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1207285
1、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一部全景展现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兴起与发展历程的恢宏著作,回顾中国近现代发展的风云史诗
本书是一部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在近现代中国演进历程的精华之作,从大航海时代中国的落后开始讲起,探究近代中国政治经济衰落背后的思想动因,从细节和故事入手,生动讲述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的发展过程,其间伴随着其与不同思想流派的消长和博弈,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从学习引进、艰苦探索到不断成熟的艰辛历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实现革命建国的思想理论逻辑,从指导思想上论证了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本书是一部既有学术深度,又兼具通俗性的思想普及读物,适合广泛的读者群体,为深入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视角。
2、挖掘历史细节,通过历史回顾深刻理解当代中国
本书坚持大历史观,全面梳理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帮助读者在回顾历史中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变迁。
通过揭示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思想变革,为读者提供了一段完整的历史脉络,让他们可以从历史的视角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和政策选择,认识中国当前社会制度和文化模式的深层次根源,从而深化对当代中国的理解,进一步感悟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和未来发展方向。
3、以史带论,史论结合,资料翔实,叙述丰满,给读者很强的时空现场感
本书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还原了几代思想家努力求索的历史场景,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不同流派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有力阐明了党的正确理论是在论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本书以问题主题线而不是时间线组织全书,在结构行文上有跳跃、有插叙、有回溯,引人入胜,避免了思想史著作很容易陷入的死板和沉闷。
本书以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主线,从清朝末年的封闭与动荡,到民国初年的思想觉醒,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卓绝,直至新中国的成立,展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深入人心,并最终成为引领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强大思想力量。通过对关键历史事件和重要思想发展的深刻剖析,描绘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推动作用。作为一部全景式的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本书从细节和故事入手,为读者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实现革命建国的思想理论逻辑,从指导思想上论证了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普及读物。
引子/ 001
第一章坚船利炮摧毁落日辉煌
01 灿烂盛世下的泱泱大国/ 003
02 大航海造就“文明世界” / 006
03 完美精致的鸵鸟心态/ 009
04 一艘破烂不堪的旧船/ 012
05 被大炮轰开的国门/ 017
06 东方盟主跌下神坛/ 020
07 史上最沉痛的耻辱/ 024
08 强邻肆虐的隐忧/ 027
09 风起云涌的起义/ 030
10 瓜分中国的图谋/ 034
11 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037
第二章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01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042
02 相去天渊的差距/ 044
03 开眼看世界/ 047
04 我劝天公重抖擞/ 050
05 师夷长技以制夷/ 052
06 上帝的福音/ 055
07 花无百日红/ 060
08 物竞天择的重锤/ 063
09 令人尴尬的洋人使臣/ 066
10 庚子赔款建了一个清华/ 069
11 国粹与欧化之争/ 073
12 开不动的老爷车/ 076
13 革命已不可避免/ 080
第三章社会主义思潮崭露头角
01 《不忍》杂志上的《大同书》/ 086
02 中国的文艺复兴/ 092
03 陈独秀和《新青年》/ 097
04 五四运动的升华/ 100
05 实证主义思潮的勃兴/ 104
06 返本为人的新人文主义/ 107
07 克鲁泡特金在中国的超高礼遇/ 111
08 “西方的孔子” / 115
09 难有共鸣的基尔特社会主义/ 119
10 读不懂的非理性主义/ 125
11 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 129
12 工读互助社实验/ 133
13 田园诗般的新村主义/ 138
14 雄鸡一鸣天下晓/ 142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的黄钟大吕
