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68923
1.本书是比亚迪唯一官方授权图书,紧扣时代机遇和全球化,探索比亚迪的发展历程。作者团队通过大量采访王传福、比亚迪员工、业内人士、政府人士、专家学者,充分挖掘一手材料和真实案例,以“编年 重点事件”的体例,*大程度清晰准确地呈现比亚迪的发展脉络,尤其是比亚迪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的充分结合,体现中国的发展造就了比亚迪等民族企业的崛起等深刻主题。
2.比亚迪是中国企业成功全球化的一面旗帜,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标杆,更是中国制造业从低端制造到掌握核心竞争力的代表,是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比亚迪,就是研究我们民族企业自立自强、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看清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增长动能。比亚迪从代工起家,并将代工做到极致,逐步形成自己的经营优势,并积攒起自己的技术力量,开启了“电动化”到“智能化”的转型升级之路,不断推出多款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概念产品。此后更是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并在 2024 年 1 月首次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电动汽车销冠。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61.30万辆,蝉联国内汽车销量冠军,排名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
3.比亚迪的故事所反映的企业家精神、管理战略和理念,特别值得其他的企业借鉴,尤其是中国的出海企业和新能源车企等。比亚迪作为一家成立于1995年的中国企业,从一个生产二次充电电池,连厂房都没有的小公司,到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集团,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研发为导向,在时代的浪潮中敢为天下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靠着工程师的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以及创始人王传福始终立足全球的国际视野,从小到大做成了一家了不起的、超出所有人想象的企业,在当下中国企业出海的大背景下,极具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书是比亚迪官方唯一授权图书。
作者通过对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以及创始高管、现任高管以及员工的跟踪采访,全景式还原比亚迪30年风雨发展历程,涉及企业文化、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新能源市场战略、组织变革、社会责任、品牌建设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比亚迪以工程师文化为本,从一个小电池厂发展成为全球化大企业,是中国制造业从低端制造到掌握核心技术的代表。这其中既有技术报国的民族情怀,也有栉风沐雨的艰辛历程,更有迈向世界的豪情壮志。
阅读本书,不仅能够读懂民族企业自立自强、高度参与全球化的奋斗史,也有助于我们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看清企业未来的增长路径。
引 子 一个“中国时刻”的开启
时间的故事
工程师之魂
“为了争一口气”
第一部分如日之升
第一章 铸造命运
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工程师的两个特质
初试技术产业化
下海创业
第二章 电池之道
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中国第一大镍电池厂”
中国第一家量产锂离子电池企业
开拓海外
让员工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章 比肩世界
客户至上
牵手诺基亚
用实力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
电子领域的黑马
第四章
关键选择
选择更大的赛道
电动汽车探索
入主秦川
砍掉“316”
垂直整合,别人不做就自己做
F3 一炮而红
“两个第一”
第五章 绿色梦想
向电动汽车产业迈进
求索“双模”路径
三大绿色梦想
巴菲特入股
“梦想照耀现实”
第六章
从低谷中奋起
进入“三年调整期”
苦练内功
狠抓品质工程
重塑品牌与市场
风起公交
打破大锅饭
第七章 将电动化进行到底
性能革命
颜值革命
亲近消费者
“7 4”全市场战略
从治污到治堵
第八章 跨越万难
“*艰难的一年”
垂直整合体系变革
必须把口罩干出来!
“百团大战”
熔喷布“保供战”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彰显中国力量
第九章
厚积薄发
刀片“出鞘”
以汉为名
十年磨一剑
拐点来临
DM 技术的“蜕变”
“昆仑战役”验证市场
第十章 鱼池效应
坚持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连续推出颠覆性技术
多品牌出击
造厂与造物
第十一章 海阔天空
站在世界舞台
打开产业想象
跨越未来
第十二章 文化制胜
竞争文化:人人都在榜单上
品质文化:造物先造人
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匠心品质
工程师文化:比亚迪的底色
以人为本:做有温度的科技企业
总结篇 人生就为做一道证明题
他们哭过,但没有怕过
为什么成功?
