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532837
1.著名胡适研究学者李传玺先生曾参与《胡适全集》的审校,后又撰写了《胡适》《做了过河卒子——胡适的大使岁月》,编选了《胡适论历史》,执行主编《中国现代大学校长文丛(八卷本)》时编选了其中的 “胡适卷”。还发表百多篇有关胡适的带有考证性质的历史文化随笔。
2.记录了胡适与鲁迅、陈寅恪、傅斯年、萧乾、刘海粟、梅兰芳、杨振宁等先生交往,彰显大师治学、为人、处世风范,大师与同时代的人交映生辉。
3.通过史料挖掘分析总结,比如五四运动时期胡适先生在干什么;五卅运动期间胡适的立场;热河事件和一二八事变时期胡适的态度;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期间胡适的表现等。通过这些史料的发掘,我们可以看出胡适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他的心始终牵挂着国家民族的命运,一直在思考着国家民族实现独立富强的发展路径。
4.本书的最大特色是考证了大量之前胡适年谱、传记和有关回忆中不曾记载、说明和明确的内容,如独家解密胡适离开北平是被军统最大杀手“护送”等。
“胡适之有一种西方人所说的‘磁性人格’,这种性格实非我国文字里什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等形容词所能概括得了的。”——唐德刚
胡适既有中国儒家的忠恕之道,兼具西方文化的绅士修养。——耿云志
“他没有完成什么,却几乎开创了一切。”——汤一介
胡适先生一生追求并坚持自由、独立、怀疑与宽容,因此其读书、写作、治学、交友也意义非凡。本书作者深耕胡适研究多年,参阅并梳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从《胡适年谱》《胡适日记》等新旧史料入手,通过“山河故人”“先生之风”“史海沉钩”“觉醒时代”四大板块的细密叙述,为广大读者重新构建并丰满了胡适先生的形象。
目 录
第一辑 山河故人
相去甚远,相期至深:鲁迅与胡适 ······································ 3
独为神州惜大儒:胡适与陈寅恪 ········································· 7
五四运动师生首度联袂作战:胡适与傅斯年 ·························28
移植当代英国文学最美的鲜花:胡适与萧乾 ·························50
寒不怕,老不怕,朋友们,看此画:胡适与刘海粟 ················54
美国人知道的第四个中国人:胡适与梅兰芳 ·························59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胡适与杨振宁 ···················65
第二辑 先生之风
“学士”与“博士” ·························································· 79
“我的朋友胡适之” ·························································· 87
为学要如金字塔 ····························································· 92
勃朗宁的诗句“给了我新的勇气和希望” ······························95
胡适等人为日本侵略中国致哈佛大学校长罗威尔信 ·············· 106
胡适对口译爱罗先珂北大首次演讲的审慎 ···························115
于清廉之外 ································································· 129
第三辑 史海沉钩
《胡适许怡荪通信集》中“传达”出的“新”史料 ················ 137
反对“华北自治运动”的中坚力量 ··································· 152
火德三炎,非先生德望无以济事
——抗战胜利前后北大校长的易位 ··································· 176
“救人”与“被救”的辩证 ·············································
新发现两件胡适参与的通电 ············································ 199
抗战期间自费帮助北平图书馆善本书运美保存 ···················· 212
“胡大使”的三次“自作主张” ········································· 224
到底是谁“护送”胡适离开北平? ··································· 249
第四辑 觉醒时代
警励欧美同学会的格言 ·················································· 255
《独立评论》创刊的“动议” ············································ 259
《华侨日报》及对胡适的影响 ··········································· 263
后记:走过杨桃岭 ························································ 270
相去甚远,相期至深:鲁迅与胡适
意识形态的对立,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血淋淋地撕裂了。
于是,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与胡适,两个那个时代中国知
