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0675007
☆ 参考200余种书,阅读1000万字资料,采访段氏后人,家书、手札、密电、日记、诗文……
本书下笔严谨,引证丰富,资料翔实,史实性强。
☆ 去标签化,不妖魔、不神化,层层剥茧、追本溯源,还原一个真实的、矛盾的段祺瑞。
他是叱咤风云的军阀,却誓死不当汉奸;他是乱世枭雄,又是“六不总理”,廉洁奉公;他“三造共和”,顺应潮流,但又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 细致梳理派系及其斗争,将民国时期波云诡谲的历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可读性强。
☆ 段氏后人推荐。
民国初年,因新旧秩序变更而政治动荡、民不聊生,但也是中国思想解放、民族资本发展时期。而有“北洋之虎”之誉的段祺瑞,是这一时期的弄潮人物。
他曾助袁世凯北洋练兵,而后纵横政坛,一手主导了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府院之争、对德宣战、击破张勋复辟、直皖战争……尽显他军阀本色与矛盾人格:他是乱世枭雄,六次掌权,但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廉洁奉公;他“三造共和”,顺应潮流,但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本书参考200余种书,阅读1000万字资料,采访段氏后人,生动地记述了段祺瑞半世传奇跌宕的戎马生涯,还原了民国初年动荡而吊诡的历史风云,解读了在旧道德、新秩序下的段祺瑞,在大时代面前,他作为军阀与普通人的取舍、眼界、功过、是非等。
序篇
背景(一)
背景(二)
背景(三)
背景(四)
第一章
1,秘密进京
2,袁府的恐慌
3,弥漫的危机
第二章
1,奇怪的风声
2,大难临头
3,假戏真做
第三章
1,钓翁眼底小王侯
2,提督江北
3,天赐良机
第四章
1,急转直下
2,段大帅的威风
3,半道杀出个程咬金
第五章
1,釜底抽薪
2,石家庄血案
3、迷雾重重
第六章
1,袁世凯的哑谜
2,得力干将
3,微妙的政治游戏
第七章
1,又打又拉
2,步步紧逼
3,一造共和
第八章
1,非段莫属
2,暗潮涌动
3,鞍前马后
第九章
1,明争暗斗
2,忠言逆耳
3,打入冷宫
第十章
1,谣言满天飞
2,用口不用兵
3,重新出山
第十一章
1,究竟谁说了算
2,最后的恩怨
3,谁来当总统
第十二章
1,捅了马蜂窝
2,气象一新
3,太上总理
第十三章
1,后院失火
2,调解方案
3,再生风波
第十四章
1,一波三折
2,出走天津
3,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十五章
1,秀才遇见兵
2,一步臭棋
3,病急乱投医
第十六章
1,架梯抽梯之计
2,榆木脑壳
3,引狼入室
第十七章
1,一呼百应
2,三造共和
3,兄弟一家亲
第十八章
1,段冯斗法
2,背后掣肘
3,步步紧逼
第十九章
1,战和不定
2,软磨硬抗
3,反败为胜
第二十章
1,成败萧何
2,陆案风波
3,金钱开路
第二十一章
1,王牌军的建立
2,吴秀才发难
3,督办当国
第二十二章
1,靳内阁
2,剑拔弩张
3,滑铁卢之役
第二十三章
1,反直同盟
2,瓮中之鳖
3,执政府的建立
第二十四章
1,鞋子问题
2,夹缝之中
3,面和心不和
第二十五章
1,天塌了柱子接
2,鲜血下的谎言
3,最后一站
尾声
附:段祺瑞简谱
