律师搭建一个从成长到成功的平台。于是,就有了“桂客学院”的诞生。诚如“桂客留言”不是一个人的平台,而是许多法律人的平台。同样,从“桂客留言”这样的微信公众平台到“桂客学院”这样的交流展示平台,应当是一个可以让更多法律人在新时代更有获得感的新平台。
2022年1月28日,桂客学院正式上线运行。这个缘起于“桂客留言”和桂客年会、立足于律师行业发展的平台,以聚焦法治前沿理论,研讨律师实务技巧,实地参访强所办公场地,贴身学习律所战略管理为目标,致力于打造新时代律师从成长到成功的平台。
作为一个为青年律师、资深律师乃至全国律师提供培训和交流的平台,桂客学院主要包含桂客直播间、桂客半月谈、桂客大课堂、桂客三人行、桂客法考班、桂客青训营、桂客读书会、桂客私董会、桂客法务圈、桂客好声音等十大版块。从这十大版块的设计来看,可谓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各显其能。
时光荏苒,“桂客学院”已悄然走过了近3年的时光。自2022年1月28日诞生以来,“桂客学院”始终坚定立足于律师行业的蓬勃发展,聚焦于法治领域的前沿探索,致力于律师实务技巧的深入研讨,并积极参访优秀律师事务所,学习借鉴其管理经验。于是,在各位律师的陪伴与见证下,“桂客学院”不断成长壮大。其间,我们不断把握律师行业脉搏,紧跟法治建设步伐,成功举办了近百场活动。从“桂客直播间”的大咖交流与阅历分享,到“桂客半月谈”的深入剖析与观点交锋;从“桂客读书会”的思维碰撞与观点启迪,再到“桂客青训营”的精英培养与经验传承,每一场活动都铭刻着我们前行的脚步,每一次交流都凝聚着我们成长的力量。
现在,“桂客学院”正酝酿着新的交流方式、追赶着新的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是,“桂客学院”的每一步,都会在“桂客留言”中得到展示,也已经在《有言在后》中留下了足迹。
于是,从线上的“桂客留言”到书上的《有言在后》,就形成了这部有关“桂客”从观察到追忆的新书。
那么,《有言在后》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新书呢?
这是一部从观察到见证的新书。
过去,我是“中国律师界的打工者”;后来,我是“中国律师界的志愿者”;现在,我是“中国律师界的观察者”。既然是观察,那就首先要真正体会中国律师群体的喜怒哀乐,其次要对中国律师发展认真地望闻问切,最后要为中国律师事业献计献策、建言献智。
在我看来,这种观察既有近距离的注视,也有远距离的凝视,更有全方位的重视。一如21年前的《法治天下》与17年前的《律师中国》之文风和品格,这本书的文字都是从大处着眼,于小处入手,倾听律师行业的风声雨声,洞察法治理想的云卷云舒。于是,我就成了中国律师业从观察到见证的亲历者。
作为中国律师业30年的亲历者、观察者、见证者,我常常这样定义我对律师的观察与见证:本是很职业、可以很行业、应该很专业、必须很事业。
这是一部从见证到评论的新书。
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新闻体裁。融媒体时代,万事皆可评。新闻评论正是每个人尤其是媒体人对有关新闻热点带来的影响与冲击,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贡献自己的主张。
对我与律师行业来说,因为亲历,所以我就有一些专业性的评论;因为观察,所以我就有不少新闻性的评论;因为见证,所以我就有若干建设性的评论。
从本书的内容来看,有些评论是为了解读司法行政管理的重大政策,有些评论是为了评点律师协会改革的重要新闻,有些评论是为了推进律师行业发展的重点话题。所有这些评论,都是有关中国律师行业发展与改革的真实建言,都是事关中国律师行业规范与进步的真心谏言。
这是一部从评论到推荐的新书。
新闻需要评论,出书也需要推荐。但凡出书,一般都要考虑“序”和“跋”的问题。所谓“序”,即序言,也有称其为序文、叙言、叙文、引言、前言、导言等,是一种或介绍或引荐或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所谓“跋”,也叫作“后序”,一般多列于书末。另外,也有人将其直接作为“后记”,列于图书的最后部分。
总之,“序”和“跋”之间,位置各有不同,功能自有不同。但是,却各显其能,更各显风采。2018年,我推出了由专为律师所书之序结集而成的《因为律师》。这5年来,我又为律师朋友撰写了不少序文。由此,序跋又成了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还将我这20多年来为自己出书撰写的后记,全部收录到了本书中。
这是一种新闻性的评论,也是一种专业性的推荐。
这是一部从推荐到总结的新书。
推荐新作,其实就是一种梳理与提炼,更是一种归纳与总结。
这些年来,我曾经作了许许多多的总结。既有会议总结,也有学习 总结,还有参观总结,更有活动总结。其中,最具可持续意义的总结是,我每年在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学术年会上的总结。因为马宏俊会长始终如一的信任,从2005年至今,我成了雷打不动的年会总结人。所以,本书收录了中国法律文书学研究会部分学术年会的总结文字。
从我的总结经验来看,所谓总结,无非就是线条性与框架性的归纳与梳理。所谓线条性,就是将会议进行穿针引线式的回顾与梳理。所谓框架性,就是将会议作四梁八柱式的描述与解读。一般来讲,用关键词作总结,可能是一个最有效的总结方法。这个关键词,既可以是成语,也可以是数字,还可以是诗词,更可以是同音不同调的词语。
我认为,总结其实是一种学习方法。因为需要总结,我就更有机会全面深入认真细致地学习与领会。
这是一部从总结到怀念的新书。
所谓总结,既是一种叙旧话新,也是一种继往开来。每当此时,我们总会怀念以往的时光,还会怀念曾经的模样,更会怀念往日的情感。有一种感情,即使时光飞逝也仍然不离不弃;有一种友情,即便不常联系也依旧心心相印。
于是,出现在本书中的怀念文字,既有对师长的怀念,也有对同学的怀念,还有对友人的怀念,更有对律师的怀念。可以说,每一位逝者都值得怀念,每一位逝者的离去都让人扼腕痛惜,每一位逝者的奋斗足迹与事业贡献都值得总结。
这是一部从怀念到追忆的新书。
每一份怀念都是一种致敬。不管是亲人还是友人,无论是名人还是恩人,每当一个人走了,我们都要表达怀念。这种怀念,既有痛惜,也有感恩,更有致敬;这种怀念,可以让远去的人在我们心中活得更长、活得更久、活得更美;这种怀念,回顾了一段人生,回首了一批好人,回望了一个时代。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律师朋友们阅读与点评的新书。
本书书名最终确定为《有言在后》,可谓顺其自然、恰到好处。在我看来,芸芸众生,能够做到先知先觉的人,毕竟还是少数。绝大部分人都是后知后觉的,我也是如此。本书从观察到见证,是指我离开全国律协之后的所见所闻;从见证到评论,是说我作为一个媒体人对新闻发生之后的快人快语;从评论到推荐,是谈我对书稿作品完成之后的先睹为快;从推荐到总结,是我对一个会议议程完成之后的提纲挈领;从总结到怀念,是我对高人友人亲人离世之后的睹物思人;从怀念到追忆,是指我们全家人在失去自己的母亲婆婆岳母奶奶姥姥之后的缅怀先辈。所有这些文字,都是有言在后。从本书看来,有言在后不仅仅是一种表态,而且还是一种心态与状态。
是以为序。
2024年中秋节于北京千鹤家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