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9190149
阿瑟·塞西尔·庇古,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创立人,剑桥学派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学生,30岁即荣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首席教授。其经典著作《福利经济学》(1920年首次出版)不仅是福利经济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而且历经一个世纪仍经久不衰,深刻影响了数代经济学人,对后续的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庇古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外部性”。他指出,有些经济活动会对没有直接参与这些活动的人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会体现在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上。例如,一家工厂排放污染物会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但居民并没有因为受到污染而从工厂那里得到补偿。为了纠正这种情况,庇古建议政府通过向造成负面影响的企业征税(如对污染企业征税),或者给带来正面影响的行为提供补贴(如对环保项目给予支持),来使市场运作更加公平和高效。他进一步发展了边际分析的概念,用以评估资源分配的社会效率,强调当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且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收益时,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此外,他还深入探讨了公共物品的特性及其对市场机制的影响,以及收入再分配如何能够增加社会整体福利。这些理论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特别是在环境保护、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庇古的一些具体观点受到了挑战和修正,但他所构建的基本框架及其提出的问题依然对现代经济学有着持久的影响,包括法律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及公共选择理论等跨学科领域。通过这些贡献,庇古不仅促进了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还激发了后来诸如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和阿玛蒂亚·森的能力方法等重要理论创新。
《福利经济学》不仅是经济学专业学生和研究者的宝贵资源,也是政府官员、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心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人士不可或缺的读物。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如何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平衡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探索提升全社会福利的有效方法。庇古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分析,揭示了经济活动背后隐藏的社会价值,为希望理解并改善现代社会经济状况的每个人提供了宝贵的见解。这是一本对任何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和繁荣社会的人来说都极为重要的书籍。
《福利经济学》以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全书共分为四编,旨在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定义什么是经济福利,二是探讨影响经济福利的重要因素。每一编都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深入分析。
第一编:福利与经济福利。在这一部分,庇古对“经济福利”进行了清晰的定义,并设定了研究的框架。他明确界定了经济福利的概念及其范围,为后续讨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这一编,读者能够理解经济福利不仅仅是个人财富的增加,还包括社会整体福祉的提升。
第二编:国民所得的大小及资源在不同用途中的分配。本编分析了自利原则在自由市场中的运作,评估了这种原则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以最有利于国民所得的形式促进资源的有效分配。同时,他还考察了国家干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讨论了政府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来改进市场的“自然”趋势,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第三编:国民所得与劳动力。这一编将国民所得的大小与劳动力市场的运作结构联系起来,深入研究劳动与国民所得之间的关系。庇古探讨了劳资关系、工作时间、计件工资制、劳动力配置以及失业等关键问题。通过对这些具体问题的分析,他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对国民所得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改善劳动条件和就业状况来促进经济福利的增长。
第四编:国民所得的分配情况。最后一编集中研究国民所得的分配问题,特别是国民所得的变化与分配给穷人的绝对份额之间的关系。庇古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收入再分配来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他探讨了贫富差距、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议题,提出了通过有效的政策手段来减少不平等,确保经济增长惠及所有社会成员的观点。