段祺瑞出身于合肥乡间一个农民家庭。据他的侄子段宏纲回忆说,段家祖籍江西饶州(今江西波阳),明朝末年迁来安徽,起先在英山县落户,后来迁至寿县,又迁六安县太平集迤北三里。段祺瑞于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一八六五年三月六日)出生于六安祖居,后随家迁至合肥乡间。另据段家后人回忆,段家来肥后,先是在合肥陶岗村附近,后搬至四牌楼一带。段祺瑞的祖父段佩,早年曾办团练,以镇压捻军有功,官至淮军统领;父亲段从文,务农。
段家早年靠租种当地周家的田产为生。周家乃合肥西乡大户人家,家族中出过两个有名人物,一个是周盛波,一个是周传波,都是李鸿章手下的淮军名将,他们统领的部队号称“盛军”,以善战闻名。李鸿章办淮军带出了一大批江准子弟,其中许多人后来都封官拜爵。在淮军鼎盛期间,有十一大军系,二百多营,出任文职高官(如总督、巡抚、尚书、侍郎)计有三十八人之多,武职将领(如提督、总兵)约有一千三百余人,至于中下级军官更是难以计数。这其中合肥人便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当时有句顺口溜:“会说合肥话,就把洋刀挎。”段氏家族中也有很多人投身军旅,加入淮军,包括段祺瑞的祖父段佩。
段祺瑞幼时曾随祖父段佩在宿迁营盘中读书,或许是这段生活经历的影响,他从小便崇尚军事。尽管家里供他读书,但他对文墨始终兴趣不大,反倒对舞枪弄棒情有独钟。他幼时最爱的玩的游戏就是组织孩子们“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然后分两边对阵,“作战争之状”。他自己则是扮演将军,举刀指挥,发号施令。尽管是游戏,但动作进退有据,倒也颇合章法,煞有介事。
幼时的段祺瑞贪玩、调皮,整天鼻涕拉塌的,衣服也脏兮兮的。段家的老佣人邢宝斋总是说他:“你叫什么少爷呀!一点也不爱干净。”可段祺瑞却不改,邢宝斋气极了,就说:“你这个屌样!”许多年后,回忆起这件事,邢宝斋的口气仍有些不屑。
不过,当时给段祺瑞授课的塾师却是一位开明先生,他对段祺瑞玩打仗的游戏并不一味斥责禁止,只是婉言诱导,语重心长。他对段祺瑞说:“将门子弟,深通排兵布阵之法,倒也无可厚非,只是不读诗书,将来不过一勇夫耳。尔当牢记!”及长,段祺瑞入北洋武备学堂,便常提及老师的这段教诲,于是发奋努力,终于出人头地。
段祺瑞在军营里度过了衣食无忧的童年,后来重新回到合肥乡间。这时,他的祖父已经去世,家道也开始中落,生活处于贫寒之中,连上私塾的费用也常常拖欠。当时教段祺瑞的塾师姓侯,此人欺贫爱富,看不起段祺瑞。不过,侯先生的女儿却对段祺瑞很同情,每逢私塾打“牙祭”时,总是在段祺瑞的碗底埋放两块大肉,段祺瑞心中奇怪,也不好去问。有一天,塾师的女儿问他:“你碗底每回都加添两块肉,知道是谁给你的?”段答:“是师母给我的吗?”那姑娘红着脸笑着说:“是我加给你的。”
这件事使段祺瑞终身不忘。尽管姓侯的塾师对他不好,在段祺瑞欠下膳费时,还扣下了他的一方旧砚台和一张旧书桌,段祺瑞也不介意。许多年后,段祺瑞做了总理,侯先生去北京找他,他把先生当作贵宾,接进府中,衣食起居,备极优待。每日三餐除非有事,总是陪先生一起进餐。这在段祺瑞是一种很罕见的礼遇。平日在家里,段祺瑞总是单独用餐,夫人、姨太太及孩子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有机会和他同桌吃饭。而对侯先生能如此,足见其敬意。后来,侯先生离开北京时,他送钱送衣物,还让人将侯先生家的几间旧屋翻盖一新。段祺瑞下野后,寓居上海,生活费用仅靠蒋介石每月赠送的一万元敬仪。即便如此,他仍然从这笔钱中分出一些按期寄给侯先生父女,直到去世为止。