“把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技术化”
比亚迪发展的外因
比亚迪发展的内因
压力更大,责任更重
人啊,请相信你自己
后记
参考文献
感恩录
工程师之魂
王传福从不掩饰他的雄心。2007 年,在深圳坪山基地落成典礼上, 他脱稿说出“2015 年做到‘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2025 年成 为‘全球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当时台下鸦雀无声,连员工也不敢 相信。
很快,他为此做了解释。“比亚迪总共有 1 万名工程师,强大的技 术研发能力形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其余的 12 万名普通工人又能很好地将这些技术转化为产品。这种以‘人’为基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比亚迪实现两个第一的基础。” 他的口号可能喊大、喊早了一些,但并非无本之木。 本在于人,在于工程师的团队与文化。
在创业之初做镍电池时,王传福就发明了“人 夹具 = 机器人”的 模式,以解决买不起自动化生产线的问题。管理学教授曾鸣将这种做 法称为“低成本创新”,他说:“它*大的特点是在资本不足的劣势下, 利用流程改造,把电池制造这一资本密集的产业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限度地将技术与中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力结合,获得了外国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成本优势,迅速赢得市场份额。”
虽然“人 夹具”的方式早已向着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方式迭代,但以人为本,把人才作为创新之源的理念,在比亚迪已牢牢生根。 2009 年 6 月 5 日,王传福在比亚2008 年度股东大会上说:“公司*大的价值不是在财务报表上,真正的资产是会计师和报表看不到的,真正的资产是我们 1.2 万名工程师团队所开发的技术和各种商业模式,特别是人类急需的新能源和保护地球的技术,这才是公司真正的价值。你们看到的是公司能赚多少钱,其实真正的推手是人,是技术,这是公司成长真正的动力。”
2017 年,王传福参加央视《开讲啦》节目,主持人撒贝宁问他如何认定自己的角色。他回答道:“我首先是一个工程师,然后才是一个企业家。”当时比亚迪有 2 万多名工程师。2024 年 1 月 16 日,当王传福带领 10 位“工程师天团”代表,在比亚迪“梦想日”活动上集体亮相、宣布整车智能战略时,他们背后的工程师队伍已经超过 10 万人,从整车技术到上游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实现了全覆盖,并在更上游的车规级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从事前沿开发。他们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专利 32 项,获得专利授权 15 项。
工程师是技术专才,是把创新想法落地为现实应用的“造物者”,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结果为验证、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的实践者。在西方,19 世纪初,英国伦敦民用工程师协会将“civil engineer”(民用工程师)的职能描述为“驾驭自然界的力量之源,以供给人类应用与便利之术”。学者迈克尔·戴维斯在《像工程师那样思考》一书中提出,工程师的工作是将遇到的问题进行数学解析建构,利用自然科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再将每个解决方案整理成一份设计、一套有用的说明或者指令。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欧阳莹之在《工程学——无尽的前沿》一书中说,自然科学家发现前所未知的东西,工程师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在中国,《中国工程师史》主编吴启迪说,科学家认识世界,工程师才能改造世界。工程师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在需要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工程判断;工程师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因为很多工程项目都是团 队合作;工程师要有想象力,要有动手能力。如果把这些合为一体,即 “专业判断 团队合作 想象力 动手能力”,是不是就是一个科技制造企业的雏形?
我们将“工程师之魂”作为理解比亚迪奇迹的钥匙。工程师之魂,就是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精神。在比亚迪,它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用技术去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敢字当头,勇于创新;尊重科学规律,凡事追根究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精益求精;通过“垂直整合”和“集成创新”,把中国制造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充分发挥中国的人才优势,形成技术创新的“鱼池效应”。
比比亚迪工程师规模庞大数倍的,是工人队伍。有时,两者的边界也是打通的。工程师不仅要画数模图,还要开模、做实验、做工装,和工人并无二致。而当一个熟练工人能把模具零件的加工精度做到 0.00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 1/20 时,他就是令人惊叹的工匠。
这些工程师和工人,把一个能源属性的产业变成了制造属性的产业。不管什么产业,一旦被纳入制造业的轨道,*终都会按中国人擅长的节奏运行,建立起品质、成本、效率三位一体的强大竞争力。2023 年,比亚迪销售了 302.4 万辆新能源汽车,巩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地位。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以 491 万辆的出口超越日本的 442 万辆,成为世界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比规模更重要的是,刀片电池、DM-i 超级混动、e 平台 1、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 2、云辇智能车身控制、易四方、易三方、璇玑智能化架构…… 这些将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区别开来的技术,全部来自比亚迪的自主创新。技术是根,制造是干,产品是果实。
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史,一个大国的产业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工业能力尤其是制造业能力决定的。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一批具有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企业作为依托。有这样的企业,工业强国就有了脊梁。
在比亚迪“梦想日”的宣传片里,有这样一段话:
每一个改变世界的瞬间,都有一群默默前进的工程师。在无人
抵达的深空,他们论证着梦想,解析着梦想,实现着梦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