通过这四编内容,《福利经济学》不仅提供了对经济福利全面而深刻的理论分析,也为理解和应对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这本书不仅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书目,也是政策制定者和关心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人士的重要参考。
译者序 / 1
第三版(1928年)序言 / 5
第四版(1932年)说明 / 7
第一编 福利与国民所得
第一章 福利与经济福利 3
第二章 欲望与满意感 21
第三章 国民所得 29
第四章 保持资本不变的意义 39
第五章 国民所得大小的变化 45
第六章 对国民所得变化的衡量 50
第七章 经济福利与国民所得大小的变化 73
第八章 经济福利与国民所得分配的变化 77
第九章 对人口数量产生的影响 86
第十章 国民所得与人口素质 92
第十一章 应遵循的讨论方法 105
第二编 国民所得的大小及资源在不同用途中的分配
第一章 导论 109
第二章 边际社会与边际私人净产量的定义 112
第三章 边际社会净产量的价值与国民所得的大小 117
第四章 收益率与边际私人净产量的价值 123
第五章 消除资源移动障碍所产生的影响 125
第六章 信息了解不全面造成的收益均等化障碍 129
第七章 交易单位的不完全可分性对收益均等的阻碍 137
第八章 不同行业和地方需求的相对变化
第九章 边际社会净产量与边际私人净产量之间的差异 149
第十章 关于产业形态的边际私人与社会净产量 177
第十一章 递增与递减的供给价格 185
第十二章 国家对竞争性价格的管制 198
第十三章 国家对供给的管制 210
第十四章 垄断的条件 216
第十五章 垄断竞争 229
第十六章 单纯垄断 232
第十七章 歧视性垄断 237
第十八章 铁路运费的特殊问题 250
第十九章 购买者协会 274
第二十章 政府干预 283
第二十一章 垄断的公共管制 289
第二十二章 行业的公营 326
第三编 国民所得与劳动力
第一章 劳资和谐 353
第二章 劳资纠纷的分类 356
第三章 调解与仲裁的自愿协议 361
第四章 调解 373
第五章 强制性干预 378
第六章 分析地看劳资和谐 388
第七章 劳动时间 398
第八章 行业支付薪酬的方法 408
第九章 不同职业和地区的劳动分配 422
第十章 职业介绍所 442
第十一章 失业与缩短工时 448
第十二章 对提高工资进行干预的可行性 459
第十三章 雇用劳工的方法 467
第十四章 在工资不公平的地区与职业中为提高工资进行的干预 475
第十五章 特定行业内的公平工资 494
第十六章 作为可变关系的公平 507
第十七章 在工资已经公平的地区和职业为提高工资所进行的干预 513
第十八章 工资率与生产能力 525
第十九章 全国最低计时工资 530
第二十章 特定行业的固定工资率和浮动工资率 536
第四编 国民所得的分配情况
第一章 不协调的一般问题 559
第二章 帕累托法则 560
第三章 资本和劳动的供给 568
第四章 发明与改进 580
第五章 工资的管制 588
第六章 配给供应 599
第七章 对工资的补贴 604
第八章 从相对富人到相对穷人的直接转移 609
第九章 从相对富人那里转移的预期对国民所得的影响 614
第十章 向穷人转移的预期对国民所得的影响 624
第十一章 对穷人购买物品的补贴 639
第十二章 从富人向穷人转移的事实对国民所得的影响 643
第十三章 国家实际收入的最低标准 657
附 录
附录Ⅰ 承担不确定性是一种生产要素 / 669
附录Ⅱ 需求弹性的测量 / 680
附录Ⅲ 对某些竞争和垄断问题的图解与数学分析 / 686
译者序
与《福利经济学》结缘始于2018年夏天,三年一晃而过,今天依然清晰记得疫情未来临之前与这部作品时时相伴的点滴。送走酷热的夏天,迎来开满樱花和蔷薇的春天,在季节的变换中体会翻译的艰辛与快乐,生活变得异常简单而充实。常会因一个艰深的长句而绞尽脑汁,也会因灵感一现,为某个词、句突然找到了贴切的表达而欢喜雀跃。翻译的魅力应该就是如此吧!
译《福利经济学》于我个人是极大的挑战,是快速的成长,也是自我的丰盈。在完成50多万字的翻译工作的同时,还有日常的教学与为人之母所应给予孩子的陪伴和关爱,这种种都在晨起暮落中静静地完成。对翻译的体悟更深刻了,对世界的认知更广阔了,对自我的认识也更深入了。这一切都来自于家人的爱与支持!
译者的幸事是能与智者对话。我有幸翻译福利经济学之父阿瑟·塞西尔·庇古的经典之作,跨越时空,与他展开精神上的对话。这虽是一项异常艰辛的工作,但也是无比荣幸的体验。《福利经济学》是作者对其之前的作品 ——《财富与福利》的完善优化,因而翻译时怕误了作者,同时又恐误了读者。按照出版要求,译作既要传递作者的经济学思想,再现原著的风貌,也要令译文晓白流畅。而原著的写作有作者鲜明的特色,长难句颇多,句子结构复杂,作品篇幅长,且术语的规范化和文本的通俗化一直是译事中的难题。译者既要保持译文的专业性,也要关爱读者,这都需要在不影响原文内容和形式的前提下完成。故而,这一切离不开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人士的帮助。所幸有高启杰教授等编著的《福利经济学——以幸福为导向的经济学》一书为伴,它给了我诸多启示与帮助。有了它,再去对话庇古,了解他的思想精髓就便捷多了;此外,所幸身边有一批专 业且热心的学者,借助他们之力,我才能化解疑惑,更准确地理解原文,保证译文的忠实性,因此,我谨在此感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侯茂章、武止戈和外教Peter等老师曾给予我的帮助。
现在,让我们一同简要了解一下作者及其作品《福利经济学》吧。
阿瑟·塞西尔·庇古,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创立人,剑桥学派领袖马歇尔的继承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资本主义陷入经济和政治的全面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两国异军突起,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岌岌可危。为了与二者抗衡,英国不得不革故鼎新,展开一场技术革命。革命虽给英国带来了繁荣,但也使广大工人阶级饱尝失业的痛苦,贫富悬殊愈加严重。于是,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社会矛盾一触即发。极富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教授庇古希望能让内外交困的英国“冲出黑暗,赢得光明”,于是有了惊世之作《福利经济学》的诞生。
