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2685858
1.多视角了解书法文化,走进书法名家的内心世界;
2.介绍了多位中日书法名家,详细写就其生平、作品和评析,精彩插图生动呈现;
3.不仅是中日书法史的入门书,更是书法家个人传记集,作者对名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背后的故事信手拈来,让人在欣赏笔墨之时,也能够增长见闻、收获喜悦。
书法是中国及汉字文化圈内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影响力的一种表现汉字之美的艺术形式。无论是龙飞凤舞般的挥毫泼墨,还是精工细巧似的雕琢,一次次的运笔之间,书写的不单单是纸面上的汉字,更是书法家们当时内心的写照。作者通过生动的文字,将中日书法发展的脉络娓娓道来,对不同时期书法界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也有着精彩的介绍。翻开此书,让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开启中日书法的溯源之旅。同时,本书也包含了作者对书法作品背后故事的分析与解读。当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优美汉字的简单排列之后,书法家背后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与创作时的心境,都会让我们仿佛也握住了那支天人合一的毛笔,对书法这一传统艺术,生出新的认识。
目 录
第一章 汉字始于秦篆
秦七刻石/新字体的展开
第二章 王羲之的多舛命途
骨鲠之士王羲之/王旷的悲剧/会稽王司马昱/会稽内史·右军将军/尺牍之乐
第三章 兰亭宴酒令 —罚酒二斗
曲水之宴 / 兰亭诗集 / 《兰亭序》的思想 / 王羲之的兰亭诗
第四章 何谓墓志铭
汉朝的买地券 / 百济武宁王墓志及买地券 / 墓志的形成 / 日本的取舍选择
第五章 《张猛龙碑》乃名碑否?
《张猛龙碑》的地位 / 罕见的二王之书 / 名碑的缺憾 / 规整精绝之碑:《贾思伯碑》
第六章 法隆寺佛造像铭的背景
法隆寺四十八尊佛 / 法隆寺佛铭文
第七章 智永的铁门限与《真草千字文》
“铁门限”一称的来历 / 对《千字文》的执着
第八章 《宇治桥碑》得以复原否?
国学的兴隆 / 《宇治桥碑》的复原
第九章 欧阳询乃隋唐大家
欧阳询的悲剧 / 江总之助 / 长安升任
第十章 南朝书法的理想者虞世南
如日方升 / 南陈灭亡 / 入仕李世民
第十一章 褚遂良书法二种
涅槃重生的王羲之评价 / 唐太宗的信任 / 《文皇哀册》 / 凄凉晚景 / 褚遂良的北派书法 /
新书法的创立 / 阴阳五行的应用
第十二章 东国古碑的笠石
《多胡郡碑》的存在意义 / 笠石种种 / 朝鲜北部的高支墓 / 汉碑的碑穿与碑晕 /
“给羊”的含义 / “羊”就是山羊的“羊”
第十三章 写经生哀歌
书写能力的提升 / 《一切经》的盛行 / 写经体
第十四章 假名为奈良时代下级官吏所创
最早的假借用例 / 《佛足石歌碑》
第十五章 颜真卿与安史之乱
琅邪临沂孝悌里 / 颜氏西迁长安 / 颜氏家学 / 举进士第 / 《郭虚己墓志铭》 / 《多宝塔碑》 /
出任平原太守 / 安史之乱 / 颜真卿与颜杲卿 / 入朝侍君
第十六章 书法家颜真卿的另一面
《祭侄文稿》与《祭伯文稿》 / 颜真卿的另一面 / 短暂的获召入朝 / 《鲜于氏离堆记》 /
时隔两年的复任 / 《争座位帖》与《郭氏家庙碑》 / 第三次左迁 / 佛教与道教 /
《麻姑山仙坛记》 / 《大唐中兴颂》 / 怀素与陆羽
第十七章 颜真卿:壮烈的晚节
《颜勤礼碑》与《颜氏家庙碑》 / 《自书告身》 /卢杞的谋策 / 颜真卿遇害
第十八章 颜真卿:千碑千面之谜(1)
对篆籀书法的执着 / 蚕头燕尾 / 得张旭亲炙 / 颜真卿的两面性
第十九章 颜真卿:千碑千面之谜(2)
结体的变化 / 结体与道家思想 / 《祭侄文稿》与《争座位帖》的异同 / 破格之书
第二十章 五笔和尚空海
不合常理的五笔和尚 / 五体精通 / 书法的样态 / 空海与最澄 /
《金刚般若经开题》的笔记日期
第二十一章 小野道风的笔祸
遣唐使的废止 / 小野道风的崛起 / 小野道风的真迹 / 假名书法无真迹 /
强烈的自信与口无遮拦
第二十二章 藤原行成的谨慎主义
生于贵族之家 / 桃园改建为世尊寺 / 藤原道长对其的信任与日俱增 / 藤原行成与王羲之 /
谨慎主义
第二十三章 《高野切》为古笔之缩影
对书籍的需求与日俱增 / 《高野切古今集》的分类 / 假名美的缩影
第二十四章 苏轼的《寒食诗卷》与其洒脱心境
黄州的左迁生活 / 名誉恢复 / 再度遭放逐 / 宋人尚意
第二十五章 米芾的眼力与怪癖
祖先为西域胡人 / 米芾的奇言异行 / 与苏轼的心灵交流 / 从“黻”到“芾”
第二十六章 王铎 —坎坷抱负均付诸笔墨
抚今追昔 / 明朝灭亡 / 贰臣王铎 / 长幅乃王铎书法之本 / 王铎的临书 /
自作诗中的真实王铎
第二十七章 良宽的精神本色
诗歌所蕴含的强烈意志 / 对道家思想的渐行渐近 / 以小字临大字 / 我心置于云霭间 /
分离的点画 / 以有致无
第二十八章 张裕钊与老庄思想
金石学的盛行与北学派 / 对张裕钊书法的评价 / 张裕钊生平及碑刻 / 门人宫岛大八 /
道家思想的表露
第二十九章 杨守敬的商业头脑与日本人
杨守敬来日 / 渡清的日本书法家 / 《古逸丛书》 / 辛亥革命
第三十章 吴昌硕与日本人
吴昌硕与石鼓文 / 不可思议之画 / 海上画派的形成 / 雪个魂 / 深陷矛盾之中
后记
第一章 汉字始于秦篆
战国时期,秦国将周宣王太史(掌管天文历史的官吏)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字体制定为本国文字。该文字与鲁国文字迴然不同,因史籀的“籀”而被称为“籀文”,而史籀则称其为大篆。唐代陈仓(现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畤原附近)出土的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十面石鼓侧面篆刻的文字)被视为大篆的代表。
周朝灭亡后,秦王嬴政陆续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大一统,奠定了其皇帝地位。之后,秦始皇接连推行了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辙的政策,“书同文”也是其壮举之一。虽说是统一,实则是秦国将本国文字大篆进行适当简化,成为小篆(图1-1),予以强制推行。
在统一度量衡的时候,秦国制作了多种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权”和测定容积的器具“量”,并推广至全中国。战国时期,原本各诸侯国都有其独立的度量衡制度,但秦统一中国后,诸侯国间的国境壁垒业已消融,市场交易日益繁盛,倘若沿袭旧制,不免弊害丛生。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经济的发展,实施这些统一的改革措施势在必行。
在这些“权”和“量”的器具表面,凿刻着秦始皇二十六年颁布的诏文:“甘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些小篆铭文表明,随着秦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建立,小篆字体已经渗透到了秦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