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532349
本书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医疗社会史研究视角,综合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数据统计法等开展研究。在全面梳理并翻译《海关医报》(由驻华海关医员编写,1871-1910年)所载广东海关(粤海关、潮海关、琼海关、北海关、江门关、拱北关)医事报告的基础上,研究近代广东口岸地区的疾病流行、医疗民俗,考察中、西医学体系相遇之际,西方医学理论与中国传统医疗观念之间的差异、碰撞与共处,分析海关医员在“西医东渐”中扮演的角色,探讨近代海关设立与海关检疫制度实施对广东卫生现代化的影响,展现近代广东口岸地区的医疗社会图景。本书结论认为,近代广东得西医“风气之先”,中、西医在口岸地区交汇、碰撞;近代广东口岸不仅是西方医学来华“前站”,也是疾病洲际传播的重要关口;海关医员是传教士之外又一支携带西方医学来华的群体,对广东卫生现代化发展产生正反两方面作用;疾病循海而来的特点与当代疫病国际传播有相似之处,本书可以为后疫情时代疾病防控提供历史启示。此外,本书挖掘《海关医报》中的广东特色医药文献,可与中医临床典籍、方志史地文献等互参,补充这一时期医药史料内容。
全书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概述清末民初广东的基本情况,粤海关、潮海关、琼海关、北海关、江门关、拱北关六大海关的建立,梳理历任海关医员名录与个人经历。
第二章考察近代西方医学思想影响下的海关医员对广东气候环境、医疗民俗的记录与认知,及海关医员与口岸地区民众在卫生思想、医疗思维上的碰撞。
第三章梳理、统计广东海关医员记录下的各口岸流行病、传染病种类与数量,结合中、西医学理论疾病观比较海关医员与传统中医对疾病分类的异同,重点考察热病、霍乱、鼠疫在近代广东口岸地区的传播情况并比较中、西医学在疾病诊疗上的特点。
第四章考察驻粤海关医员行医活动及其对中医的认知,海关医员与中医、种痘师等社群的交往互动,以康兴丽为例分析海关医员与传教士的部分角色融合。
第五章研究海关检疫制度在近代广东海关的建立与发展,梳理汕头、广州、海口三地海关检疫制度变迁,以汕头海关检疫制度为重点考察近代广东海关卫生现代化进程,并关注海关检疫制度下侨民与劳工的生存境遇。
第六章是对全书内容的总结与思考。
导论
第一章近代广东海关与《海关医报》
第一节近代广东概况
第二节广东海关的设立与发展
第三节身份特殊的医者:海关医员
第四节《海关医报》的刊行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西方医学与广东口岸社会的碰撞
第一节近代西方医学对海关医员的影响
第二节海关医员记录的广东气候环境
第三节海关医员眼中的广东医疗习俗
第四节海关医员对口岸公共卫生的改造
第三章广东口岸地区流行病的中西医治疗
第一节中西医疾病观之差异
第二节中西医对热病的认知与治疗
第三节中西医对霍乱的认知与治疗
第四节中西医对鼠疫的认知与治疗
第四章海关医员与广东口岸社会的互动
第一节海关医员与中医
第二节海关医员与民众
第三节海关医员与职业种痘师
第四节海关医员与医学传教士
第五章海关检疫制度在近代广东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海关检疫制度在华建立的背景
第二节近代广东海关检疫发展的概况
第三节近代汕头海关检疫制度的嬗变
第四节海关检疫制度下的移民与劳工
第六章结语
第一节海关医员在近代广东口岸扮演重要中介角色
第二节近代广东口岸呈现中西交汇的医疗社会图景
第三节近代广东口岸是医学知识与疾病传播的枢纽
第四节口岸医疗卫生建设推动广东卫生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近代广东海关与《海关医报》
第一节近代广东概况
一、建制沿革
广东地处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岭”)之南。自秦统一岭南设郡县始,岭南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广东也进入正式政区建制。由于具有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历代广东政区建置变动不大。“广东”之名得名于宋代“广东南路”
之简称。明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下令将海北海南道(即合浦地区、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怀集县除外)改隶广东,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广东成为明十三行省之一,并基本形成了广东省“北依南岭,南临南海”的区域轮廓。清袭明制,改布政使司为省,清初,“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全省设六道、九府、四直隶州、二直隶厅、七十八县、七州、一厅。至清末,又增设赤溪直隶厅和阳江、钦州、崖州三个直隶州。
晚清广东的所辖区域,东邻福建,西及西北连广西,南濒南海,西南邻安南(今越南,时为法国侵占),北与江西、湖南二省接壤。辖区包括今广东省大部以及海南省全部,与今广东省辖区多有变化——原属广东省的廉州府(包括下辖二县及今北海市)、琼州府
(包括下辖七县一散州)、钦州直隶州(包括防城县)、崖州直隶州(包括下辖四县)今已分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原属广西的怀集县,今属广东省。省会番禺、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全省辖广州、惠州、潮州、韶州、肇庆、高州、雷州、廉州、琼州共九府;嘉应、南雄、连、罗定、钦、崖共六直隶州;连山、阳江、赤溪共三直隶厅;连平、德庆、化、儋共四散州;佛冈—散厅。共辖七十九县。