01 来自使节、传教士和报刊的马克思/ 146
02 日本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源/ 150
03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拓荒者/ 153
04 游移不定的社会主义者/ 156
05 研究系里的马克思主义/ 161
06 倒还是国民党在先/ 166
07 历史长河中的中流砥柱/ 172
08 “盗取圣火的普罗米修斯” / 180
09 在勤工俭学的斗争中成长/ 185
10 三场不可避免的大论战/ 191
11 并非天外飞来的高调/ 200
12 醍醐灌顶的顿悟/ 205
第五章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
01 国民党的困境/ 210
02 中国共产党初露锋芒/ 215
03 受到鼓舞的传奇人物马林/ 219
04 孙中山被选定为合作对象/ 223
05 给共产国际的报告/ 229
06 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激烈争论/ 232
07 正在堕落中死亡的国民党获得新生/ 237
08 三大转变带来三大政策/ 246
09 愉快而卓有成效的合作/ 251
10 抹不去的阴影/ 256
第六章分道扬镳引发的思想大裂变
01 “我就抛开国民党,自己去加入共产党” / 261
02 戴季陶主义出笼/ 264
03 廖仲恺遇刺与国民党派系/ 270
04 中山舰事件与整理党务案/ 277
05 极力否认的对话/ 281
06 无可挽回的破裂/ 286
07 正确而痛苦的抉择/ 291
08 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 296
09 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 301
10 无情的大浪淘沙/ 305
11 王明路线统治中共中央/ 310
第七章围绕国情和抗日的思想嬗变
01 日本侵华终成心腹大患/ 317
02 蒋介石亲自登台讲经/ 323
03 不可阻挡的苏联热/ 328
04 旷日持久的大论战/ 333
05 拼死抗争的战国策/ 338
06 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 340
07 声势浩大的学术中国化/ 345
08 中共再次高举统一战线旗帜/ 349
09 国共再度携手的思想基础/ 353
10 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 357
11 昆仑山上下来的不一定是神仙/ 363
12 和平建国昙花一现/ 368
第八章两个“中国之命运”
01 《中国之命运》/ 373
02 解散共产党的闹剧/ 378
03 一场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383
04 20 世纪反共第一人/ 389
05 张君劢的一封公开信/ 396
06 中国第三大政党——青年党/ 400
07 此路不通——第三条道路/ 406
08 住在窑洞里的共产主义先知/ 412
09 斯大林的错误与毛泽东的抗争/ 417
10 张申府的忏悔/ 422
11 “五一口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28
第九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
01 最早提出“毛泽东思想”的人/ 432
02 卓尔不群的青年毛泽东/ 436
03 搞清楚朋友和敌人很重要/ 441
04 “叫花子打狗背靠墙” / 446
05 中央“九月来信”和《古田会议决议》/ 450
06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55
07 失而复得的重要文稿/ 459
08 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克思主义/ 463
09 新民主主义理论——理想与现实的最佳契合点/ 469
10 稳定而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 473
附录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
01 严苛的二十一条“家规” / 485
02 洋先生的助推/ 491
03 “中国的列宁” / 496
04 难以自拔的思维定式/ 501
05 对斯大林“三阶段”论的发挥/ 505
06 第三时期理论和“李立三发疯” / 510
07 米夫执意扶持少壮派上台/ 513
08 苏共肃反带来的中国悲剧/ 517
09 布尔什维克化运动/ 520
10 “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 526
11 “钦差大臣”的威权/ 532
12 托派让陈独秀告别了中共/ 537
13 “两头好,中间差” / 547
结语/ 549
后记/ 552
序 从历史细节中感悟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发展的伟力
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始终都脱离不开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可以说,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但是,要把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当前,学术界有许多相关成果,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给人不少直抵心扉的启发和感悟。然而,要把这些思想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加以系统化、生动化、故事化,使之形成一个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让读者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发自内心地接受社会主义思想,进而投身社会主义实践,却是学术界试图解决,但又望而却步的难题。