段祺瑞出生的年代,正是清王朝江河日下,日渐衰微的时代,帝国主义势力纷纷侵入中国。所谓“列强环列,虎视鹰瞵”,“蚕食鲸吞,瓜分豆剖”,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沉沦;与此同时,国内危机也日益加深,大规模的太平天国、捻军起义,都严重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被平定后,中国出现了喧嚣一时的洋务热潮。为首的人物是奕沂、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他们提出“借法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打出“求强”(发展军事)和“求富”(发展经济)的旗帜,筹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适应通商的需要,清政府开始设立一些新的机构,其中包括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掌管南方五口通商和对外交涉,亦称五口通商大臣;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负责北方三口事务,亦称三口通商大臣。所谓“南洋”、北洋”的名称便有此而来。
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后,特别注重扩展自己的淮系势力,对军事尤为热衷。为发展海陆军备,他创办军事工业,从国外购买先进装备,派遣游学生(即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并于光绪九年和十一年,先后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和北洋武备学堂。
北洋武备学堂,又称天津武备学堂,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所陆军军事学校。该学堂的创立,给段祺瑞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公元一八八五年,即武备学堂建立的当年,段祺瑞便从山东驻地考进了该学堂的炮科,成为第一批学员。在武备学习期间,他刻苦用功,加之生性要强,不甘人后,很快崭露头角,开始小有名气。
有一次,李鸿章前来武备学堂视事,学堂里进行了一次马、步、炮、工程兵综合演练。上午,马科、步兵科的演练进行得很顺利,李鸿章十分高兴。
然而,下午炮科实弹演练时,天气陡变,先是下起小雨,接着风力渐大,海面上波涛汹涌。原本蓝色的海水顿时变得浊浪滔滔。炮兵演练打的是海上活动靶,难度本来就大,此时海面上的浮靶在风浪中上下跳跃,忽隐忽现,加上能见度降低,演练的难度陡然增加了数倍。要在平时,遇到这样的情形,演练早就取消了。可眼下是李鸿章亲临视事,且他老人家和手下大员均已驾临靶场,事情就有些不大好办了。
学员们不禁嘀咕起来,都觉得这样天气射击,实无把握。学堂的总办也认为如此,于是便让练兵处的陈管带向请李鸿章请示,能否将演练改期进行。
可是,李鸿章这时已在山顶上临时搭起的观操棚内就座。尽管风浪逐渐增大,旗帜和棚布被风吹得呼啦啦直响,但李鸿章兴致却挺高。他从随从手里接过单筒望远镜,一边往靶场上看,一边说:“不必改期了。区区小雨嘛,何足挂齿?”
陈管带有苦难言,还想再说什么,李鸿章这时候又开口道:“时辰不早了,尔等开始吧!”陈管带见事已至此,不敢再多言语,只好垂头丧气地退了下去。李鸿章发话了,演练只好按期进行。
轰!轰!轰!
第一门炮打得很糟糕,连靶边都没挨着。坐在山顶上观操的李鸿章顿感不悦,脸也阴沉下来。接着,又有几门炮打得也不妙。李鸿章垂下眼皮,满脸怒色,他扔掉手中的望远镜,从座椅上站起来,转身要走。在场的官员们见此情景,也都惶恐起来。
这时候,段祺瑞指挥的那门炮开始射击了——轰!
炮声刚落,就有人喊道:“打中啦!”
轰!
第二炮又引起一片喝彩声。
李鸿章站住不走了,随从们赶紧递上望远镜。接下去,第三发又命中靶标。李鸿章脸上浮起了一丝笑容。
演练结束后,李鸿章把段祺瑞叫到跟前,拉长了声音,问:“尔何名?”
段答:“炮科段祺瑞。”
李鸿章垂下眼皮,又问:“哪里人?”