《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诞生。作者与其之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包括马歇尔)不同,他建立了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对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展开了系统的论述。庇古并非凭空建立起自己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是在马歇尔等人的一般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讨论福利概念以及与福利相关的理论,所以我们不能视福利经济学为庇古在一般经济理论领域内创建的新学派,而应该视其为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一个新的分支,是对剑桥学派经济理论的发展。
剑桥学派经济理论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国民所得和国民所得分配。其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本书主要涵盖: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因素、国民所得的变化与劳工及政府财政之间的关系、国民所得的分配制约因素及变化规律等。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庇古提出,经济福利受国民收入总量和收入分配情况的影响,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经济福利越大;收入分配越平均,经济福利越大。
本书建构的是福利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故而篇幅不可能短小,这无疑会给读者带来压力和挑战,但作者庇古对读者非常友好,他将全书的主要内容归纳到目录中,形成了一个分析、解释型目录。这样的目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沿着这个目录,我们就能轻松地走进作者创造的福利世界,并心生感激与友好,陪伴作者一起走完全程。这便是作为读者的我最初的感受。所以,一个译作得以完成,必须感谢作者创造了优秀的作品!当然,还应该感谢出版方,是他们的信任成全了我与作品的缘分。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学生姜琳依、周金书、杨柳、朱文琳、朱智慧等给予我的力所能及的帮助。最后,对于译文中出现的错误与疏漏之处,恳请学术界同行和读者朋友谅解并指正。
朱月娥
2022年5月于麓山
第三版序言(1928年)
在本次第三版的修订过程中,我已经校正了前版中的一些小错误,并希望在分析与阐述方面能有所改进。我也尽可能地使我所提到的事实和法律保持最新。较之第二版,本书的结构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动:删减了前版中第4编第8章的部分内容,以及附录——“对意外收入的征税”,因为相关问题现已在我的《公共财政学研究》一书中予以讨论。新增了以下内容:第1编第4章、第2编第8章、第3编第16章和第4编第7章。此外,第2编第11章以一个全新的标题替换了前版中第10章的全部内容;附录3的前五节主题不变,但内容全部重写,其中我收录了刊载于1928年6月的《经济杂志》上的“供给的分析”全文;此外,在新增的第4编第7章中,我还收录了刊载于1927年9月该杂志上的“工资政策与失业”一文的部分内容。
本书的结构(我在目录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大致如下:第1编主要讨论的是,在大量的限定性条件下,社会的经济福利如何。具体为:经济福利的规模很可能越大,(1)国民所得的数量越大,(2)穷人获得的国民所得的绝对份额越大;第2编主要研究对国民所得数量产生影响的某些主要因素;第3编研究与劳力相关的一些特定因素;第4编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同时减少整个国民所得的数量和(可能)增加穷人获得的国民所得的绝对份额。第1版中关于国民所得变化与公共财政的两部分内容,都已经在第2版和本版中予以删除。为了避免本书读起来深奥晦涩,在阐述本书的过程中,我将尽量限制专业术语的使用,并把特别抽象的讨论放到附录部分,同时将主要论点总结到目录中。但读者朋友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认为本书理解起来并不难。毫无疑问,其固有的难度一方面在于阐述的缺陷,另一方面在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有时人们认为,经济问题无需特别准备就能得到清晰的判断。就连那些十分欠缺物理学和化学知识的“普通人”也同样知道,自己必须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事实上,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困难的学科,而且它不能在不被证伪的情况下妄加改动。
出版如此宏大的一部著作,使我不得不面对一个特殊的困难。国内外的法律和其他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以至于我在本书中提到的法律法规和一般条件,到达读者手中时已经过时。但我并不认为,在一个持续变化的世界中不能完全更新资料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因为我所列举的事例不是为了事例本身而提出的,而是想借助它们阐明一些基本原理,因此,即使它们在时效性上有一两年的延误,也不影响我使用它们的目的性。
对于刚开始研究经济学的学者,我想补充一点:此项研究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与努力——你们将在本书中发现这一点,并有可能因此而气馁。经济学家努力展开的复杂分析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它们同时也是改善人类生活的工具。围绕在我们身边的苦难与肮脏,数百万欧洲家庭即将熄灭的希望之火,许多富裕家庭穷奢极欲、危害健康的生活,笼罩在众多贫困家庭头上的可怕的未知与迷惘——这所有不幸都清晰可见,无法忽视。借助经济学所探寻的知识,这些不幸才有可能得到遏制,才能冲出黑暗,赢得光明!探寻经济学知识是我们的使命,找到它可能是 “沉闷乏味的政治经济学”对勇于挑战这门学科的人们的奖赏。
A.C.P. 国王学院
剑桥,1928年11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