说实在的,我也一直不敢触碰这个难题,特别是想到总结整理近现代的大量史料,难免会涉及一些敏感的政治和现实问题,面对如何把握、如何取舍,顿感学识浅薄和历练不够,驾驭起来不甚得心应手。然而,这种触碰难题的冲动却时时存在,有时甚至难以自已。说它是责任心、使命感,可能崇高了一些;但干了一辈子宣传思想工作,想把深奥的理论,尽量通俗地传递给读者,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产生一些不一定十分深刻但可能是全面准确的理解,是一个始终难以挥去的心愿。因此,即便有困难,我也想冲一冲、闯一闯,哪怕碰得鼻青脸肿,只要心诚,也算了却了一桩心事。
有道是无知者无畏。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我斗胆撰写了《社会主义思想简史》,力图从讲故事入手,通俗地解读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程,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为一代代劳动人民带来的无尽福祉。这次写作给了我足够的信心,在梳理社会主义思想五百年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把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捋清楚,哪怕这种梳理是初步的、肤浅的,但毕竟给了读者一个完整的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这就是值得的。
当然,完成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不是靠心血来潮、一时冲动就行的。关键是现在有足以支撑我研究下去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已然搭建起来的理论框架和交流平台。
第一,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关于社会主义思想史,国内有陶大镛先生编著的《社会主义思想简史》(1949年出版),我阅读过数遍,对那时学者的严谨和大胆,甚是钦佩。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史研究在我国复苏时,各种思想观点的争论,也曾让我如痴如醉,躁动的心久久不能平复。中共中央党校编著的《社会主义思想简史》、华东地区八省市党校编著的《社会主义思想简史》等,也使我如获至宝,彻夜通读。尤其是人民大学高放教授和黄达强老师主编的《社会主义思想史》之中对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系统见解,更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还有湘潭大学诸位老师撰写的《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通史简编》,更是给了我关于划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时期的启示。
国外有德国学者麦克斯·比尔的《社会主义斗争通史》(1922年出版),美国学者雷岱尔的《社会主义学说史》(1927年出版),苏联学者维·波·沃尔金的《社会主义思想史》第一卷、第二卷(1928年、1931年出版),英国学者柯尔的《社会主义思想史》(1953年出版),苏联学者Π. Τ. 别洛夫的《社会主义学说史》(1956年出版) 等,也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这些理论成果,含有大量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阐述和评价,使我能够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继续梳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这就犹如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高峰,我们不能不感谢前人无私的人梯精神,不能不敬仰前人深邃的理论贡献。更何况现在资讯非常发达,通过网络能查阅到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专题研究成果,使我获得了许多新知,少走了许多弯路。我真心地感谢做出这些学术贡献的前辈和学者们,其中还有许多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的论文也往往是我挖掘资料的宝藏。
第二,较为成熟的发展分期和理论框架。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思想发源的起点有不同认识:有的追溯到远古时代,把人类历史上所有追求公平、反对压迫、主张平等的思想均归于社会主义思想等;但绝大多数学者还是把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定位于近代,特别是把它作为反对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思想而提出的。
至于对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的分期,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空想社会主义阶段可划分为三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资产阶级形成时期,手工工场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统治时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又可分为三期: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及其在19世纪后半叶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20世纪前半叶的发展(即列宁、斯大林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在20世纪后半叶及之后的发展。
完美精致的鸵鸟心态
在欧洲国家大踏步走向大航海和殖民时代时,中国在干什么呢?