辛亥革命后,政区建置基本沿用清制,但废府、州、厅,一律改县,实行省、县二级制。民国二年(1913年),又在省、县之间设道,成三级建制。翌年完成全省政区调整,共设粤海、岭南、潮循、高雷、钦廉、琼崖六道。此后,政局混乱,政区调整频繁,此处不作赘述。
港澳地区自古是广东政区的一部分。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后逐步将强占区扩大到九龙半岛和新界。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葡萄牙政府单方面宣布澳门为自由港,驱赶中国驻澳海关员和县丞,陆续占领氹仔、路环两岛,并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逼迫清政府与葡萄牙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取得“永驻澳门管理”特权,所占地区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和路环岛三个部分。英、葡占领港澳后,使香港、澳门从广东政区分割出去,直至1997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二、地理气候
广东省地势北高南低,具有山地分布较广但不高、平原不广、丘陵占优势的特点。山地主要分布于粤北、粤东、粤西;丘陵多分布于山地周围,或零星散落于沿海平原,其中粤东南丘陵最为广阔;平原则分布在大小河流的两岸,最著名者为珠江三角洲平原。广东省河流众多,分属于珠江、韩江、粤东沿海、粤西沿海水系。其中,珠江被誉为广东的“母亲河”,是中国第四长河,由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网河汇流而成。除河网密布外,广东省还拥有十分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海洋大省。海域辽阔,海岸线曲折漫长,整个岸线自粤东汕头向西南方向延伸,至粤西湛江,岸线转向南面,绕过雷州半岛至廉江安铺。
广东省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横穿岭南中部,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太阳辐射量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各地平均气温在18℃~26℃,各地降水量在1500~2500毫米之间。但降水季节
分配不均,4—9月为多雨期,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宋代陈昭遇在《太平圣惠方》中指出:“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毒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于伤人。”元代释继洪《岭南卫生方》亦指出:“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焕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阳气常泄,
故四时放花。……一岁之间,蒸湿过半,三伏之内,反不热甚,盛夏连雨。”
总的来说,广东省地貌水文具有典型的南粤地域特征:海岸线长,海域辽阔;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夏长冬暖,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等。这种地理气候为疟疾、伤寒、鼠疫、寄生虫病等地方性流行病、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环境条件。
(一)气候失常、降水不均,易致疫灾
尽管岭南地区大多数时间热量充足,不见霜雪,但偶遇强劲的
寒潮、霜冻、低温阴雨等气候失常,则会导致灾害性天气发生。如
广东省乐昌县在光绪十四年:“春夏,气候不调,疫疠成灾。”在光
绪二十九年:“夏秋之间,气候失常,病疾传染。”如遇降水季节分
配不均,暴雨如注,亦会导致灾异发生。
(二)自然灾害频繁,易致疫灾
广东省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暴雨洪涝、风灾、旱灾等。因岭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水资源丰富,易加剧暴雨洪涝等灾害的程度。清末民初,广东各地灾害频繁。如清代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七月,东、西、北、韩江间同时发洪,淹死一百三十七人,堤围多有崩决,因早稻多已收割,晚禾尚未插莳,不致成灾,被淹之区,南海、三水、曲江、海阳、丰顺五县较重,大埔、澄海、高要、高明等次之,其余东莞等十三州县又次之”;清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琼山县八月二十一日飓风大作三日始息,海水暴涨高数丈,海口大街水深数丈”;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阳春、清远、乐昌秋旱,三角洲冬旱”。灾害频繁导致人口死亡率升高,也加速了相关疾病的传播与流行。
(三)生物种类繁多,易致疫灾
广东的生物资源种类多样,起源古老。树种繁多,植被以常绿阔叶雨林—季雨林为主。南海诸岛又有特殊的热带珊瑚岛植被,丛林茂密。加上湿热的气候,使此地自古以来就被视作“烟瘴之地”,疫疠丛生。“师行山谷,枕戈露宿,饱受烟瘴,以致传染疫气,物故颇多。”另外,广东动物种类也很丰富,有不少珍稀濒危物种,如华南虎、黑长臂猿、懒猴等;且在地理和物种上与鼠疫疫源地云贵高原关联紧密,这为鼠疫在广东的暴发提供了疫源。如光绪十六年(1890年):“冬,鼠疫盛行。先是同治间,此症始于安南,延及广西,遂至雷(州)廉(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