识分子的杰出典范,就有了这样的“阵势”:自二十世纪二十年
代后半期到三十年代前中期,鲁迅坐在藤椅上,手夹着烟,于烟
雾中看着胡适。由于烟雾的阻隔,胡适变形了,一个原本亲近的
人成了“二丑”,不管胡适此时言行如何,一律成了鲁迅批评的
把柄。
胡适只是自顾自忙自己认定的,从不回应。甚或有时还回首
朝鲁迅笑一笑。比如,1929 年 9 月 4 日,胡适就在致周作人的
信里说:“生平对于君家昆弟,只有最诚意的敬爱,种种疏隔和
人事变迁,此意始终不减分毫。相去甚远,相期至深。”一般认
为鲁、胡二人直接交往到 1925 年即中断。就是在此信中,胡适
面对周作人(也是北京一大帮友人)邀请他回北大的盛情,说了
三项不能回的理由,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因为党部有人攻击我,
我不愿连累北大做反革命的逋逃薮”(因胡在《新月》里痛斥国
民党是“反革命”,引起国民党从上到下一片声讨)。
在鲁迅逝世后,胡适仍然表达、保存着他对鲁迅的敬佩。面
对苏雪林对鲁迅的攻击,胡适写出了他那封著名的信:“凡论一
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
有他的长处。”要苏以及一切对鲁迅有意见的人们跳出“攻击其
私人行为”的恶习,“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以及为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辩诬。这封信大家都比较熟悉。即便许
广平后来在《鲁迅回忆录》中将胡适骂得一塌糊涂,但新中国成
立前,她动议编鲁迅全集请胡适帮助时,胡适仍欣然应允。胡
适于 1942 年 9 月初辞了驻美大使后,买的第一套书便是鲁迅
的,“(1943 年 1 月 1 日)昨夜到 China Town[ 唐人街 ] 买到《鲁
迅三十年集》全部三十本,价二十元!今天我翻看了他的一些
我不曾看过的‘杂感’。”当天是新年,胡适交往颇多,“回家看
《鲁迅集》,到三点四十五分才睡”。胡适对鲁迅杂感的喜爱足见
一斑。
于是当我们今天回望那些批判时,我们无法否定鲁迅的批判,
但无论何人都会对胡适的态度发出由衷的赞叹。有人甚至(也只
好)说,我们赞美鲁迅的“精彩”,但我们必须把掌声送给胡适,
因为他表现了一个大师(一个真正大师)的胸怀。而我想说的
是,他用自己的言行实践了“我不赞同你的主张,但我尊重、捍
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一理论,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思想观。
鲁迅真的从内心将胡适“剔除”了么?
鲁迅 1934 年 10 月所写的《忆刘半农君》一文,在缅怀刘半
农的同时,还回顾了他与陈独秀、胡适一道在《新青年》团结战
斗的情景。鲁迅说:“《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
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
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
‘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支枪,几
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地关着门,门
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
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
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
胡,却亲近半农。”值得注意的是,鲁迅的这一段话是其《关于
中国的两三件事》这篇批胡文章发表七个月后写的。
1932 年 11 月 11 日至 30 日,鲁迅因母病回北京。据此时跟
在胡适身边的罗尔纲回忆,鲁迅在此期间曾走访胡适。一见面,
鲁迅就笑着说:“卷土重来了。”一个多么温馨的画面。后来有的
人加以改造,非要替之从政治上争个强弱,改造的是:胡适一见
鲁迅,劈头就问:“你又卷土重来了。”鲁迅当即回应:“我马上
卷土重去,不抢你的饭碗。”面对这后面的改造,谁都会问:如
真是这样,鲁迅干吗要到胡适那儿去。
还有一段史料是到现在为止所有研究鲁、胡二人关系的人都
没有关注的。1936 年四五月(距鲁去世不到半年时间)间,斯
诺再次来到上海,准备潜去延安,此时为编《活的中国》,他带
来了当时夫人海伦 · 斯诺采访鲁迅请之谈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问
题表。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三项为最优秀的诗人是谁。鲁迅的回答
是:冰心、胡适、郭沫若。这个回答不仅为早年替胡适“删改”
诗作了照应——比如 1921 年 1 月 18 日,周作人给胡适信中说:
“我当初以为这册诗集既纯是白话诗,去国集似可不必附在一起,
然而豫才 ( 鲁迅的“字”) 的意思,则以为去国集也很可留存,
可不必删去。”——而且表明即便胡适早年有一些不成熟的白话
诗,但鲁迅对其开拓性的贡献和相应的艺术品质依旧表示肯定和
重视。
鲁迅批胡(包括那时对中间派的批判)真是那么心甘情愿
么?许广平同志曾说那时鲁迅的有些批判文章,有时是不情愿
的,是冯雪峰硬缠或者先写好,征求鲁迅意思,鲁迅不得已只
好听从或改过才拿出去的。《鲁迅回忆录》中有这么一段:“鲁迅
有时也曾想到扩大统战面,他曾提到,如果自己一到上海时不那
么骤然地加入左联,稍稍隐晦些,可以做更多的团结各方面的工
作。”鲁迅也许真的很无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