段答:“合肥人。”
李鸿章的眼皮往上抬了起来。他仔细打量了一下段祺瑞。“汝是合肥人?”他又问了一句。
“是。”段祺瑞回答。
“嗯。”
李鸿章不动声色地点点头。在当时的洋务活动中,尤其是军事方面,各个派系互相倾轧,争夺势力范围闹得很厉害,其中势力较大的有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曾国藩、左宗棠为首的湘系集团,以张之洞为首的湖广集团。李鸿章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自然是到处网罗人才,对皖籍同乡更是格外重视。前不久,北洋舰队成立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委派一个安徽人丁汝昌做提督。由于北洋海军的官兵大多是福建人,对派一个安徽人做统领颇有抵触情绪。有人劝李鸿章重新考虑,但李鸿章却以“命脉相关,诚不敢轻以付托”为由,根本不予理睬。现在,听说段祺瑞不仅是安徽同乡,而且还是合肥人,这自然引起了他的兴趣。
接下去,李鸿章又询问了一下段祺瑞的家世和出身,听说他的家族中有多人为淮军将领,且祖父段佩就是剿捻的有功之臣,李鸿章更高兴了。又问了一些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段祺瑞也都对答如流,李鸿章便把段祺瑞褒奖了一通,说他“熟知军事,俾易造就,是一个可用之才”。
此后不久,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五年,这是段祺瑞进入武备的第四个年头。这一年,清政府拟选五人赴德国留学军事。当时的清政府对派游学生(即留学生)出国学习非常矛盾:一方面觉得国内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十分落后,有必要派人出洋学习;另一方面又害怕这些游学生出国后接受革命思想和民主思想,尤其是军事方面的游学生,将来回国后将供职于军界,掌握兵权,倘有异志,那对自己的统治极为不利。因此作为一种防范措施,清政府对选送出国的游学生,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游学生做出了十分严格的规定。规定要求凡是报考外国军校的学生,必须由各省督抚保送,并由军机处统一审批,否则不得出国。为了防止海外华侨逃避这个规定,又作了一个补充规定,即报考外国军校的考生必须是公费生,一切非公费生均不得报考。清政府为此还专门知照有关国家,要求按上述规定予以配合。
按照以上规定,这批留德学生自然是由各省督抚保送,并层层筛选,最后报到了李鸿章的手上。李鸿章一看名单,五人中山东籍的占了三人,而安徽籍只有两人,心中顿感不悦,提笔便将山东籍的勾去一人。这时候,李鸿章想起了武备学堂中那位合肥籍的小同乡,便提起笔来,一挥而就。于是,段祺瑞的名字便堂而皇之地列在了赴德名单的首位。
在那批留学的五人中,皖籍三人为段祺瑞、周畅亭、吴凤岭,鲁籍两人为陈文泄、滕某。两年后,这批人在德国的学习结束了,李鸿章又特批段祺瑞一人留在德国克虏伯炮厂实习,以便进一步深造,并勉励他“精学苦造”。
克虏伯是当时欧洲闻名遐迩的最大的重工业垄断集团之一,显赫的克虏伯家族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制造商世家。他们生产的战船、火炮、弹药等各类武器堪称世界一流。这个“王国”的二世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号称“火炮大王”,在他一生中曾为四十六个国家提供过武器和军火。李鸿章对克虏伯大炮情有独钟。北洋海防炮台除部分购买英国阿姆斯特朗大炮外,多为克虏伯大炮。中方曾与克虏伯有过协定,那就是后者应承担中方人员的培训。段祺瑞就是根据这个协定,在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厂深造两年,进一步掌握了先进火炮的制造和使用。回国后,他在山东威海武备学堂担任算学和炮学的教习。这时候的段祺瑞已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海归”背景的军事人才,尤其是在火炮方面出类拔萃。
