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2674166
《行为艺术课》是在中国大陆乃至整个华人世界探讨如何教学行为艺术之“第一堂课”,一次艺术传播学的实验,一件尝试展开行为艺术学的“行为”!——查常平博士(批评家,圣经学者,《人文艺术》主编)
周斌的书《行为艺术课》是指导行为艺术家并帮助他们进行实践的宝贵指南。由于行为艺术的非物质性,本书还将帮助公众理解这种媒介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行为艺术家)
快乐的感受未必能推己及人,但痛苦的感受是可以推己及人的。痛苦和快乐的区别,决定了纯粹意义上艺术家关切现实的职责。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并不是帮助别人增加快乐,而是帮助或警示别人避免痛苦。或许,行为艺术,以及对行为艺术的普及,才是治愈困境、迷茫的最有效办法之一!——冯博一(独立策展人)
本书是“在中国大陆乃至整个华人世界探讨如何教学行为艺术的第一堂课”。全书从厘清困扰行为艺术教学的基础问题开始:行为艺术是什么?能教吗?教什么?怎么教?随后进入实践部分,清晰地梳理出了一条从初级练习到创作实践的脉络,在教与学两方面都极具操作性。书中的讨论部分,话题涉及艺术与生话的众多方面,虽是一家之言,但也不乏真知灼见。围绕行为艺术教学的两篇对话,更是为读者提供了多视角的思考路径。
目录
第一章 必要的梳理
第一节 三问(行为艺术是什么?能教吗?怎么教,教什么?)
第二节 行为艺术简史
第三节 作品观摩、分析和讨论
第二章 行为艺术练习
第一节 课前准备
第二节 唤醒身心的练习
第三节 使用身心的练习
第四节 互动练习
第五节 认知时间的练习
第六节 认知空间的练习
第七节 个体经验的练习
第八节 进入公共空间的练习
第九节 介入现实的练习
第十节 基于行为过程的多媒介创作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放弃让公众说你好的欲望
第二节 表达而非表演
第三节 创作以你为主
第四节 不断追问自己还能怎么做
第五节 非物质艺术
第六节 要有可以浪费的时间
第四章 结课展览
第一节 为什么要做展览
第二节 部分结课展览案例
第三节 学生自我组织的展览
第五章 行为艺术教学访谈
第一节 访谈一:蔡青采访周斌
第二节 访谈二:康书雅(Sophia Kidd)(美国)采访周斌
附录
后记
征引书目
前言(书摘)
起初写这本书,并非是要把自己那点儿行为艺术教学经验梳理成册,结集出版。而是想通过写书,迫使自己静心读书,能在理论层面,对自己以往的艺术工作,做一番审视和思考。写书,属于“自我改造”计划的一部分。
……
我的行为艺术教学经验主要来自2012年到2016年在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的教学经历,以及同时段在柏林自由大学、维也纳艺术学院、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和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短期授课。此外,多年在国内外主持行为艺术工作坊的经历,对我也是重要的经验补充。其中四川美院的行为艺术课,因为连续四年多没有间断、课程量大,所以积累的经验最为丰厚。虽然教学时间也不算太长,但由于一开始,我就是把教学当做自己艺术工作的一部分来看待,投入了足够多的精力和热情,因此收获颇丰,可谓教学相长。不夸张地说,四年多教学于我而言,是又上了次大学。
……
对于艺术创作,我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行为艺术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所以,无论是书中谈及的行为艺术的发展史,还是教与学的思路和方法,亦或创作理论、从艺感悟等,皆基于我个人的视角,是我的主见,我放任自己独断专行地去写。因此也有必要声明:这不是一本行为艺术的学习指南,而只是学习行为艺术的众多路径之一。于不同的学习者而言,它可能是条捷径,也可能是条弯路,还可能是条不归路。故此需要在充分尊重自己内心感受和理性判断的基础上扬弃。
——周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