有一段流传甚广的故事。
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马戛尔尼为使节,率一支七百人的船队,借为乾隆皇帝贺寿之机来华访问。英国希望通过这次访问,“增进与中国的来往,以便导致在整个帝国范围内销售祖国及我们的印度领地的产品”。同时要求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前提下,对中国的实力做出准确的估计。
然而,这一备受关注的重大外交活动,差一点因所谓礼仪之争而夭折。
大体的过程是这样的。马戛尔尼使团1792年9月启程,次年7月底到达天津大沽口外。本想会很快觐见乾隆皇帝,不料中方要求马戛尔尼觐见时行三拜九叩之礼,而马戛尔尼则表示只按英国的习惯行鞠躬之礼。乾隆得知英使不肯跪拜之后,十分生气,颁旨斥责使团狂妄无知,同时下令减少对英国使团的赏赐和供给,以“稍加裁抑”。具体一点讲,就是降低接待规格,缩短其逗留时间。
当然,后来双方都稍作妥协,马戛尔尼等见到了乾隆皇帝。马戛尔尼向乾隆帝递交了国书,敬献了礼品。国书中谈了四点要求:互通有无,增进贸易;拟派使臣驻华;保护在华英国人;介绍使臣情况。乾隆当即回绝了这四点要求。马戛尔尼很不甘心,随后又以书面形式提出六项要求:英国货船能到浙江、天津等地收泊;在北京设立商行;求珠山(舟山) 附近小岛一处,以便英国商人停歇和收存货物;在广东省城拨一处地方让英国商人居住,或准许居住在澳门的英国人出入自便;英商自广东下澳门,由内河行走,货物或不上税或少上税;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乾隆帝同样全部予以驳回。
马戛尔尼带来的礼品,都是根据英国国王的要求,既能显示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又能给中国皇帝思想以新启迪的物品,主要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战舰模型、榴弹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望远镜、秒表、布料、油画等。然而,新启迪未能达成,乾隆直接把它们当作玩物收进仓库。马戛尔尼使团访华,除了与清政府交换了一些礼品外,什么也没有得到。
这一现在看来很是平常的外交往来,之所以形成如此尴尬的局面,其实质是两个时代、两种制度、两套观念之间的激烈冲突。
当时世界已进入群雄逐鹿的大航海和资本主义殖民时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西方第一强国。而中国虽然是东方第一大国,但鼎盛期已过,特别是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夸,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和资本主义文明的诞生毫无察觉,还认为英国是仰慕中华文明才远渡重洋来进贡的。
马戛尔尼带来的英王致乾隆帝国书称:“ 如今本国与各处全都平安了。……从前本国的许多人到中国海口来做买卖,两下的人都能得好处,但两下往来,各处都有规矩,自然各守法度,惟愿我的人要各处去安分守规矩,不叫他们生事,也希望他们不要受到委屈。”故此要派一人“带我的权柄,住在中国地方”。
而乾隆帝致英王的第一道“敕谕”是:“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乾隆帝在致英王的第二道“敕谕”中讲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意思是说,我天朝物产丰富、应有尽有,不需要和你互通有无,更别说建立对等外交关系。马戛尔尼回国后,英国又多次给中国皇帝、两广总督等人致书,期待商贸往来,彼此通好。乾隆帝虽然被英国恳切的言辞所感动,但其回信又不乏教训规劝之意:“尔国王其益励荩诚,永承恩眷,以副朕绥远敷仁至意。”
马戛尔尼使团事件只是清王朝外交关系的一个缩影。貌似强大的封建统治者,面对世界的高速发展,未能警醒和与时代共舞,不仅不能解决国内此起彼伏的尖锐矛盾,而且对蓬勃兴起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文明表现出惊人的愚昧和麻木。2000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以头版整版篇幅,发表了一篇震惊国内思想界的重磅文章—— 《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文章像一把无情的利剑,以极其犀利的语言揭示:“如果我们将康乾盛世说成是一幕辉煌的悲剧的话,那么,这出悲剧最发人深省的地方就在于中国是在全盛的时候,是在盛世的喧嚣声中落后于世界的!”
我们似乎不能一味指责当时的统治者和知识阶层,虽然他们对欧洲的文化革新和政治变革知之不多,但对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上落后于西方,以及西方列强的蚕食进逼政策等还是清楚的。然而关于如何应对,他们却给出了减少和西方的往来,求得暂时的安全,即实施以“自主限关”为主要特征的限制性政策的答案。
1758年,乾隆帝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重熙累洽诚斯日,保泰持盈亦此时。”持盈保泰在大航海和殖民时代,无异于故步自封、不思进取,而这正是当时中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