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梁启超
白发乡人空余涕泪,黄花晚节尚想功勋。——冯玉祥
在派系私斗上虽有失德,却无反革命之举……按其征讨复辟、对德宣战以及晚年抗日南下诸节,皆不失为革命荦荦大端。——章士钊
北京。
公元一九○八年(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天空阴沉沉的,像是要下雨了。空旷的街道上寒风萧瑟,枯枝败叶随风飘舞,天气阴冷。北京城的气氛显得十分紧张。车站、码头戒备森严,街上的兵丁也比往日增添了许多。全副武装的军警在主要街道上穿梭巡逻,如临大敌。
上午十时左右,一列从保定方向驶来的客车缓缓地停靠在北京站。从头等包厢里走下一个男人。他便装打扮:黑长袍,团花褐色缎子马褂,头戴一顶小帽,辫子垂在脑后,胸前坠着一条金光闪闪的表链。看上去,像是一个普通的客商。他的年纪在四十岁左右,腰板挺得笔直,走路时身体微向后仰,显出了一股霸气和威势。他的随从们也一律便装打扮,但明眼人看得出,这些人个个动作敏捷,显出了一种训练有素的干练。
这个男人下车后,便径直朝车站外走去,随从们也紧随其后。
车站上的情况有些异样。警戒的规格明显地加强了,穿着巡警营服装的警察数量比平时多了一倍。此外,还有不少背着德国曼利夏快枪的近畿陆军在周围巡逻。他们不时大声吆喝着,盘查过往的旅客和行人。这个男人显然注意到了这种情形,但他神色镇定,不为所动。
这时,一个巡逻士兵注意到了他,朝他喝问道:“喂,干啥的?”
那个男人轻轻哼了一声,根本不屑于理睬。士兵有些恼怒了,声音一下子变得尖厉起来:“喂喂,问你话呢!”
那个男人猛地回过头来,微微耷拉的眼皮往上一挑,充满肃杀之气的目光直射过来,那个士兵陡地打了个冷战。
喊声引起了不远处的—个军官的注意。他漫不经心地朝这边走了过来。
“咋了?咋回事啊?”他嘴里咕哝着,很随意地朝那个男人看去。突然,他的眼睛一亮,随即便惊叫起来。
“啊,原来是段大人!”他双腿一碰,啪地向他行了一个军礼。
那个男人并没有理会对方,只是轻轻“哼”了一声,理也不理,转身上了一辆早已等候在那里的马车。随着车铃一响,马车腾起一股黄尘,急驰而去。
军官恭敬地目送马车远去。那个不知轻重的士兵这时凑上来,小声问道:“他是谁啊?”军官说:“你连他都不认识啊?他就是段祺瑞、段大人啊!”
士兵“啊”了一声,张开嘴巴,久久未能合拢。
段祺瑞在北洋新军中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影响力,除了袁世凯,能与他相提并论的也没有几人。难怪京畿陆军提到他的大名,无不肃然起敬。
北洋新军自建立起来,发展迅速,短短十数年,已扩展为北洋六镇,北洋军人的势力也越来越大,自然引来各方忌惮。由于倒袁暗流的涌动,袁世凯的地位岌岌可危,朝局的变化也越来越不利于北洋军人。一种迫在眉睫的危机正在步步进逼,使段祺瑞和北洋军人忧心忡忡。这一次他轻车简从,前来北京,正是受到袁世凯的密召。袁世凯在亲笔密函中,要他近期来京,有要事相商。信中特别叮嘱他“行动不宜张扬,隐蔽为好”。段祺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他明白这事一定非常重要。否则,在这敏感时期,袁世凯是不会轻易召他进京的。
袁世凯是去年七月被朝廷免去直隶总督,内调军机的。与他一起内调军机的还有另一位汉族大员——湖广总督张之洞。表面看,这是一种升迁,实则不然。
军机处是清廷最高的办事机构,全称“办理军机事务处”,是大政所出的宰辅之地,执掌军国机要。军机大臣,可谓是清代最高官职了,由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奉特旨应召入值。对于汉人来说,做到军机大臣已是登峰造极。但袁世凯并不感到高兴。种种迹象表明,朝廷对他的戒心越来越重,内调军机不过是明升暗降,目的就是削弱他的军权。
袁世凯是靠练兵起家的。新建陆军的迅速崛起,几乎成了满族亲贵们的一块心病。清军入关,早期执掌兵权的多为满蒙将领,太平军起义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打破。曾国藩、李鸿章先后执掌湘、淮军,开始了汉人统兵的局面。对于这种局面,朝中亲贵从来就没有放心过。然而,由于八旗子弟的腐败无能,他们无力改变这种局面。于是,不得不起用汉人,但内心却疑虑重重。袁世凯小站练兵后,新建陆军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北洋六镇继之而起,唯袁独尊,这种情况已有违于朝廷创建新军的初衷。随着袁世凯的势力不断扩张,对袁世凯的猜忌和攻击也开始与日俱增。
为了打压袁世凯,加强对北洋新军的控制,朝廷采取了种种措施。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十月,荣禄奉旨创建武卫军,就是清廷全面控制军队的一个重要步骤。
当时,清政府的军队中,最主要的力量有四支部队:一是直隶提督聂士成统领的武毅军,由淮军演变而来,又称“聂军”;二是甘肃提督董福祥下辖的甘军,在甘肃编练而成,俗称“董军”;三是四川提督宋庆指挥的毅军,由豫军改编而成,亦称“庆军”。此外,还有一支部队,就是由袁世凯在小站督练的新建陆军。值得注意的是,这四支军队的统领全是汉人。荣禄受命编练武卫军后,便把这四支军队全部纳入武卫军的建制:聂军调驻芦台,改番号为武卫前军;甘军调防蓟州,改番号为武卫后军;庆军调往山海关,授番号武卫左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也改番号为武卫右军。这样,四支军队便通通置于了荣禄的统帅之下。与此同时,荣禄于次年五月,又招募亲兵万人,亲自编练,分为二十七营旗,定番号为武卫中军,驻防南苑,拱卫京畿。
“武卫五军”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清廷“集军事于中枢,立统帅于满族”的目的,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袁世凯新建陆军的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多时间,义和团起义爆发了,接着就是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打进来后,聂士成殉难于天津,董福祥退戍新疆,宋庆和荣禄的部队也先后溃败。武卫五军一下子就垮掉了四个,只有袁世凯时任山东巡抚,他所统辖的武卫右军被他带入山东,避免了八国联军的打击,得以保存了实力。
历史常常会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机会。对于袁世凯来说,庚子事变就是如此。它在客观上帮了袁世凯一个大忙。
在武卫五军中,袁世凯所辖的武卫右军,即北洋新军,原本就是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部队,其他四军衰败后,北洋军便成了全国唯一的劲旅,其势力不可遏止地发展,在国内已经没有任何一支武装能与之相匹敌。
眼看着袁世凯的权势日益膨胀,朝中的亲贵们芒刺在背,寝食难安。光绪二十九年十月,为了打破袁世凯一人独掌军权的局面,清政府又使了一招,决定设立练兵处,下令全国军事和练兵事务均统一于练兵处。由庆亲王奕劻总理,袁世凯会办。此举的目的当然还是为了控制兵权,但仍然收效甚微。奕劻贪得无厌,昏庸无能,练兵处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在这期间,北洋势力继续发展。光绪三十一年九月,规模盛大的北洋秋操在河南举行。这是新建陆军炫耀实力的一次大展示。参加会操的北洋军主力部队有段芝贵统领的近畿陆军第三镇和段祺瑞统领的近畿陆军第六镇。值得一提的是,段祺瑞在会操前一个月刚被袁世凯由第四镇调往第六镇。袁世凯的目的就是希望精通炮术的段祺瑞能够在会操中指挥炮兵大显神威。
在调令下发前,他专门把段祺瑞找来谈话。他对段祺瑞说,知道为啥调你去六镇吗?段祺瑞说,知道,袁大人是为了秋操。袁世凯说,此次秋操至关紧要,达官贵人云集,列邦均有使节出席,各省也都差员观操,你们要拿出新军的十足威风和气派。懂不懂啊?
段祺瑞当然心领神会。袁世凯的意图很明显,他要适当地展示一下自己的力量。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